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與(yu) 家風共燦爛 唐宋八大家如何傳(chuan) 承家風
作者:蔡相龍 趙芳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三年歲次癸卯三月十六日癸亥
耶穌2023年5月5日
圖①:四川眉山三蘇祠前廳,正中懸掛“文獻一家”匾額,兩(liang) 側(ce) 對聯“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關(guan) 於(yu) “四大家”有不同說法,其中一種認為(wei) 指的是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圖②、③:唐宋八大家文章的選本古代有很多種,這是清朝乾隆命人選編的《唐宋文醇》,內(nei) 含康熙、乾隆的評論文字,全書(shu) 色彩斑斕,印製精美。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網站、《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知識庫
圖④:一位遊客在北京畫院美術館觀賞書(shu) 畫,懸在牆上的拓片是歐陽修的名篇《醉翁亭記》。
易舜攝
提到中國古代的文章大家,我們(men) 總會(hui) 想起“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聲名遠播,與(yu) 中國的選本文化密不可分,八大家文采斐然,人格亦備受推重,能夠“載道”之文,必出自仁義(yi) 之士。回顧這些文章大家的煉成之路,固然與(yu) 其天賦、努力密不可分,但良好的家風家訓也至關(guan) 重要。下麵我們(men) 就到唐宋八大家的“書(shu) 香門第”去看一看,感受、體(ti) 悟他們(men) 的家風家訓。
一、“詩書(shu) 勤乃有,不勤腹空虛”——教子勤讀書(shu) ,養(yang) 成君子人格
韓愈與(yu) 柳宗元出生時,安史之亂(luan) 剛剛平息,盛唐已成曆史,這對中唐時代的雙子星,將並肩領導唐代古文運動。
韓愈是河南河陽人,自稱“郡望昌黎”,從(cong) 七世祖韓茂一直到他的父親(qin) 韓仲卿,世代為(wei) 官且政聲良好。李白還曾為(wei) 韓仲卿撰《武昌宰韓君去思頌碑》,去思碑是古代很常見的一種碑誌,官員離任地方後,當地人思念其恩德,往往邀請當世文章大家撰寫(xie) 他的為(wei) 官事跡與(yu) 個(ge) 人品德。對於(yu) 韓仲卿的賢德,李白妙筆生花,“惠如春風,三月大化,奸吏束手,豪宗側(ce) 目”,讓人不禁神往。
韓愈三歲時,父親(qin) 便去世了,他由兄長韓會(hui) 撫養(yang) ,韓會(hui) 因過度操勞早逝,韓愈又由寡嫂辛苦照料,幼年時艱苦的生活磨煉了他的意誌,讓韓愈變得性情剛毅、百折不撓。他將《去思頌碑》拓片掛在書(shu) 房牆上,時時看、時時想。
韓愈不僅(jin) 是一位文學家、政治家,而且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他在《進學解》中說“業(ye) 精於(yu) 勤,荒於(yu) 嬉;行成於(yu) 思,毀於(yu) 隨。”對於(yu) 家庭教育,他一貫重視,致力於(yu) 將勤奮好學的家風傳(chuan) 承給子孫。
韓愈反複告誡其子韓昶,要認真讀書(shu) ,不斷充實自己,才能成為(wei) 一個(ge) 君子。韓愈曾寫(xie) 詩給韓昶:“人之能為(wei) 人,由腹有詩書(shu) 。詩書(shu) 勤乃有,不勤腹空虛”,讀書(shu) 是立身之本,“學問藏之身,身在則有餘(yu) ”。同時,他教育兒(er) 子不能依靠父輩取得的成就,而要立足於(yu) 自己的奮鬥所得,所以他說“君子與(yu) 小人,不係父母且”。
