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德國漢學家謝林德:《易經》如何影響西方世界?

欄目:演講訪談
發布時間:2023-05-16 19:39:25
標簽:《易經》、謝林德

德國漢學家謝林德:《易經》如何影響西方世界?

受訪者:謝林德(德國漢學家)

采訪者:萬(wan) 淑豔(中新社記者)

來源:中國新聞網

 

17世紀開始,中國經典《易經》通過耶穌會(hui) 傳(chuan) 教士傳(chuan) 入西方,此後被譯成英、法、德、俄等語種在歐美發行,並受到西方哲學界、科學界等領域的廣泛關(guan) 注。

 

《易經》緣何成為(wei) 跨文化交流的典範?德國漢學家、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客座教授、《易經——新德譯本》譯者謝林德(Dennis Schilling)近日接受中新社“東(dong) 西問”專(zhuan) 訪時表示,一種思想從(cong) 一種文化到另一種文化,不是獨立存在的,是思想相結合、文化相融合的過程與(yu) 啟發,進而潛移默化產(chan) 生新的發展,形成真正的交流。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從(cong) 17世紀開始,《易經》被譯成英、法、德、俄等語種在歐美發行,研究方向也越來越廣,涉及哲學、宗教、史學、科學、心理、占卜等領域。西方對《易經》的研究經曆了怎樣的發展脈絡?

 

謝林德:耶穌會(hui) 傳(chuan) 教士來中國後,對這裏另外一種繁榮的書(shu) 籍文化感到很興(xing) 奮。後來傳(chuan) 教士在《易經》西傳(chuan) 過程中做了很多轉化工作,向歐洲描繪了一個(ge) 蠻有魅力的中國形象,把中國文化、自然等知識介紹到歐洲。

 

在傳(chuan) 教士的兩(liang) 部頗有影響力的作品中,有對《易經》的介紹,一本還對謙卦六爻進行了拉丁文翻譯。翻譯《謙》是因傳(chuan) 教士想強調儒家文化的倫(lun) 理價(jia) 值,從(cong) 而讓別人相信基督教教義(yi) 和儒家思想之間有很多共同點,這樣他們(men) 通過適應中國文化來傳(chuan) 播基督教的策略也得到羅馬教皇的支持。

 

最初耶穌會(hui) 士對《易經》並不感興(xing) 趣,認為(wei) 這是占卜之書(shu) ,且宋明理學的太極哲學和他們(men) 的理念有差異。但之後有一些傳(chuan) 教士,特別是法國傳(chuan) 教士白晉對其很感興(xing) 趣,認為(wei) 中國文化很早就有天主信仰,且從(cong) 《易經》和其他經典可以看到這種信仰的一些“跡象”。《易經》也有未來的暗示,可推算時間的演變,與(yu) 《聖經》裏的預言有異曲同工之妙。

 

 

 

觀眾(zhong) 從(cong) 中國“國博百年·中國雕塑百年作品展”裏一件將蘇格拉底、孔子、老子、耶穌、釋迦牟尼、馬克思等古今中外聖賢排列在一起的作品前走過。張浩攝

 

為(wei) 駁斥這一跡象主義(yi) 理論,其他傳(chuan) 教士在18世紀開始翻譯《易經》,以證明白晉的主張毫無根據。他們(men) 的共同成果是第一部完整的《易經》拉丁文譯本,但很長一段時間內(nei) 這本書(shu) 隱藏在法國皇家圖書(shu) 館(後改稱法國國家圖書(shu) 館)中。直到19世紀,一位德國學者偶然注意到該譯本並將其印刷。19世紀末,其他譯本陸續問世。

 

17世紀末,德國科學家萊布尼茲(zi) 發明了二進製數字係統,但他並不自信,論文一直未發表。1701年,萊布尼茲(zi) 收到白晉寄來的《易經》和伏羲八卦資料後很驚訝:二進製早在伏羲先天六十四卦圖中就有表述和使用,印證了他的看法。

 

19世紀後半葉,很多歐洲漢學家翻譯《易經》,出現了法、英、德語等五六個(ge) 譯本,較有名的是英國漢學家理雅各的英文譯本。

 

