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華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論語》是最佳選擇

欄目:演講訪談
發布時間:2023-05-03 21:32:36
標簽:中國書院
杜華偉

作者簡介:杜華偉(wei) ,女,西元一九七五年生,甘肅慶陽人,中南大學哲學博士。現任蘭(lan) 州交通大學副教授。主要從(cong) 事中國書(shu) 院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著有《涵養(yang) 德性——中國古代書(shu) 院教育研究》。

原標題:學習(xi) 書(shu) 院德育要旨,做好大學思政教育——訪蘭(lan) 州交通大學杜華偉(wei) 老師

來源:作者授權伟德线上平台發布,原載鳳凰網國學

時間:西元2023年4月28日



書(shu) 院作為(wei) 我國古代一種特有的教育組織形式,發端於(yu) 唐,繁盛於(yu) 宋,並在明清時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雖然最終消亡於(yu) 晚清,但在千年發展曆程中,書(shu) 院形成了一整套獨有的德育模式,無論是環境選擇還是學規製定、無論是課堂講學還是質疑辯難,無不潛移默化地影響塑造著生徒的思想和行為(wei)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當前高校思政教育承擔著“培養(yang) 什麽(me) 樣的人、如何培養(yang) 人以及為(wei) 誰培養(yang) 人”這個(ge) 至關(guan) 重要的問題。如何幫助大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如何讓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jia) 值觀?如何不斷提升思政課教學效果?這是每一位思政課教師都必須思考和解決(jue) 的問題。縱觀古代書(shu) 院發展曆史,它為(wei) 提升高校思政課的趣味性和實效性提供了新的思路。很榮幸能就古代書(shu) 院生徒德性培育與(yu)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關(guan) 問題與(yu) 杜老師探討請教,具體(ti) 訪談如下:


 

時間:2023年4月25日

地點:蘭(lan) 州交通大學校園 

訪談人:金宏利

被訪談人:杜華偉(wei)  

訪談人簡介:金宏利,甘肅靖遠人,蘭(lan) 州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2021級研究生,從(cong) 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被訪談人簡介:杜華偉(wei) ,哲學博士,蘭(lan) 州交通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書(shu) 院學會(hui) 理事,安溪鳳山書(shu) 院文化建設學術顧問,《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研究》編委,研究領域為(wei) 書(shu) 院文化與(yu) 思想。

 


金宏利(以下簡稱金):杜老師,您好!我是蘭(lan) 州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2021級碩士研究生金宏利,首先感謝您接受這次訪談!作為(wei) 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與(yu) 書(shu) 院文化研究者,您將《論語》引入思政課教學,傳(chuan) 統文化碰撞馬克思主義(yi) 理論,聽起來是一個(ge) 很不錯的嚐試。今天想請您就古代書(shu) 院生徒德性培育與(yu)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關(guan) 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杜華偉(wei) (以下簡稱杜):謝謝你的訪談。希望今天我們(men) 的探討順利,並且能夠對你的論文撰寫(xie) 及其他老師的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有所啟發和幫助。

 

金:關(guan) 於(yu) 古代書(shu) 院對德性培育的重視,您有哪些認識和了解?

 

杜:德性是以儒家為(wei) 代表的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核心價(jia) 值觀和最終追求。德性是人之為(wei) 人的根本,楊國榮先生在《道德係統中的德性》一文中有這樣的表述:“作為(wei) 曆史過程中的存在,人總是不斷地追求自身多方麵的完善,德性既表征著人性發展的狀況,又在廣義(yi) 上製約著人的發展;既規定著精神發展方向,又影響著行為(wei) 選擇。”由此我們(men) 可以看出,德性在個(ge) 體(ti) 成長、人性化育和國家安治等方麵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古代書(shu) 院在繼承儒家注重德性培育優(you) 良傳(chuan) 統的基礎上,把“傳(chuan) 道濟民”作為(wei) 教育的首要任務,它將德性設定為(wei) 書(shu) 院基本規製的價(jia) 值導向,嚴(yan) 格約束生徒的一言一行,強調個(ge) 體(ti) 通過自省、慎獨不斷提升自我德性。

 

