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孫海燕作者簡介:孫海燕,筆名孫齊魯,男,西元一九七八年出生,山東(dong) 鄄城人,中山大學中國哲學專(zhuan) 業(ye) 博士。現為(wei) 廣東(dong) 省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與(yu) 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wei) 儒家哲學、中國思想史、人性論等,發表學術論文20餘(yu) 篇,出版學術專(zhuan) 著《陸門禪影下的慈湖心學——一種以人物為(wei) 軸心的儒家心學發展史研究》。 |
道經伊洛分朱陸
——思想史上的《近思錄》係列之六
作者:孫海燕
來源:作者授權伟德线上平台發表,原載《走進孔子》2022年第6期
程顥與(yu) 程頤是《近思錄》的核心人物,但二程思想差異很大,馮(feng) 友蘭(lan) 將兩(liang) 人分別視為(wei) 心學、理學的開山。朱子主要繼承了程頤,受其裏裏外外的影響,《近思錄》偏於(yu) 理學,且多少遮蔽了其他三人的學問特色。
本文將結合上節有關(guan) 人性與(yu) 聖人的論說,以二程思想的差異為(wei) 線索,略述理學與(yu) 心學兩(liang) 大儒家派別的分化及特色,算作是《近思錄》的“後傳(chuan) ”與(yu) 反響。
《近思錄》書(shu) 影
一、二程氣質與(yu) 工夫之差異
道學家無不持性善論,亦是“複性說”的修習(xi) 者。他們(men) 認為(wei) 聖人與(yu) 我同類,人心萬(wan) 理皆備,因氣稟私欲的遮蔽,而不能“天理流行”,故須以修養(yang) 工夫變化氣質彰顯天性。但“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變化氣質又談何容易,說到底是改變已有的人性結構,此結構既包括代際遺傳(chuan) (演化心理學表明,習(xi) 性很大程度上源自遺傳(chuan) ),更包括人自覺“誌於(yu) 學”之前的種種遭遇。依上文對人性發生次第的描述,尚不必說覺性層麵的開放與(yu) 未完成性,即使人在生理、情感、理性等層麵的各種欲求與(yu) 觀念,已形成諸多牢不可破的積習(xi) ,在性情上表現為(wei) 貪吃或貪睡、好名或好色、重情或重理、喜動或喜靜、剛強或柔弱、聰明或愚鈍等性向。此即理學家說的“氣質之性”,佛家所謂的“根器”。
標榜“惟精惟一”的道學,本質上不是知識探究,而是“學以成聖”的生命冶煉。相對於(yu) 其他學問或人格目標,此學說要深度處理人性中的欲望、情感與(yu) 觀念,故尤其要立足於(yu) 人性的複雜現實。可以想象,假設某學說的培養(yang) 目標不是中道而行的聖人,而是一大食量的人,或強壯勇猛的武士,或《紅樓夢》中賈寶玉那樣的真情主義(yi) 者,該目標實現起來就單純得多(倘如此,道學家多半淪為(wei) 下層根器之人)。要強調的是,儒者誌於(yu) 聖道,即便所學內(nei) 容相同,但因氣質不同,在學習(xi) 成效上必有差異,此轉而又影響到他本人的學說。程顥說“性靜者可以為(wei) 學”(《宋元學案》卷一三)。“質美者明得盡,渣滓便渾化,卻與(yu) 天地同體(ti) 。”(《近思錄》卷二)這都是以成聖為(wei) 氣質的標準。氣質不對路,縱有“人一己百”的工夫,也難有大的成就。曆史地看,能將某一學問發揚光大者,必是就其根器所長,又因緣具足,對此學問好之樂(le) 之的有恒之人。
