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文明視野中的經學與(yu) 教化
來源:“文明與(yu) 道路”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三年歲次癸卯三月十六日癸亥
耶穌2023年5月5日
編者按
2023年4月18日晚上,中央黨(dang) 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主辦的“曆史與(yu) 真理”——人文博雅高端講座青年學者係列第二講,邀請到清華大學哲學係陳壁生教授現場做了題為(wei) “文明視野中的經學與(yu) 教化”的學術講座,文史部部分教員以及部分研究生、在校學員共同參與(yu) 了本次活動。文史部中國史教研室主任王學斌教授負責主持。
主講人:陳壁生教授
主持人:王學斌教授
講座回顧
在講座之前,王學斌教授為(wei) 到場聽眾(zhong) 詳細介紹了主講人與(yu) 評議人的基本情況。他認為(wei) 中華文明的一個(ge) 重要的特點就是經史傳(chuan) 承,在傳(chuan) 統的學問中,經史是不可分的,我們(men) 要了解作為(wei) 一個(ge) 連續的文明共同體(ti) 的中國何以能夠綿延深厚,必須思考經學與(yu) 曆史的關(guan) 係,思考經學在不同的時間段有什麽(me) 樣的特質。陳壁生教授以文明視野審視經學的精神,立意頗高,值得期待。陳壁生教授表示,中國過去十幾年,思潮湧動,不同的著作與(yu) 各種各樣的學問構成了中國當代的文化現象。但是在中國所有的文化現象中,要問究竟是什麽(me) 事情對整個(ge) 中國未來的發展、中國學術的發展有著根本性的意義(yi) ,那麽(me) 首選應該就是:經學重新得到學界的廣泛重視。事實上,重新理解和評估經學,對於(yu) 我們(men) 重新認識傳(chuan) 統文化有著重要意義(yi) 。
與(yu) 此相應,講座共分為(wei) 五個(ge) 部分,涉及經學的基本定位與(yu) 三種不同的形態,包括今文經學、古文經學和宋明理學。三種不同的經學形態跟中國曆史上的曆史製度有著密切的關(guan) 聯,由此塑造了中國文明的基本價(jia) 值。
講座現場
一、文明視野中的經學定位:中國與(yu) 曆史
首先,所謂的經學到底是什麽(me) 呢?陳壁生認為(wei) ,在整個(ge) 中國曆史裏,有一部分經典是比其他經典的地位更高的,這是曆史形成的結果,比如說,從(cong) 漢代立五經博士以來,《詩》《書(shu) 》《禮》《易》《春秋》,構成了中國的核心價(jia) 值。到了唐代,五經又變成了九經。《禮》本來隻有《禮經》,後來發展出《周禮》《儀(yi) 禮》《禮記》。《春秋》發展出了《公羊傳(chuan) 》、《左氏傳(chuan) 》和《穀梁傳(chuan) 》。到了宋代初年,又進一步形成了十三經,即在九經的基礎上增加了《孝經》《論語》《孟子》《爾雅》四部書(shu) 。這一係列的經學傳(chuan) 承,脈絡清晰,構成了中國文明的核心經典。而這些經典所表現的精神,也構成了中國文明的核心精神。到了宋明之後,宋明儒學家從(cong) 《禮記》裏麵抽出《大學》《中庸》,與(yu) 《論語》《孟子》合稱“四書(shu) ”,四書(shu) 五經於(yu) 是構成了中國文明的最核心的經典文獻。