孔子曾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意思是:用政令來領導百姓,用刑罰來整頓百姓,百姓雖然暫時免於(yu) 因犯罪而遭刑戮,卻沒有羞恥之心。如果用道德來引導百姓,用禮儀(yi) 來教化百姓,百姓不僅(jin) 會(hui) 有羞恥之心,而且言行能歸於(yu) 純正、合乎規範。所以,德性雖然不像法律那樣具象有力,但是它對整個(ge) 社會(hui) 潛移默化的影響卻是不可忽視的。德性是儒家文化教義(yi) 之所指,儒家文化是古代書(shu) 院立身之根本。我國古代書(shu) 院在德性培育的基礎上,以“四書(shu) ”“五經”等經典著作為(wei) 教材,通過講學論道、質疑辯難和宣教會(hui) 講等形式,對儒家文化精髓進行挖掘和闡釋、傳(chuan) 播與(yu) 創新,向民眾(zhong) 展示其深厚內(nei) 涵與(yu) 優(you) 良傳(chuan) 統,以期培育出德行兼備的儒政之才。

 

金:古代書(shu) 院在千餘(yu) 年的發展曆程中,形成了其獨有的教育模式,而思想政治教育作為(wei) 現代的一種新興(xing) 教育學科,目的是培養(yang) 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優(you) 秀青年。書(shu) 院相較大學,有其共通和值得後人學習(xi) 借鑒的地方,所以想請您就古代書(shu) 院德性培育與(yu)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guan) 性談談自己的看法。

 

杜:古代書(shu) 院教育充分繼承了儒家重視道德教育的思想傳(chuan) 統,始終把德育作為(wei) 它的首要目標,以教生徒“明乎人倫(lun) ”為(wei) 其根本宗旨,無論是山長、教授的選聘,還是日常教學管理以及學規製度、書(shu) 院環境建設,都是以德性培育為(wei) 目標指歸,並且在曆代書(shu) 院教育實踐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貫徹。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塑造學生道德品質為(wei) 主要目標。

 

關(guan) 於(yu) 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指歸,國外曾提出過三種概念:一是社會(hui) 適應理論。這種理論的基本思路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使個(ge) 體(ti) 適應他所屬一定社會(hui) 團體(ti) 的思想道德價(jia) 值、信念和習(xi) 俗。思想道德教育是使個(ge) 體(ti) 社會(hui) 化的一種形式。二是人格自律理論。這種理論的基本思想是,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在於(yu) 提高人對道德生活本質和規律的理性批判思考能力。思想道德行為(wei) 是理性選擇和決(jue) 斷的結果,或者說是運用智慧進行審慎思考的產(chan) 物。個(ge) 體(ti) 做出的道德選擇和決(jue) 斷,既可能與(yu) 他們(men) 所屬的社會(hui) 或社會(hui) 團體(ti) 的思想道德模式相一致,也可能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三是德性教育理論。他們(men) 的基本觀點是:道德教育的基本目標是培養(yang) 人的德性,而德性是人性、動機和行為(wei) 的綜合。德性教育理論是在社會(hui) 適應理論和人格自律理論基礎上的延展提升,它在正確思考和正確行為(wei) 兩(liang) 個(ge) 概念之外,又加入了一個(ge) 動機概念,使道德教育理論更加接近道德教育現實。這裏的思想政治教育德性培育較古代書(shu) 院德性培育有其相通性,具有引申發展的意蘊。通過多年思政教學工作和書(shu) 院研究工作,我發現古代書(shu) 院德育與(yu) 當前大學思政課育人目標具有一致性,即都是培養(yang) 塑造學生的個(ge) 體(ti) 品德,這對我將《論語》引入思政課提供了很大啟發。

 

金:請您詳細談談將《論語》引入思政課教學的具體(ti) 做法。

 

杜:在慶祝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100周年大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就明確提出“兩(liang) 個(ge) 結合”理念,即“堅持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進一步指出:“隻有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yi) 和曆史唯物主義(yi) ,才能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才能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yi) 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論語》作為(wei) 我國古代先賢智慧的結晶,可以說是最能培養(yang) 個(ge) 人文化底蘊的經典。

 