二程兄弟的成長環境相同,自幼皆銳意做聖人,但天賦氣質對他們(men) 的學問及境界影響很大。朱子說:“明道德性寬大,規模廣闊;伊川氣質剛方,文理密察。其道雖同,而造德各異。”(《答劉子澄》)從(cong) 性情看,程顥自然和樂(le) ,明睿通達;程頤則剛正嚴(yan) 毅,縝密拘謹。程頤任崇政殿說書(shu) ,小皇帝折根柳枝他也要教訓,連推薦他的司馬光聽到後也不免搖頭。邵雍臨(lin) 終,勸誡他麵前的道路要放寬些,其實是說他不夠寬容大方。關(guan) 於(yu) 二程,還流傳(chuan) 一些“段子”,一曰“座中有妓,心中無妓”,說兄弟同赴一宴,席上有妓女勸酒,哥哥泰然自若,弟弟則拂袖而去,幾天後還耿耿於(yu) 懷。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世人顯然多褒大程而貶小程。
河南洛陽嵩縣兩(liang) 程祠
道學史上,程顥有“天生完器”之譽,堪稱聖人“胚子”。當他還不會(hui) 說話時,就以手指點叔祖母找到數日前遺落在外的發簪。程頤稱讚他“資稟既異,而充養(yang) 有道,純粹如精金,溫潤如良玉,寬而有製,和而不流”(《近思錄》卷一四)。天資穎悟,配以合理的修行,使程顥聞道甚早,造詣極高,二十八歲時,表叔張載就向他請教“定性”問題。他仕途也較順利,很早就中了進士,輾轉擔任地方和朝廷官員,富有行政才能,視民如傷(shang) ,德名素著。對其未享高壽,未盡其才,時人有“天下人無福”之歎。
與(yu) 其弟相比,程顥更重視直覺體(ti) 悟,有著和樂(le) 簡易的學問風格。這當歸結為(wei) 兩(liang) 人因性情差異而導致的精神境界不同。朱子說:“明道渾然天成,不犯人力。”程顥很早就常住於(yu) 和樂(le) 自然的覺性之境,其《定性書(shu) 》雲(yun) :“人之情各有所蔽,故不能適道,大率患在於(yu) 自私而用智,自私則不能以有為(wei) 為(wei) 應跡,用智則不能以明覺為(wei) 自然。”“各有所蔽”的“情”,即清濁不一的氣質。“自私”是以利欲為(wei) 念,“用智”即理性算計,有此二者,心體(ti) 就不能廓然大公,做不到“以有為(wei) 為(wei) 應跡”。他還提醒說:“苟規規於(yu) 外誘之除,將見滅於(yu) 東(dong) 而生於(yu) 西也。”“莫若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這是儒門“大禪師”的境界。
此工夫境界,《識仁篇》說得更明白:“學者須先識仁。仁者,渾然與(yu) 物同體(ti) 。”“未嚐致纖毫之力,此其存之之道。”這是先向內(nei) 證取一種人性境界,然後在事上磨煉,逐步消化後天的習(xi) 氣。此“識仁”工夫,近於(yu) 佛家的“悟後起修”(理可頓悟,事須漸修),“悟”即悟萬(wan) 物一體(ti) 之“仁”;“修”即隨時照破各種習(xi) 氣,在動靜語默中保持自由和樂(le) 之心。“學者全體(ti) 此心,學雖未盡,若事物之來,不可不應,但隨分限應之,雖不中,不遠矣。”(《近思錄》卷四)做到了“識仁”,雖還不能說“從(cong) 容中道”,在應事接物上已遊刃有餘(yu) 了。朱子以《識仁篇》乃“地位高者”之事,未選入《近思錄》。楊儒賓認為(wei) ,此篇主旨談體(ti) 證仁體(ti) ,屬工夫話題,但工夫的前提是“識得此理”,又簡直無工夫可作。故準確地說,文中“不須防檢,不須窮索”雲(yun) 雲(yun) ,其實是“識仁”有成後的保聚工夫。(《理學的仁說》)
