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斯青】《尚書》中的修身智慧

欄目: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23-05-16 19:49:01
標簽:《尚書》、修身智慧

《尚書(shu) 》中的修身智慧

作者:葛斯青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三年歲次癸卯三月廿三日庚午

          耶穌2023年5月12日

 

 

 

圖為(wei) 《群書(shu) 治要·尚書(shu) 》刻本書(shu) 影。(資料圖片)

 

《尚書(shu) 》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曆史文獻匯編,有“政書(shu) 之祖,史書(shu) 之源”的美譽。《尚書(shu) 》垂世立教,上至唐虞,下至秦穆,內(nei) 含“典”“謨”“訓”“誥”“誓”“命”。《尚書(shu) 》文本有亦經亦史的特點,“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滿招損,謙受益”“玩人喪(sang) 德,玩物喪(sang) 誌”等言論體(ti) 現出德為(wei) 政本、敬德保民、勤儉(jian) 戒貪、任賢尚公、明德慎罰、刑以弼教等治道思想,反映出中國古代先賢的德治理念。我們(men) 可從(cong) 其中汲取智慧,在提高自身品德修養(yang) 的過程中實現修己安人。

 

修齊治平尚公任賢

 

治國必先修己,修身為(wei) 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本。《尚書(shu) ·堯典》記載,堯帝誠信謙和、恭謹禮讓,德行的光輝普照四方。他弘揚美德、親(qin) 睦九族,又使賢明之士得到任用,四方各國協調和順,民風民俗也變得十分和諧。細而品之,文中“克明俊德”謂堯能夠顯揚修身之德;“以親(qin) 九族”指堯帝能把修己用於(yu) 齊家,使親(qin) 族和睦;“九族既睦,平章百姓”言堯帝將修身、齊家之功效擴至治國;“百姓昭明,協和萬(wan) 邦”言國治而後天下平。從(cong) 中可以看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由內(nei) 向外,層層推演,層層遞進。

 

家國天下本就是一個(ge) 不可分割的整體(ti) ,這其中的基礎便是修身。《尚書(shu) ·伊訓》亦言:“立愛惟親(qin) ,立敬惟長,始於(yu) 家邦,終於(yu) 四海。”愛敬之風起始於(yu) 家庭和邦國,最終擴展到整個(ge) 天下,強調自身修養(yang) 的提高是治理水平提升的前提。為(wei) 政者應從(cong) 自身做起,敬愛親(qin) 長,將仁愛之心推己及人,從(cong) 而達到家齊、國治、天下平的效果。

 

修身之要,正心為(wei) 本。為(wei) 政者必須要有一顆公心,尚公方能任賢,以公心從(cong) 政,落實到行為(wei) 上自然不能以自己的私意為(wei) 考量前提。根據《尚書(shu) 》的記載,堯帝在選擇自己的接班人時,聽說民間有一位賢人虞舜,於(yu) 是多次用難事來考察他能否勝任。堯帝讓他傳(chuan) 布“五典”,以美德教化百姓;讓他攝理百官事務,迎接來朝的賓客;讓他進入山林,接受風雨的考驗。虞舜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堯帝認為(wei) 虞舜的德行和才幹可以擔當,就在太廟舉(ju) 行了禪讓儀(yi) 式。舜接受禪讓以後,繼承了堯的治國之道,向四方首領虛心請教,谘詢政事,並招賢納士,讓眾(zhong) 多賢能的人都匯集到自己身邊。堯帝禪讓虞舜,卻不傳(chuan) 其子丹朱,這是因為(wei) 他認為(wei) 不能損害天下人來使一人得利。他始終以大局為(wei) 先,以公心為(wei) 上,以百姓的利益為(wei) 重。

 

《尚書(shu) ·太甲下》言:“有言逆於(yu) 汝心,必求諸道。有言遜於(yu) 汝誌,必求諸非道。”意思是說,不論別人說的話是否迎合你的心願,都要從(cong) 是否符合道義(yi) 的角度來考求。黨(dang) 員幹部對待公務要時時守住公心,事事出於(yu) 公心,以大局為(wei) 重,做到嚴(yan) 以修身、嚴(yan) 以律己,樹立良好家風,在工作中率先垂範,當好人民的勤務員。

 

克勤克儉(jian) 無怠無荒

 