什麽(me) 是愛國,在我看來,即是愛其千年文化底蘊。選擇將《論語》引入思政課,原因有以下幾點:其一,大學思政課課時有限,《論語》的易接受度和所蘊含的豐(feng) 富哲理是我選擇的原因之一。大學開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包括《思想道德與(yu) 法治》《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毛澤東(dong) 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概論》《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概論》《形式與(yu) 政策》等,課程任務量相對較大,且像《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這種具有較強學理性與(yu) 抽象性的課程,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而將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論語》融入其中,不僅(jin) 能使教學內(nei) 容更加豐(feng) 富生動,而且更符合中國人的思維模式與(yu) 語言習(xi) 慣,能有效幫助學生理解比較抽象的理論和原理。簡單舉(ju) 例來說,《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課程導論部分有這樣一段話:“廣大青年要牢固樹立遠大理想和堅定信念,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jia) 值觀。同時,要不斷增強服務社會(hui) 的本領,自覺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奉獻青春、智慧和力量。”這裏我們(men) 就可以引入《論語·學而》中的“學而時習(xi) 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le) 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學生們(men) 耳熟能詳,但通常隻是單純將學習(xi) 理解為(wei) “掌握知識”,其實孔子更多強調的是學習(xi) “如何做人”“如何成為(wei) 君子”,這裏的“習(xi) ”也不僅(jin) 僅(jin) 指複習(xi) ,而是強調“踐行”,並且更注重“道德踐行”,這與(yu) 思政課的“立德樹人”任務和教材中所強調的“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而努力”在價(jia) 值目標上是完全一致的。通過《論語》開篇中的這句話,既讓學生重溫了經典,理解了學習(xi) 馬克思主義(yi) 理論的意義(yi) ,又進一步明白了青年人的誌向與(yu) 使命。

 

其二,便是《論語》與(yu) 思想政治理論課要旨的共通之處。《論語》通篇都在講“仁”。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le) 何?”究竟何為(wei) “仁”人,即有德性的君子。這裏的“君子”強調的就是具有高尚道德品格的人,這正與(yu) 當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jia) 值目標不謀而合,即社會(hui) 群體(ti) 或教育者通過宣講、教育的方式,向受教育者傳(chuan) 播一定思想觀念、道德規範、法律知識和價(jia) 值理念,使他們(men) 形成符合一定社會(hui) 或社會(hui) 群體(ti) 所需要的價(jia) 值觀念,並將其充分運用於(yu) 社會(hui) 實踐活動。社會(hui) 主義(yi) 社會(hui) 新型人才,是具有高尚的道德品格、強烈的社會(hui) 責任感和愛國主義(yi) 情懷的社會(hui) 主義(yi) 成員,同時也是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偉(wei) 大共產(chan) 主義(yi) 信仰的社會(hui) 主義(yi) 接班人。將《論語》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僅(jin) 豐(feng) 富了課程內(nei) 容、形式,而且繼承弘揚了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讓學生在傳(chuan) 統價(jia) 值觀念中尋求價(jia) 值自省、價(jia) 值規約,培養(yang) 出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社會(hui) 主義(yi) 新青年。所以,無論是古代書(shu) 院品德培育還是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其最終目標都是要培養(yang) 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君子,都是對個(ge) 體(ti) 思想價(jia) 值觀的塑造。

 

其三,《論語》作為(wei) 一本通識性書(shu) 目,容易引發讀者的思考和共鳴,且文中許多價(jia) 值觀念、行為(wei) 準則和思維方式,都深刻影響著古人和今人。蘭(lan) 州交通大學是一所偏工科類高校,理工科學生普遍對文字的敏感度不是很高,這就對思政課教師的語言表達和理論闡釋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為(wei) 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內(nei) 容的可接受性,《論語》無疑是最佳選擇。將《論語》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僅(jin) 能提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文化素養(yang) ,而且《論語》所折射出來的古人智慧對於(yu)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積極推動作用。比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等這樣的詞句,對當今社會(hui) 個(ge) 人的品德培育具有豐(feng) 富的借鑒啟示意義(yi) 。

 

柳詒徵先生曾這樣評價(jia) 孔子:“孔子者,中國文化之中心也。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自孔子以前,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傳(chuan) ,自孔子以後,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開。”錢穆先生曾說:“《論語》應該是一部中國人人人必讀的書(shu) 。”楊朝明先生也對《論語》有過這樣的讚譽:“如果把中華文明比喻成一棵大樹,這棵大樹的主幹就是儒家文化,大樹的根部則是孔子,以及包括孔子在內(nei) 的先哲們(men) 。大樹樹幹之所以粗壯,就是因為(wei) 大樹的根紮得深紮得牢。”樹的存活需要靠根部去汲取營養(yang) ,《論語》就是我國傳(chuan) 統文化長成參天大樹的無盡源泉。《論語》不僅(jin) 浸潤著一代代中國人,深刻影響著中華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品格,而且還滋養(yang) 著中國人特有的精神風貌和人格底色,它值得我們(men) 反複閱讀和品味!

 

金:您在《論語》融入思政課教學過程中,希望預期取得哪些成果?

