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祥龍文集》研討會暨張祥龍先生逝世一周年紀念會在中山大學舉行

欄目:會議講座、紀念張祥龍先生
發布時間:2023-06-05 16:45:45
標簽:《張祥龍文集》研討會

原標題:現象學與(yu) 中華古學的當代生命——《張祥龍文集》研討會(hui) 暨張祥龍先生逝世一周年紀念會(hui)

供稿者:劉平,中山大學哲學係博士生;張傑,中山大學哲學係博士生

來源:“中山大學哲學係”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三年歲次癸卯四月十六日壬辰

          耶穌2023年6月3日

 

 

 

 

 

2023年5月27日上午,“現象學與(yu) 中華古學的當代生命——《張祥龍文集》研討會(hui) 暨張祥龍先生逝世一周年紀念會(hui) ”在中山大學哲學係錫昌堂103會(hui) 議室順利開幕。本次學術研討會(hui) 由中山大學哲學係主辦,由商務印書(shu) 館、中國現象學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中山大學哲學係(珠海)和中山大學東(dong) 西哲學與(yu) 文明互鑒研究中心合辦。開幕式由中山大學哲學係朱剛教授主持,朱剛教授對全國各地師友能在百忙中會(hui) 聚中山大學哲學係以哲學和思想的方式紀念張祥龍教授表達了深切的感謝。在開幕式上,中山大學哲學係係主任張偉(wei) 教授、商務印書(shu) 館總編輯陳小文先生、北京大學哲學係係主任程樂(le) 鬆教授先後致辭。

 

張偉(wei) 教授首先代表主辦方對張祥龍先生的夫人張德嘉老師表達由衷的敬意,並向參會(hui) 學者表示熱烈歡迎。張偉(wei) 教授的開幕辭主要圍繞三個(ge) 問題展開:張祥龍老師對中山大學哲學係意味著什麽(me) ?張祥龍老師對中國哲學意味著什麽(me) ?張祥龍老師對我們(men) 這個(ge) 時代意味著什麽(me) ?張偉(wei) 教授指出,在中山大學哲學係(珠海)的努力推動下,張祥龍老師於(yu) 2017年9月正式受聘中山大學講座教授。張祥龍老師在中大的一係列教學、研究、著述,其中包括《儒家哲學史講演錄》四卷本的出版(商務印書(shu) 館,2019年),以及張祥龍老師推進的“天道現象學”,是對中大哲學係尤其是現象學團隊的厚重饋贈。其次,張偉(wei) 教授認為(wei) ,對於(yu) 中國哲學來說,張祥龍老師的16卷《張祥龍文集》以及去年剛出版的《中西印哲學導論》已經構成了一筆厚重的思想遺產(chan) 。第三,對於(yu) 我們(men) 這個(ge) 時代來說,張祥龍老師對人工智能等科技哲學前沿領域的積極學習(xi) 和思考,為(wei) 我們(men) 進一步反思科學技術給我們(men) 的生活帶來的深遠影響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啟示。最後,張偉(wei) 教授對張祥龍老師善於(yu) 傾(qing) 聽他人、善於(yu) 教學、樂(le) 於(yu) 教學的教師品性給予了高度評價(jia) 。

 

商務印書(shu) 館總編輯陳小文先生在致辭中主要回顧了與(yu) 張祥龍老師在工作和學術上的交往曆程。首先,陳小文總編輯介紹了張祥龍老師作為(wei) 商務印書(shu) 館“漢譯名著”專(zhuan) 家組成員與(yu) 商務印書(shu) 館的合作情況。他回顧說,張祥龍老師在優(you) 秀國外學術著作和優(you) 秀譯者的推薦等事務上一直秉持認真負責的態度,通常會(hui) 將一些他認為(wei) 寫(xie) 得優(you) 秀的著作推薦給商務印書(shu) 館,即使有時沒有被采納,張老師也始終保持著寬宏的品格。其次,陳小文總編輯介紹了張老師的著作在商務印書(shu) 館的出版情況,尤其是十六卷《張祥龍文集》的出版過程。他最後對張祥龍老師的人生和學術思想給予高度肯定,並勉勵後輩學人學習(xi) 張老師的學術思想和治學精神。