我們(men) 認為(wei) ,此覺性境界之證成,與(yu) 程顥出入佛老而“終日坐如泥塑人”有關(guan) 。此境界與(yu) 孔子由博文約禮而仁精義(yi) 熟後的化境——“從(cong) 心所欲不逾矩”同中有異。必須承認,禪家直指人心的“見性”工夫,確實為(wei) 人類的覺性體(ti) 驗開啟了方便之門。它似乎是一捷徑,讓人的生命成長提了速,“利根人”循此路徑,不待七十歲,就可能證入常人難以企及的覺性之樂(le) 。有此快樂(le) ,本很容易墮入佛老,但強烈的儒家立場與(yu) 道德意識,使程顥轉進到人倫(lun) 物用中的孝悌忠信、為(wei) 官行政中的“視民如傷(shang) ”上來。由此可見,同屬覺性之境,因價(jia) 值立場的異趣,其覺性內(nei) 容又有很大不同。正如儒家的理性是以“社會(hui) 性情感”為(wei) 內(nei) 容的道德理性一樣,儒家的覺性又是充滿道德意識的覺性,它手段上雖有取於(yu) 禪家的默坐澄心,目標上卻未走向佛家的“生滅滅已,寂滅為(wei) 樂(le) ”,而是通向鳶飛魚躍的宇宙生意。
在天分上,小程似不如大程。他常年以布衣身份講學侍親(qin) ,兄長死後,才在司馬光等人的舉(ju) 薦下,教導年幼的哲宗讀書(shu) ,學問性格也漸露崢嶸。其中,“涵養(yang) 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堪稱程頤的工夫要旨。涵養(yang) 用敬即“主一無適”,“敬”是以心的照察意識,時時做主,保持心境的虛靜專(zhuan) 一。“用敬”必須與(yu) “致知”結合起來,才能使行為(wei) “中節”。譬如行孝,不僅(jin) 要孝心誠篤,還要知溫凊定省。程頤的“格物窮理”與(yu) “致知”“集義(yi) ”大抵可視作同義(yi) 語。“隻知用敬,不知集義(yi) ,卻是都無事也”,“須是集眾(zhong) 理,然後脫然自有悟處”。至於(yu) 窮理方法,則有讀聖賢經典、評議曆史人物、人事曆練、觀天地生物氣象等。
《孝經》書(shu) 影
程頤的格物窮理,與(yu) 程顥的“識仁”不同。前者先要在主客對立中研究物理,後者則要先悟入一無對待的本體(ti) 。大概自家“識仁”工夫不佳,程頤極少談覺性的體(ti) 驗。有人問:“學何以有至覺悟處?”程頤答:“莫先致知,能致知,則思一日愈明一日,久而後有覺也。學而無覺,則何益矣?”(《二程遺書(shu) 》卷一八)他說的“覺”,雖有神清智明之義(yi) ,但不是“覺性”之覺,而是“理性”之覺,即道理的融會(hui) 貫通。遊酢問“陰陽不測之謂神”,程頤反詰說:“賢是疑了問,是揀難底問?”謝良佐自稱體(ti) 察到“何思何慮”,程頤責備說:“是則是有此理,賢卻發得太早。”
從(cong) 人性超越看,情感濃烈的人不易達到理性主宰,而理性極強的人也不易臻於(yu) 覺性境界。明道對覺性的持守,偏向“識仁”而非“製欲”,“既能體(ti) 之而樂(le) ,亦不患不能守也”,故不以人欲為(wei) 患,他所講的“以誠敬存之”,也是“誠”(充實之樂(le) )籠罩下的“敬”。而程頤的“敬”,則明顯有程顥反對的“防檢”意味。程頤享壽長,讀書(shu) 多,性情在晚年也寬和許多,但終其一生,似未達到程顥的覺性高度,後人稱他“大而未化”。
程顥歿後多年,有人詢及二程差異,程頤說:“我昔狀明道先生之行,我之道蓋與(yu) 明道同。異時欲知我者,求之於(yu) 此文可也。”但細讀《行狀》,可知他說的“道”,無非是與(yu) 佛老、訓詁、文章之學相異的道,亦即孟子死後不得其傳(chuan) 的“斯文”,尚未說到工夫的差異。二程的大量語錄僅(jin) 標注“二先生語”,合理的解釋是,明道在世時,居於(yu) 講授的主導,而程頤的思想還未定格,故二人的學問差異尚未顯題化,以致親(qin) 炙弟子也認為(wei) 二人的講論不必嚴(yan) 加區分。今人談及二程學說,仍有人不分彼此地“一鍋煮”。我們(men) 當然也不否認,二程之學確有許多相同處。但學問之探究,多在存同求異,若隻持一粗放的標準,所有道學家皆老大老二差不多,無須再作分辨了。
兩(liang) 程故裏光緒皇帝賜“伊洛淵源”匾額
二、朱子的理性探求之路