 

杜:思政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jia) 值觀的重要課程,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所蘊含的為(wei) 人處事之道、治學修身之理,與(yu) 思政課“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是完全契合的。首先,要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成長於(yu) 信息時代的00後,各類自媒體(ti) 、融媒體(ti) 為(wei) 他們(men) 提供了更加快捷多元的信息獲取途徑,而文化虛無、及時享樂(le) 、躺平佛係等負麵文化觀也隨之滲透到他們(men) 的學習(xi) 和生活中,對青年人的成長發展造成不良影響。隻有將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幫助大學生樹立對待中國文化的科學態度,進一步增強他們(men) 的文化自信,才能有效抵禦不良文化思潮的影響和侵襲。其次,要提高學生學習(xi) 思政課的興(xing) 趣。通過《論語》融入思政課教學改革,進一步豐(feng) 富思政課教學內(nei) 容、貼合學生語言體(ti) 係,讓他們(men) 在閱讀經典文獻、撰寫(xie) 研究論文、匯報個(ge) 人想法的一係列活動中,真正感受到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同時也深刻體(ti) 會(hui) 到自己作為(wei) 學習(xi) 主人的樂(le) 趣,從(cong) 而打破以往“滿堂灌、隻管聽”“考前背、考後忘”的枯燥學習(xi) 局麵。最後,要實現學生的全麵發展。當代大學生不但要有過硬的專(zhuan) 業(ye) 本領,還必須具備優(you) 秀的人文素養(yang) 。目前高校尤其理工科高校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課程相對缺乏,而學生課外主動涉獵傳(chuan) 統文化的動機又不是那麽(me) 強烈,這就有必要將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融入思政課,使學生在接受馬克思主義(yi) 理論的同時深層次理解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在重溫中華經典的同時更準確地把握馬克思主義(yi) 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從(cong) 而促進學生的全麵發展。

 

我主持的重點教改項目“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新探——以《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課為(wei) 例”就是希望將多年來教學實踐上升到理論總結,以便更好地開展教學改革,使每一位上過我課的學生都有所收獲、有所成長,同時也希望對其他思政課教師和專(zhuan) 業(ye) 課教師予以啟發和幫助。  


 

金:您認為(wei) 古代書(shu) 院德性培育對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有哪些啟示?

 

杜:雖然現代社會(hui) 與(yu) 傳(chuan) 統社會(hui) 在社會(hui) 結構、經濟製度與(yu) 生活方式方麵存在一定差異,但儒家傳(chuan) 統倫(lun) 理在當代社會(hui) 仍然有著重要的現代轉化價(jia) 值。原因有三:第一,儒家倫(lun) 理不僅(jin) 是中華民族道德智慧的結晶,也是我們(men) 民族文化發展的傳(chuan) 統紐帶。第二,儒家倫(lun) 理是具有鮮活生命力的文化精神,也是現代中國社會(hui) 最具意義(yi) 的道德文化資源。第三,“文化中國”社會(hui) 發展曆史表明,在沒有一種新的有價(jia) 值的道德體(ti) 係建立之前,作為(wei) 社會(hui) 內(nei) 在精神的儒家倫(lun) 理傳(chuan) 統仍然發揮著持久的影響作用。

 

作為(wei) 儒家文化的主要傳(chuan) 承基地,古代書(shu) 院通過教育引導、環境浸潤、榜樣感染以及製度約束,使社會(hui) 普遍價(jia) 值觀念和行為(wei) 規範具體(ti) 化、生活化、生動化和形象化,將道德教育寓於(yu) 日常人倫(lun) 生活之中,加深了生徒對道德規範的理性體(ti) 認、情感認同和意誌堅持。其中,書(shu) 院德育的本質就是社會(hui) 普遍價(jia) 值觀念與(yu) 道德規範轉化為(wei) 個(ge) 體(ti) 道德意識和道德素質的過程,也是個(ge) 體(ti) 道德內(nei) 化的過程。如何才能真正將道德內(nei) 化於(yu) 生徒內(nei) 心,我國明代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王守仁就曾在《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一文中指出,道德教育要真正進入受教育者的內(nei) 心世界,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必須從(cong) 以下四方麵入手:一是“開其知覺”;二是“調理其性情”;三是“發其意誌”;四是“導之習(xi) 禮”。

 

