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代傑 魏富敏】孝道與養老

欄目: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23-05-27 01:23:12
標簽:養老、孝道

孝道與(yu) 養(yang) 老

作者:郭代傑 魏富敏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三年歲次癸卯四月初八日甲申

          耶穌2023年5月26日

 

中華民族尊老敬老的思想源遠流長,曆代統治者皆將養(yang) 老製度係於(yu) 治國安邦的高度,而民間百姓也將尊親(qin) 養(yang) 老視為(wei) 道德高下的標準之一。無論是國家層麵、家庭層麵抑或社會(hui) 層麵的養(yang) 老製度和風尚,無不蘊含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精神內(nei) 涵。

 

(一)

 

早在先秦時期,中國就將養(yang) 老納入製度設計之中,逐步形成了古代養(yang) 老體(ti) 係的雛形。“三老五更”製度給予老人尊崇的社會(hui) 地位。

 

秦一統天下後,推行“以法為(wei) 教,以吏為(wei) 師”的統治思想,將“不孝罪”編入法律,運用嚴(yan) 刑峻法規範養(yang) 老問題。漢承秦製,且奉行“以孝治天下”的治國理念,在法律層麵出台一係列尊老、養(yang) 老的政策法令。

 

到了魏晉南北朝,五胡亂(luan) 華,上下失序,“以孝治天下”的理念更是得到統治者的重視,養(yang) 老措施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肇始於(yu) 南朝的官方養(yang) 老機構“孤獨園”,由國家出資,對孤幼之人提供衣食住所,以終其身。

 

隋唐時期是中國養(yang) 老製度發展的重要階段,上承秦漢至魏晉的以孝治國理念,下啟宋元明清的養(yang) 老製度規範。唐朝開創了獨特的侍丁養(yang) 老之製,侍丁依律可免役,隻輸調和租即可。

 

宋元時期,政府在承繼前代養(yang) 老製度的基礎之上,又大力發展並完善了養(yang) 老製度。宋初,太祖便詔令天下“舉(ju) 孝悌彰聞”,並將孝道教育定為(wei) 國策。為(wei) 鼓勵家庭養(yang) 老,政府要求子孫必須與(yu) 老人同居以便照顧。除此之外,還廣設官方養(yang) 老機構。元朝沿用兩(liang) 宋的養(yang) 老製度,忽必烈還下詔規定不僅(jin) 要應收盡收老弱殘疾之人,還要對其進行監督與(yu) 糾察,防止徇私枉法,確保政策落實落細。

 

明朝立國之初,朱元璋便下令各郡縣建立養(yang) 濟院;在賜物政策上,更是將對老年人賞賜這一習(xi) 俗製度化。到了清朝,政府進一步完善了侍丁製度與(yu) 賜物製度,並嚴(yan) 格管理養(yang) 濟院,將養(yang) 濟院經營良善與(yu) 否和其政績掛鉤,作為(wei) 其陟罰臧否的考核標準之一。除此之外,清朝統治者還多次舉(ju) 辦“千叟宴”,以示對老年人的尊崇。

 

縱觀中國古代養(yang) 老製度,曆朝統治者,都十分重視養(yang) 老問題,宣揚尊老養(yang) 老。中國古代儒家文化倡導的“孝”與(yu) 國家養(yang) 老製度掛鉤,緊密相連,成為(wei) 貫穿中國古代養(yang) 老製度的精神內(nei) 核。

 

(二)

 

國家養(yang) 老為(wei) “老有所養(yang) ”提供了製度保障,而家庭養(yang) 老則是人類曆史上最早、最悠久的養(yang) 老模式,也是數千年來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占據絕對主導地位的養(yang) 老方式。中國傳(chuan) 統的小農(nong) 經濟生產(chan) 方式使得家庭成為(wei) 養(yang) 老的主要承擔者,因此家庭養(yang) 老是古代養(yang) 老的基礎與(yu) 核心,是傳(chuan) 統養(yang) 老保障的基石。

 

在家庭養(yang) 老領域,“以孝事親(qin) ”的倫(lun) 理觀念貫穿始終,集中體(ti) 現在子女要為(wei) 父母提供經濟支持、物質幫助、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多方麵的悉心供養(yang) ,明確了家庭養(yang) 老保障的範圍、任務和責任。

 