與(yu) 韓愈同朝為(wei) 官、相互勉勵的柳宗元,出自赫赫有名的河東(dong) 柳氏,祖上從(cong) 魏晉直至隋唐賢才輩出,河東(dong) 柳氏之所以能興(xing) 盛數百年,離不開其深厚的家學家風家教。柳宗元從(cong) 小便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某始四歲……家無書(shu) ,太夫人教古賦十四首,皆諷傳(chuan) 之”,柳宗元四歲時,母親(qin) 盧氏就開始對他進行啟蒙教育。
父親(qin) 柳鎮對柳宗元的影響也很大,柳鎮當時以文章聞名於(yu) 世,同時還是一位為(wei) 人剛正的官員,在擔任監察禦史時,曾因秉公執法審理一地方官的遺產(chan) 案而得罪權貴遭貶。柳宗元在多篇文章中強調柳氏對家風家教的重視,如“世德廉孝,颺於(yu) 河滸,士之稱家風者歸焉”;“考績皆最,吏人懷思,立石頌德”;“嗣家風之清白,紹遺訓於(yu) 儒素”,字裏行間流露出柳宗元對本家家風的認可與(yu) 自豪。
柳宗元用實際行動踐行柳氏家風,他造福永州、柳州等地,恩澤久長,一生為(wei) 官清正,死後家境艱難,以致無力治喪(sang) ,最終由友人出資安葬。柳州百姓修建了柳侯祠紀念他,千年過去,那裏滿目蒼翠、清風依依。
二、“汝於(yu) 官下宜守廉”——告誡晚輩居官當清廉,修身要嚴(yan) 謹
在中國文化史上,如果說孔子與(yu) 老子、杜甫與(yu) 李白的相遇,如同太陽與(yu) 月亮在天空中相會(hui) 一樣燦爛輝煌,那麽(me) 兒(er) 時的歐陽修第一次在玩伴家中看到韓愈文章殘篇時,則像小溪遇見高山,他縈繞許久,小溪變成了大江,浩浩蕩蕩向東(dong) 流,終於(yu) 成就了宋代散文的新氣象。
小時候的歐陽修日子過得很苦,他四歲時父親(qin) 歐陽觀病逝,母親(qin) 鄭氏很是要強,盡自己所能教導歐陽修,因家中貧困,母親(qin) 便用荻管當筆,在沙地上教他寫(xie) 字,留下“畫荻教子”的家教美談。
鄭氏還將歐陽修父親(qin) 的故事講給他聽,教育他要以父親(qin) 秉公勤勉為(wei) 榜樣。後來,歐陽修當官時因仗義(yi) 執言被貶,怕連累母親(qin) 而跪地流淚,母親(qin) 寬慰他,說自己不怕吃苦,後來歐陽修又遭貶,母親(qin) 坦然表示,凡事求得問心無愧便可。歐陽修不負母親(qin) 期望,一生崇學重教、廉潔奉公。
歐陽修有意將優(you) 良家風傳(chuan) 承下去,寫(xie) 下《誨學說》和《與(yu) 十二侄》等多篇家書(shu) ,微言大義(yi) ,影響深遠。在《誨學說》中,他寫(xie) 道:“人之性,因物則遷,不學,則舍君子而為(wei) 小人,可不念哉?”強調學習(xi) 修身的重要性,告誡晚輩要努力學習(xi) ,磨礪品性,提升品德修養(yang) 。他在《與(yu) 十二侄》中說:“昨書(shu) 中言欲買(mai) 朱砂來,吾不闕此物,汝於(yu) 官下宜守廉,何得買(mai) 官下物。”歐陽修言辭堅決(jue) 拒絕侄兒(er) 孝敬他的美意,諄諄教誨侄兒(er) 嚴(yan) 格自律,注意瓜田李下,並以“吾在官所,除飲食物外,不曾買(mai) 一物,汝可安此為(wei) 戒也”之語,教導侄兒(er) 無論何時都要保持簡樸作風。
“初謂獨軒然,百鳥而一鶚。”這是歐陽修初見曾鞏時的評價(jia) ,歐陽修喜歡這個(ge) 弟子,不獨因他的文才,還因曾鞏處事沉穩、不驕不躁。曾鞏出生於(yu) 官宦之家,祖父曾致堯曾任戶部郎中,父親(qin) 曾易占為(wei) 太常博士,均以清正廉明聞名。