以經學為(wei) 核心的中國文明與(yu) 中國精神,在近現代之後發生了巨大變化,最典型的變化是中西問題被理解為(wei) 古今問題。那麽(me) 何以經學研究又能在今天興(xing) 起呢?原因還是古今中西的判定出現了重大調整,重新把中國文明跟西方文明理解為(wei) 兩(liang) 個(ge) 曆史上獨立發展的文明。因此,要理解中國傳(chuan) 統,理解我們(men) 從(cong) 哪裏來,就必須理解經學的意義(yi) 。在過去十幾年裏,經學的興(xing) 起並不是某一學科內(nei) 部的現象,而是在各個(ge) 不同學科內(nei) 部都出現了,文學、曆史、哲學,皆有經學的興(xing) 起。經學興(xing) 起的意義(yi) ,是讓今天的學術研究更好地回歸到古人的視角,通過古人的眼光來理解他們(men) ,理解古代中國。
在中國曆史上,經學有幾種不同的學術形態,而不同的學術形態都對不同時期的秩序有重大的影響。今文經學是漢代的主要學術,古文經學是漢唐之間的主要學術,而宋學是宋明時期的主要學術。
中國古代學術中,有豐(feng) 富的秩序理論,決(jue) 定這些秩序理論的主要有三個(ge) 問題:立法者是誰?核心經典是什麽(me) ?對這些核心經典的理解是什麽(me) ?這些抽象的問題決(jue) 定了天下觀、夷夏觀、大一統等問題的根基,接下來就簡述這三個(ge) 不同的經學的學術形態。
二、今文經學的特征:素王
今文經學的特征顯示為(wei) 孔子之法。兩(liang) 漢的今文經學開出的對秩序的理解,即從(cong) 真理發展出秩序理論。兩(liang) 漢今文經學把孔子理解為(wei) 素王,這種學術形態認為(wei) 在孔子之前有著德位合一的傳(chuan) 統。德位合一,人有什麽(me) 德性即有什麽(me) 政治位置。聖人才能夠做天子,如果不是聖人就不能夠做天子。天子、諸侯、卿大夫、士,是以德性來確定的,因此政治的核心是道德。在今文經學的理解中,這種德位合一的形態,顯現於(yu) 堯、舜、禹、湯、文、武,無論公天下與(yu) 家天下,都是聖王在統禦天下。隻有聖王治理的天下才能夠達到太平的天下。然而,德位合一的傳(chuan) 統到了孔子這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孔子是有聖人之德而沒有王者之位。孔子是個(ge) 聖人,但是因為(wei) 周代太亂(luan) ,所以沒有能夠王天下。這種事實導致了孔子通過“作《春秋》”去表達對天下治理的理解;不是通過講《論語》,而是通過作《春秋》。這時候孔子是沒有王位的人,但在做王者的事情,所以叫素王。素即空的意思,有聖人之德而沒有王位。素王作《春秋》所立的是一代的王法,所以孔子綜合了堯、舜、禹、湯、文、武這些古代聖王之法而製作了一套法度。能看到在經典裏麵有很多的地方都是在描述孔子作春秋立一王之法的,比如說像《史記》的《太史公自序》講到“垂空文以斷禮義(yi) ”。
照此理解,孔子的古代意義(yi) 跟今天給予他的偉(wei) 大的思想家或者是教育家的定位是完全不同的。不是說孔子跟著周公走,在周公的製度崩潰後,任何挽救行為(wei) 在本質上都是在嚐試建立新的製度,所以在今文經學的理解裏麵,孔子扮演著改革者的角色。因此,今文經認為(wei) ,儒家、孔子、經學的核心經典是《春秋》,因為(wei) 《春秋》彰顯孔子為(wei) 素王,孔子“作春秋”是為(wei) 漢立法。董仲舒對漢武帝的《天人三策》裏麵又講到孔子“作《春秋》”是“先正王而係以萬(wan) 事。見素王之文焉”。賈逵作為(wei) 古文經學家也講“孔子覽史記,就是非之說,立素王之法。”鄭玄《六藝論》也講“孔子既西狩獲麟,自號素王,為(wei) 後世受命之君製明王之法。”盧欽《公羊序》雲(yun) :“孔子自因魯史記而修《春秋》,製素王之道。”
這就是今文經學的核心文獻。在核心文獻的基礎之上,可以看到今文經學把經學理解為(wei) 闡發常道,最典型的《白虎通》裏麵所解釋的“經,常也”。經,常道的意思。在漢代末年劉熙的《釋名》也講,“經,徑也,常典也,如徑路無所不通,可常用也。”在這種理解裏麵,是把“經”理解為(wei) 永遠不變的道理。當然,不同的時代可以對道理做出不同的解釋,但是本身的這種核心精神是沒有改變的。所以無論是《白虎通》也好,或者是《釋名》也好,對“經”的理解都是:常法常道,不會(hui) 隨著時間的更改而消失。
