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河東】中華儒學的淵源、曆史、複興及其現代價值

欄目:演講訪談
發布時間:2012-02-01 08:00:00
標簽:
柳河東

作者簡介:柳河東(dong) ,男,字鐵鏡,西曆一九七〇年出生於(yu) 山西運城。長期致力於(yu) 儒學現代化、當代化的研究、實踐與(yu) 弘揚工作。現任中國當代儒學網管理委員會(hui) 理事長、山西省當代儒學研究會(hui) 社團法人兼常務副會(hui) 長、北京儒學精舍主人、中國儒商研究院院長、儒海文化產(chan) 業(ye) 集團常務理事、世界儒釋道聯誼會(hui) 秘書(shu) 長、中華儒學會(hui) 執行會(hui) 長、世界儒家社團聯合會(hui) 發起人等。學術和實踐方向為(wei) :“當代儒學理論體(ti) 係構建”、“國家文化安全、軟實力建設與(yu) 中華文化複興(xing) ”,為(wei) 國家文化部“第一、二、三、四屆世界儒學大會(hui) ”專(zhuan) 家代表,兼任諸多企業(ye) 、社團、機關(guan) 、院校的顧問、理事、研究員、教授等。

     
     
    ——在2007中國綿山國際漢語旅遊節的演講提綱
    
     
    
     
    
    引言:2003年12月溫家寶總理在美國哈佛大學講壇上動情地講,“中華文明以其頑強的生命力和雋永的魅力,曆經滄桑而完整地延續了下來,擁有五千年的文明史,這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
    
     
    
    一、中華儒學的基本概念、演變發展及常識
    
    (一)中華文化、國學和儒學
    
    中華文化是指中華民族在數千年的曆史進程中改造自然、認識自然以及改造自我、發展自我所創造的全部精神財富的總稱,反映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心理結構、生活追求、情趣和願望、信仰和靈智等,是中華民族的立族之基、發展之本。
    
    國學曆史上是指教育機構,近現代逐漸演化為與“洋學”、“西學”等相對的文化名詞,是中華民族學術文化總代表,其主要載體是經、史、子、集“四部之學”。
    
    儒學自孔子學說創立起,承上三千年,起下兩千載,幾乎在每個中國曆史王朝中都居於主流思想的地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骨幹與主脈。儒學是一個開放的學術體係,她上承周代以前的中華文明智慧,在百家爭鳴中得以豐富,又在幾千年的曆史長河中,以海納百川的學術胸懷不斷吸取法家、佛教、道教、基督教等百家文化的精華得到發展,逐步趨於理性與科學,不斷自新,與時攜行,成為是中華文明的核心與精髓。中華儒學是中華民族集體智慧的結晶,深刻影響和造福了中國幾千年,也將繼續影響並造福中國的現實和未來。
    
     
    
    (二)儒學的發展曆史
    
    儒學第一期:啟蒙儒學(堯、舜、禹、夏、商、周時代儒學萌發時期;《中庸》講“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即是關於儒學萌芽發展的精辟注講)
    
    儒學第二期:原典儒學(春秋、戰國時期以“仁學”和“禮學”為核心的孔子學說,包括孔子及其弟子、再傳弟子的著述及學術)
    
    儒學第三期:漢唐經學(秦、漢、魏、晉、隋、唐時期,儒學吸收了道家、法家、佛家等文化之優長發展而成的新儒學)
    
    儒學第四期:四朝理學(宋、元、明、清四朝時期,儒學繼續吸收佛教、道教等文化及滿、蒙等少數民族文化之精華發展而成的新儒學)
    
    儒學第五期:當代新儒學(1919年以後,儒學經過血與火的洗禮,經受過了無情的批判與打擊,站在時代的新起點,應時而起,大開大合,勇敢地吸收中國的馬列主義思想、中國的現代道教佛教、中國的基督教文化、中國的伊斯蘭文化以及現代東西方文明的一切優長,融會貫通、正在建構和發展中的新儒學)
    
    (三)儒家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堯、舜、禹、湯、傅說、文、武、周公、孔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董仲舒、王通、韓愈、柳宗元、司馬光、二程、張載、朱熹、王陽明、薛瑄、黃宗曦、王船山、康有為、梁漱冥、唐君毅、牟宗三等
    