一是物質供養(yang) 。《孝經》中講道:隨著父母年老體(ti) 衰而難以獨立生活,子女須為(wei) 父母提供物質生活條件保障,確保父母飲食起居得到相應照料,這是家庭養(yang) 老的核心義(yi) 務,亦是子女贍養(yang) 父母的首要責任。二是憂年侍疾。隨著父母年長力衰,患病風險增加。《禮記》中指出:父母生病時,子女要心中常慮,不事打扮,不行娛樂(le) ,直至父母病愈才恢複正常。此外,父母患疾,子女還要親(qin) 嚐其藥,貼心服侍,盡力做到寸步不離。三是敬愛順從(cong) 。子女要恭順敬愛父母,對父母要和顏悅色。《禮記》認為(wei) :敬愛是順從(cong) 的前提,順從(cong) 是敬愛的體(ti) 現。四是以禮喪(sang) 祭。生老病死乃人之規律,儒家所倡孝道既重“事生”也重“事死”,養(yang) 老與(yu) 送終都是孝親(qin) 的關(guan) 鍵一環。以禮喪(sang) 祭本身具有倡導孝親(qin) 敬老的教化作用。

 

(三)

 

中國古代的社會(hui) 養(yang) 老思想,亦和先秦時期“尊老敬老”的傳(chuan) 統有密切關(guan) 係。儒家的“仁者愛人”主張“人不獨親(qin) 其親(qin) ”,強調老有所歸、老有所安、老有所終。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主張把“孝”兼濟天下。這種以天下為(wei) 己任的養(yang) 老理念,建構了由親(qin) 到疏、由近及遠的社會(hui) 養(yang) 老思想,深刻影響了中國古代的社會(hui) 養(yang) 老實踐。

 

家庭養(yang) 老的外延——宗族互助性養(yang) 老,是影響十分廣泛的社會(hui) 養(yang) 老實踐。宗族組織對於(yu) 無所依靠的年老之人提供必要的物質支持和生活照顧,宗族成員出資捐建的慈善組織——義(yi) 莊,對於(yu) 宗族內(nei) 喪(sang) 失勞動能力或染病患疾的老年人進行物質救助,在中國古代養(yang) 老曆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民間養(yang) 老機構也是社會(hui) 養(yang) 老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到了明清時期,人口劇增,官辦養(yang) 老機構無論是從(cong) 資金,還是從(cong) 人力上都已經力不從(cong) 心。這一時期,西方社會(hui) 福利養(yang) 老思想進入中國,在官辦養(yang) 老機構的基礎之上,政府大力鼓勵支持民間養(yang) 老機構發展。如興(xing) 起於(yu) 民間的養(yang) 老機構普濟堂,以收養(yang) 貧病老人為(wei) 宗要,後來得到了清政府的財政支持。

 

明清之際,高度發達的封建經濟之下出現了資本主義(yi) 萌芽,逐漸興(xing) 起行會(hui) 互助性質的養(yang) 老方式。對同行年老無業(ye) 之人給予資金支持或錢糧救助。這種不限於(yu) 官辦資金、吸納民間資金的方式大大增加了養(yang) 老機構的數量,擴大了養(yang) 老機構的規模,使貧苦老者受益人數大大增加,從(cong) 而把中國古代的養(yang) 老事業(ye) 推向興(xing) 盛。

 

社會(hui) 養(yang) 老滿足了廣大民眾(zhong) 維護家庭穩定、渴望老有所養(yang) 的需求,迎合了統治者鞏固統治地位的要求。當尊老孝親(qin) 行為(wei) 突破家庭限製走向社會(hui) 時,古代的養(yang) 老製度就有了更強大的生命力,社會(hui) 養(yang) 老得益於(yu) 國家養(yang) 老政策的支持,反過來又促進了古代國家養(yang) 老體(ti) 係的成熟與(yu) 完善,促進了社會(hui) 穩定與(yu) 發展。

 

需要注意的是,古代社會(hui) 養(yang) 老受時代背景等諸多因素製約,發揮的作用始終有限,與(yu) 當下的社會(hui) 養(yang) 老保障有著本質區別。但其所蘊含的“尊老、養(yang) 老、敬老”精神內(nei) 涵,成為(wei)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並與(yu) 現代社會(hui) 所提倡的讓老年人“老有所養(yang) 、老有所依、老有所樂(le) 、老有所安”養(yang) 老觀念相契合,成為(wei) 現代社會(hui) 養(yang) 老思想的精神養(yang) 分。

 

國家養(yang) 老受傳(chuan) 統儒家孝文化和以孝治天下理念的影響,從(cong) 上層建築保障了老有所養(yang) 。家庭養(yang) 老是中國古代整個(ge) 養(yang) 老體(ti) 係的細胞,為(wei) 國家養(yang) 老和社會(hui) 養(yang) 老提供實施基礎。封建經濟的繁榮昌盛,為(wei) 社會(hui) 養(yang) 老提供了物質基礎,使老有所安成為(wei) 可能。三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中國古代養(yang) 老體(ti) 係,為(wei) 老年人的生活提供相應保障。

 

責任編輯:近複

 阿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