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靈鳳 張繼海】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契合性 - 伟德平台体育

【郭靈鳳 張繼海】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契合性

欄目:思想動態
發布時間:2023-06-10 20:21:00
標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契合性

作者:郭靈鳳 張繼海(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歐洲研究所;中華書(shu) 局)

來源:中國社會(hui) 科學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三年歲次癸卯四月廿二日戊戌

          耶穌2023年6月9日

 

 

 

《矛盾論》《實踐論》資料圖片

 

6月2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北京出席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並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這是我們(men) 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中得出的規律性的認識,是我們(men) 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結合”進行了精辟論述,這些重要論述為(wei) 新時代文化發展進一步指明了方向。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開宗明義(yi) 地指出:“‘結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馬克思主義(yi) 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來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機結合。”馬克思主義(yi) 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來源不同,為(wei) 什麽(me) 說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筆者不揣簡陋,在此談些體(ti) 會(hui) 。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與(yu) 馬克思主義(yi) 具有高度契合性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yi) ,必須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隻有植根本國、本民族曆史文化沃土,馬克思主義(yi) 真理之樹才能根深葉茂。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其中蘊含的天下為(wei) 公、民為(wei) 邦本、為(wei) 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qin) 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chan) 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hui) 觀、道德觀的重要體(ti) 現,同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價(jia) 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這是我們(men) 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契合性”的重要指引。報告在這裏特別提出了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的十個(ge) 核心思想理念,是中國傳(chuan) 統宇宙觀、天下觀、社會(hui) 觀、道德觀的重要體(ti) 現。這些思想理念與(yu) 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yi) 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相通的。

 

天人合一是我們(men) 的宇宙觀。中國古代講究天地萬(wan) 物一體(ti) ,“民吾同胞,物吾與(yu) 也”,人與(yu) 天地萬(wan) 物相通,為(wei) 一氣所化生,而人又為(wei) 天地萬(wan) 物之最貴者。人既來自自然,所以要愛護自然,不能竭澤而漁,焚林而牧,要取之有節。這與(yu) 馬克思主義(yi) 講的勞動創造了人本身、既利用自然又要注意自然平衡、保護生態等內(nei) 容是相契合的。

 

天下為(wei) 公是我們(men) 的天下觀。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提倡公理正義(yi) 、公平共享、共同繁榮。“大道之行也,天下為(wei) 公”,是我們(men) 追求的理想。馬克思主義(yi) 的最高理想是消滅剝削和壓迫,實現共產(chan) 主義(yi) ,實現全人類的解放和最大的自由,因此它們(men) 是相通的。

 

民為(wei) 邦本、為(wei) 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是我們(men) 的社會(hui) 觀。民為(wei) 邦本,是說人民是國家的根本和基礎。而馬克思主義(yi) 認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是曆史的創造者,群眾(zhong) 觀點是唯物史觀的根本觀點,二者相契合。任人唯賢,體(ti) 現的是重視人才,唯賢是舉(ju) 。而馬克思主義(yi) 在確認人民群眾(zhong) 在社會(hui) 曆史發展中的主體(ti) 作用的同時,並不否認少數英雄人物起到的關(guan) 鍵作用,二者相契合。革故鼎新,是指要與(yu) 時俱進,因時因地製宜,不斷推陳出新,它與(yu) 馬克思主義(yi) 講的事物都是不斷運動變化發展的觀點密合無間。為(wei) 政以德,是講統治者和官員要有道德操守,在重視個(ge) 人品德、遵守政治規則的同時盡力施行仁政,體(ti) 現的是一個(ge) 正身愛民的思想。“為(wei) 政以德”是“民為(wei) 邦本”思想的延伸和在政治上的表現,和“民為(wei) 貴,社稷次之,君為(wei) 輕”是相通的,同馬克思主義(yi) 的群眾(zhong) 觀點和群眾(zhong) 路線也是相通的。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qin) 仁善鄰是我們(men) 的道德觀。其中既包括個(ge) 人的道德觀,也包括家庭、家族和國家的道德觀。自強不息是指一個(ge) 人要有誌向,要奮鬥上進。厚德載物是指一個(ge) 人要寬厚包容。講信修睦強調的是信義(yi) 和和睦,已經涉及人際關(guan) 係乃至團體(ti) 、群體(ti) 的互相交往層麵。親(qin) 仁善鄰講的是國家民族間的和平相處,不以鄰為(wei) 壑,這也是本次座談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特別指出的中華文明具有的和平性。馬克思主義(yi) 認為(wei) ,道德是一種社會(hui) 意識形態,是調整人與(yu) 人之間以及個(ge) 人和社會(hui) 之間關(guan) 係的行為(wei) 準則和規範的總和。道德具有曆史性和階級性。中華傳(chuan) 統美德契合馬克思主義(yi) 關(guan) 於(yu) 道德的思想,展現了中華民族獨特的道德魅力。