    (四)儒家文化的重要典籍——中華經典的魅力
    
    經典有兩層含義:一、古代指“經是聖人所作”,為萬世樹立了經久不變的恒常之道,今天則指經代表了古代文化的精華;二、經是官書,是官方即朝廷所認可的代表王朝主流思想或占統治地位思想的典籍。
    
    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五經:《詩》、《書》、《易》、《禮》、《春秋》
    
    十三經:是從西周早期到西漢早期的形成一係列古代的重要典籍。建議讀書順序:先《論語》,次《孝經》、《孟子》,然後是《左傳》和《禮記》,接著是《詩經》,再下來是《公羊傳》、《穀梁傳》、《周易》和《尚書》,最後是《周禮》、《儀禮》,《爾雅》作為讀經的工具書,應該隨時查閱、翻閱。
    
    (五)儒家文化的精義
    
    價值觀:“五常”(仁、義、禮、智、信)具備普世價值性,不僅古代中國維係社會發展需要,現代中國和未來中國文明進步依然需要,處於巨大轉型期的現實中國更為迫切需要用弘揚“五常”來矯治時代弊病。東亞諸國曆史上受益於“五常”,至今仍在受益,全世界人類亦將受惠於“五常”。
    
    方法論:中庸之道——不是“滑頭哲學”、“折衷主義”,而中華民族立族興族的大智慧,是中國人根本的處事原則,是實事求是,是辯證法。中庸之道講求做人做事恰到好處、恰如其分、恰適其時、恰合其人,中庸之道是一種境界,就象圓周率一樣,君子仁人隻能不斷接近她,但永遠達不到。
    
    不適合時代的主張:三綱、三從四德、愚忠愚孝、男尊女卑等。
    
    二、儒學的複興及其現代價值
    
    (一)儒學複興的外在表現
    
    教育界:中國人民大學的四大舉措(校園內樹立孔子像,編纂《儒藏》,成立“孔子研究院”和“國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成立“儒教研究中心”,中國政法大學成立“國際儒商學院”、安徽大學成立“儒學研究中心”、山西師大成立“儒教研究所”等;
    
    黨與國家:黨章的重要修改(增加“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與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內容等),從“以德治國”到“和諧社會”、“小康社會”,《國家“十一五”文化發展規劃綱要》頒布,溫家寶總理與胡錦濤主席在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的演講中宣講中國文化的優勢,十七大報告中突出強調了文化建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極端重要性並做出了重要部署;山東、山西等省的祭孔活動由民間轉為官方,年年提升規格。
    
    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徐嘉璐發表《從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大視野看儒學複興》;
    
    民間組織:孔子和儒學研究機構、社團網站、書院、私塾等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山西、貴州、浙江三省成立了省級儒學會,與原來的山東、廣西、廣東儒學會形成六大省級儒學會互動發展態勢),發表宣言、聯名倡議、上書立法機關、從事學術研究、召開學術會議、祭孔、推廣漢服等民間複興儒學活動如火如荼;中華文化經典誦讀工程千萬兒童在行動、開始進入學校正規教育;於丹與《論語》熱大陸、海外等;
    
    海外:孔子學院的建設(自2004年11月起至今已建200多所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
    
    (二)內因外由:曆史的必然、時代的使然
    
    曆史的反思:文化不敗,國家民族長存;儒學以兼容並蓄的開放學術胸懷和與時俱進的優秀學術品質使中華文明以足夠的韌性和巨大的包容性傳承數千載,屹立不倒,不斷燦燃,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文明的國家,我們當以“敬畏和自豪”之心傳承、弘揚她。
    
    近鄰的啟示:日、新、韓等國進行儒家文化與市場經濟、儒家倫理與西方民主法製科技、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有效對接,實現經濟快速發展、民族團結、國家穩定、社會進步的成功啟示。
    
    時代的需要:(內聖—外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儒學能曆千年而不絕,經百折而不滅,指導和推動著中華文明長盛不衰,多次創造中國數百年長治久安的奇跡,必有她超越時空的“合理內核”與不朽價值。當前,我們國家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曆史發展時期,經濟、科技、社會的飛速發展,需要文化的相應跟進和超前指導。儒學的巨大現實價值主要有如下方麵:
    
    1.儒學的創新和複興,有助於提高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做為中華文明的核心與精髓的儒學,經過又一次曆史性的大開大合,吸收世界各民族文明的優秀成果,汲取當代百家文化之優長,與時攜行、兼收並蓄、融會貫通之後,而成為當代儒學。當代儒學無疑是凝聚中國人民和世界華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而團結奮進的智慧源泉和文化基石。
    
