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意義(yi) 上的早期中國”對中華文明有何影響?
作者:韓建業(ye)
來源:“道中華”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三年歲次癸卯三月初七日甲寅
耶穌2023年4月26日
續昨日文:韓建業(ye) :“文化意義(yi) 上的早期中國”是如何形成的?(點擊標題閱讀全文)
在上一篇中,韓建業(ye) 教授指出,“文化意義(yi) 上的早期中國”或“早期中國文化圈”萌芽於(yu) 8000年前裴李崗文化時期,正式形成於(yu) 6000前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廟底溝時代。這與(yu) 人們(men) 所熟知的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有何關(guan) 係?“文化意義(yi) 上的早期中國”對中華文明有何影響?
記者:人們(men) 常說中華文明五千年,您提出的“文化意義(yi) 上的早期中國”起源於(yu) 8000年前,正式形成於(yu) 6000年前,這與(yu) “中華文明五千年”的關(guan) 係是什麽(me) ?
韓建業(ye) :現在所說“文明”多數情況下都是西方civilization這個(ge) 詞的翻譯,一般認為(wei) “文明”跟國家產(chan) 生有關(guan) 係。但在《周易》《尚書(shu) 》等書(shu) 中,“文明”是指在道德修養(yang) 、禮儀(yi) 製度方麵達到一定高度後的狀態。我認為(wei) “文明”是指高度發達、長期延續的物質、精神和製度創造的綜合實體(ti) ,“文明”不能等同於(yu) 國家,但進入國家階段才可以稱之為(wei) 文明社會(hui) 。
以前學界曾將文字、青銅器和城市作為(wei) 文明社會(hui) 的三項標準,還有其他標準,都難以適合全世界的情況。恩格斯認為(wei) 國家的標誌有兩(liang) 個(ge) ,一個(ge) 是按地區劃分國民,一個(ge) 是出現公共權力。我認為(wei) ,對“文明”概念和標準的理解應該兼顧中西傳(chuan) 統,簡單套用容易水土不服,完全另起爐灶就會(hui) 變成自說自話。
國家社會(hui) 的特征之一是公共權力或者王權的出現,是社會(hui) 複雜化的結果,建立在階級分化的基礎之上。距今6000年左右是“文化意義(yi) 上的早期中國”的形成時期,也是中國社會(hui) 複雜化趨勢加劇並向早期國家邁進的一個(ge) 關(guan) 鍵階段。這時山西、河南、陝西三省交界處廟底溝核心區的聚落增加了三四倍。
以前的聚落是幾萬(wan) 平方米,廟底溝時代出現了幾十萬(wan) 、上百萬(wan) 平方米的大型聚落。房屋建築以前多是幾十平方米,廟底溝時代出現了200—500平方米的宮殿式建築。還出現很高級的墓葬。安徽淩家灘遺址距今5500年左右的墓葬出土了200件非常精美的玉器,奢華程度令人驚歎,在當時的全世界範圍內(nei) 也是首屈一指的。
淩家灘遺址出土玉器。(圖片來源:安徽省博物館官網)
到大約距今5100年以後,就出現了一些早期國家或“古國”,或者說出現了多個(ge) 區域文明,中華文明正式形成,進入“古國文明”階段,和西亞(ya) 文明、埃及文明幾乎是同時的。
這時期最明確的古國或區域文明,是長江下遊的良渚古國和黃土高原的隴山古國,良渚古國以良渚古城為(wei) 核心,隴山古國以南佐都邑為(wei) 核心,兩(liang) 個(ge) 都邑聚落麵積都在600萬(wan) 平方米以上,都有大型宮殿建築和水利工程。尤其我正在主持發掘的甘肅慶陽南佐遺址,發現了一座數千平方米的中軸對稱的宮城,稱得上是最早的“紫禁城”,是王權和國家出現的集中體(ti) 現。
到了距今4100年以後,各個(ge) 古國被整合統一,出現了真正的“天下王權”,形成一個(ge) 以中原為(wei) 核心的更大的政治共同體(ti) ,這就是初步“大一統”的夏朝,中華文明進入了比較成熟的“王國文明”階段。距今3800年以後進入以二裏頭文化為(wei) 代表的夏朝晚期,之後為(wei) 二裏崗文化代表的早商和殷墟文化代表的晚商時期。夏商時期中國大部分地區文化交融聯係成更大範圍的四個(ge) 層次的文化共同體(ti) 。
說到“王”或“王權”,我得解釋一下。中國上古時期的“王”,跟西方人說的“king”不是一回事。“king”就是一個(ge) 地方的或城邦的首領,中國上古時期說的“王”是指“天下”之主,“王天下”才叫“王”,所以才《詩經》中才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現在把“king”翻譯成“王”,容易造成誤解。
通過前麵對“文化意義(yi) 上的早期中國”的考古學梳理,大家就會(hui) 發現,“中國”絕不是某些人宣稱的“想象的共同體(ti) ”,她有波瀾壯闊、跌宕起伏的起源、形成和發展過程。搞清楚了這個(ge) 過程,就能明白“中國”是從(cong) 何而來了。
記者:您把“文化意義(yi) 上的早期中國”的起源、形成、發展的脈絡梳理得非常清晰。那麽(me) ,“文化意義(yi) 上的早期中國”形成原因是什麽(me) 呢?
