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蘊含何種“社會(hui) 觀”?
作者:沈小勇(浙江省哲學學會(hui) 常務理事)
來源:中國新聞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三年歲次癸卯四月十五日辛卯
耶穌2023年6月2日
編者按:
中共二十大報告指出,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其中蘊含的天下為(wei) 公、民為(wei) 邦本、為(wei) 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qin) 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chan) 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hui) 觀、道德觀的重要體(ti) 現,同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價(jia) 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
中國人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hui) 觀、道德觀”,反映著中華文明的悠久曆史和人文底蘊,是世界讀懂中國、讀懂中國人民、讀懂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讀懂中華民族的重要維度。中新社“東(dong) 西問”專(zhuan) 欄特推出係列策劃,解讀“四觀”之意涵與(yu) 影響。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蘊藏著豐(feng) 富的社會(hui) 價(jia) 值觀和主張,這些價(jia) 值觀和主張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chan) 生活中積累的社會(hui) 交往、社會(hui) 治理之道,既是中國古代宇宙觀、天下觀的社會(hui) 表達,又彰顯了獨特的道德觀與(yu) 人文精神,形成了特有的社會(hui) 觀。
中華文化在“社會(hui) 觀”上強調民眾(zhong) 的社會(hui) 屬性,體(ti) 現了重視責任為(wei) 先、義(yi) 務為(wei) 先、集體(ti) 至上與(yu) 和合共生的倫(lun) 理型文明特色,這與(yu) 西方文明強調社會(hui) 以個(ge) 人屬性為(wei) 主、突出個(ge) 人權利意識、宰製和占有他人的衝(chong) 突思維有很大差異。總體(ti) 來看,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的“社會(hui) 觀”集中體(ti) 現在對家國情懷的嗬護、對人倫(lun) 秩序的重視和對美好社會(hui) 的追求。
“天下為(wei) 公”的民本社會(hui) 觀
中華文化曆來主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特別強調“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孟子》所雲(yun)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將天下、國、家三者融為(wei) 一體(ti) ,深刻詮釋了家國一體(ti) 、家國同構的社會(hui) 理念。家與(yu) 國是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的兩(liang) 大獨特場域,家國情懷一直流淌在中國人的血脈之中。
2023年1月1日,民眾(zhong) 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觀看新年首場升旗儀(yi) 式。郭海鵬攝
《論語》中記載子貢曾問孔子“如有博施於(yu) 民而能濟眾(zhong) ,何如?可謂仁乎?”,孔子回答“何事於(yu) 仁,必也聖乎!”。博施濟眾(zhong) 是孔子追求的社會(hui) 理想,《孟子》則強調“親(qin) 親(qin) 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在此基礎上,宋代理學家張載提出“民吾同胞,物吾與(yu) 也”思想,被後世學者概括為(wei) “民胞物與(yu) ”,這是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觀的一大理念升華。“民吾同胞”強調同胞情義(yi) ,強調要以仁愛的德性,各類社會(hui) 族群之間互相關(guan) 愛。
正如《禮記·禮運》所言,“大道之行也,天下為(wei) 公。選賢與(yu) 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qin) 其親(qin) ,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ang) 。”這裏體(ti) 現的正是對社會(hui) 關(guan) 愛和公平正義(yi) 的價(jia) 值追求。
後世的政治實踐和思想論述對此不斷詮釋和拓展,如《明夷待訪錄》中提出的“不以一己之利為(wei) 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為(wei) 害,而使天下釋其害”等。
這與(yu) 西方崇尚“個(ge) 體(ti) 自由”為(wei) 主的社會(hui) 價(jia) 值觀不同,西方社會(hui) 更加強調個(ge) 人權利在社會(hui) 的實現,特別是作為(wei) 近代市民社會(hui) 和政治發展的產(chan) 物,西方社會(hui) 把焦點集中在個(ge) 人追求和個(ge) 人權利的絕對性。中華文明則更注重社群高於(yu) 個(ge) 人,集體(ti) 大於(yu) 個(ge) 人,直至今日之倡導實現全體(ti) 人民共同富裕。