據《南豐(feng) 縣誌》記載,曾致堯一次告假回鄉(xiang) 看望母親(qin) 時,母親(qin) 置酒園中,親(qin) 戚們(men) 看到曾致堯穿著寒酸、仆馬瘦弱,議論紛紛,母親(qin) 卻說:“貧而見我,是我榮也。若黷貨而歸,貽吾憂矣。”還有一次,曾致堯麵見宋太宗,太宗談到國庫充盈很是高興(xing) ,而那時卻有地方正遭遇旱災,曾致堯委婉說道:“未及江南一夜秋雨之為(wei) 富也。”因此南豐(feng) 曾氏有“秋雨名家”之稱。
曾鞏父親(qin) 曾易占曾任泰州如皋知縣、信州玉山知縣,任上懲惡揚善、救災濟民、輕徭薄賦,政績頗多。後來曾易占被人誣陷,他失官不辱,從(cong) 容著述。曾易占去世時,曾鞏還未考中進士,家境衰落,他隻能輟學回歸故裏,孝順侍奉繼母,用心撫育四個(ge) 弟弟、九個(ge) 妹妹,這樣的日子,曾鞏堅持了十年。
曾鞏在困頓中“勵其誌、堅其守、廣其學”,對弟弟們(men) 亦兄亦父亦師,悉心教導,嚴(yan) 格督學,最終其家人在科舉(ju) 考試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曾鞏曾作《學舍記》《南軒記》兩(liang) 文,自述“予之卑巷窮廬,冗衣礱飯,芑莧之羹,隱約而安者,固予之所以遂其誌而有待也”;“世固有處廊廟之貴,抗萬(wan) 乘之富,吾不願易也”,抒發自己安貧樂(le) 道、以忠養(yang) 心之誌,這也是對家訓家規的恪守與(yu) 傳(chuan) 承。曾氏忠孝為(wei) 本、修身立世的家風家教澤被後世,子孫在思古慕賢中名家輩出。
王安石年齡比曾鞏小兩(liang) 歲,考中進士卻比曾鞏早了15年。王安石少年跟隨父親(qin) 宦遊各地,接觸現實,開闊眼界。他的父親(qin) 王益做過主簿、判官、知縣、知州、通判等多個(ge) 地方官職,一生“蹭蹬不達”。王益在處理政務時,“一以恩信治之,嚐曆歲不笞一人”,居家教育晚輩時,“未嚐怒笞子弟,每置酒從(cong) 容為(wei) 陳孝悌仁義(yi) 之本,古今存亡治亂(luan) 之所以然,甚適。”這種對道理耐心細致的教育引導,以及對曆史的深入剖析,對王安石產(chan) 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也直接影響到他對晚輩的家庭教育。
《百川學海》記載,王安石要求兒(er) 子王雱求教於(yu) 門客,必須是學問淵博、品行端正之士。有人說隻是教兒(er) 童識字讀書(shu) 的啟蒙老師,恐怕不必如此高要求吧?王安石卻說:“先入者為(wei) 之主。”他寫(xie) 下《傷(shang) 仲永》,用生動的例子強調了後天教育和學習(xi) 對成才的重要性。王安石曾給外孫寫(xie) 過一首詩:“南山新長鳳凰雛,眉目分明畫不如。年小從(cong) 他愛梨栗,長成須讀五車書(shu) 。”勸勉子孫重視讀書(shu) ,成為(wei) 有學問的人。
三、“以此進道常若渴,以此求進常若驚”——一方硯台上凝聚著傳(chuan) 家心得
“夜夢嬉遊童子如,父師檢責驚走書(shu) 。”伴隨著一陣陣海浪聲,身處儋州、年過花甲的蘇軾從(cong) 睡夢中驚醒,他又夢到了兒(er) 時父親(qin) 檢查自己功課的場景。蘇軾醒後感慨,那種感覺真是如咬著鉤的魚兒(er) 一樣緊張刺激,但正是如此,才培養(yang) 了我愛好讀書(shu) 的習(xi) 慣啊,這成為(wei) 了我這一生中最執著最有意思的事。
蘇軾的父親(qin) 蘇洵在《名二子說》一文中寫(xie) 道:“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他講述了蘇軾和蘇轍這兩(liang) 個(ge) 名字的由來,並根據兩(liang) 個(ge) 兒(er) 子的不同性格,分別表達了希望、擔憂與(yu) 提醒,作此文時,蘇洵39歲,蘇軾11歲,蘇轍才8歲。這些有趣的故事反映了“三蘇”的家庭生活日常細節。