 

北京大學哲學係係主任程樂(le) 鬆教授代表張祥龍老師生前所在單位北京大學哲學係發表致辭,並表達他個(ge) 人對張祥龍老師的致敬。他的致辭主要從(cong) “張祥龍老師的學術品格”“北京大學哲學係‘傳(chuan) 心法’”“對個(ge) 人提出學術的靈魂之問”等三方麵展開。程教授指出,張老師在學術品格上從(cong) 來都是赤誠率真,沒有任何遮掩,所追求的是“莊敬通達”。北大哲學係向來受惠於(yu) 前輩學者,具有厚重的學術研究傳(chuan) 統,而張祥龍老師在北大哲學係的研究和工作已經構成了北大哲學係學術傳(chuan) 統中的不可替代的精神財富。張老師通過自己的現象學、儒學以及中西會(hui) 通等研究為(wei) 北大哲學係開創了新的學術研究領域和研究傳(chuan) 統。張祥龍老師在其學術人生之中把“學術、學問、生命”相互融貫的姿態,也為(wei) 我們(men) 當代學人提供了重要的鏡鑒。

 

本次學術會(hui) 議共有九組38場主題報告,其中5月27日有五組19場,5月28日有四組19場。

 

5月27日的第一組主題報告由浙江大學哲學學院倪梁康教授主持,有四位學者發言。澳門大學哲學係王慶節教授首先做了題為(wei) 《祥龍的“緣在”哲學:邊緣,機緣與(yu) 親(qin) 緣》的報告。他主要從(cong) “緣在與(yu) 親(qin) 在”“邊緣之為(wei) ‘之間’和‘源泉’”“機緣之為(wei) 時機和生發”“親(qin) 緣之為(wei) 家園和根底”“緣起緣生”等方麵展開對張祥龍先生的“‘緣在’哲學”的討論。商務印書(shu) 館總編輯陳小文先生做了題為(wei) 《孝的時間性》的報告。他從(cong) 張祥龍先生開辟的全新學術研究領域“家與(yu) 孝”出發,對“孝”展開生存論的分析,提出孝的時間性問題,以便為(wei) 中華傳(chuan) 統文化中的“孝”現象奠定生存論存在論基礎。中山大學哲學係陳少明教授做了題為(wei) 《什麽(me) 是存在?——再論<蘭(lan) 亭序>的經典化》的報告。在“什麽(me) 是存在”這個(ge) 問題的引導下,他以《蘭(lan) 亭序》這幅書(shu) 法作品為(wei) 例,從(cong) 誕生、隱沒、再現、拓展和遺產(chan) 等五個(ge) 方麵深入反思了作品的經典化的哲學意涵。清華大學科學史係吳國盛教授在《走向宇宙與(yu) 安居地球》的報告中,首先提到張祥龍哲學的關(guan) 鍵詞“家”,引出了現代性問題——走向宇宙與(yu) 安居地球的矛盾;進而從(cong) “等級結構與(yu) 宇宙同質”“宇宙無限觀的由來”“人類中心主義(yi) ”“虛無主義(yi) ”等方麵展開了現代性的矛盾,最終提出“安居大地”的概念以便克服虛無主義(yi) 。

 

