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張晚林作者簡介:張晚林,號抱經堂,男,西元一九六八年生,湖北大冶人,武漢大學哲學博士。曾在湖南科技大學哲學係任教,現任湘潭大學碧泉書(shu) 院·哲學與(yu) 曆史文化學院教授,兼職湖南省孔子學會(hui) 副會(hui) 長。著有有《徐複觀藝術詮釋體(ti) 係研究》《赫日自當中:一個(ge) 儒生的時代悲情》《美的奠基及其精神實踐——基於(yu) 心性工夫之學的研究》《“道德的形上學”的開顯曆程——牟宗三精神哲學研究》《荀子譯注(選本)》等。於(yu) 2009年以自家之力量創辦弘毅知行會(hui) ,宣揚儒學聖教,踐行“知行合一”之精神。 |
說敬畏
作者:張晚林
來源:作者賜稿
人之所以異於(yu) 禽獸(shou) 者,特有二耳:一曰能感動,二曰有敬畏。吾曾有專(zhuan) 文說感動,茲(zi) 當論敬畏。動物止有懼怕,惟人方顯敬畏。而懼怕與(yu) 敬畏之差別不可以道裏計。何以言之?懼怕乃因物質力量巨大,危及自身之安全,故欲逃離之。而敬畏則因精神境界高遠,其始也,雖予人以壓抑,其終也,人必景仰而向往之。故敬畏不是逃離對象而是皈依之。是以敬畏乃一種宗教情懷,而懼怕則隻是一種本能反應。本能反應動物亦有之,而宗教情懷惟人能有。所以,舍勒雲(yun) :敬畏不是一種純粹的距離,而是一種舉(ju) 止,在這一舉(ju) 止中,人們(men) 才感知到無敬畏者所未見到的,視而不見的東(dong) 西,即事物之奧秘、事物存在之價(jia) 值深度。《長阿含經》記釋迦佛感苦、發悲、悟道之經曆時雲(yun) :
於(yu) 時,菩薩欲出遊觀。告敕禦者嚴(yan) 駕寶車,詣彼園林,巡行遊觀。禦者即便嚴(yan) 駕訖已還白,今正是時。太子即乘寶車詣彼園觀。於(yu) 其中路見一老人,頭白齒落,麵皺身僂(lou) ,拄杖羸步,喘息而行。太子顧問侍者:此為(wei) 何人?答曰:此是老人。又問:何如為(wei) 老?答曰:夫老者生壽向盡,餘(yu) 命無幾,故謂之老。太子又問:吾亦當爾,不免此患耶?答曰:然。生必有老,無有貴賤。於(yu) 是。太子悵然不悅。即告侍者回駕還宮。靜默思惟,念此老苦,吾亦當有。
……
又於(yu) 後時,太子複命禦者嚴(yan) 駕出遊。於(yu) 其中路逢一病人,身羸腹大,麵目黧黑,獨臥糞除,無人瞻視,病甚苦毒,口不能言。顧問禦者:此為(wei) 何人?答曰:此是病人。問曰:何如為(wei) 病?答曰:病者,眾(zhong) 痛迫切,存亡無期,故曰病也。又曰:吾亦當爾,未免此患耶?答曰:然。生則有病,無有貴賤。於(yu) 是,太子悵然不悅。即告禦者回車還宮。靜默思惟,念此病苦,吾亦當爾。
……
又於(yu) 異時,太子複敕禦者嚴(yan) 駕出遊。於(yu) 其中路逢一死人,雜色繒幡前後導引,宗族親(qin) 裏悲號哭泣,送之出城。太子複問:此為(wei) 何人?答曰:此是死人。問曰:何如為(wei) 死?答曰:死者,盡也。風先火次,諸根壞敗,存亡異趣,室家離別,故謂之死。太子又問禦者:吾亦當爾,不免此患耶?答曰:然。生必有死,無有貴賤。於(yu) 是,太子悵然不悅。即告禦者回車還宮。靜默思惟,念此死苦,吾亦當然。
吾人常謂:老、病、死乃純然之自然生理現象,無須驚怪。若此,則世人多感歎人生苦短,須及時行樂(le) ,故在利欲場中不能解脫。然貴為(wei) 王子的釋迦卻由此而生敬畏,既而發悲施願、悟道成佛。此真伊川先生所謂“恁地同處雖多,隻是本領不是,一齊差卻”也。