三、古文經學的興(xing) 起:周孔
陳壁生老師認為(wei) ,古文經學的核心是周孔製法及其秩序理解。劉歆發現了《周禮》,並且把《周禮》理解為(wei) 周公致太平之書(shu) 。鄭玄踵武劉歆並實現了根本性突破,即破除了今文經學獨尊孔子、以《春秋》為(wei) 群經核心的基本格局,還原了每一代的聖人之法,並且將《周禮》理解為(wei) 是最完備的聖人之法。聖人一旦平等化,聖人之法便曆史化。作為(wei) “一”的聖人觀念進入曆史之中,成為(wei) 曆代聖人;而作為(wei) “一”的聖人之法,由於(yu) 每代聖人都製作一套法度,聖人之法也進入曆史,成為(wei) 曆代政典。自劉歆至於(yu) 鄭玄,《周禮》興(xing) 起,經學既有以《春秋》為(wei) 核心的孔子法,又有以《周禮》為(wei) 基礎的周公法。堯、舜、禹、湯之法文獻不足,而文獻有征的兩(liang) 套“聖人之法”被安排到共同的經學係統之中。今文家所謂作為(wei) 常道的經學,至此一分為(wei) 二。
陳老師強調,周孔問題實質上是禮學問題。周公製作了一套禮典,其中最核心的文獻是《周禮》和《儀(yi) 禮》。如果說兩(liang) 漢今文經學強調孔子,強調以《春秋》為(wei) 本;那漢以後的古文經學強調周孔,強調的是以《周禮》為(wei) 本的禮製。至此,禮學才成為(wei) 核心問題。當我們(men) 說中國文明是禮樂(le) 文明,並且相信《周禮》是周公的製作,那《周禮》就是最重要的開端;如果不相信《周禮》(西漢包括東(dong) 漢很多經師不信《周禮》),那麽(me) 鄭玄注禮之後才有真正完備的禮樂(le) 體(ti) 係。
中國的經史傳(chuan) 統典型地表現在周孔問題上。如果說今文《春秋》學提供的是“素王”這種對孔子的理解方式,素王描述了孔子這種空王的身份,題中之義(yi) 就是孔子之法不得施行於(yu) 當時。正因如此,孔子的一王之法,始終是一套懸空的理論價(jia) 值。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今文經學強調的更像是一種理論價(jia) 值,而古文經學強調的更像是一種曆史典範。因此,周孔問題同時是最深層次的經史關(guan) 係問題。
《周禮》
四、宋明理學:孔孟
接下來看宋明理學。宋明理學將周孔問題轉化為(wei) 孔孟問題,這種轉化極有意趣,因為(wei) 中國曆史上有很多這種轉化的方式。比如道家,一開始黃老並稱,到了魏晉之後才是老莊並稱。老子和黃帝並稱,其實是一種政治哲學;而到了老子跟莊子並稱,就變成了一種修養(yang) 論或者說人生哲學。周孔到孔孟的轉換與(yu) 此相似。孔孟並稱,與(yu) 心性論興(xing) 起有著密切的關(guan) 係。朱子從(cong) 禮記中選出《大學》跟《中庸》與(yu) 《論語》《孟子》合為(wei) 四書(shu) ,並且進行注解,構成了《四書(shu) 章句集注》,“四書(shu) ”構成了以道統為(wei) 基礎、以天理為(wei) 核心的理論體(ti) 係,由此再去理解“五經”,於(yu) 是就成就了新的經學係統。