據此,古代書(shu) 院在生徒品德培育過程中,可以從(cong) 道德心理學的“知——情——意——行”四個(ge) 方麵出發,首先最重要的一點便是生徒要全麵學習(xi) 道德理論知識。孔子曾說:“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luan) ;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他認為(wei) 學習(xi) 是個(ge) 人自查自省,改過遷善和完善德性的有力保證,如果沒有正確完備的道德知識做基礎,良好品德的養(yang) 成隻能是一句空話。在書(shu) 院品德育人過程中,完備正確的道德知識是個(ge) 體(ti) 增強道德情感,強化道德意誌最終依規於(yu) 社會(hui) 道德規範形式的前提基礎與(yu) 學識保障,知識隻有在德性引導下才能成為(wei) 對人類有益的力量,隻有服務於(yu) 至善的目標,才能促進人的成長和人類社會(hui) 的進步。

 

其次便是通過廣泛遊曆來豐(feng) 富生徒的道德情感。獲取科學完整的道德知識固然重要,但真實切身的道德體(ti) 驗與(yu) 正麵積極的道德情感對於(yu) 品德養(yang) 成同樣有著強大的催化與(yu) 激發作用,對個(ge) 體(ti) 品德踐履能夠產(chan) 生重要的調節、支持和推動作用,使個(ge) 體(ti) 在美的享受中自覺遵循道德規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嫻靜的山水環境能夠使生徒拋卻世俗雜念,接受來自大自然的身心淨化,專(zhuan) 注於(yu) 自身品德的提升。

 

再次是通過平等的質疑辯難來充實生徒的道德知識,提高德性修養(yang) 。師生間的質疑辯難是古代書(shu) 院教育的基本“日課”之一,在此過程中,學生根據自身實際學習(xi) 情況,圍繞學習(xi) 中存在的困惑或有爭(zheng) 議的道德問題展開討論與(yu) 辯駁,教師充分借助互動方式幫助生徒消除學習(xi) 的困惑與(yu) 修身的懈怠。呂祖謙在《乾道五年規約》中寫(xie) 道“凡有所疑,傳(chuan) 置冊(ce) 記錄。同誌異時相會(hui) ,各出所習(xi) 及所疑,互相商榷,仍手書(shu) 名與(yu) 冊(ce) 後”。這說明書(shu) 院特別注重培養(yang) 生徒的問題意識,並希望通過求教老師及同學最終解決(jue) 問題,從(cong) 而真正理解所學知識點的內(nei) 涵。

 

最後是要強化體(ti) 現德性的個(ge) 體(ti) 實踐。重視個(ge) 體(ti) 的躬行實踐一直是儒家教育思想的重要傳(chuan) 統,孔子在實際教學中就曾明確強調躬行的重要性,“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意思是:君子以說得多而做得少為(wei) 恥辱。他反對坐而論道式的空談,認為(wei) 隻有通過實踐才能不斷提高修養(yang) 。他還常常教導自己的學生“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yu) 是,顛沛必於(yu) 是”,鼓勵學生要不間斷地躬行實踐,無論遇到何種情況都不能放棄依德行事。

 

作為(wei) 一名書(shu) 院研究者和高校思政課教師,我感到責任重大。於(yu) 我而言,將經典引入思政課,這既是對書(shu) 院教育傳(chuan) 承發展、傳(chuan) 統文化持續進步的期許,也是對社會(hui) 主義(yi) 接班人培育的有力實踐。當然,我們(men) 傳(chuan) 承書(shu) 院文化精神,不是一味地照搬照抄,而是有所選擇地植根那些積極有益的內(nei) 容。我們(men) 深愛自己的傳(chuan) 統文化,就像深愛自己的孩子那樣,在一次又一次批評指正中取得進步。也正是因為(wei) 這樣,我們(men) 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才能生生不息、曆久彌新。


 


金:謝謝杜老師接受訪談,祝願您在今後的工作、學習(xi) 中能夠取得更大成就,希望您進一步傳(chuan) 承好書(shu) 院精神,繼續將書(shu) 院精神貫穿於(yu) 思政教學中,推動大學思政課更上一層樓!

 

杜:謝謝你的祝福。我將繼續探索如何將書(shu) 院育人方法更好融入大學思政課教學,以培養(yang) 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新青年,同時也會(hui) 繼續堅持將經典引入思政課,專(zhuan) 注於(yu) 自己科研、教學,堅持我所熱愛的。同時也希望你能堅持《論語》誦讀,將《論語》學習(xi) 與(yu) 專(zhuan) 業(ye) 學習(xi) 結合起來,堅持“學而實習(xi) 之”“吾日三省吾身”“不遷怒不貳過”,在經典中修身養(yang) 性、在踐行中育己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