貪欲是黨(dang) 員幹部為(wei) 人民服務的絆腳石。貪則辦事怠惰、不公,也勢必影響人民群眾(zhong) 的利益。《尚書(shu) 》警示執政者務要戒除貪逸、貪名、貪利、貪酒、貪物、貪玩等惡習(xi) 。

 

《尚書(shu) ·大禹謨》中談道:“罔違道以幹百姓之譽,罔咈百姓以從(cong) 己之欲。”不要違背正道來求得民眾(zhong) 的誇讚,也不要違背民眾(zhong) 來順從(cong) 自己的私欲。前者說明為(wei) 政者不要因為(wei) 好名而做出違背正道的事情,後者強調不要放縱私欲,這樣會(hui) 使百姓受損。

 

《尚書(shu) ·五子之歌》記錄了“太康失邦”“後羿代夏”的故事。太康好遊獵,久出不歸,民眾(zhong) 生怨。有窮國國王後羿便取代了他的政權。五個(ge) 兄弟怨恨太康,追述大禹的訓誡而作歌。其中一首為(wei) :“內(nei) 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牆。有一於(yu) 此,未或不亡。”意思是,執政者如果在內(nei) 迷於(yu) 女色,在外迷戀遊獵,沉湎於(yu) 美酒、淫樂(le) ,追求高大的宮室、奢華的住所,這幾種情況但凡染上一種,沒有不亡國的。

 

在《尚書(shu) ·伊訓》中,伊尹回顧了先王製定的綱紀,將三種惡劣風氣、十種劣行定為(wei) “三風十愆”,讓大家引以為(wei) 戒:有膽敢經常在宮中觀賞舞蹈,在家中醉酒高歌的,叫做巫風;有膽敢貪圖財物、女色,經常遊樂(le) 圍獵的,叫做淫風;有膽敢輕慢聖賢的言論,拒絕忠直的規勸,疏遠年老德高者,親(qin) 近小人的,叫做亂(luan) 風。這三種風氣、十種劣行如果沾染其中之一,國家就會(hui) 陷入危險。

 

《尚書(shu) ·旅獒》記錄了周武王滅商以後,開辟了通往西部周邊少數民族的道路。西方的旅國用當地名貴的獒犬前來進貢,但是正在做太保官職的召公覺得這個(ge) 禮物不能收,於(yu) 是作《旅獒》,提醒周武王“玩人喪(sang) 德,玩物喪(sang) 誌”,要時時處處以慎德為(wei) 本,不要開啟玩弄奇巧異物的風氣。比起重視遠方的珍寶,重視賢能的人才,國家才能安定。一心一意把國家治理好,遠方的人們(men) 自然願意歸附。

 

《尚書(shu) ·酒誥》則記錄了殷商滅亡不久,文王之子康叔被封衛國時宣布戒酒誥詞的故事。康叔被封時,尚且年幼,周公擔心康叔飲酒腐化,就讓康叔在衛國宣布戒酒令,隻有祭祀時方可飲酒。

 

除了警戒為(wei) 政者不要縱欲,《尚書(shu) 》還勸告為(wei) 政者要時刻勤勉上進,不可懈怠,並以勤儉(jian) 節約為(wei) 美德。《尚書(shu) ·無逸》寫(xie) 道,周公在還政給周成王之際,提醒周成王不要貪圖安逸,要知稼穡之艱難,知小民之疾苦。唯有不斷進行自我淨化,才能免於(yu) 商朝被周取代的結果。

 

莫生貪惰意,休起荒怠心。領導幹部應以身作則,克製過分的物質欲望,在生活上勤勉儉(jian) 樸,在工作中勤於(yu) 政務,不能怠慢和鬆懈,真正去了解民生,掌握真實情況,以解決(jue) 實際問題為(wei) 導向辦事。唯有如此,才能永葆初心本色,永得人民擁護。

 

不矜不伐日新己德

 

領導幹部能夠始終保持謙虛的態度極為(wei) 關(guan) 鍵。《孝經》言:“在上不驕,高而不危;製節謹度,滿而不溢。”當身居一定職位時,唯有時刻保持謙虛、謹慎,才不會(hui) 有傾(qing) 覆的危險。

 