概而言之,自漢而宋,從(cong) 聖人之法變成了聖人之道,其關(guan) 鍵視角也是道統論提供的。如程頤為(wei) 其兄程顥所作《明道先生墓表》:“周公沒,聖人之道不行。孟軻死,聖人之學不傳(chuan) 。道不行,百世無善治。學不傳(chuan) ,千載無真儒。無善治,士猶得以明夫善治之道,以淑諸人,以傳(chuan) 諸後。無真儒,天下貿貿焉莫知所之,人欲肆而天理滅矣。先生生千四百年之後,得不傳(chuan) 之學於(yu) 遺經,誌將以斯道覺斯民。…先生出,倡聖學以示人,辨異端,辟邪說,開曆古之沉迷,聖人之道得先生而後明,為(wei) 功大矣。”這是程頤對程顥的定位。道統從(cong) 孟子之後一直到大程子,有一千多年的時間是不傳(chuan) 的。在道統的視野中,孔子是因為(wei) 聖人之道不行而教聖人之學。如果將孔子視為(wei) 立法者,那麽(me) 孔子最重要的著作是《春秋》,孔子應該被視為(wei) 聖人譜係的最後一員。而如果將孔子視為(wei) 弘道者,那麽(me) 孔子最重要的著作就變成了《論語》,孔子由素王、最後的聖人,轉而為(wei) “先師”。求聖人之心,核心的前提是認為(wei) 聖人是可以通過學習(xi) 而達到的。從(cong) 周敦頤之後,很多人都會(hui) 去討論“聖人可學而至”的問題,也貫穿了對群經的注解。
宋孝宗剛即位的時候,朱子上了一道奏疏,《壬午應詔封事》:“竊以為(wei) 聖躬雖未有失,而帝王之學不可以不熟講也。…古者聖帝明王之學,必將格物致知以極夫事物之變,使事物之過夫前者,義(yi) 理所存,纖細畢照,了然乎心目之間,不容毫發之隱,則自然意誠心正,而所以應天下之務者,若數一二,辨黑白矣。”對比可知,董仲舒講帝王之學的時候,是讓漢武帝“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但是朱熹是讓帝王格物致知,讓皇帝修好自己內(nei) 在的德性。那麽(me) 除了帝王之外,士大夫以及所有的人也必須格物致知、正心誠意。蒙文通先生在《宋明之社會(hui) 設計》裏講:“漢儒言政,精意於(yu) 政治製度者多,究心於(yu) 社會(hui) 事業(ye) 者少。宋儒則反是,於(yu) 政、刑、兵、賦之事,謂‘在治人不在治法’。其論史於(yu) 錢、穀、兵、刑之故,亦謂‘則有司存’,而諄諄於(yu) 社會(hui) 教養(yang) 之道。”我們(men) 可以看到宋代建立了很多不同的共同體(ti) ,比如血緣共同體(ti) ,也就是大家族,今天看到中國傳(chuan) 統的大家族主要的來源是宋代,尤其是明代之後。而地緣的共同體(ti) 是建設鄉(xiang) 約,還有一些道德共同體(ti) ,比如書(shu) 院,所以這些都是宋儒的產(chan) 物。
五、總結
今古文經學在經學特征、價(jia) 值來源和對經學的核心性的理解上有所不同。今文經學是以《春秋》作為(wei) 它基本價(jia) 值的來源,是孔子為(wei) 漢治法,對經學的理解是常道。古文經學是以《周禮》作為(wei) 基礎,它的價(jia) 值植根於(yu) 周孔治法,而最突出的是強調曆史或者強調經史。宋明理學以“四書(shu) ”作為(wei) 最核心的基礎,它的價(jia) 值主要講的是孔孟之道,對經學的基本理解則是心性的闡明與(yu) 工夫。另外,這幾個(ge) 不同的學術形態,一方麵是對秩序類型的不同理解,是三種不同的秩序類型,對夷夏之辨也好,對天下觀也好,對家國關(guan) 係也好,都有完全不一樣的理解。
在今文經學、古文經學、宋明理學這三個(ge) 不同的理論體(ti) 係裏麵,經學的各個(ge) 方麵都有巨大的區別。但是三者也有共同的特點,比如說尊經崇聖,都尊重經典,認為(wei) 中國正是有從(cong) 堯舜以來一直到孔子的聖王脈絡,才能夠塑造起中國文明的基本價(jia) 值。
評議階段
一、經學的分期與(yu) 轉折
評議嘉賓:孟琢副教授