    2.儒學的創新和複興,有助於和諧社會的建設。追求“和”的境界是儒家文化的精髓之一,“和”字在儒家典籍中是出現頻率非常高的一個漢字。儒家文化中“和為貴”、“和而不同”、“致中和”、“天時、地利不如人和”等重要理念是推動和諧社會構建的極其寶貴的傳統思想文化資源。
    
    3.儒學的創新和複興,有助於科學發展觀的實現。儒家文化主張和倡導的“中庸之道”、“天人合一”、“民胞物與”等思想是促進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推動中國經濟社會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傳統文化資源和動力。
    
    4.儒學的創新和複興,有助於新時期加強和改善黨的建設,保障國家的長治久安。儒家文化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崇高政治追求、“吾日三省吾身”的精英修為之道,是新時期全黨特別是領導幹部加強和改進自身建設,永葆先進性,密切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鞏固執政基礎,提高執政能力,保障國家長治久安的為政智慧和有效武器。
    
    5.儒學的創新和複興,有助於兩岸和平統一。當代儒學是凝聚和團結兩岸同胞的文化紐帶,是推動兩岸和平統一的文化基石。台獨分裂勢力搞“去中國化”運動,妄圖否定台灣的中華傳統文化,妄圖從文化之根上切斷台灣與中國大陸的血脈聯係。加強儒學現代化、當代化研究與宣傳工作,特別是加強兩岸之間以儒學為核心的傳統文化交流,無疑是反對台獨分裂勢力,增進兩岸之間的共同文化認同,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的有力武器。
    
    6.儒學的創新和複興,有助於中華傳統美德的弘揚和當前社會風氣的好轉。儒家倫理教化功效的發揮,是矯治當前國家轉型期社會道德水準滑坡、促進社會風氣好轉的良方,是正人心、培民智、端民行、敦社風、推動“終身學習型”社會建設的有效措施之一。
    
    7.儒學的創新與複興,有助於能將個人、企業、家(地方)、國、天下利益兼顧周全的中國優秀企業家——當代儒商群體的成長和崛起,有助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完善,有助於中國市場經濟的穩健發展和東方巨龍的“和平”崛起。
    
    8.儒學在世界的複興和傳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四海之內皆兄弟”、“協和萬邦”等儒家理念的推廣,有助於“和諧”世界和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的構建,有助於推動人類的和平、發展、進步與共同繁榮。美國前總統裏根講:“孔子高貴的行誼和偉大的道德倫理思想不僅影響他的國人,也影響了全世界。孔子學說世代相傳,提示全界人類豐富的做人處世原則。”
    
     
    中華儒學的淵源、曆史、複興及其現代價值
    
    ——在2007中國綿山國際漢語旅遊節的演講提綱
    
     
    
     
    
    引言:2003年12月溫家寶總理在美國哈佛大學講壇上動情地講,“中華文明以其頑強的生命力和雋永的魅力,曆經滄桑而完整地延續了下來,擁有五千年的文明史,這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
    
     
    
    一、中華儒學的基本概念、演變發展及常識
    
    (一)中華文化、國學和儒學
    
    中華文化是指中華民族在數千年的曆史進程中改造自然、認識自然以及改造自我、發展自我所創造的全部精神財富的總稱,反映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心理結構、生活追求、情趣和願望、信仰和靈智等,是中華民族的立族之基、發展之本。
    
    國學曆史上是指教育機構,近現代逐漸演化為與“洋學”、“西學”等相對的文化名詞,是中華民族學術文化總代表,其主要載體是經、史、子、集“四部之學”。
    
    儒學自孔子學說創立起,承上三千年,起下兩千載,幾乎在每個中國曆史王朝中都居於主流思想的地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骨幹與主脈。儒學是一個開放的學術體係,她上承周代以前的中華文明智慧,在百家爭鳴中得以豐富,又在幾千年的曆史長河中,以海納百川的學術胸懷不斷吸取法家、佛教、道教、基督教等百家文化的精華得到發展,逐步趨於理性與科學,不斷自新,與時攜行,成為是中華文明的核心與精髓。中華儒學是中華民族集體智慧的結晶,深刻影響和造福了中國幾千年,也將繼續影響並造福中國的現實和未來。
    