蘇洵、蘇軾、蘇轍父子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據三席,人們(men) 在讚歎其天才的文學才華時,往往忽視了他們(men) 刻苦讀書(shu) 的一麵。蘇軾祖父蘇序為(wei) 人慷慨、樂(le) 善好施,他曾道:“吾欲子孫讀書(shu) ,不願富。”《三字經》中有“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shu) 籍”,說的就是蘇洵用功讀書(shu) 、大器晚成的故事。蘇洵特別注重子女的教育,並且教子有方。
相傳(chuan) 蘇軾、蘇轍幼時貪玩不愛讀書(shu) ,蘇洵便設法誘導,在二子玩耍時故意在他們(men) 看得見的地方看書(shu) ,待二子看到他時又故意慌忙把書(shu) 藏起來,激發他們(men) 的好奇心,逐步引導他們(men) 愛上讀書(shu) 。蘇洵還經常帶著二子走訪名師高士,通過遊學增長見識。
除了蘇洵的言傳(chuan) 身教,蘇軾、蘇轍的母親(qin) 程氏勸夫以進、教子以學、持家以儉(jian) ,也為(wei) 孩子樹立了榜樣。一次,程氏教蘇軾讀書(shu) ,讀到東(dong) 漢忠烈之士範滂因直言得罪權貴,被迫流亡與(yu) 母訣別的故事。蘇軾便問母親(qin) :“軾若為(wei) 滂,太夫人亦許之否乎?”程氏十分欣慰並回答道:“汝能為(wei) 滂,吾顧不能為(wei) 滂母耶?”還有一次,蘇家有人發現地陷露出一個(ge) 甕,可能藏著金銀,但程氏卻不為(wei) 所動,命人將坑填好,告訴大家此為(wei) 前人埋下,不屬於(yu) 蘇家,誰也不準去挖取。這讓人不由想起蘇軾在《赤壁賦》中寫(xie) 到的“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蘇軾對於(yu) 自家家風下了一番功夫總結歸納,他不僅(jin) 常講父母的教子故事,而且還通過書(shu) 信、詩文等形式教導晚輩。蘇軾在長子蘇邁走上仕途時,贈予其一方硯台,硯底刻有銘文:“以此進道常若渴,以此求進常若驚。以此治財常思予,以此書(shu) 獄常思生”,期望兒(er) 子慎思、慎行、慎獨。而蘇轍在老年時將自家一間廂房取名“藏書(shu) 室”,終日謝絕賓客,親(qin) 手編輯校對整理書(shu) 籍,這是他心中的傳(chuan) 家寶,他曾寫(xie) 詩道:“詩書(shu) 教子真田宅,金玉傳(chuan) 家定糞灰。”蘇轍之孫蘇籀曾撰蘇轍語錄一卷,取名《欒城遺言》“以示子孫”,也是蘇氏一門家風家訓的重要組成部分。
蘇氏家風還在蘇軾與(yu) 蘇轍兩(liang) 兄弟之間徐徐吹拂。在蘇轍出使契丹之際,蘇軾寫(xie) 下《送子由使契丹》諄諄囑咐,關(guan) 心之餘(yu) 鼓勵蘇轍要謙虛謹慎、不辱使命。蘇軾極愛一孔泉水,欲得水喝,卻怕隨從(cong) 偷喝泉水糊弄自己,為(wei) 此頗感苦惱,蘇轍不失時機提醒“多防出多欲,欲少防自簡”,問問兄長有沒有檢視自己、約束欲望。兄弟情深,終身不渝,這種相互指引、相互升華、相互成就令人感動。家風如一輪明月,照耀著三蘇站在了中華文化史的高峰上。
山高水長八大家,使他們(men) 終身受益的家風家訓並不局限於(yu) 各自庭院裏,而是通過他們(men) 的事跡與(yu) 文章世代傳(chuan) 頌,一縷縷地沁潤到中華文化的血脈之中。
責任編輯:近複
【上一篇】【邱振剛】有花在洲
【下一篇】【張楚涵 馬鵬】禦史服冠寓意深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