孟琢老師指出,由於(yu) 中國文化的古今之變以及國家意識形態的轉型,經學是一個(ge) 相當艱難的研究領域。上世紀80年代以來,經學研究為(wei) 了爭(zheng) 取自身的學術合法性,經曆了不同的發展階段。80年代,經學主要被理解為(wei) 一種文獻注釋之學。到了本世紀初,以喬(qiao) 秀岩為(wei) 代表的一批學者從(cong) 方法論上實現了經學研究的突破,把經學理解為(wei) 一種經典的互證之學。在陳壁生老師的講座中,我們(men) 看到,他的核心關(guan) 懷是從(cong) 經學的價(jia) 值和意義(yi) 入手,把經學提高到中國文明的根本之上。這一重要推進,是要把經學作為(wei) 傳(chuan) 統文化的根基,深入思考經學的文明價(jia) 值與(yu) 思想內(nei) 涵,探尋經學的“靈魂”,這就從(cong) 根本上超越了繁瑣考證的經學研究。如何在中國文化的長河中把握作為(wei) 文明根基的經學?這是當代經學研究的重要方向,也是陳壁生老師的經學研究帶給我們(men) 的關(guan) 鍵啟發。此外,他把宋明理學納入到經學的判攝之中,也體(ti) 現出充分的學術統攝性與(yu) 曆史縱深感。
接下來,孟琢老師提出了兩(liang) 點討論意見。首先,陳壁生老師對經學史的判攝帶有“非此即彼”的特點,這可以說是近代以來的經學思維模式。在廖平、康有為(wei) 、章太炎的今古文之爭(zheng) 中,就出現了特色鮮明的、對立式的“強判攝”,這與(yu) 經學與(yu) 近代以來的現實矛盾、政治對立、思想鬥爭(zheng) 密不可分。這種思維方式固然旗幟鮮明、界限清晰,但也會(hui) 讓人忽略曆史的多樣性、複雜性與(yu) 延續性。某種意義(yi) 上,經學思維需要辯證法。其次,關(guan) 於(yu) 經學的古今問題,“現代性”是東(dong) 西方世界所麵對的整體(ti) 境域。我們(men) 固然看到經學作為(wei) 中國文明之根的根本意義(yi) ,但如何理性地麵對現代生活、現代價(jia) 值中的古今差異,也希望聽到陳壁生老師的進一步闡發。
陳壁生老師指出,古今問題是作為(wei) 一個(ge) 曆史前提出現。隻有古代才以經學作為(wei) 核心價(jia) 值,並且經學的理解方式才有效。也就是說,經學是中國古代的基本價(jia) 值,而且,經學的不同形態恰好對應著中國曆史的不同階段,而且成為(wei) 中國曆史中不同階段的核心精神,今文經學主要跟漢代政治有密切關(guan) 係,古文經學跟漢唐間的政治有密切關(guan) 係,而理學跟宋明時期的政治社會(hui) 有密切關(guan) 係。此外,陳壁生老師強調,今文經學、古文經學、宋學都是秩序類型,意味著對塑造人的生活的不同理解,這種對塑造人的生活的不同理解是不同時期的秩序類型。
二、經學的定性與(yu) 研究
評議嘉賓:高瑞傑副教授
高瑞傑老師指出,陳壁生老師本次講座在一種文明論的視野下展開,強調秩序的確立與(yu) 延續,非常有啟發性。如其認為(wei) 鄭玄的家法破除了今文經學獨尊孔子的基本格局,聖人開始平等化,確有高見。不過鄭玄的經學建構,強調周公製禮以致太平之說,力圖勾勒一套美備的周公之法,以取代孔子的素王一王大法,以史跡來重建一套文明坐標,就聖王觀而言,似乎仍可視為(wei) 今文經學思路的延續,並未將聖王完全平等化、多元化。另外,從(cong) 鄭玄的六經皆禮到六經皆史,似乎仍有諸多環節。曆史常常呈現為(wei) 一種事實判斷,而鄭玄強調七代政教集於(yu) 《周禮》,《周禮》最為(wei) 美備,仍含有強烈的價(jia) 值色彩,由六經皆禮轉變為(wei) 六經皆史,應是六朝以降義(yi) 疏學的推闡而致,與(yu) 鄭學仍有差別。以此為(wei) 據,高瑞傑也提出了問題:陳壁生將漢宋經學嬗變分殊為(wei) 常道、曆史、心性三種類型,並對三者作出周密解釋,那麽(me) 我們(men) 如何看待明清以降,尤其是清代乾嘉經學這樣一種知識取向的經學?高瑞傑最後還提出一個(ge) 問題,陳壁生一開始就提到了世紀初的“中國哲學合法性討論”,在文明視野下理解經學,對於(yu) 中國哲學的拓展有哪些啟發?中國哲學的研究範式又會(hui) 對經學研究產(chan) 生哪些影響?
