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燕】樂府采詩的史學建構與詩學影響

欄目: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23-05-23 13:00:55
標簽:樂府采詩

樂(le) 府采詩的史學建構與(yu) 詩學影響

作者:梁海燕

來源:中國社會(hui) 科學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三年歲次癸卯四月初五日辛巳

          耶穌2023年5月23日

 

樂(le) 府采詩說,源出漢儒。但采詩與(yu) 樂(le) 府之真正綰合,則完成於(yu) 盛中唐詩學革變思潮中。兩(liang) 宋以降,依托“采詩說”觀風察政的核心要義(yi) ,樂(le) 府詩成為(wei) 諸多詩體(ti) 中最具社會(hui) 擔當的一種。從(cong) “采詩”角度審視樂(le) 府詩體(ti) 的意蘊生成,可在當下正確認識與(yu) 發揚樂(le) 府學。

 

漢儒對樂(le) 府與(yu) 采詩的關(guan) 聯建構

 

漢儒對先秦周代實行“采詩製”極為(wei) 推崇,漢代文獻對此多有表述。《漢書(shu) ·食貨誌》:“孟春之月,群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於(yu) 路,以采詩,獻之大師,比其音律,以聞於(yu) 天子。”《藝文誌》亦曰:“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何休《春秋公羊經傳(chuan) 解詁》:“男年六十,女年五十,無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間求詩。”采詩主體(ti) 無論是王官、“行人”或年邁“無子者”,都是代表官方的製度執行者。“采詩觀風”無疑是漢儒最為(wei) 推崇的一種周代古製,也是最理想的王權與(yu) 民主結合的政治製度。

 

漢武帝之前,作為(wei) 周代古製的“采詩觀風”,與(yu) 漢承秦製而來的“樂(le) 府”部門似無任何交集。樂(le) 府始設於(yu) 秦,漢初承之,下設樂(le) 府令負責整理樂(le) 章,以備朝廷之需。漢武帝重定郊祀禮,極大提升了樂(le) 府職能。《漢書(shu) ·禮樂(le) 誌》:“至武帝定郊祀之禮……乃立樂(le) 府,采詩夜誦,有趙、代、秦、楚之謳。”樂(le) 府本就司掌俗樂(le) ,故漢武帝將郊祀用樂(le) 交由樂(le) 府總領。此舉(ju) 奠定了樂(le) 府機關(guan) 作為(wei) 國家最高規格禮儀(yi) 用樂(le) 的專(zhuan) 職部門形象。此言“采詩”並非紹述先秦古製,而是直指當下,即將“采詩”表述融入重定郊祀禮的用樂(le) 需求,進而與(yu) 樂(le) 府形成關(guan) 聯,此為(wei) “樂(le) 府采詩說”之濫觴。《漢書(shu) ·藝文誌》又曰:“自孝武立樂(le) 府而采歌謠,於(yu) 是有代、趙之謳,秦、楚之風,皆感於(yu) 哀樂(le) ,緣事而發,亦可以觀風俗,知薄厚雲(yun) 。”至此,“立樂(le) 府—采歌謠—觀風知政”的邏輯敘述,蓋過了“立樂(le) 府—采詩夜誦—郊祀禮樂(le) ”的現實之需。采詩的主體(ti) ,也被明確賦予了樂(le) 府人員。

 

此後隨著樂(le) 府地位提升,四方俗樂(le) 確有匯聚宮廷之勢。但樂(le) 府之俗樂(le) ,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發揮了“觀風知政”效果?從(cong) 現存漢樂(le) 府詩以及兩(liang) 漢文獻記載看,並無特別有力的數據支持。現存百首左右漢樂(le) 府詩中,真正反映民生的占比並不突出。漢哀帝罷樂(le) 府,所見名單有“夜誦員”及各類樂(le) 工,未見采詩員。綏和二年,哀帝省樂(le) 府詔令曰:“鄭聲淫而亂(luan) 樂(le) ,聖王所放,其罷樂(le) 府。”這與(yu) 班固對武帝推行“樂(le) 府采詩”“觀風俗,知薄厚”的表述差距甚大。故而,班固雖對“樂(le) 府采詩”言之鑿鑿,然整個(ge) 六朝時期,“采詩”似乎僅(jin) 見諸史家慨歎,並未對文人樂(le) 府及文學觀念產(chan) 生影響。

 

北朝巡省采詩與(yu) 南朝樂(le) 府的抒情化

 

