(明)郝敬 著、王孫涵之 點校《毛詩原解》出版
書(shu) 名:《毛詩原解》
作者:〔明〕郝敬
點校者:王孫涵之
出版社:崇文書(shu) 局
出版時間:2023年5月
【編者按語】
為(wei) 了聚焦學界經學研究的學術動態和分享經學研習(xi) 過程的參考書(shu) 目,《經學研究》公眾(zhong) 號近期開設了新的推送欄目——「新書(shu) 信息」。本欄目主要介紹近年來經學相關(guan) 文獻的出版信息和內(nei) 容概要,與(yu) 諸位同道展開更加豐(feng) 富的學術交流。每期介紹的書(shu) 籍文獻,源自近幾年與(yu) 經學相關(guan) 的出版物,大體(ti) 分為(wei) 「學者新著」「學術輯刊」「新校古籍」等三類。本期介紹的是由明代經學家郝敬撰寫(xie) ,王孫涵之點校的《毛詩原解》。《毛詩原解》為(wei) 《九部經解》之一,後者近期由崇文書(shu) 局統一出版,並入選「全國古籍出版社百佳圖書(shu) 推薦」名單,榮獲「2022年度優(you) 秀古籍整理圖書(shu) 」稱號。(詳情可點擊標題閱讀《崇文書(shu) 局4種圖書(shu) 入選2021、2022年度「全國古籍出版社百佳圖書(shu) 推薦」名單》一文)
【作者、點校者簡介】
作者:
郝敬(1558—1639),字仲輿,號楚望,又號楚望主人、康樂(le) 園主人,湖廣(今湖北)京山人。萬(wan) 曆十七年中進士,曆知縉雲(yun) 、永嘉二縣,後升為(wei) 禮科給事中、戶科給事中,因直言敢諫,引起神宗皇帝、內(nei) 宦和一些官員的不滿,於(yu) 萬(wan) 曆三十二年(1604)掛冠歸園著書(shu) ,崇禎十二年(1639)逝世,年八十二。郝敬著有《九部經解》《山草堂集》《四書(shu) 雜言》《大學解》等書(shu) ,為(wei) 明代著名經學家。其學說流傳(chuan) 甚廣,《明儒學案》評價(jia) 道:「疏通證明,一洗訓詁之氣。明代窮經之士,先生實為(wei) 巨擘。」
點校者:
王孫涵之,日本弘前大學人文社會(hui) 科學部(Faculty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Hirosaki University,Japan)助教(Assistant Professor)。參與(yu) 整理《物理小識:中國國家圖書(shu) 館藏潭陽天瑞堂刻本》一書(shu) ,發表論文《今本〈毛詩草木鳥獸(shou) 蟲魚疏〉辨偽(wei) 》(《文史》)、《方以智〈物理小識〉與(yu) 近代「科學革命」》(《中國文化》)、《方以智〈物理小識〉版本考述》(《自然科學史研究》)等。
【內(nei) 容概要】
本書(shu) 是明代郝敬經解類著作《九部經解》其中一種,包含《讀詩》一卷、正文三十六卷。《讀詩》是一部簡要的《詩經》概論,係全書(shu) 綱領;主體(ti) 部分對《毛詩》原文采取散文式的逐章譯解,自出機杼,要而不煩,訓詁亦平實可信。全書(shu) 較為(wei) 係統地揭示了《毛詩》的主要特點,對鄭玄、朱熹等人的觀點提出了較為(wei) 中肯的批評,在處理《詩經》與(yu) 《詩序》關(guan) 係的問題上,也提出了較為(wei) 切實的看法,這對我們(men) 深入理解《詩經》文本、領略其意旨具有較大參考價(jia) 值。