韓建業(ye) :中國的地理環境相對獨立、廣大多樣,這是中國史前文化能夠形成的根本原因,當然也就是文化意義(yi) 上早期中國形成的根本原因。古人心目中一天一地,天人合一,有共同祖先,古人把“敬天法祖”作為(wei) 他們(men) 最神聖的信仰,這種宇宙觀是推動文化上早期中國一體(ti) 化進程的強大精神力量。
但是為(wei) 什麽(me) 早期文化圈的起源和形成都是以黃河中遊地區為(wei) 核心呢?黃河中遊地區氣候、地貌和土壤條件等都比較適中,黃土高原地勢高亢,氣候的變化對生活在這裏的人們(men) 不會(hui) 造成毀滅性影響,不像特別靠北的地方氣候變得太冷就沒法生存,長江淮河流域水太多的時候容易發生水災。
不過黃河中遊的旱作農(nong) 業(ye) 雖然很穩定,但主要是靠天吃飯,很多情況下也就是勉強解決(jue) 溫飽,不像長江流域的魚米之鄉(xiang) 那樣富裕,北方人群的侵擾還會(hui) 對它造成一定壓力,這樣的地方容易產(chan) 生憂患意識和堅韌不拔的精神品格,反而使文化更易於(yu) 連續發展。還有就是黃河中遊地區地理位置特殊,位於(yu) 中國主體(ti) 區的中心,易海納百川,也易輻射四方。中華民族的先祖伏羲、女媧、炎帝、黃帝等可能就誕生在黃河中遊地區。
記者:“文化意義(yi) 上的早期中國”具有多方麵的豐(feng) 富內(nei) 涵,這對後世的中華文明產(chan) 生了哪些影響?
韓建業(ye) :“文化意義(yi) 上的早期中國”或者說“早期中國文化圈”,指的是一個(ge) 大的文化共同體(ti) ,它是後世文化上中國的前身,是中華文明起源和形成的基礎,也是現代中國的史前基礎。
需要注意的是,文化意義(yi) 上的中國是一個(ge) 非常穩定的文化共同體(ti) ,沒有出現過很大的波動,這與(yu) 政治意義(yi) 上的中國不一樣。比如秦漢時期政治上“大一統”,魏晉南北朝政治上分裂,但整個(ge) 中國文化還是統一的,文化上的中國是穩定發展的。政治上有分有合,但是文化上一直是統一共同體(ti) 。
所以我才強調文化上的中國是政治上中國分裂的時候向往統一、統一的時候維護統一的重要基礎。即使是北方民族入主中原也會(hui) 自然而然地接受這種文化觀念。
“文化意義(yi) 上的早期中國”還產(chan) 生了有別於(yu) 世界上其他文明的一些精神文化特質。包括宇宙觀、倫(lun) 理觀、曆史觀,“敬天法祖”信仰,整體(ti) 思維、天人合一、以農(nong) 為(wei) 本、穩定內(nei) 斂、誠信仁愛、自強不息、和合大同等文化基因。這些精神文化特質成為(wei) 我們(men) 中華文明的靈魂,貫穿到我們(men) 每個(ge) 中國人的心中,成為(wei) 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受訪者簡介:
韓建業(ye) ,中國人民大學曆史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hui) 第八屆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wei) 中國新石器商周考古學、中國上古史、環境考古與(yu) 人地關(guan) 係、中西文化交流和文明比較等。正在主持甘肅慶陽南佐遺址的發掘工作。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