第二組主題報告由澳門大學哲學係王慶節教授主持,有四位學者發言。中山大學哲學係陳立勝教授做了題為(wei) 《通心之法——祥龍心學的特色、意義(yi) 與(yu) 問題》的報告。他以“祥龍之問”——“儒家能出來[具有通心之法]這種儒者嗎”——為(wei) 導引,端出張祥龍先生所命名的“通心之法”這一概念,進而通過深入探討“中國心學的‘通心之法’”和“祥龍心學的特色與(yu) 意義(yi) ”,揭示出“非普遍主義(yi) 抑或具體(ti) 的普遍主義(yi) ”這個(ge) 問題與(yu) “陽明‘說良知’悖論和祥龍‘說時機化的體(ti) 認本心’的方法悖論”。第二位報告人是複旦大學哲學學院丁耘教授。他在題《情感瑜伽論的力量現象學解釋》的報告中,以作為(wei) 胡塞爾現象學的萊布尼茨道路的力量現象學為(wei) 視角切入張祥龍先生對情感存在論和情感瑜珈論的探討,進而借重斯賓諾莎的“情感之複興(xing) ”,得出情感統一於(yu) 力量、理性與(yu) 情感相協調的結論。清華大學哲學係唐文明教授在題為(wei) 《定位與(yu) 反思:再論張祥龍的現象學儒學》的報告中認為(wei) ,張祥龍是現代以來第一個(ge) 充分認識到現代性的嚴(yan) 重問題、進而對現代性進行了徹底反思的儒家學者,他由此而開啟的思想方向根本不能放在現代新儒家的舊方案中去理解,而是意味著一個(ge) 新的思想路標。在反思了張祥龍先生的“儒家再臨(lin) ”“現代性批判”等思想以及在“家與(yu) 孝”問題對馬裏翁的回應後,唐文明最終認為(wei) 現象學儒學的天命論轉向乃在於(yu) 天人感應的誠的經驗。北京大學哲學係程樂(le) 鬆教授做了題為(wei) 《從(cong) 底色到通衢:比較哲學的兩(liang) 種形態》的報告。他對中國古學和西方思想的各自特質作了明確的界定,提煉出“格通”“扞格”“激發與(yu) 相契”等比較形態,得出“通衢”作為(wei) 從(cong) “格通”到“融貫”之根據的重要結論。

 

第三組主題報告由北京大學哲學係吳增定教授主持,共有三位學者發言。北京大學哲學係吳飛教授在題為(wei) 《時空作為(wei) 性命節律——基於(yu) 張祥龍先生對時間哲學的闡發》的報告中,基於(yu) 張祥龍先生的時間哲學,從(cong) 性命論的角度,將時間與(yu) 空間界定為(wei) 性命節律,進而從(cong) 生生共同體(ti) 、曆史哲學、在曆史中不朽等方麵展開探討,最終得出有關(guan) 三不朽觀念與(yu) 性命論傳(chuan) 統中的曆史哲學之根本關(guan) 聯的重要結論。第二位報告人是中山大學哲學係方向紅教授。他在題為(wei) 《卦象與(yu) 時空——從(cong) 張祥龍先生的“時象”觀談起》的報告中,以張祥龍先生關(guan) 於(yu) 東(dong) 西方時間的思考所體(ti) 現的“時象”觀為(wei) 起點,通過引入先天八卦說和後天八卦說,從(cong) “象與(yu) 空間”和“象與(yu) 時間”兩(liang) 個(ge) 方麵深入闡析易學中的“卦象與(yu) 時空”的關(guan) 係問題,最終完成對張祥龍先生的兩(liang) 個(ge) 主張——“象具有時間”和“象是時間”——的合法性的充分論證。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溫海明教授在題為(wei) 《祥龍師對儒家複興(xing) 意識的現代轉化》的報告中,從(cong) 張祥龍先生關(guan) 於(yu) “祖先意識”“孝意識”的現象學研究以及關(guan) 於(yu) “重建儒教”和建立“儒家特區”的設想等方麵反思了張先生對儒家複興(xing) 意識的現代轉化,並主張將儒家複興(xing) 意識與(yu) 對《中庸》的解讀結合起來。

 

