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徐在國:“安大簡”何以成為中華文明的“曆史拚圖”?

欄目:演講訪談
發布時間:2023-04-27 23:37:40
標簽:中華文明、安大簡

原標題:安徽大學漢字發展與(yu) 應用研究中心主任徐在國“安大簡”何以成為(wei) 中華文明的“曆史拚圖”?

受訪者:徐在國

采訪者:儲(chu) 瑋瑋 張俊

來源:中國新聞網

 

2015年,安徽大學入藏了一批戰國早中期楚簡(簡稱“安大簡”),數量較多、保存良好,是先秦文獻的又一重大發現,對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具重要價(jia) 值。

 

關(guan) 於(yu) “安大簡”有哪些重要發現和研究成果?何以成為(wei) 中華文明的“曆史拚圖”?安徽大學漢字發展與(yu) 應用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古文字研究會(hui) 理事、中國文字學會(hui) 常務理事徐在國近日接受中新社“東(dong) 西問”專(zhuan) 訪,對此進行解答。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截至目前,關(guan) 於(yu) “安大簡”有哪些重要發現和研究成果?

 

徐在國:“安大簡”共有1167個(ge) 編號,竹簡形製多樣、長短不一,由不同書(shu) 手抄寫(xie) ,書(shu) 體(ti) 風格多樣,字跡清晰,內(nei) 容包括《詩經》、楚國曆史、《仲尼曰》等諸子類著作、楚辭以及占夢、相麵等方麵的作品,多不見於(yu) 傳(chuan) 世文獻,對古文字學、文獻學、訓詁學、古代文學等研究都具有極重要的研究價(jia) 值。

 

2019年整理公布的《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一)》,內(nei) 容為(wei) 《詩經》。“安大簡”《詩經》原有117支,實存93支,內(nei) 容為(wei) 《國風》,存詩58篇,是目前已知年代最早、存詩最多的《詩經》抄本。

 

《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二)》於(yu) 2022年出版,內(nei) 容為(wei) 《仲尼曰》和《曹沫之陣》。《仲尼曰》共有完簡13支,輯錄孔子的言論,共25條,除一條以“康子使人問政於(yu) 仲尼”開頭外,其他簡文皆以“仲尼曰”引出,遂取篇首“仲尼曰”三字為(wei) 篇題。《曹沫之陣》原有46支簡,實存44支,內(nei) 容與(yu) 上海博物館藏楚簡《曹沫之陣》相同,僅(jin) 個(ge) 別字略有不同。

 

同年還出版了《安大簡〈詩經〉研究》,分為(wei) 材料綜述、字詞考釋、異文新解三部分,內(nei) 容涉及文字考釋、詞匯訓詁、古音係聯等多方麵,係統反映了“安大簡”《詩經》的整理和研究情況,是近年來對“安大簡”《詩經》研究的回顧總結與(yu) 集中展示。

 

 

 

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第一輯《詩經·葛覃》受訪者供圖

 

 

 

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第一輯《詩經·葛覃》局部受訪者供圖

 

中新社記者:“安大簡”何以成為(wei) 中華文明的“曆史拚圖”?

 

徐在國:“安大簡”主要內(nei) 容為(wei) 中華文明的核心文獻,涉及史學、經學、文學等多個(ge) 學科領域,出土文獻與(yu) 傳(chuan) 世文獻的碰撞,讓我們(men) 得以欣賞中華文明的瑰寶。

 

“安大簡”《詩經》與(yu) 傳(chuan) 世本《詩經》對比,不僅(jin) 篇章順序有所不同,還存在大量異文,保留了很多詞匯的早期形態,對人們(men) 理解古注、研究古漢語詞匯發展、探索《詩經》文本早期形態等都具重要價(jia) 值。如《詩經·周南·關(guan) 雎》“窈窕淑女”的“窈窕”,“安大簡”作“要(腰)翟(嬥)”等。

 

其次,“安大簡”還有很多沉埋已久、未能流傳(chuan) 於(yu) 世的先秦文獻,兩(liang) 千多年以後重見天日,將對中國學術史產(chan) 生深遠影響。

 