二程的洛學,隨宋室南渡,經楊時、羅從(cong) 彥﹑李侗“南劍三先生”四傳(chuan) 而有朱子。就工夫特色看,此“道南一脈”明顯偏於(yu) 明道的覺性體(ti) 驗一路。二程弟子楊時以“體(ti) 驗未發”為(wei) 工夫宗旨,所謂“學者當於(yu) 喜怒哀樂(le) 未發之際,以心體(ti) 之,則‘中’之義(yi) 自見。執而勿失,無人欲之私焉,發必中節矣”(《宋元學案》卷二五)。此默坐體(ti) 悟,與(yu) 傳(chuan) 統儒家“自訟”“慎獨”等工夫不同,它不止於(yu) 對德感意識的存養(yang) 與(yu) 擴充,更吸收了佛家“明心見性”的“禪悟”智慧,要害在於(yu) 超越“能”“所”對待以“見體(ti) ”,從(cong) 而實現“不思不勉”的中和境界。
師從(cong) 李侗之前,朱子受教於(yu) 父親(qin) 朱鬆及“三君子”(胡憲、劉勉之、劉子翬),已屬廣義(yi) 的伊洛淵源。三君子融攝佛老,朱子在二十歲前後,也有一段泛濫佛老的曆程。師事李侗後,他逐漸斬斷二氏葛藤,而嚴(yan) 於(yu) 儒釋之辨。然李侗對朱子耳提麵命的,恰是禪意甚濃的“體(ti) 驗未發”。朱子回憶說:
既從(cong) 之(羅從(cong) 彥)學,講誦之餘(yu) ,危坐終日,以驗夫喜怒哀樂(le) 未發之前氣象為(wei) 如何,而求所謂“中”者。若是者,蓋久之而知天下之大本真有在乎是也。蓋天下之理,無不由是而出。既得其本,則凡出於(yu) 此者,雖品節萬(wan) 殊,曲折萬(wan) 變,莫不該攝洞貫,以次融釋,而各有條理,如川流脈絡之不可亂(luan) 。(《李先生行狀》)
二程的工夫差異,隻是隱性的自然分化,值李、朱授受之際,已顯現為(wei) 兩(liang) 種不同的工夫進路。黃宗羲說:“羅豫章靜坐看未發氣象,此是明道以來,下及延平,一條血路也。”(《宋元學案》卷三九)對此血路,朱子終身沒有走通。他給人寫(xie) 信說:“李先生教人,大抵令於(yu) 靜中體(ti) 認大本未發時氣象分明,即處事應物自然中節,此乃龜山門下相傳(chuan) 指訣。然當時親(qin) 炙之時,貪聽講論,又方竊好章句訓詁之習(xi) ,不得盡心於(yu) 此,至今若存若亡。”(《答何叔京》)可見興(xing) 趣廣泛、理性頭腦極強的朱子並未契入此“體(ti) 驗未發”之學。他甚至不無遺憾地說:“舊聞李先生論此最詳,後來所見不同,遂不複致思……當時既不領略,後來又不深思,遂成蹉過,孤負此翁耳。”(《答林擇之》)
李侗畫像
耐人尋味的是,朱子雖未接受李侗指點的“體(ti) 驗未發”,卻極中意於(yu) 李氏借以判別儒釋的“理一分殊”,由此溯回到程頤的格物窮理。格物窮理,即從(cong) 探究事物的分殊之理入手,像程頤說的那樣,“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積習(xi) 既多,然後脫然自有貫通處”(《近思錄》卷三),最終達到對“理一”的把握。與(yu) 此相關(guan) ,朱子的“主敬”雖重視靜坐,也是為(wei) 更好地“窮理”,而非體(ti) 悟“未發氣象”。他說:“主敬之說,先賢之意蓋以學者不知持守,身心散漫,無緣見得義(yi) 理分明,故欲其先且習(xi) 為(wei) 端莊整肅,不至放肆怠墮,庶幾心定而理明耳。”(《答方子實》)總之,朱子的主敬與(yu) 靜坐帶有強烈的主智色彩,與(yu) 須要拔除理性的“體(ti) 驗未發”不同。
朱子之學,可用“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概括。他一生求道,也有幾次大“悟”,但他的“悟”不是境界的突破提升,而是義(yi) 理的清晰圓融。此與(yu) 心學家有質的不同。最著名者是他對“中和”的參悟,“丙戌之悟”以“心為(wei) 已發,性為(wei) 未發”,這是性體(ti) 心用的框架;“己醜(chou) 之悟”則以“性為(wei) 未發,情為(wei) 已發”,主宰性的心則貫穿未發、已發兩(liang) 階段,這是對張、程“心統性情”的發展。與(yu) 此相關(guan) ,朱子認為(wei) 心包眾(zhong) 理,但因氣稟人欲之雜,其本身就不是理,隻有天命之性才是理,為(wei) 達到“心與(yu) 理一”,必須下“存理去欲”的修養(yang) 工夫。此即程朱理學的“性即理”之說。