主題報告第四組由南京大學哲學係王恒教授主持,有四位學者發言。北京大學哲學係靳希平教授在題為(wei) 《我們(men) 家豬不見了:論孫向晨家哲學的不完全性》的報告中,以亞(ya) 裏士多德關(guan) 於(yu) “家政”問題的思考為(wei) 起點,強調現代社會(hui) 建構的離家性特征以及歸家作為(wei) 現代社會(hui) 救贖的根本,進而指出孫向晨以個(ge) 體(ti) 與(yu) 親(qin) 親(qin) 為(wei) 基本原則的家哲學在根本上忽視了家在物質(如房舍、家畜等意象)層麵賴以存在的現實根基。第二位報告人是中山大學哲學係(珠海)陳建洪教授。他在題為(wei) 《無家的哲學與(yu) 想家的人》的報告中,以張祥龍先生在《家與(yu) 孝》中關(guan) 於(yu) 家的思考為(wei) 參照,從(cong) 時代、西方哲學、儒“家”、中華文明、魯迅、孫向晨、家庭史、海德格爾、西方文明等角度對“家”的問題作了較為(wei) 全麵的檢視,最終認為(wei) ,西方哲學與(yu) 信仰無“家”,並不等於(yu) 西方社會(hui) “無家”,以及,海德格爾哲學並不是嫁接中西哲學“家”思想的一個(ge) 橋梁。北京大學哲學係吳增定教授在題為(wei) 《亞(ya) 伯拉罕與(yu) 阿伽門農(nong) ——一個(ge) 關(guan) 於(yu) “獻子”的文化比較》的報告中,從(cong) 張祥龍先生《家與(yu) 孝》第一篇文章所探討的“亞(ya) 伯拉罕獻子”這個(ge) 《聖經》中的故事談起,闡析了阿奎那對這個(ge) 故事所做的神學辯護,繼而討論了克爾凱郭爾對亞(ya) 伯拉罕與(yu) 阿伽門農(nong) 在“獻子”問題上所遭遇的倫(lun) 理困境的根本差異的分析,總結出城邦、國家或民族等倫(lun) 理形式對自然性的家庭倫(lun) 理或親(qin) 親(qin) 原則的破壞。第四位報告人是中山大學哲學係(珠海)蔡祥元教授。他在題為(wei) 《孔子的聖人性與(yu) 世間現象學——以張祥龍境域構成思想為(wei) 視角》的報告中,通過闡發張祥龍先生對詩興(xing) 、樂(le) 在孔子思想中的地位的思考,揭示出孔子的世間性與(yu) 超越性,最終重構出張祥龍先生有關(guan) 孔子的聖人性的現象學描述。

 

主題報告第五組由上海交通大學哲學係蔡文菁教授主持,有四位學者發言。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大學哲學學院韓驍副教授在題為(wei) 《天道臨(lin) 顯與(yu) 本心體(ti) 認——張祥龍先生對天道經驗的意識現象學闡釋》的報告中,從(cong) 2017年張祥龍先生關(guan) 於(yu) “我們(men) 如何體(ti) 認天道”的論述談起,對張祥龍先生從(cong) 《海德格爾思想與(yu) 中國天道》到《儒家哲學史講演錄》不斷調整天道臨(lin) 顯與(yu) 心性體(ti) 認的關(guan) 係予以充分的辨析與(yu) 反思。第二位報告人是西安交通大學哲學係王玨教授。她在題為(wei) 《生生與(yu) 適生——張祥龍技術倫(lun) 理思想述評》的報告中,主要討論了張祥龍先生對技術及相關(guan) 倫(lun) 理問題的研究,指出這些研究不僅(jin) 應當被視作張祥龍先生本人思想的理論應用,而且應視為(wei) 對原發的哲學基礎問題的把握。她最終認為(wei) ,張祥龍先生的思考對激活傳(chuan) 統資源中的德性之知、為(wei) 未來人類應對技術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啟示。首都師範大學哲學係朱清華教授在題為(wei) 《海德格爾與(yu) 莊子——張祥龍先生開啟的視角芻議》的報告中指出,在張祥龍先生看來,海德格爾思想與(yu) 中國古代的天道之間有一種共通的終極境域,而在這個(ge) 終極境域中,海德格爾思想與(yu) 天道思想實現了真正的會(hui) 通和交融,從(cong) 而避免將思想的比較變為(wei) 外在的比附。第四位報告人是山東(dong) 大學哲學與(yu) 社會(hui) 發展學院李章印教授。他在題為(wei) 《生存論字源學——中華古學之當代展開的一種可能路徑》的報告中,利用海德格爾對“現象學”概念的詞源學辨析把張祥龍先生提出的“中華古學”這一說法本身界定為(wei) 與(yu) 生存論現象學具有相同本質的古老之學,進而指出生存論字源學構成了中華古學之當代展開的一種路徑,並為(wei) 超越當前人文科學的界限和克服整個(ge) 現代人文學術的“脫生存化”以及將古代訓詁學發展為(wei) 當代生存論闡釋學提供了可能。