世界,吾人常以自然之態度視之,美其名曰客觀、曰科學,實則何處有客觀科學之世界?這樣的世界早已被胡塞爾作為(wei) 現象學的懸疑放在括弧中了。別以為(wei) 這是個(ge) 別哲學家的奇思妙想,實則是定然不可移的。即世界總在主體(ti) 之中,總是作為(wei) 主體(ti) 意識的相關(guan) 物而呈現。故世界總是主體(ti) 的創造物,這個(ge) 創造物是與(yu) 主體(ti) 的精神境界直接相關(guan) 的。孟子曰:“孔子登東(dong) 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即表示人有多高的精神境界,相應地看到的世界就有多大。而對世界的敬畏之情是吾人打開世界之門的第一步。所以,當牛頓提出其萬(wan) 有引力原理及天體(ti) 力學理論以後,發現自己竟是海灘上玩貝殼的孩子,因為(wei) 他看到了在“絕對空間”的每一條線裏始終貫穿著上帝的力量。對於(yu) 牛頓來說,世界的問題性隨著一個(ge) 個(ge) 特定問題的解決(jue) 而增加,既然更令人驚歎。這也就無怪乎康德雲(yun) :吾人頭上的燦爛星空常激起吾人無盡的驚奇與(yu) 敬畏之情了。亦無怪乎揚子雲(yun) 曰“觀乎天地,則見聖人”了。正是在這個(ge) 意義(yi) 上,舍勒告誡吾人曰:“我們(men) 一旦關(guan) 掉敬畏的精神器官,世界就立即變成一道淺顯的計算題。隻有敬畏才使我們(men) 意識到我們(men) 的自我和世界的充實與(yu) 深度,才使我們(men) 清楚,世界和我們(men) 的生活具有一種取之不盡的價(jia) 值財富。敬畏感的每一步都能夠向我們(men) 顯示出新穎的、青春般的、聞所未聞的、見所未見的事物。”即世界在敬畏中方能呈現其不同之儀(yi) 態與(yu) 價(jia) 值。世人常以為(wei) 哲學家如柏拉圖之兩(liang) 個(ge) 世界的區分,隻不過是哲學家新穎巧慧之思辨,而不能見其起於(yu) 生命實感的敬畏與(yu) 智慧,豈不悲乎?!是此,世界之大門永遠向其關(guan) 閉,更遑論悟道施教了。故董子仲舒謂:“天人相與(yu) 之際,甚可畏也。”誠非讕言也夫。
敬畏不惟通向了打開世界之大門,更通向打開自我之大門。舍勒曰:自我的深度隻向敬畏者透露自己。“隻有敬畏才在清晰而有限的思想和感覺內(nei) 蘊含我們(men) 空虛和貧乏之時,使我們(men) 隱隱地意識到財富和充實;敬畏賦予我們(men) 一種感覺,使我們(men) 感受到尚未發掘出來、而且在塵世生活中無法發掘的生存與(yu) 力量之寶藏。敬畏悄然將我們(men) 得以施展真實力量的空間暗示給我們(men) :這是一個(ge) 比我們(men) 的時間性生存更偉(wei) 大、更崇高的空間。”是以夫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此即是提挈吾人之敬畏之情。而君子亦必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中庸》雲(yun)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此即由敬畏而發掘自家生命之寶藏也。到此境地,以中國傳(chuan) 統詞匯言之,即是“覺”、“感通”。吾於(yu) 《說感動》一文中曾雲(yun) “感動”之三境界——情意之動、義(yi) 理之動與(yu) 性天之動。吾人發掘生命之寶藏,蓋有此三階梯,而以性天之動而充其極。性天之動,以佛語言之,即“無量覺”也。
敬畏必蘊含另外一種品德——謙恭。謙恭就是要求吾人自願拋開一切屬於(yu) 自己的權利、功績與(yu) “理當”享有的幸福。沒有什麽(me) 是應得的,一切都是恩賜和神跡。故謙恭乃是由敬畏而來的這樣一種品格。這種品格——舍勒曰——“讓謙恭之人在自身麵前——並通過他自身而在一切事物麵前越降越低下,然而又徑直地將他引進天國。因為(wei) 謙恭正是我們(men) 朝我們(men) 自我的經線投去的絕對目光;這線條顯得在引導自我,使之變成個(ge) 體(ti) 的理想本質,這條經線的端緒在不可見者之中——在上帝之中。謙恭是不斷‘在上帝之中’、‘通過’上帝之‘眼’看見自身,這實在是‘在主的眼中漫遊’。”故由敬畏而謙恭,由謙恭而愛,隻有這樣,愛才能打破緊緊纏繞日益變得空虛與(yu) 狂妄的自我之堅冰。