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政權更迭頻繁,建政者多為(wei) 少數民族,對於(yu) 禮樂(le) 政教的體(ti) 認主要受漢文化影響。其中,北魏作為(wei) 鮮卑族拓跋部落建立的國家,漢化政策最具成效。北魏建國後即注重禮樂(le) 建設,元會(hui) 及四時饗會(hui) “備列宮懸正樂(le) ,兼奏燕、趙、秦、吳之音,五方殊俗之曲”。為(wei) 了廣訪得失,北魏朝廷還推行巡省製,命風俗使赴四方“觀察風謠”。孝文帝拓跋宏朝,張彝就以巡察使官身份巡視地方,“周曆於(yu) 齊、魯之間,遍馳於(yu) 梁、宋之域,詢采詩頌,研檢獄情,實庶片言之不遺,美刺之俱顯”。最終將采集整理後的七卷歌詩上呈朝廷。顯然,北魏孝文、宣武時期的文化政策,對巡省官員的采詩行為(wei) 是鼓勵的。不過,北魏這次有明確記載的采詩行為(wei) ,並非來自專(zhuan) 職樂(le) 府員,而是依托觀風察政、考核吏治的巡省製度。北魏的樂(le) 府建製,與(yu) 其有意識地推行漢化政策直接有關(guan) ,是將禮樂(le) 政教作為(wei) 漢文化中極具特色的行政製度進行仿效,采詩並非樂(le) 府專(zhuan) 職。風俗使巡省四方,存問民生,觀采風謠,在隋唐及以後朝代皆有記載。

 

作為(wei) 中原王朝政治文明的主要承襲者,東(dong) 晉南朝士族文人在漢儒建構了樂(le) 府與(yu) 采詩關(guan) 聯後,雖然“采詩”作為(wei) 古製仍被追慕,但與(yu) 樂(le) 府的關(guan) 係很難再推進一層。沈約《宋書(shu) ·樂(le) 誌》明確提出“秦、漢闕采詩之官”,直接否定周代采詩製在秦漢有所複興(xing) 的設想,截斷了班固將漢樂(le) 府采詩與(yu) 傳(chuan) 統采詩進行關(guan) 聯的努力。劉勰《文心雕龍·樂(le) 府篇》敘先秦古製說:“匹夫庶婦,謳吟土風,詩官采言,樂(le) 胥被律,誌感絲(si) 篁,氣變金石。”充分肯定詩官采詩配樂(le) 的成效。而對漢武帝以四方俗樂(le) 行郊祀祭禮的行為(wei) 持批評態度,慨歎“《桂華》雜曲,麗(li) 而不經;《赤雁》群篇,靡而非典”。在南朝史家、文論家筆下,漢儒所述漢武帝立樂(le) 府在禮樂(le) 政治建設方麵的神聖性有所消解。

 

與(yu) 之同時,南朝文人樂(le) 府走上抒情化道路,完成漢魏以後中古樂(le) 府之一變。東(dong) 晉政治中心南移,音樂(le) 文化斷層,文人於(yu) 樂(le) 府之革新主要體(ti) 現在重新激活漢魏舊題樂(le) 府的內(nei) 在情蘊。如鮑照將古樂(le) 府轉化為(wei) 個(ge) 人抒情詩體(ti) ,較之謝靈運拘泥於(yu) 篇辭的模擬,更具創造性。齊梁文人以賦題法為(wei) 詩,賦詠樂(le) 府舊題、重構詩意亦為(wei) 革新。至於(yu) 晉宋以來流行的吳聲、西曲,沈約以其“淫哇不典正”,不予著錄。這些民間雜曲雖亦可稱“感於(yu) 哀樂(le) ,緣事而發”,但不具備政治建設意義(yi) 。總之,從(cong) 文人詩學角度看,南朝士庶階層對於(yu) 樂(le) 府的關(guan) 注,明顯呈現出內(nei) 視化特征,鮮有觀風之效。

 

中唐文人詩教與(yu) 樂(le) 教相統一的訴求

 

隋唐大一統政治格局,以及開放的文化政策,促進了中外音樂(le) 深度交流融合,形成新的音樂(le) 品種——燕樂(le) 。《樂(le) 府詩集·近代曲辭》所錄即隋唐燕樂(le) 雜曲所配之歌辭。近代曲主題多敘征戍離思,綺怨傷(shang) 情;或寫(xie) 宮廷宴樂(le) ,風華流美。曲辭亦有選用、截取唐人詩作,多五、七言絕句體(ti) 。作為(wei) 唐詩與(yu) 唐樂(le) 的結合,近代曲正是彼時最為(wei) 流行的文藝樣態。但這種現象已引起有識之士不滿,如李白以寫(xie) 作感諷精神的古題樂(le) 府對抗流行的樂(le) 府新聲。