     
    
    (二)儒學的發展曆史
    
    儒學第一期:啟蒙儒學(堯、舜、禹、夏、商、周時代儒學萌發時期;《中庸》講“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即是關於儒學萌芽發展的精辟注講)
    
    儒學第二期:原典儒學(春秋、戰國時期以“仁學”和“禮學”為核心的孔子學說,包括孔子及其弟子、再傳弟子的著述及學術)
    
    儒學第三期:漢唐經學(秦、漢、魏、晉、隋、唐時期,儒學吸收了道家、法家、佛家等文化之優長發展而成的新儒學)
    
    儒學第四期:四朝理學(宋、元、明、清四朝時期,儒學繼續吸收佛教、道教等文化及滿、蒙等少數民族文化之精華發展而成的新儒學)
    
    儒學第五期:當代新儒學(1919年以後,儒學經過血與火的洗禮,經受過了無情的批判與打擊,站在時代的新起點,應時而起,大開大合,勇敢地吸收中國的馬列主義思想、中國的現代道教佛教、中國的基督教文化、中國的伊斯蘭文化以及現代東西方文明的一切優長,融會貫通、正在建構和發展中的新儒學)
    
    (三)儒家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堯、舜、禹、湯、傅說、文、武、周公、孔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董仲舒、王通、韓愈、柳宗元、司馬光、二程、張載、朱熹、王陽明、薛瑄、黃宗曦、王船山、康有為、梁漱冥、唐君毅、牟宗三等
    
    (四)儒家文化的重要典籍——中華經典的魅力
    
    經典有兩層含義:一、古代指“經是聖人所作”,為萬世樹立了經久不變的恒常之道,今天則指經代表了古代文化的精華;二、經是官書,是官方即朝廷所認可的代表王朝主流思想或占統治地位思想的典籍。
    
    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五經:《詩》、《書》、《易》、《禮》、《春秋》
    
    十三經:是從西周早期到西漢早期的形成一係列古代的重要典籍。建議讀書順序:先《論語》,次《孝經》、《孟子》,然後是《左傳》和《禮記》,接著是《詩經》,再下來是《公羊傳》、《穀梁傳》、《周易》和《尚書》,最後是《周禮》、《儀禮》,《爾雅》作為讀經的工具書,應該隨時查閱、翻閱。
    
    (五)儒家文化的精義
    
    價值觀:“五常”(仁、義、禮、智、信)具備普世價值性,不僅古代中國維係社會發展需要,現代中國和未來中國文明進步依然需要,處於巨大轉型期的現實中國更為迫切需要用弘揚“五常”來矯治時代弊病。東亞諸國曆史上受益於“五常”,至今仍在受益,全世界人類亦將受惠於“五常”。
    
    方法論:中庸之道——不是“滑頭哲學”、“折衷主義”,而中華民族立族興族的大智慧,是中國人根本的處事原則,是實事求是,是辯證法。中庸之道講求做人做事恰到好處、恰如其分、恰適其時、恰合其人,中庸之道是一種境界,就象圓周率一樣,君子仁人隻能不斷接近她,但永遠達不到。
    
    不適合時代的主張:三綱、三從四德、愚忠愚孝、男尊女卑等。
    
    二、儒學的複興及其現代價值
    
    (一)儒學複興的外在表現
    
    教育界:中國人民大學的四大舉措(校園內樹立孔子像,編纂《儒藏》,成立“孔子研究院”和“國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成立“儒教研究中心”,中國政法大學成立“國際儒商學院”、安徽大學成立“儒學研究中心”、山西師大成立“儒教研究所”等;
    
    黨與國家:黨章的重要修改(增加“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與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內容等),從“以德治國”到“和諧社會”、“小康社會”,《國家“十一五”文化發展規劃綱要》頒布,溫家寶總理與胡錦濤主席在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的演講中宣講中國文化的優勢,十七大報告中突出強調了文化建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極端重要性並做出了重要部署;山東、山西等省的祭孔活動由民間轉為官方,年年提升規格。
    
    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徐嘉璐發表《從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大視野看儒學複興》;
    
