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愛國 著《朱熹〈論語〉詮釋學研究》出版

欄目:新書快遞
發布時間:2023-06-19 12:55:12
標簽:《朱熹〈論語〉詮釋學研究》

樂(le) 愛國 著《朱熹〈論語〉詮釋學研究》出版

 

 

書(shu) 名:《朱熹〈論語〉詮釋學研究》

作者:樂(le) 愛國

出版社:中國社會(hui) 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

 

【作者簡介】

 

樂(le) 愛國,男,1955年生,浙江寧波人;華東(dong) 師範大學本科;複旦大學獲碩士學位;現為(wei) 廈門大學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理事,中國哲學史學會(hui) 理事,中華孔子學會(hui) 理事,中國朱子學會(hui) 副會(hui) 長。出版著作:《朱熹生態倫(lun) 理簡論》(2020)、《20世紀朱子學研究精華集成—從(cong) 學術思想史的視角》(2017)、《朱熹〈中庸〉學闡釋》(2016)、《儒學與(yu) 科技文明》(2015)、《走進大自然的宋代大儒:朱熹的自然研究》(2014)、《為(wei) 天地立心:張載自然觀》(2013)、《中國道教倫(lun) 理思想史稿》(2010)、《朱子格物致知論研究》(2010)、《宋代的儒學與(yu) 科學》(2007)、《中國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科技》(2006)、《道教生態學》(2005)、《管子的科技思想》(2004)、《儒家文化與(yu) 中國古代科技》(2002)、《王廷相評傳(chuan) 》(1998)等。發表學術論文二百餘(yu) 篇。

 

【內(nei) 容摘要】

 

麵對當今《論語》詮釋中所存在的各種觀點之間的差異和分歧,本書(shu) 選取《論語》中最能體(ti) 現其根本思想且曆代有著不同詮釋又為(wei) 當今學者最為(wei) 關(guan) 注的重要概念和論題,以朱熹的詮釋為(wei) 中心展開論述;從(cong) 學術思想史的角度,分析朱熹的詮釋與(yu) 漢魏諸儒的異同,以及清儒的詮釋與(yu) 朱熹的分歧與(yu) 相通,不僅(jin) 對當今各種觀點的來龍去脈作出梳理,而且對其相互差異和矛盾衝(chong) 突作出解釋,著重闡述朱熹以“理”、“氣”、“心”、“性”等理學概念對《論語》的詮釋,彰顯朱熹《論語》學的新意及其對後世的影響,闡發其對於(yu) 今天的思想發展、社會(hui) 生活的意義(yi) 與(yu) 價(jia) 值。

 

【目錄】

 

前言

 

一、“仁”:從(cong) “愛人”到“愛之理,心之德”

(一)漢唐諸儒論“仁”

(二)以“性”“情”言“仁”“愛”

(三)“仁者,愛之理,心之德”

(四)餘(yu) 論

 

二、“道”:“事物當然之理”

(一)由言“道”而講“理”

(二)“道者,事物當然之理”

(三)“逝者如斯夫”言道體(ti)

(四)“吾道一以貫之”言道之體(ti) 用

(五)餘(yu) 論

 

三、“吾道一以貫之”與(yu) “忠恕違道不遠”

(一)問題的提出

(二)“一以貫之”即“一本萬(wan) 殊”

(三)“忠恕本未是說一貫”

(四)“忠恕”與(yu) “升一等說”

(五)餘(yu) 論

 

四、“夫子之言性與(yu) 天道”

(一)漢唐諸儒的解讀

(二)性與(yu) 天道“夫子罕言之”

(三)“聖門教不躐等”

(四)清儒的解讀

(五)餘(yu) 論

 

五、“孝弟”:“仁之本”還是“為(wei) 仁之本”

(一)“為(wei) 仁之本”與(yu) “為(wei) 人之本”

(二)“仁是體(ti) ,孝弟是用”