 

5月28日會(hui) 議繼續進行。第六組主題報告由商務印書(shu) 館的盧明靜老師主持,計有5場報告。第一位報告人是四川大學的熊林教授,他在題為(wei) 《論柏拉圖思想中作為(wei) ἄλη-θεία[神一般的-漫遊]的“真”(ἀλήθεια)》的報告中指出,“真”有“向上”(ἄνω)和“向下”(κάτω)兩(liang) 個(ge) 維度,向下的路揭示出必然的“真”,即邏輯意義(yi) 上的“真”,而向上的路則敞現出超越的“真”,即辯證法意義(yi) 上的“真”。浙江大學哲學學院的王俊教授作了《“邊緣”的現象學——張祥龍先生現象學思想中的“邊緣”意蘊》的報告。他認為(wei) 張祥龍先生一生的哲學思考循著“邊緣”而展開,並將其概括為(wei) 五個(ge) 方麵:思想論域的邊緣性、思想方法的邊緣性、跨文化的邊緣性、對處於(yu) 主流技術文明之邊緣的中國古學的探索,以及為(wei) 學風格的邊緣性。第三位報告人是清華大學哲學係的趙金剛副教授,題目是《觸及邊緣——張祥龍與(yu) 〈中西印哲學導論〉》。他根據張祥龍老師的一些會(hui) 議與(yu) 訪談梳理了他思想轉換的一些節點,並從(cong) 哲學與(yu) 邊緣問題的角度分享了自己對《中西印哲學導論》的理解。西安交通大學哲學係的王嘉新副教授作了題為(wei) 《通往“世界哲學”的兩(liang) 條道路——胡塞爾與(yu) 雅斯貝斯》的報告,他整理和係統化了胡塞爾與(yu) 雅斯貝斯關(guan) 於(yu) “世界哲學”的框架,並由此出發追思了張祥龍先生在上世紀90年代就中西哲學比較做出的哲學貢獻。最後,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哲學係的文晗副教授在《在家的陌生人——從(cong) 列維納斯的視角看孝慈的時間性》中認為(wei) 與(yu) 海德格爾不同,張祥龍揭示了孝慈經驗中所包含的回指向父輩(過去)的回旋時間觀。借助列維納斯對世代生成的時間性的思考可以看到,正是因為(wei) 代際之間的陌生性和他異性,這樣一種“回旋時間觀”才成為(wei) 可能。

 

第七組主題報告由中山大學哲學係(珠海)的羅誌達副教授主持。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哲學院的朱鬆峰教授的報告為(wei) 《張祥龍“形式顯示”的“教-學”方法探析》,他認為(wei) 基於(yu) 對“形式顯示”深刻恰切的領會(hui) ,張祥龍先生的海德格爾思想研究具有了融合著中華古學的創造性的總體(ti) 特質,並借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哲學“教-學”方法,《中西印哲學導論》也因此成了哲學研究和教學的一個(ge) 形式顯示著的“典範”。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的雷思溫副教授作了題為(wei) 《深淵中是否有愛?——埃克哈特、呂斯布魯克與(yu) 神秘主義(yi) 的“儒道之爭(zheng) ”》的報告。他認為(wei) ,神秘主義(yi) 思想輔助著張祥龍先生的思想探索,然而張祥龍先生卻並未選擇埃克哈特或者奧古斯丁,而是將興(xing) 趣集中在了呂斯布魯克之上,這一選擇隱含著他從(cong) 對海德格爾與(yu) 中國天道的思考,開始轉向更具有儒家特征的家與(yu) 孝主題,並更強調了情感體(ti) 認、生命經驗、動態的“之間性”等。第三位報告人是複旦大學哲學學院的蘇杭博士,他報告的題目為(wei) 《“古學的當代新生”何以可能——從(cong) 〈海德格爾的語言觀與(yu) 老莊的道言觀〉談起》,他從(cong) 中西比較的視角揭示張祥龍先生《海德格爾的語言觀與(yu) 老莊的道言觀》這篇文章的貢獻,並通過細致討論《齊物論》的相關(guan) 文段來佐證祥龍先生的解讀是有學理上的支撐。浙江省社會(hui) 科學院政治學所的李旭老師作了《元興(xing) 更化的黎明之歌——試論張祥龍先生現象學哲思的音樂(le) 性氣韻》的報告。他認為(wei) 張祥龍老師的哲思所帶著的詩意與(yu) 音樂(le) 性氣象彌漫在他整個(ge) 的教學與(yu) 著述生涯中,這一音樂(le) 性氣象並非浪漫主義(yi) 的審美情調,而是有深刻的現象學思想蘊意的。最後一位報告人是山東(dong) 大學的張晉一博士後,他在《生成中的時空布展——運用張祥龍的現象學釋〈易〉法解屯卦》的報告中認為(wei) 張祥龍所提出的象辭互湊生成法解釋了《周易》的卦爻與(yu) 卦爻辭之間的生成意蘊,這一方法一方麵從(cong) 根本上拒絕對卦爻辭作出曆史學的解釋,另一方麵也從(cong) 根本上拒絕那種按照個(ge) 人偏好所進行的僵化取象。