 

安史之亂(luan) 令李唐王朝禮樂(le) 崩散,社會(hui) 矛盾加劇。史家向來追慕的采詩製在文學革變思潮中受到關(guan) 注,並進一步與(yu) 樂(le) 府詩的社會(hui) 功能綰合。詩人元結有《補樂(le) 歌》《二風詩》《係樂(le) 府》等仿《詩經》、古樂(le) 府之作,後以道州刺史身份作《舂陵行》新樂(le) 府。《舂陵行》反映安史亂(luan) 後道州民生凋敝景況,以“何人采國風,吾欲獻此辭”作結,“達下情”之意甚明。顧況《上古之什補亡訓傳(chuan) 十三章》,也都提倡諷諭性的詩教精神。中唐文人還在樂(le) 府敘事藝術中開啟了地方官視角,即作者以地方良吏身份體(ti) 察社會(hui) 民生。張籍、王建、元稹、白居易大力寫(xie) 作諷興(xing) 時事的樂(le) 府歌行,引導風俗教化,以變革宮廷流靡音聲為(wei) 己任,呼籲重設采詩製。

 

實現詩教、樂(le) 教統一,是中唐文人推行樂(le) 府變革的主導方向。元和四年,白居易在朝任左拾遺,寫(xie) 作《新樂(le) 府五十首》,內(nei) 中既有諷興(xing) 勸上之作,亦有訓俗化下之章,最後一篇專(zhuan) 言《采詩官》,“鑒前王亂(luan) 亡之由也”。詩人在“辭”“言”“事”“體(ti) ”方麵主動與(yu) 采詩製配合。劉禹錫樂(le) 府詩亦多標明“俟采詩者”“以埤樂(le) 府”或求“續於(yu) 樂(le) 府”。詩人們(men) 為(wei) 全麵複興(xing) 采詩古製奮力疾呼,視之為(wei) 樂(le) 府詩價(jia) 值實現的製度保障。樂(le) 府與(yu) 采詩,遂由史家筆下的官署職能記述,升華為(wei) 文學領域內(nei) 之創作理念。

 

基於(yu) 采詩之想,強調樂(le) 府美刺比興(xing) 功能,宋元以降代有餘(yu) 響。宋人鄭樵甚至認為(wei) 秦之所亡原因即“不置采詩官”。郭茂倩《樂(le) 府詩集·新樂(le) 府辭》敘論言:“由是觀之,自風雅之作,以至於(yu) 今,莫非諷興(xing) 當時之事,以貽後世之審音者。儻(tang) 采歌謠以被聲樂(le) ,則新樂(le) 府其庶幾焉。”作為(wei) “未常被於(yu) 聲”的唐世新歌,“新樂(le) 府辭”正是供審音者采摭的準歌辭。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晚歲“樂(le) 府效張籍”,《輸麥行》《饑烏(wu) 詞》揭示民生困苦。周紫芝師事張耒,亦倡導樂(le) 府需“有補於(yu) 世教”。明代複古風氣下,王世貞於(yu) 樂(le) 府求變,認為(wei) 古樂(le) 府正是“作而備太師之采”。後進陳子龍新樂(le) 府“以詩紀史”,直錄時事。明清之際,古樂(le) 府寫(xie) 作進一步融入詩史精神。

 

綜上,樂(le) 府采詩說初由史家建構,後經文人闡發,最終熔鑄為(wei) 具有深遠影響的詩學觀念。樂(le) 府寫(xie) 作與(yu) 采詩觀風結合,故於(yu) 內(nei) 容求實錄,形式求通俗,上感於(yu) 上,下化於(yu) 下,較普通詩體(ti) 更具人文理想和濟世之功。晚唐詩人皮日休重申樂(le) 府正道:“樂(le) 府者,蓋古聖王采天下之詩,欲以知國之利病,民之休戚者也。……由是觀之,樂(le) 府之道大矣。”采詩觀風知政的功能論,大大提升了樂(le) 府的文體(ti) 地位。促成與(yu) 推進這一文史現象的,正是古代士人以天下為(wei) 己任,積極參與(yu) 製度建設、風俗引導的使命訴求與(yu) 淑世情懷。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