【目錄】
整理前言
毛詩原解卷一
毛詩原解卷二
毛詩原解卷三
毛詩原解卷四
毛詩原解卷五
毛詩原解卷六
毛詩原解卷七
毛詩原解卷八
毛詩原解卷九
毛詩原解卷十
毛詩原解卷十一
毛詩原解卷十二
毛詩原解卷十三
毛詩原解卷十四
毛詩原解卷十五
毛詩原解卷十六
毛詩原解卷十七
毛詩原解卷十八
毛詩原解卷十九
毛詩原解卷二十
毛詩原解卷二十一
毛詩原解卷二十二
毛詩原解卷二十三
毛詩原解卷二十四
毛詩原解卷二十五
毛詩原解卷二十六
毛詩原解卷二十七
毛詩原解卷二十八
毛詩原解卷二十九
毛詩原解卷三十
毛詩原解卷三十一
毛詩原解卷三十二
毛詩原解卷三十三
毛詩原解卷三十四
毛詩原解卷三十五
毛詩原解卷三十六
【整理前言】
王孫涵之
《毛詩原解》三十六卷,首附《讀詩》,郝敬著。
郝敬(一五五八—一六三九),字仲輿,號楚望,湖北京山人。曾從(cong) 同邑李維楨讀書(shu) ,舉(ju) 萬(wan) 曆十七年(一五八九)進士。曆知縉雲(yun) 、永嘉二縣,後征授禮科給事中,尋改戶部。坐事謫宜興(xing) 縣丞,量移江陰知縣。萬(wan) 曆三十二年(一六〇四),致仕歸,杜門著書(shu) 近四十年。崇禎十二年(一六三九)卒。著有《九部經解》及《山草堂集》。其人生平,詳參《明史》本傳(chuan) 及其自著《生狀死製》(《小山草》卷九,見《山草堂集》內(nei) 編)。
收入《九部經解》的《毛詩原解》,乃郝敬《詩經》學的代表著作。關(guan) 於(yu) 《毛詩原解》的撰著之意,郝敬《九經解敘》雲(yun) :「《詩》三百五篇,授自毛公,《古序》精研,六義(yi) 明通。考亭氏盡改其舊,斥爲鑿空,遂使《雅》《頌》失所,國多淫風,先進後進,吾誰適從(cong) ?其毛公乎!作《毛詩原解》,部第三。」而《讀詩》「近代說《詩》」條下,郝氏亦有相似的幫助。蓋郝氏認爲朱熹《詩集傳(chuan) 》貶抑《毛傳(chuan) 》爲鑿空之說,卻不知其鑿空之處,反較《毛傳(chuan) 》爲甚,且朱熹解《詩》,求之過淺,未得《詩》中深意。故郝氏反求於(yu) 古,藉由《古序》《毛傳(chuan) 》,以推原《詩經》大義(yi) ,因名其書(shu) 爲《毛詩原解》。
除《原解》之外,郝敬尚著有《毛詩序說》八卷,而《談經》卷三則收入其論《毛詩》的五十四條劄記,二者均收入《山草堂集》內(nei) 編。然而,《談經》論《毛詩》五十四條,與(yu) 《原解》前附《讀詩》的內(nei) 容基本相同,唯《讀詩》最後兩(liang) 條,不見於(yu) 《談經》。而《毛詩序說》,則是輯自《原解》的序說部分,文字雖略有出入,但內(nei) 容則相差無多。由於(yu) 三者同出一源,因而今日通過《毛詩原解》,即可大致掌握郝敬《詩經》學之全貌。
《毛詩原解》一書(shu) ,首附《讀詩》,是郝敬對《詩經》各方麵的概論,可謂全書(shu) 的綱領。而《原解》對《詩經》疏釋,除十五《國風》、大小《雅》、三《頌》等題下注外,各篇大致可分爲以下四個(ge) 部分:
其一,是本文,郝敬在《毛傳(chuan) 》《詩集傳(chuan) 》的基礎之上,對詩文進行了分章,並對難字、葉韻字加以音注。