老師為(wei) 孩子們(men) 講解地球結構知識。周洪峰攝
“明德崇禮”的人倫(lun) 社會(hui) 觀
中國傳(chuan) 統禮樂(le) 製度的建構完成了“德治”和“禮治”的建設,“德”的外在表現便是“禮”。“製禮作樂(le) ”規範了祭祀行為(wei) 和個(ge) 人修德,並以祭禮為(wei) 中心,擴展為(wei) 對社會(hui) 行為(wei) 的規範,完成了對社會(hui) 秩序的係統建構。
在周代禮治思想中,最為(wei) 基本的禮治原則就是“親(qin) 親(qin) ”和“尊尊”,“親(qin) 親(qin) ”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尊尊”則強調尊其所尊,不許作亂(luan) 犯上,下級貴族要服從(cong) 上級貴族。親(qin) 親(qin) ,更多的是家族關(guan) 係;尊尊,更多的是社會(hui) 和政治關(guan) 係。
2023年1月,南寧市孔廟新春開筆禮上,身穿漢服的學童在給自己的父母敬茶。喻湘泉攝
無論是親(qin) 親(qin) ,還是尊尊,都強調以身份來別差異、定倫(lun) 理,從(cong) 而實現“綱紀天下”的目標。誠如王國維所說:“中國政治與(yu) 文化之變革,莫劇於(yu) 殷、周之際”,“周之製度典禮,乃道德之器械”。不難看出,“製禮作樂(le) ”承擔了人倫(lun) 教化的獨特社會(hui) 功能。通過“禮”來治理國家、安定社稷,使社會(hui) 各階層和諧相處。梁漱溟先生指出中國社會(hui) 是“倫(lun) 理本位的社會(hui) ”。
《論語》中提到“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孔子主張把“德”與(yu) “禮”放在治理社會(hui) 的首位。“禮義(yi) 廉恥”的價(jia) 值標準,使中華文明得以延續,並成為(wei) 世界文明之一大特色。
在西方文化中,鮮有類似中國對“禮”的注重。中國的“禮”不是純粹的倫(lun) 理範疇,也不是政治學、法學等,而是作為(wei) 一種以上領域的“綜合”,成為(wei) 中國獨特的社會(hui) 治理之道。
2022年11月,山東(dong) 省青島市八大關(guan) 景區居庸關(guan) 路,一名兒(er) 童為(wei) 父母拍照留念。蔡亞(ya) 群攝
“和合共生”的多元社會(hui) 觀
中華文化曆來注重講信修睦,強調“以和為(wei) 貴”的社會(hui) 相處之道。以和為(wei) 貴、與(yu) 人為(wei) 善、推己及人等理念深深植根於(yu) 中國人的精神中,社會(hui) 不同群體(ti) 和階層之間注重兼容而不對立、協作而不衝(chong) 突、有序而不混亂(luan) 。
梁漱溟所著《東(dong) 西文化及其哲學》認為(wei) ,西方文化的根本精神是“意欲向前要求”;印度佛教文化的根本精神是“意欲反身向後”;中國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是“意欲調和持中”。《中庸》強調,“致中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國語》講“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強調的是事物要相互調和,達到和諧才能豐(feng) 富自身並滋生萬(wan) 物。把“和”與(yu) “合”兩(liang) 個(ge) 概念聯用,乃是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精神創造。“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講的也是“和合”的道理。
和合之道就是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實現和諧共處。家庭、社會(hui) 和政治空間的多維和諧,是一種由近及遠的同心圓,即人與(yu) 他人、人與(yu) 自然、人與(yu) 天道的多層級和諧,協調各種差異和矛盾,形成和合的狀態。
2016年8月,祖孫倆(lia) 在塞罕壩機械林場內(nei) 玩耍。楊可佳攝
和合共生的社會(hui) 觀彰顯了中華文明的獨特理念與(yu) 美好追求,與(yu) 西方文明動輒“對抗衝(chong) 突”和“你輸我贏”的價(jia) 值理念不同。正如漢學家安樂(le) 哲所言,西方文化以個(ge) 體(ti) 主義(yi) 為(wei) 基礎,具有個(ge) 體(ti) 性,必然會(hui) 走向衝(chong) 突與(yu) 對抗的“有限遊戲”,是“一輸一贏”的冷戰思維;而中華文明體(ti) 現了“以關(guan) 係為(wei) 本位”,具有共同性,倡導的是真正的“無限遊戲”,考慮的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今天,人類要走向命運共同體(ti) ,隻能守望相助,攜手同行,不能再回到依靠戰爭(zheng) 、殖民和掠奪的老路,否則人類社會(hui) 永遠不得安寧。(完)
專(zhuan) 家簡介:
沈小勇,哲學博士,中共杭州市委黨(dang) 校文化學與(yu) 統戰理論教研部主任、城市文化軟實力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浙江省馬克思主義(yi) 學會(hui) 常務理事,浙江省哲學學會(hui) 常務理事,國家社科基金評審專(zhuan) 家,國家文物局“十四五”規劃編製專(zhuan) 家,主要從(cong) 事文化哲學、中國哲學等方麵的教學與(yu) 研究。
近年來,聚焦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創新,先後主持完成10餘(yu) 項國家及省部級課題,出版有《百年回眸:儒學的現代之境》《從(cong) 傳(chuan) 統到現代:道德教化的價(jia) 值重構研究》等多部學術著作,在《光明日報》《學習(xi) 時報》《哲學研究》《社會(hui) 科學戰線》等發表文章100餘(yu) 篇。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