陳壁生老師指出,清代經學很重要,但是經學對清代的社會(hui) 生活本身沒有特別強的影響。清代的社會(hui) 生活還是比較多受宋明理學的影響,而不是被清代的知識取向的經學影響。另外,隻有從(cong) 哲學的角度理解經學,才能明晰經學跟文明之間的關(guan) 係。簡單來說,當我們(men) 在講今文經學塑造漢代政治的時候,其實是理論思考。比如我們(men) 研究《三家詩》,不是研究漢代哪個(ge) 皇帝比較重視《三家詩》,而是研究如果說漢代的經學作為(wei) 係統性的理論,如何跟漢代的政治發生關(guan) 聯。其實就是哲學學科所帶來的這種思維,就會(hui) 使得一些問題變得特別重要。所以沒有所謂的文明經學跟哲學經學的關(guan) 係,二者是一體(ti) 的。文獻學或者曆史學可能不會(hui) 認同這種對經學的概括方式,但哲學係研究經學,可能從(cong) 理論上更可以直接討論漢代的經學體(ti) 係的理論,來理解漢人所理解的這種經學觀念本身。
評議嘉賓:宮誌翀老師
三、經學的曆史與(yu) 教化
宮誌翀老師從(cong) 政治哲學的古今類型談起,現當代的政治哲學表麵上持實證主義(yi) 的方法論,實質又擺脫不了意識形態的衝(chong) 突,這是背後更深層的視野和總體(ti) 的信念所致,即在曆史中尋找和理解真理。但是,古典政治哲學的基本信念是,曆史世界本身並無自主的意義(yi) 和力量,隻有在真理的引導下,人才可能過一種文明的生活,曆史才能進入文明史,因此古典政治哲學更關(guan) 注人類秩序的理想類型應該是什麽(me) 樣,而評價(jia) 的最終標準是人能否通過這種秩序,參與(yu) 到最高、最真實、最永恒的存在,這就是最終的真理。宮老師強調應該在這一意義(yi) 上理解陳壁生老師的工作。另外,宮誌翀老師提醒大家注意陳老師報告中的“教化”概念,這關(guan) 乎經學在什麽(me) 意義(yi) 上塑造了曆史。我們(men) 通常說教化隻是對民眾(zhong) 的道德教育,這其實是淺白的現代理解。在古典當中,教化始終麵對整個(ge) 共同體(ti) 。麵對整體(ti) 的教化可以分為(wei) 不同層次和方式,當中最關(guan) 鍵的是對理想人格的展露,這在中國文明傳(chuan) 統中就是聖人形象的問題,我們(men) 看陳老師對三種經學與(yu) 秩序類型的劃分,都首要圍繞孔子形象展開(也包括孔子和五帝三王的關(guan) 係問題)。孔子形象是經學的第一問題,毫無疑問,古代人相信我們(men) 必須透過孔子和孔子的六經去觸及真理,那麽(me) ,孔子形象的變化,關(guan) 係到六經的性質、經學這門學問的形態、經學中有關(guan) 秩序的理念、建製進入曆史的作用方式等不同。陳壁生老師的報告提綱挈領,宮老師相信以後還會(hui) 有更豐(feng) 富的展開。
四、經學的變遷與(yu) 不變