其二,是序說,各篇均附載《詩序》全文,郝敬以《詩序》首句爲「《古序》曰」,剩餘(yu) 文字爲「毛公曰」;其後或指摘朱熹《集傳(chuan) 》之說,或綜論詩義(yi) ,各篇形式互有不同。
其三,爲譯解,是對《詩經》各章逐字逐句的散文翻譯。
其四,爲訓詁,摘取詩中難字難句,列其今訓,時又引經典、俗語以通其意。
關(guan) 於(yu) 郝敬的《詩經》學,蔣秋華據《讀詩》將郝敬的《詩》學觀總結爲:宗《詩序》、辟淫詩說、一詩三體(ti) (賦、比、興(xing) )、《詩》與(yu) 《春秋》相終始(蔣秋華《郝敬的詩經學》,《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十二期,一九九八年三月。)。蔣氏的概括,可謂得當。雖然《原解》中亦有從(cong) 《朱傳(chuan) 》之處,但宗《古序》、貶《朱傳(chuan) 》可以說是郝敬解《詩》的基本立場。從(cong) 今日來看,各家解《詩》,均有不同的立場及前提,郝敬宗古貶朱是否合理,實乃見仁見智。不過郝敬解《詩》,雖有臆測之處,但自出機杼,新意疊見,在明代《詩經》學史中應有一席之地。而且,對於(yu) 現代讀者而言,《原解》的譯解,語言平實易懂,訓詁亦信而可征,要而不煩,不失爲一部簡明的《詩經》讀本。另外還應注意的是,雖然郝敬因襲宋人的葉韻說,《原解》中的葉音注並非《詩經》古音,但對考察當時的湖北京山方言亦有一定幫助。
據《毛詩原解》書(shu) 末刊記,其書(shu) 板雕成於(yu) 萬(wan) 曆四十四年(一六一六)季春。然而其書(shu) 刊印之後,通過對書(shu) 板的挖改,郝敬陸續對其舊釋有所更易,並訂正了一些版刻中的謬誤。因而明代刷印的《毛詩原解》諸本,雖均出於(yu) 同一書(shu) 板,但因印次不同,文字多有出入。據其文字異同及刷印先後,可分爲以下四類:
其一,初印本。北京大學圖書(shu) 館(甲本)(索書(shu) 號:SB/〇九三·二/四七四八/C二)、台北「國家圖書(shu) 館」(索書(shu) 號:一〇三·二〇二七九)、日本國立公文書(shu) 館(索書(shu) 號:經〇三二—〇〇〇三)、日本京都府立京都學·曆彩館(索書(shu) 號:貴/三四)藏本即屬此類。其最爲明顯的特征,在於(yu) 《國風》《小雅》《大雅》《魯頌》《周頌》《商頌》卷首的撰人題署,均作「郝敬習(xi) 」,而後印本則改作「郝敬解」。但四館藏本,其舊藏者均據後印本對之有所塗改,甚至裁剪後印本的更改之處,粘貼在初印本上。可見舊時學者研讀《毛詩原解》之時,已知其書(shu) 有先後印之別,並以後印本爲準,對初印本加以改正。由於(yu) 三本均有不同程度的塗改、粘貼,今日需綜合考察各本文字,並參照初印再校本,方能窺知初印本全貌。
其二,初印再校本。日本京都大學附屬圖書(shu) 館(索書(shu) 號:一—六一/キ/三/一)、四庫全書(shu) 存目叢(cong) 書(shu) 》《續修四庫全書(shu) 》影印湖北省圖書(shu) 館藏本即屬此類。其文字與(yu) 初印本基本相同,但在印行過程中郝氏對其舊說陸續有所修改。如《大雅·瞻卬》經文「孔填不寧」,初印本「填」之音注作「塵」,京大本、湖圖本則改爲「顛」。而《魯頌·閟宮》「黃發台背」的訓詁部分,初印本及京大本作「台作鮐,魚名,老人背有皺紋如鮐皮也」,湖圖本則改爲「台作駘,《莊子》有哀駘駝,老人痀僂(lou) 之狀」。