陳來說:“朱熹自己正是一個(ge) 通過刻苦學習(xi) 和格物致知而學成行尊的範例,大概正是‘學習(xi) ’在他個(ge) 人經驗中的重要意義(yi) 使他堅信隻有讀書(shu) 格物才能成聖成賢。”(《朱子哲學研究》)朱子放棄“體(ti) 驗未發”,顯然跟他極強的理性氣質相關(guan) 。他屢歎自己愚鈍,也不是謙虛,乃是他明知有“未發之中”而求不得。朱子的愚鈍,不是理性而是覺性的愚鈍。一番周折後,仍是格物窮理最讓他心裏踏實。
朱子的窮理,關(guan) 鍵是讀書(shu) 。這不僅(jin) 是知性的探求,更是一種“以心體(ti) 之,以身踐之”的沉浸式生命體(ti) 驗。他談到《論》《孟》說:
蓋《論語》中言語,真能窮究極其纖悉,無不透徹,如從(cong) 孔子肚裏穿過,孔子肝肺盡知了,豈不是孔子!《七篇》中言語,真能窮究透徹無一不盡,如從(cong) 孟子肚裏穿過,孟子肝肺盡知了,豈不是孟子!(《朱子語類·論語一》)
朱子強調“心主性情”,但他既不否認經典的權威性,又不否認“心具眾(zhong) 理”。其讀書(shu) 窮理,是要由外向內(nei) 地喚醒先天的本性,這畢竟有某種“外鑠”意味,頗不同於(yu) 心學家的“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上節已述,從(cong) 人性的超越看,先秦儒家乃是以道德理性為(wei) 指引,或在“博文約禮”中“下學而上達”,或直接通過“慎獨”“求放心”“誠意正心”等工夫淨化身心,這無非是要將人性中真善美的情感與(yu) 理智察覺到,護持住,並不斷發揚光大。相對於(yu) 庸鄙之心靈,此本身意味著生命的脫胎換骨。至朱子,則繼往開來,以其發達的理性頭腦,不僅(jin) 構建了龐大的學說體(ti) 係,更以主敬窮理的合內(nei) 外之道,將儒家的道德理性推進到前無古人的境地。故而,我們(men) 很難認同朱子是“別子為(wei) 宗”的說法,很大程度上,朱子學而非陽明學,才是儒學的大宗。
然而,儒家有了朱子這樣的大師巨擘,仍無法戰勝禪家曆代祖師辛苦構建的心性智慧,在覺性超越上終隔一層。如果說宋明理學是對禪家的入室操戈,朱子隻能算“登堂”而未“入室”,他固然在禪家的外院攪了個(ge) 地覆天翻,殿內(nei) 的祖師卻依舊凝神端坐,凜然巍然。儒家真要在心性洞天與(yu) 佛家分庭抗禮,終不可置禪宗“頓教”的覺性工夫於(yu) 不顧。
從(cong) 實踐看,主敬窮理之功一朝成熟,的確可臻於(yu) “天理流行”之境。但通常來說,此工夫有兩(liang) 大困難:一是知識與(yu) 道德的矛盾。對格物窮理,朱子說“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zhong) 物之表裏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ti) 大用無不明矣”(《補格物致知傳(chuan) 》)。但天下事物無窮,要“格”到什麽(me) 地步,才能豁然貫通呢?何況格物與(yu) 成德也沒有必然關(guan) 係。一是理性與(yu) 覺性的矛盾。理性是一主客對立的概念思維,需要分析和推理,覺性則是一“無執”的直觀智慧,需要反身而誠。理性即便被充極到通明狀態,也僅(jin) 是智性之通明,要達至德性上的“從(cong) 心所欲”,仍須下長久的水磨工夫。應該說,此兩(liang) 大困難,使朱子一路走得很辛苦,他在臨(lin) 終前,仍告誡弟子“相倡率下堅苦工夫”。朱夫子猶然如此,遑論那些無暇讀書(shu) 的農(nong) 工走卒了。