德國傳(chuan) 教士衛禮賢在20世紀初首次翻譯了德文版《易經》,他認為(wei) 《易經》充滿無意識心理學的象征性語言。

 

 

 

青島嶗山太清宮八卦圖。視覺中國供圖

 

衛禮賢向瑞士分析心理學家榮格介紹了《易經》。榮格對不同文化中的占卜做了大量研究,提出“共時性原則”,來說明占卜背後的效用原則。

 

衛禮賢的德文譯本1950年由美國翻譯家貝恩斯轉譯為(wei) 英文並在美國出版,榮格為(wei) 該譯本作序,由於(yu) 榮格的聲譽,《易經》在西方受到廣泛關(guan) 注,自美國至歐洲掀起“易經熱”。

 

很多西方讀者把《易經》看作神秘主義(yi) 學說,可以占卜,啟發內(nei) 心深處的想法,預示未來。《易經》影響了美國新時代運動(New Age Movement)的一大批人。

 

在榮格作序後,西方出現了很多《易經》譯著以及解釋的書(shu) ,比如怎樣用易經進行占卜。

 

衛禮賢把乾卦翻譯為(wei) “The Creative(創造性)”。很多西方人喜歡《易經》正是因為(wei) 可以激發其創造力。

 

西方和東(dong) 方研究《易經》的相同之處是,人們(men) 研究如何應用易經,以期從(cong) 中得到啟發。同時,還有一些學者從(cong) 文學、曆史、哲學等角度進行研究,但西方對《易經》學術方麵的研究仍需加強。

 

中新社記者:《易經》給西方帶來了哪些影響?

 

謝林德:《易經》在西方最初不被視為(wei) 哲學著作,後來才被認為(wei) 是有智慧的一本書(shu) 。

 

 

 

《易經》。視覺中國供圖

 

《易經》對西方最大的影響,是西方對占卜給予可接受的態度。基督教曾完全排斥占卜,但後來很多西方學者認為(wei) 占卜有其合理性,在海外產(chan) 生較大影響力。

 

一種思想從(cong) 一種文化到另一種文化,不是獨立存在的,是思想相結合、文化相融合的過程與(yu) 啟發,進而潛移默化產(chan) 生新的發展,形成真正的交流。《易經》在美國新時代運動中可以被廣泛接受,是因其帶有神秘主義(yi) 色彩,西方也有類似的觀念,是一種融合。

 

《易經》影響了西方文學界。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的《玻璃球遊戲》中有許多與(yu) 中國哲學相關(guan) 的段落,比如引用了《易經·蒙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書(shu) 中的年輕主角在尋求存在的意義(yi) 中遇到叫做“大兄”的人,幫他用《易》占問,並指教他其中道的哲學。

 

《易經》還影響了西方藝術界。美國先鋒派古典音樂(le) 作曲家約翰·凱奇從(cong) 《易經》六十四卦中吸取養(yang) 分,對偶然音樂(le) 、無聲音樂(le) 進行探索,最有名的作品是《4'33"》,全曲沒有任何一個(ge) 音符。

 

 

 

由中外共同打造的舞劇《易·文》化用《易經》乾卦中的卦辭,利用點與(yu) 線之間的身體(ti) 運動軌跡,藝術化地表現生命的循環往複。馬銘言攝

 

美國物理學家卡普拉在《物理學之道——近代物理學與(yu) 東(dong) 方神秘主義(yi) 》書(shu) 中闡釋:“東(dong) 方神秘主義(yi) 提供了一個(ge) 協調一致和盡美盡善的哲學框架,它能容納物理學領域最先進的理論。”

 

中新社記者:你的《易經——新德譯本》與(yu) 衛禮賢版本有何不同?如何翻譯更容易讓西方讀者理解?