《尚書(shu) 》中不乏教人謙虛的句子,在《尚書(shu) ·大禹謨》中,舜帝囑咐大禹:“汝惟不矜,天下莫與(yu) 汝爭(zheng) 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yu) 汝爭(zheng) 功。”這是在說,禹推善讓人,反而不失其能;有了成績不居功,反而他的功勞誰也無法否認。《尚書(shu) ·說命中》說:“有其善,喪(sang) 厥善;矜其能,喪(sang) 厥功。”當一個(ge) 人自恃其功的時候,反而會(hui) 在別人眼裏喪(sang) 失功績。

 

《尚書(shu) 》亦用曆史證明了“德日新,萬(wan) 邦惟懷。誌自滿,九族乃離”的盛衰之道。《尚書(shu) ·大禹謨》記載,三苗部族殘害百姓,道德淪喪(sang) ,舜帝曾經派大禹去征討三苗。三苗雖然暫時被武力震懾住了,但並沒有完全被征服。伯益建議說:“惟德動天,無遠弗屆,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至誠之心是可以感化人的,禹接受了這個(ge) 建議,隨即撤回了軍(jun) 隊,對三苗進行禮樂(le) 教化,後來,三苗終於(yu) 主動前來歸順。可見,耀武揚威沒能使對方屈服。放棄武力,以德感懷反而使人心服口服。《尚書(shu) ·湯誥》記述了商湯滅夏後放逐夏桀,認為(wei) 自己有愧於(yu) 古賢之德行,悔其過曰:“其爾萬(wan) 方有罪,在予一人;予一人有罪,無以爾萬(wan) 方。”商湯盛德,依然恪守常法。而商紂王目中無人,自以為(wei) 天命所歸,雖有“億(yi) 兆夷人”,終是“離心離德”,軍(jun) 隊臨(lin) 陣倒戈。

 

以史為(wei) 鑒,黨(dang) 員幹部要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在學習(xi) 上不自滿,在生活中平等待人,遵規守紀,避免在取得成就後驕傲自滿,方能行穩致遠。

 

好生惡殺刑期無刑

 

孔子曾說“仁者愛人”,希望人們(men) 在日常生活中能夠親(qin) 善友好,做到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為(wei) 政者在製定政策時要發用仁愛之心,充分發揮以德感人、以德教化的作用,以人心向善、社會(hui) 和平安定為(wei) 導向,教化人們(men) ,而不是單純為(wei) 了懲戒人們(men) 。

 

孔子說:“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孔子表示,審理訴訟案件,自己同別人也是一樣的,重要的是使訴訟的案件根本不發生,希望能夠以德化人。《尚書(shu) ·大禹謨》中記載,“期於(yu) 予治,刑期於(yu) 無刑,民協於(yu) 中,時乃功,懋哉。”使用刑罰是為(wei) 了以後能夠不用刑罰,讓民眾(zhong) 合於(yu) 中正之道。《尚書(shu) ·呂刑》亦言,斷案需要公心,要以憐憫之心、謹慎之心判決(jue) 案件,比起口才好卻巧言善辯之人,賢明良善之人才適宜斷案。

 

道德教化能防治禍患於(yu) 前,領導幹部當知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教育人們(men) 成為(wei) 內(nei) 心良善的好人,比對犯錯之人處以嚴(yan) 厲懲戒更有長遠助益效果。

 

《尚書(shu) 》呈現了虞、夏、商、周的興(xing) 替盛衰狀況,其經史互參互證的文本特質展現了“德立則國治,德失則國危”的曆史規律。堯帝“允恭克讓”,國家興(xing) 盛;太康貪圖玩樂(le) ,喪(sang) 失政權;夏桀暴虐無道,商湯取代;商湯以仁愛立國,不拘一格任用出身卑賤的伊尹,國家興(xing) 盛;伊尹勸扶太甲,使其改邪歸正;商高宗武丁重用能臣傅說,實現“武丁中興(xing) ”;紂王荒淫無度,百姓離心離德,終又被周所取代;周公輔佑成王,東(dong) 征平叛,勸王以德,天下安定。此類事件記載,體(ti) 現了執政者立德修身與(yu) 王朝興(xing) 衰的麵貌,突顯了修身立德、推行德政的重要性,值得黨(dang) 員幹部學習(xi) 借鑒。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