 

第八組主題報告由中山大學哲學係的陳喬(qiao) 見教授主持,共有四位報告人,分別是海南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的黃啟祥教授、西安交通大學哲學係的王玨教授、雲(yun) 南大學哲學係的王誌宏副教授和中山大學哲學係的張洪義(yi) 博士後。黃啟祥教授的報告題目為(wei) 《論張祥龍的適生科技觀》。他在這篇報告中梳理了張祥龍先生所提出的適生科技觀並且剖析了他提出這一觀念的思想背景。但黃教授也指出,適生科技無論在技術層麵還是在政治層麵都麵臨(lin) 著嚴(yan) 峻挑戰,正因如此,我們(men) 能夠從(cong) 中感受到張祥龍對於(yu) 人類前途命運的憂思和對儒家以及中國傳(chuan) 統文化複興(xing) 的使命感。北京大學博古睿研究中心的李俊老師作了《張祥龍道論思想初探》的報告,他認為(wei) 張祥龍先生提出了一種新的道論,這是其廣博淵深的思想的基石和主線,然而相關(guan) 論述散見於(yu) 各著作和講稿,也經曆了數十年的發展和深化,其中若幹環節與(yu) 關(guan) 聯尚缺乏整理和認識,所以他在此對其進行了梳理。雲(yun) 南大學哲學係的王誌宏老師在《董仲舒的名學理論與(yu) 儒學教化——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號篇〉發微》中認為(wei) ,近代以來對於(yu) 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號篇》中名學理論的闡釋一直籠罩在西方邏輯學和語言學理論的框架之下,他借助於(yu) 海德格爾的語言哲學重新對其做出了詮解。最後,中山大學的張洪義(yi) 博士作了題為(wei) 《“良知體(ti) 段”說芻議——從(cong) 張祥龍、李旭師生論學書(shu) 說起》的報告,他首先梳理了張祥龍先生與(yu) 李旭關(guan) 於(yu) 《心之德業(ye) 》討論的十四通書(shu) 信中的分歧或爭(zheng) 論,接著進一步闡釋了“良知體(ti) 段”說的涵義(yi) 。

 