 

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與(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觀念相通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關(guan) 於(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論述,印證了其與(yu) 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的契合性和一致性。從(cong) 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出發,可以分析出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的相通。

 

唯物辯證法認為(wei) ,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事物是永恒運動、變化和發展的。孔子感歎“逝者如斯夫”,時間的流逝就像河水的流去一去不回,世間萬(wan) 物的變化亦是如此,說的就是運動。《周易》講的就是一個(ge) 運動變化的道理,如“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變動不居,周流六虛”。前人說“易”有三義(yi) :變易、簡易、不易。合起來可以這樣概括上述三義(yi) :《周易》講的道理很簡單,即這個(ge) 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

 

馬克思主義(yi) 認為(wei) ,矛盾是對立麵的統一。世界充滿矛盾,而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關(guan) 於(yu) 矛盾的觀念,中國很早就產(chan) 生了。如《易傳(chuan) 》的“一陰一陽之謂道”“一闔一辟謂之變”,《老子》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說的都是對立麵的統一。“一分為(wei) 二”“合二為(wei) 一”“一物兩(liang) 體(ti) ”“相反相成”等,都是中國古代哲學對矛盾概念的理解和表達。對立統一規律,與(yu) 中國人的和而不同、鬥而不破等觀念是契合的。

 

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yi) 哲學基本的、核心的觀點,它要求把理論和實踐貫通起來。馬克思指出,“哲學家們(men) 隻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yu) 改變世界”。中國哲學中特別強調知行合一,既有知易行難、知難行易等論爭(zheng) ,更強調要打通知與(yu) 行。王陽明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中國古人早就認識到:“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實事求是體(ti) 現了馬克思主義(yi) 認識論的基本觀點。實事求是首先承認“實事”中有“是”,從(cong) “實事”出發,目的在於(yu) 求“是”。求“是”就是從(cong) 客觀存在著的“實事”中找到事物運動發展的規律,把事物的客觀之“理”轉化為(wei) 認識之理即真理。這相通於(yu) 中國古代講的格物致知。致知在格物,要格物窮理,在事事物物中觀察體(ti) 悟,見出其中蘊含的理來。

 

以毛澤東(dong) 同誌為(wei) 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寫(xie) 下了《實踐論》《矛盾論》《新民主主義(yi) 論》等哲學名著,其中有不少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體(ti) 現。進入新時代,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開辟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提出“兩(liang) 個(ge) 結合”,特別強調“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yi) ,必須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這是對馬克思主義(yi) 的重大理論創新。事實充分表明,二者確實存在高度的契合性,觀念相通,邏輯相通,因此,“把馬克思主義(yi) 思想精髓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zhong) 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jia) 值觀念融通起來”,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自覺從(cong) 根本上推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創新、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生動體(ti) 現。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揭示了“第二個(ge) 結合”的豐(feng) 富內(nei) 涵和重要意義(yi) ,指出這個(ge) 結合“造就了一個(ge) 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ti) ,讓馬克思主義(yi) 成為(wei) 中國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成為(wei) 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特別強調,“‘第二個(ge) 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讓我們(men) 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麵向未來的理論和製度創新”。把“第二個(ge) 結合”提高到思想解放的高度,可謂意義(yi) 重大。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