 

謝林德:2007年,有出版社請我重新翻譯德文版《易經》。翻譯用了約3年時間,2009年底出版。這是一個(ge) 注釋本,前250頁是譯文,後400頁是注釋。

 

 

 

謝林德(Dennis Schilling)翻譯的《易經——新德譯本》。卞正鋒攝

 

我重視思想的脈絡(context),即一種思想的社會(hui) 和曆史背景,我在翻譯中試圖解釋《易經》在曆史上的作用和意義(yi) ,還對其“經”“傳(chuan) ”兩(liang) 部分區分來談,兩(liang) 部分都有自己的作用,背景也不同。

 

另一個(ge) 重要觀點是《易經》卦爻辭的文本來源。《易經》包含許多與(yu) 神話故事相關(guan) 的內(nei) 容,以武王伐紂的曆史故事為(wei) 中心,也有與(yu) 夏代神話人物相關(guan) 的故事,於(yu) 是我在書(shu) 中作了很多注釋,這和以前的譯本有所不同。

 

《易經》卦爻辭很難理解,很多句子沒有主語,譯者要對文本意涵、曆史背景、語境有很深的理解,才能做好翻譯。我參考了很多文獻,如西周文獻、金文文獻、《詩經》等,並從(cong) 文學角度闡釋,和《詩經》《尚書(shu) 》中的句子作比較。

 

 

 

清拓唐開成石經儒家四書(shu) 五經。視覺中國供圖

 

我還想寫(xie) 一本說明《易經》的書(shu) ,這個(ge) 工作甚至比翻譯更重要,有助於(yu) 西方更好地理解其內(nei) 容。

 

中新社記者:當今世界形勢複雜多變,地區衝(chong) 突加劇。人類文明應向什麽(me) 方向發展,已成為(wei) 全球關(guan) 注的重大課題。《易經》能給當今世界帶來哪些啟示?

 

謝林德:世界需要持續溝通,要考慮到彼此間的不同想法,方有助於(yu) 加深理解。當前世界仍缺乏這樣的溝通。

 

從(cong) 《易經》卦象體(ti) 係來看,一個(ge) 局勢不能永久持續,且一個(ge) 局勢的現況不止於(yu) 我們(men) 所能看到的,背後更有其他情況。《易經》乾卦九五爻辭是“飛龍在天,利見大人”,說明一個(ge) 發展的成就、一個(ge) 強勢的力量,但上九爻辭是“亢龍有悔”,說明這個(ge) 勢與(yu) 力過時就會(hui) 衰落。

 

《易經》裏的卦象有剛有柔、有陰有陽,在占卜時得到一種卦象,裏麵可能包含好幾個(ge) 看不到的卦象,這些卦象可能是對立的,且卦象會(hui) 演變,提醒人們(men) 自省。由此得來的啟示是,我們(men) 需要站在他方視角看待問題,從(cong) 而加深理解和包容。

 

 

 

易經發源地——河南安陽市湯陰縣羑裏城。視覺中國供圖

 

回顧《易經》的文化交流,可對現在的文明交流給予啟發:

 

文化交流是一個(ge) 複雜的、互易的過程。與(yu) 其他文化、思維或生活方式打交道,往往是與(yu) 自己社會(hui) 當時的一些問題共同討論,與(yu) 其原來背景大不相同。比如二戰後,《易經》被譽為(wei) 人與(yu) 宇宙溝通的智能係統,與(yu) 當時在美歐某些社會(hui) 圈子裏傳(chuan) 播的宗教渴望和精神重新發現有很大關(guan) 係。

 

另一方麵,從(cong) 二戰後西方接受《易經》的方式可看到,它成為(wei) 一本個(ge) 人占卜的書(shu) 。其實它的“個(ge) 人化”早在中國曆史上已形成。2700多年前,《易經》占卜的知識掌握在周王室的占卜者手中。自王弼和程頤哲學之後,《易經》變成每個(ge) 人都可以進行谘詢的一本書(shu) 。朱熹《周易本義(yi) 》對易占儀(yi) 式進行說明,每個(ge) 人都可以在家裏進行。

 

《易經》是一個(ge) 很好的朋友,它可以給你朋友般的建議,帶來啟發和價(jia) 值。(完)

 

受訪者簡介:

 

 

 

德國漢學家謝林德(Dennis Schilling)。卞正鋒攝

 

謝林德(Dennis Schilling),德國漢學家、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客座教授。1985年至1987年在武漢大學修習(xi) 中國哲學係課程。2004年獲得慕尼黑大學漢學博士學位。精通德文(母語)、中文、英文,嫻熟使用拉丁文、日文、法文、俄文,具備梵文、滿州文語言知識。研究領域為(wei) 中國哲學、比較哲學、漢學。著有《易經——新德譯本》等專(zhuan) 著。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