楊家剛老師提出了兩(liang) 個(ge) 問題,第一個(ge) 問題關(guan) 於(yu) 周公的形象。唐宋之際前有周孔,後有孔顏,然後再變成孔孟。一開始周公是先聖,孔子是先師;到了後來孔子變成了先聖,顏回變先師;然後孟子地位抬高。周公的地位似乎在逐漸下降。此外,周公本來也不是王,也相當於(yu) 素王。但是周公製禮作樂(le) ,也相當於(yu) 製法聖人。而且周公在孔子心目中最高。比如孔子說很久沒有夢見周公。那麽(me) ,我們(men) 如何看待周公形象在經學裏麵的演變?第二個(ge) 問題關(guan) 於(yu) 常道的實質。既然經是恒常之道,那意味著必定有一些價(jia) 值或者是有一些元素是恒常的。那麽(me) ,經學裏有哪些價(jia) 值或者意義(yi) 能夠進入現代或者當代,進而影響未來?在經學的製度或者體(ti) 係已經瓦解的今天,經學如何謀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陳壁生老師指出,兩(liang) 漢書(shu) 隻有在王莽篡漢時特別重視周公。漢代曆史中有兩(liang) 次重要時刻重提周公,第一次是霍光的時候,第二次是王莽的時候。正常情況下提到周公,主要涉及周公誅管蔡,但很少把周公當成一王之法的建立者,把周公當素王是完全沒有的。劉歆和鄭玄把周公理解為(wei) 《周禮》的作者,於(yu) 是周公很快就變成聖王序列中的人物。宋明理學講孔孟之道,主要是根據人物來理解曆史,但是講周孔之道,主要是根據文獻來理解人物,即根據整個(ge) 文獻體(ti) 係裏周公跟孔子的重要性。周公變成了聖人,但他不會(hui) 被稱為(wei) 素王,因為(wei) 素王的意思是這套法度沒法用,而周公製法後還政成王,法度得到了施行。另外,章太炎覺得經不是恒常之道,比如《說文》裏麵講經者,織也。就是作為(wei) 經緯的經,而不是經常的經。從(cong) 這個(ge) 角度出發,不能把經理解為(wei) 恒常之道。對現代社會(hui) 而言,可能會(hui) 有某些東(dong) 西有意義(yi) 。人倫(lun) 關(guan) 係可能在現代社會(hui) 裏麵也會(hui) 很重要,但這並不是經學,也可以說是傳(chuan) 統。有些傳(chuan) 統的因素對我們(men) 今天很重要,但離經學很遠。
講座總結
王學斌老師隨後扼要總結了整個(ge) 講座。從(cong) 各種線索的經學論述中可以看到一個(ge) 基本事實,那就是中國自兩(liang) 漢至清末,經學始終是中國文明的一個(ge) 核心內(nei) 容;曆代知識分子以此展開討論,一次次重新論述中國,為(wei) 中國的治理尋求更好的方向。晚清以來,隨著經學的瓦解,從(cong) 四部到七科,現代意義(yi) 的史學逐步中心化,而經學則開始逐步邊緣化,經學研究遭到分解,它不再是一個(ge) 整體(ti) ,隻能偏於(yu) 各個(ge) 學科中相關(guan) 內(nei) 容的一隅。但是我們(men) 今天看來,經學研究還是應該與(yu) 分科化的研究有所區別;或者說,今天的經學研究應該回歸到具有整體(ti) 性、連貫性的經學傳(chuan) 承之中,這是一個(ge) 大的趨勢,與(yu) 我們(men) 重新理解、提升中國自身學術研究的品質有著密切關(guan) 係。如果要對陳壁生老師的講述加以提煉,可謂“以傳(chuan) 統理解傳(chuan) 統,用經學把握經學”。對這種精神,我們(men) 理應抱以更多的尊重與(yu) 期待。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