因為(wei) 真正的地獄就是圍繞著這樣的空虛與(yu) 狂妄的自我不停轉圈,最後愈轉愈小。所以,舍勒雲(yun) :“中魔似的注目自己的價(jia) 值的自我驕傲者必然棲泊於(yu) 黑暗和冥暗之中。他的價(jia) 值世界日益暗淡,因為(wei) 每看一眼價(jia) 值,在他都無異於(yu) 偷竊,無異於(yu) 對他的自我價(jia) 值的掠奪。於(yu) 是他變成魔鬼和否定者!他被囚禁在自我驕傲這一牢廬之中;牢廬四壁不停地增長,使他看不到世界的明光。”這樣,無敬畏、無謙恭的自我驕傲者就像一個(ge) 在荒野中緩慢自戕的人一樣,這種人永遠找不到通向人生宇宙美境的門徑。但須知,由敬畏而來之謙恭絕不同於(yu) 由懼怕而來之怯弱與(yu) 奴性。怯弱與(yu) 奴性源於(yu) 物質力量之壓迫,而敬畏與(yu) 謙恭則源於(yu) 精神力量之感召。在這種感召中,即便是聖人亦感覺自己是罪人,須作“造次必於(yu) 是,顛沛必於(yu) 是”的充實涵養(yang) 工夫。夫子曰:“若聖與(yu) 仁,則吾豈敢?抑為(wei) 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雲(yun) 爾已矣。”即是之謂也。而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此即示,聖人之所以為(wei) 聖,非其天然質地明通靈秀,乃其“學不厭,誨不倦”之謙恭之心“敬而無失”故也。
故真正的敬畏必反躬內(nei) 省,以開發吾人內(nei) 在世界之深度與(yu) 廣度,此與(yu) 懼怕一往地外指區以別。故《周易》雲(yun) :“君子敬以直內(nei) ,義(yi) 以方外。”若不能反躬內(nei) 省,而隻一往地向外敬畏、謙恭,亦必失卻自我改善的機會(hui) 與(yu) 可能。敬畏而謙恭的人固以自家之富貴來自神恩,然須對自家之“良貴”抱有自信,此乃來自自家之努力,非來自神恩,不然,即在神麵前放棄自家的努力。故孟子曰:“人人有貴於(yu) 己者。”(當然,人何以竟有此“良貴”似亦不可解,似亦來自神恩。)因此,敬畏、謙恭決(jue) 不消解自家的努力,相反,真正的敬畏與(yu) 謙恭必努力提撕自己,故夫子曰:“當仁不讓於(yu) 師。”康德以為(wei) ,敬畏與(yu) 謙恭是一種宗教情懷,但真正的敬畏與(yu) 謙恭必形成一種道德的、良好生活方式的宗教,而與(yu) 祈求神恩的單純崇拜的宗教區以別。康德說:“就單純崇拜的宗教而言,人或者諂媚上帝,認為(wei) 上帝能夠使他永遠幸福,而他自己卻沒有必要成為(wei) 一個(ge) 更善的人。或者,如果這在他看來不可能的話,認為(wei) 上帝能夠把他變成為(wei) 更善的人,而他自己則除了為(wei) 此而祈禱之外,沒有必要為(wei) 此再做什麽(me) 。……就道德的宗教而言,每一個(ge) 人都必須盡其力所能及去做,以便成為(wei) 一個(ge) 更善的人。隻有當他不埋沒自己天賦的才能,利用自己向善的原初稟賦,以便成為(wei) 一個(ge) 更善的人時,他才能夠希望由更高的協助補上他自己力所不能及的東(dong) 西。所以,下麵這個(ge) 原理應該總被有效地提出:知道上帝為(wei) 他的永福在做或已做了什麽(me) ,並不是根本的,因而也不是對每個(ge) 人都必要的;但是知道為(wei) 了配得上這種永福,每個(ge) 人自己必須做些什麽(me) ,倒是重要的,而且對每個(ge) 人都是必須的。”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wei) 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真正的敬畏必如是也。
責任編輯:近複
【上一篇】陳來 著《儒家思想與(yu) 中國哲學》出版暨後記
【下一篇】【張晚林】說悲情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