    民間組織:孔子和儒學研究機構、社團網站、書院、私塾等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山西、貴州、浙江三省成立了省級儒學會,與原來的山東、廣西、廣東儒學會形成六大省級儒學會互動發展態勢),發表宣言、聯名倡議、上書立法機關、從事學術研究、召開學術會議、祭孔、推廣漢服等民間複興儒學活動如火如荼;中華文化經典誦讀工程千萬兒童在行動、開始進入學校正規教育;於丹與《論語》熱大陸、海外等;
    
    海外:孔子學院的建設(自2004年11月起至今已建200多所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
    
    (二)內因外由:曆史的必然、時代的使然
    
    曆史的反思:文化不敗,國家民族長存;儒學以兼容並蓄的開放學術胸懷和與時俱進的優秀學術品質使中華文明以足夠的韌性和巨大的包容性傳承數千載,屹立不倒,不斷燦燃,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文明的國家,我們當以“敬畏和自豪”之心傳承、弘揚她。
    
    近鄰的啟示:日、新、韓等國進行儒家文化與市場經濟、儒家倫理與西方民主法製科技、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有效對接,實現經濟快速發展、民族團結、國家穩定、社會進步的成功啟示。
    
    時代的需要:(內聖—外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儒學能曆千年而不絕,經百折而不滅,指導和推動著中華文明長盛不衰,多次創造中國數百年長治久安的奇跡,必有她超越時空的“合理內核”與不朽價值。當前,我們國家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曆史發展時期,經濟、科技、社會的飛速發展,需要文化的相應跟進和超前指導。儒學的巨大現實價值主要有如下方麵:
    
    1.儒學的創新和複興,有助於提高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做為中華文明的核心與精髓的儒學,經過又一次曆史性的大開大合,吸收世界各民族文明的優秀成果,汲取當代百家文化之優長,與時攜行、兼收並蓄、融會貫通之後,而成為當代儒學。當代儒學無疑是凝聚中國人民和世界華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而團結奮進的智慧源泉和文化基石。
    
    2.儒學的創新和複興,有助於和諧社會的建設。追求“和”的境界是儒家文化的精髓之一,“和”字在儒家典籍中是出現頻率非常高的一個漢字。儒家文化中“和為貴”、“和而不同”、“致中和”、“天時、地利不如人和”等重要理念是推動和諧社會構建的極其寶貴的傳統思想文化資源。
    
    3.儒學的創新和複興,有助於科學發展觀的實現。儒家文化主張和倡導的“中庸之道”、“天人合一”、“民胞物與”等思想是促進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推動中國經濟社會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傳統文化資源和動力。
    
    4.儒學的創新和複興,有助於新時期加強和改善黨的建設,保障國家的長治久安。儒家文化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崇高政治追求、“吾日三省吾身”的精英修為之道,是新時期全黨特別是領導幹部加強和改進自身建設,永葆先進性,密切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鞏固執政基礎,提高執政能力,保障國家長治久安的為政智慧和有效武器。
    
    5.儒學的創新和複興,有助於兩岸和平統一。當代儒學是凝聚和團結兩岸同胞的文化紐帶,是推動兩岸和平統一的文化基石。台獨分裂勢力搞“去中國化”運動,妄圖否定台灣的中華傳統文化,妄圖從文化之根上切斷台灣與中國大陸的血脈聯係。加強儒學現代化、當代化研究與宣傳工作,特別是加強兩岸之間以儒學為核心的傳統文化交流,無疑是反對台獨分裂勢力,增進兩岸之間的共同文化認同,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的有力武器。
    
    6.儒學的創新和複興,有助於中華傳統美德的弘揚和當前社會風氣的好轉。儒家倫理教化功效的發揮,是矯治當前國家轉型期社會道德水準滑坡、促進社會風氣好轉的良方,是正人心、培民智、端民行、敦社風、推動“終身學習型”社會建設的有效措施之一。
    
    7.儒學的創新與複興,有助於能將個人、企業、家(地方)、國、天下利益兼顧周全的中國優秀企業家——當代儒商群體的成長和崛起,有助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完善,有助於中國市場經濟的穩健發展和東方巨龍的“和平”崛起。
    
    8.儒學在世界的複興和傳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四海之內皆兄弟”、“協和萬邦”等儒家理念的推廣,有助於“和諧”世界和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的構建,有助於推動人類的和平、發展、進步與共同繁榮。美國前總統裏根講:“孔子高貴的行誼和偉大的道德倫理思想不僅影響他的國人,也影響了全世界。孔子學說世代相傳,提示全界人類豐富的做人處世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