第九組主題報告由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動態》編輯部的袁恬老師主持。中山大學哲學係的鄭辟瑞教授在《張祥龍的胡塞爾研究——回答意義(yi) 現象學如何可能的問題》的報告中提出,張祥龍的現象學研究向來是以海德格爾研究著稱於(yu) 世,但令人驚訝的是他宣稱胡塞爾現象學才是“真正的源頭”,報告人嚐試對此做出解釋,在當前胡塞爾研究的語境中闡發他的幾個(ge) 相關(guan) 洞見,繼而展示張祥龍作為(wei) 現象學家的獨到之處,即論證一門意義(yi) 現象學如何可能。蘇州大學政治與(yu) 公共管理學院的王光耀老師作了《略論列維納斯與(yu) 海德格爾的思想關(guan) 聯》的報告,他以張祥龍先生關(guan) 於(yu) “家”的討論為(wei) 引子來討論海德格爾和列維納斯的思想關(guan) 聯,並嚐試接續張祥龍老師的討論。他認為(wei) ,雖然海德格爾式的“泰然讓之”與(yu) 列維納斯式的“不-執於(yu) -存在”之間確實具有相當多的結構上的相似性,但這並不能抹消它們(men) 之間的根本差異。中山大學的吳思涵博士在《哲學人類學視野下的家現象》的報告中嚐試結合哲學人類學的背景來理解張祥龍先生關(guan) 於(yu) 家的思想,這一方麵是對張先生融貫中西之思想學說的一次詮釋,另一方麵也是沿著張先生所指引出的一條開展中西哲學之比較的道路而展開的一次新的嚐試。中山大學哲學係博士生劉平在《張祥龍先生視野中海德格爾思想的實質與(yu) 意義(yi) 》的報告中主要從(cong) “存在之意義(yi) 與(yu) 實際生活經驗”“實際生活經驗與(yu) 形式顯示”“境域顯示與(yu) 緣構發生”等方麵重構了張祥龍先生對海德格爾思想的闡釋,由此較為(wei) 充分地論證了他對海德格爾思想的實質形態即“緣構成的終極境域論”的整體(ti) 統觀,並初步揭示出他的海德格爾研究的貢獻與(yu) 意義(yi) 。最後一位報告人是中山大學哲學係的朱剛教授,他報告的題目為(wei) 《現象學的儒學轉向與(yu) 儒學現象學》。他首先總結了現象學發展中所發生的曆次轉向,並從(cong) 時間性來看待現象學的轉向。他在報告中認為(wei) ,張祥龍先生所追求的實事本身也是與(yu) 胡塞爾和海德格爾一脈相承的,因為(wei) 他也把時間性作為(wei) 構造意義(yi) 的終極源頭,並且把親(qin) 親(qin) 作為(wei) 原初時間,實現了時間的親(qin) 親(qin) 轉向。他認為(wei) ,張祥龍既開啟了現象學的新可能、創造了現象學的新形態,又為(wei) 如何追尋意義(yi) 源頭這一哲學本身的使命提供了新啟發。

 

主題報告結束後,本次會(hui) 議進入了閉幕式環節,由朱剛教授主持。他再次對大家的熱情參與(yu) 表示了衷心的感謝。閉幕式首先由北京大學的靳希平教授致辭。靳希平教授首先對會(hui) 議主辦方和參會(hui) 的各位代表表示了感謝,接著深情地回憶起了與(yu) 張祥龍幾十年的君子之交般的人生交往與(yu) 思想交鋒。他覺得祥龍像一個(ge) 苦行僧一樣把學問當成生命,就像蠟燭一樣照亮了國內(nei) 的現象學和現象學研究,培養(yang) 了一大批學生。難得的是,張祥龍不是在做一般的比較哲學,而是真正在做自己的哲學、做中國的哲學。最後,靳希平教授勉勵大家學習(xi) 和發揚張祥龍的哲學,並告誡我們(men) 要注意的事項,比如要始終保持對西學的開放性。

 

最後致辭的是張祥龍先生的夫人、北京大學的張德嘉老師。她首先對靳希平、倪梁康等學界同仁這麽(me) 多年來對張祥龍的支持表達了感謝,學界對張祥龍的珍惜和懷念對於(yu) 家人來說是一種巨大的安慰。在這麽(me) 多年的陪伴中,她感受到張祥龍對學術是真喜歡,就像喜歡大自然一樣喜歡思考。雖然張祥龍的一些想法一開始她不能接受(如儒家保護區的設想),但後來也發現自己其實沒有理解他。張德嘉老師全程聽了兩(liang) 天的會(hui) 議報告,發現大家實際上是被張祥龍的赤子之心感動了,她坦承她自己也是被這種赤子之心感動的。最後,張德嘉老師也表達了對後輩的關(guan) 心與(yu) 鼓勵,她建議年輕人認真地做事、輕鬆地生活,剩下的事情就是要等它來,它來了你就享受,要是不來咱們(men) 就安貧樂(le) 道。

 

最後,會(hui) 議在朱剛教授的主持下完滿結束。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