其三,後印本。日本築波大學附屬圖書(shu) 館(索書(shu) 號:ロ八〇三—三二)藏本即屬此類。後印本在初印再校本的基礎上,改卷首撰人題署「郝敬習(xi) 」爲「郝敬解」,此爲後印本最爲顯著之特征。除此之外,後印本對舊釋有不少修正,如《大雅·行葦》第七章「黃耇台背」的譯解部分,初印本、初印再校本作「黃發耇僂(lou) 老,背有鮐文」,而後印本則改爲「黃發耇僂(lou) 者,其背駘駝」。此與(yu) 湖圖本改易《魯頌·閟宮》「黃發台背」訓詁相同,即以「台背」爲駘駝佝僂(lou) 之狀,而不取背有鮐文之釋。同時,後印本對刊刻之誤亦多有校正,如《豳風·破斧》第三章「周公東(dong) 征」經文,初印本、初印再校本因改行而誤重「周公」二字,作「周公周公東(dong) 征」,而後印本則改後「周公」二字爲墨釘,以示刪削。其餘(yu) 後印本改動頗多,詳參本書(shu) 校記。
其四,重校本。北京大學圖書(shu) 館(乙本)(索書(shu) 號:SB/〇九三·二/四七四八/)藏本即屬此類。其特征在於(yu) ,《讀詩》卷首的校訂人,初印本、初印再校本、後印本均作「男千秋千石校刻」,而後印重校本則作「男千秋、千石、洪範較」。「較」字避明熹宗朱由校諱,加之郝洪範所輯《談經》《毛詩序說》,二書(shu) 郝敬《題辭》均署於(yu) 天啓(《談經題辭》末署「天啓甲子歲端午日郝敬題」,即天啓四年(一六二四),而《毛詩序說題辭》末署「天啓五年七月初三日郝敬識」。),則《毛詩序說》的重校,似在天啓間郝洪範輯刻《談經》《毛詩序說》前後。然而,重校本對後印本文字並無太大改動,而且書(shu) 板屢經刷印,文字頗有漫漶之處,反生錯訛。如《小雅·常棣》「鄂不韡韡」之訓詁,
後印本雲(yun) 「花足有孚殼如鞾,韡與(yu) 鞾通」,而重校本「如鞾韡與(yu) 」四字作墨釘,不成文義(yi) 。
以上爲明代《毛詩原解》諸本的大致分類。其後,清光緒十七年(一八九一)三餘(yu) 艸堂刻《毛詩原解》,收入《湖北叢(cong) 書(shu) 》中。其書(shu) 卷一署雲(yun) 「《湖北叢(cong) 書(shu) 》用京山郝氏家藏本」,今與(yu) 上述明印諸本相校,知其底本當爲初印本。但初印本中一些明顯錯訛,《湖北叢(cong) 書(shu) 》本並未據後印本改正,如《讀詩》「詩者,聲音之道」條,初印本、《湖北叢(cong) 書(shu) 》本雲(yun) 「古詩韻葉但彷彿,不必切合」,「韻葉」不通,後印本改作「葉韻」爲是。而且,《湖北叢(cong) 書(shu) 》本對原書(shu) 體(ti) 例改動較大,《毛詩》經文音注被盡數刪去,頗失舊本麵貌。
由於(yu) 《毛詩原解》刻板之後,郝敬對之多有修正,較之初印本,後印本更能反映郝敬的最終定說,因而本次整理以日本築波大學附屬圖書(shu) 館本(築大本)爲底本,通校以台北「國家圖書(shu) 館」本(台圖本)、日本國立公文書(shu) 館本(公文本)、日本京都府立京都學·曆彩館本(曆彩本)、《四庫全書(shu) 存目叢(cong) 書(shu) 》影印湖北省圖書(shu) 館本(湖圖本)、北京大學圖書(shu) 館乙本(北大本),試圖通過校勘,來體(ti) 現《毛詩原解》由初印到後印的修訂過程。