(三)“所謂孝弟,乃是為(wei) 仁之本”

(四)明清時期的討論

(五)餘(yu) 論

 

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一)漢唐諸儒的解讀

(二)“以己及人”與(yu) “推己及人”

(三)“仁”“恕”有別

(四)餘(yu) 論

 

七、“克己複禮為(wei) 仁”

(一)漢唐諸儒的解讀

(二)“克,勝也”與(yu) “克,能也”

(三)“克己複禮”與(yu) “存天理滅人欲”

(四)克己與(yu) 複禮“不是做兩(liang) 截工夫”

(五)餘(yu) 論

 

八、“未知,焉得仁”

(一)“未知,焉得仁”與(yu) “未智,焉得仁”

(二)仁包“義(yi) 禮智”與(yu) 智藏“仁義(yi) 禮”

(三)清儒的討論

(四)餘(yu) 論

 

九、“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

(一)漢唐諸儒的解讀

(二)“知其然”與(yu) “知其所以然”

(三)“不思而得”與(yu) “不勉而中”

(四)餘(yu) 論

 

十、“博學於(yu) 文,約之以禮”

(一)“博之以文,然後約之以禮”

(二)“博文約禮亦非二事”

(三)王陽明的《博約說》

(四)“博約一貫”或“博約合一”

(五)餘(yu) 論

 

十一、“貧而樂(le) ”與(yu) “孔顏之樂(le) ”

(一)從(cong) “貧而樂(le) ”的不同解讀說起

(二)“顏回之樂(le) ”與(yu) “樂(le) 道”

(三)“私欲克盡,故樂(le) ”

(四)餘(yu) 論

 

十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一)“君子”“小人”與(yu) “和”“同”

(二)“和者,無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

(三)後世的討論

(四)餘(yu) 論

 

十三、“禮之用,和為(wei) 貴”

(一)“和,即樂(le) 也”與(yu) “和,謂樂(le) 也”

(二)“和者,從(cong) 容不迫之意”

(三)“以和順於(yu) 人心”與(yu) “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四)餘(yu) 論

 

十四、“無為(wei) 而治者,其舜也與(yu) ”

(一)“無為(wei) 而治者,聖人德盛而民化”

(二)“為(wei) 政以德,則無為(wei) 而天下歸之”

(三)清儒的討論

(四)餘(yu) 論

 

十五、“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一)“不可使知之”與(yu) “百姓日用而不知”

(二)“不能使之知其所以然也”

(三)清儒的解讀

(四)餘(yu) 論

 

十六、“唯上知與(yu) 下愚不移”

(一)漢唐諸儒的解讀

(二)“‘惟上智與(yu) 下愚不移’,非謂不可移”

(三)“曰不移而已,不曰不可移也”

(四)“不是不可移,隻是不肯移”

(五)餘(yu) 論

 

十七、“唯女子與(yu) 小人為(wei) 難養(yang) 也”

(一)漢唐諸儒的解讀

(二)“此小人,亦謂仆隸下人也”

(三)“莊以蒞之,慈以畜之”

(四)對後世的影響

(五)餘(yu) 論

十八、“父為(wei) 子隱,子為(wei) 父隱,直在其中”

(一)“父子相隱”與(yu) “事父母幾諫”

(二)“父子相隱,天理人情之至也”

(三)“父子相隱,本非直,而‘直在其中’”

(四)後世的討論

(五)餘(yu) 論

 

十九、“自行束脩以上”

(一)束脩:是“禮”還是“十五歲以上”

(二)“脩”與(yu) “束”

(三)“束脩”之理

(四)餘(yu) 論

 

二十、“子罕言利與(yu) 命與(yu) 仁”

(一)“子罕言利”與(yu) “利者義(yi) 之和”

(二)“惟合於(yu) 義(yi) ,則利自至”

(三)“不是不言,又不可多言”

(四)後世的解讀

(五)餘(yu) 論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