“安大簡”中有不少和楚史有關(guan) 的竹簡,簡文內(nei) 容豐(feng) 富、係統,有些可與(yu) 傳(chuan) 世文獻互證,有些可補曆史記載缺失。這批簡從(cong) “顓頊生老童”起到楚(獻)惠王“白公起禍”止,記載了楚先祖及熊麗(li) 以下至惠王時期各王的終立更替和重大曆史事件。通過這批簡文,解決(jue) 了早年學界爭(zheng) 論不休的季連與(yu) 穴熊、鬻熊的關(guan) 係問題,證實了季連與(yu) 穴熊、鬻熊是同一個(ge) 人的不同寫(xie) 法,極大地推動了楚史研究的進程。

 

另外,簡本有很多內(nei) 容閃耀著先賢智慧的光芒,經過千年沉澱,逐漸內(nei) 化為(wei) 中華民族一種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曆史文化基因。“安大簡”《仲尼曰》輯錄孔子的言論,為(wei) 研究孔子思想提供了最直接、最原始的資料來源。《仲尼曰》簡1:“仲尼曰:華繁而實厚,天;言多而行不足,人。”此條簡文意應為(wei) “言少而行多”,即踏踏實實做事情。這在當今社會(hui) 仍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yi) 。

 

 

 

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第二輯《仲尼曰》受訪者供圖

 

 

 

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第二輯《仲尼曰》局部受訪者供圖

 

中新社記者:文物工作者對“安大簡”進行了哪些搶救和保護?

 

徐在國:“安大簡”的時代約在公元前340年左右,曆經了2300多年歲月長河。“安大簡”在2015年初被帶回安徽大學後,已有部分竹簡發生氧化、粘連,如不及時清理,很容易損壞,這將是一大損失。

 

竹簡內(nei) 部原本應是用編繩編好單獨成卷的簡冊(ce) ,但由於(yu) 時代過於(yu) 遙遠,編繩已經斷裂,原本成卷的竹簡也脫落、堆積在一起。我們(men) 先用竹簽和竹夾小心翼翼地把竹簡一根根剝離出來,放到玻璃條上,再用蒸餾水和毛筆慢慢衝(chong) 洗、洗刷掉泥土和雜質。我們(men) 對古文字的構形比較熟悉,所以在清洗過程中更加注意保存簡文的完整筆畫、簡背信息、編繩以及其他有助於(yu) 簡文研究的內(nei) 容,這也為(wei) 日後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便利。

 

目前,“安大簡”已被妥善安置在恒溫恒濕的文物保護室,這場竹簡“保護戰”算是告一段落,後續對竹簡內(nei) 容的整理研究成為(wei) 工作重點。

 

 

 

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第一輯《詩經·碩鼠》受訪者供圖

 

 

 

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第一輯《詩經·碩鼠》局部受訪者供圖

 

中新社記者:“安大簡”是中華文明的載體(ti) ,其對向海外介紹中華文明有何意義(yi) ?

 

徐在國:目前,中國正大力傳(chuan) 承弘揚中華優(you) 秀語言文化,實施古文字與(yu) 中華文明傳(chuan) 承發展工程等項目,“安大簡”的整理與(yu) 研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研究“安大簡”並向海內(nei) 外學者發布研究成果,是在打造獨屬於(yu) 中華民族的文化品牌,向全世界展示中華源遠流長的優(you) 秀文化。

 

“安大簡”《仲尼曰》等文獻中體(ti) 現出的先哲思想,展示出幾千年來中國人的道德堅守和文化素養(yang) ,是已內(nei) 化為(wei) 中華民族基因的禮儀(yi) 風範的最好詮釋,有助於(yu) 各國民眾(zhong) 更好、更準確地理解中華文明,也有助於(yu) 向全世界展示真實全麵、立體(ti) 多彩的東(dong) 方大國形象。

 

另外,“安大簡”的主要內(nei) 容是中華文明的核心文獻,是構築中華文明大廈的重要基石,是當之無愧的“國之瑰寶”。研究“安大簡”、發布研究成果,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普及該領域知識,呈現傳(chuan) 統文化豐(feng) 富的表現形式,讓更多人了解、認知並參與(yu) 到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進程中來。(完)

 

受訪者簡介:

 


徐在國,安徽大學教授、漢字發展與(yu) 應用研究中心主任、漢語言文字學博士生導師,中國古文字研究會(hui) 理事,中國文字學會(hui) 常務理事,中國文字博物館學術委員會(hui) 副主任委員。

 

主要從(cong) 事古文字學、出土文獻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主持2021年度國家社科基金冷門絕學研究專(zhuan) 項學術團隊項目“安大藏戰國竹簡儒家類文獻的整理與(yu) 研究”。主編《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一、二)等。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