整理凡例具體(ti) 如下:
一、底本與(yu) 通校本的相異之處,均於(yu) 校記中反映。台圖本、公文本、曆彩本或有塗改,則出未塗改者之異文。若三本皆有塗改,則權於(yu) 校記幫助。至於(yu) 塗改後的文字,與(yu) 原本無關(guan) ,不出校。
二、《談經》卷三《毛詩》五十四條與(yu) 《讀詩》內(nei) 容大體(ti) 相同,而《毛詩序說》則輯自《毛詩原解》各詩序說。然而,將二書(shu) 與(yu) 《原解》相校,文句互有出入,已非同一文本。故今將《談經》《毛詩序說》作爲校勘之參考,底本不誤,而二書(shu) 與(yu) 底本有異時,不出校。
三、《毛詩原解》所載《詩經》經文,多與(yu) 朱熹《詩集傳(chuan) 》相合,而與(yu) 宋代以來《毛詩詁訓傳(chuan) 》《毛詩注疏》等本有異。如《小雅·我行其野》「求我新特」,與(yu) 《詩集傳(chuan) 》同,而《毛詩詁訓傳(chuan) 》等本「我」作「爾」;《小雅·四月》「奚其適歸」,與(yu) 《詩集傳(chuan) 》同,而《毛詩詁訓傳(chuan) 》等本「奚」作「爰」。故《原解》所載《詩經》經文的校勘,首以朱熹《詩集傳(chuan) 》爲參考。
四、校勘力求存真複原,即以校改刊刻之誤,恢複郝敬定本麵貌爲目的,而內(nei) 容之是非,則不在校勘範圍之內(nei) 。唯引文及其出處,或有郝敬誤記者,如《小雅·頍弁》序說雲(yun) 「杜甫所謂‘東(dong) 方漸高樂(le) 何’者也」,「東(dong) 方漸高奈樂(le) 何」語出李白《烏(wu) 棲曲》,「杜甫」雲(yun) 雲(yun) 顯誤,然諸本及《毛詩序說》皆作「杜甫」,或爲郝敬誤記,爲免讀者疑惑,故於(yu) 校記中權加按語而不作校改。
五、部分保留底本的異體(ti) 字,但今日不常用的異體(ti) 字,則統一爲通行字體(ti) ,如「畧」改「略」,「曅」改「曄」,徑改不出校。
六、一些形近而訛的字,如「束」「穀」「禘」「未」誤作「朿」「榖」「褅」「末」等,以及「已」「己」「巳」的混用,今依上下文義(yi) 考定其字,徑改不出校。而經文音注之「葉己」,考其所注「久」「玖」「偕」「近」「豈」「忌」「舅」「舊」「皆」等字,均爲見母、溪母、群母等中古牙音字,則「葉己」當爲同屬牙音的見母之「己」,而非喉音以母之「已」或齒音邪母之「巳」。故今以「葉己」爲正,徑改不出校。
七、底本以「○」分別經文各章,並作爲《古序》、序說、各章譯解、訓詁間的區隔,整理時均爲保留。唯底本各段起首不空格,段與(yu) 段之間,若適逢前段文字滿行之時,則加「○」於(yu) 後段起首,以示區隔。由於(yu) 點校本各段起首均空兩(liang) 格,故省略底本作爲分段區隔之「○」。
八、底本通篇施有句讀,是點校時的重要參照,但對於(yu) 句讀中的錯誤之處,不出校。限於(yu) 點校者的水平,本書(shu) 應該仍有不少疏漏與(yu) 錯誤,歡迎讀者批評指正。
注:部分圖文信息源於(yu) 「崇文古籍」公眾(zhong) 號、「豆瓣讀書(shu) 」官網。感謝崇文書(shu) 局出版社授權提供《整理說明》。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