三、陸王心學的興(xing) 起及其意義(yi)
全祖望在《宋元學案》的《象山學案》說:“程門自謝上蔡以後,王信伯、林竹軒、張無垢至於(yu) 林艾軒,皆其前茅,及象山而大成。”這一看法大體(ti) 不差。程顥教人,要先證得一體(ti) 之仁,然後加以“義(yi) 理栽培”。象山為(wei) 學,是先要“發明本心”,然後“細細理會(hui) 去”。
全祖望畫像
鵝湖之會(hui) 上,論及教人之道,象山譏朱子“支離”,朱子嘲象山“太簡”,兩(liang) 家不歡而散。總象山之學看,他的“立乎其大”,表層意義(yi) 上可理解為(wei) 義(yi) 利之辨,此是以道德統領知識,解決(jue) 了朱子知識與(yu) 道德的張力;深層意義(yi) 上則是對孟子“萬(wan) 物皆備於(yu) 我”的實有諸己。此二者給了象山“叫板”朱子的信心和勇氣。當朱子批評其學“有偏”“是禪”,他則不無自負地感歎:“朱元晦泰山喬(qiao) 嶽,可惜學不見道,枉費精神!”
可以斷定,象山所見之“道”,並非廣義(yi) 的儒學傳(chuan) 統,而是靜坐體(ti) 悟證到的覺性境界。象山用“萬(wan) 物森然於(yu) 方寸之間,滿心而發,充塞宇宙”來描述此境界,這也是他“心即理”“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等觀念的心理依據。就心學家而言,此“見道”體(ti) 驗因人而異,多表現為(wei) 心量廣大、萬(wan) 物在我、光明虛靈、主客對立的消失,甚至伴有強烈的心身愉悅。此體(ti) 驗也未必都發生在靜中,但無疑都須以長期的“逆覺體(ti) 證”為(wei) 前提,且對生命成長的意義(yi) 重大。宋代心學家如張九成、楊簡等人,無不力圖在靜中求得一超越性“頓悟”,然後將此境界保任到人倫(lun) 物用中。宋代畢竟是心學的發軔期,一些儒者雖已領受此“禪悟”之力,但尚未將儒、禪的心性工夫調適允當,更未建構出一套係統深密的工夫論。至後來的陽明心學,才算大功告成。
世人常以象山、陽明並稱,從(cong) 學問因緣看,與(yu) 其說陽明紹繼象山,毋寧說是他學朱子碰壁而來(著名者如“格竹”一事)。不必太在乎心學的師承譜係,學者隻要襲取禪家的“悟道”法門,來體(ti) 證孟子的“萬(wan) 物皆備於(yu) 我”,就容易走出這條“不假外求”的路子來。陽明與(yu) 朱子的一大差異,是對格物致知的解釋,他說:“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於(yu) 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yu) 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傳(chuan) 習(xi) 錄》中)既然良知即天理,事物之理皆源於(yu) 心,就不存在朱子“心與(yu) 理一”的難題了。
竊以為(wei) ,朱子學與(yu) 陽明學可視為(wei) 是立足理性還是立足覺性的兩(liang) 大義(yi) 理係統。作為(wei) 陽明學要義(yi) 的“四句教”,最能體(ti) 現這一點。首句“無善無惡心之體(ti) ”,是將“心體(ti) ”置於(yu) 超倫(lun) 理的覺性境界,接下來“有善有惡意之動”,言覺性下落為(wei) 理性;再接著“知善知惡是良知,為(wei) 善去惡是格物”,則是覺性統攝下的“致良知”。就義(yi) 理邏輯看,“四句教”與(yu) 佛教《大乘起信論》一心二門的模式是一致的,同屬“人性本覺”一路。因弟子材質不一,陽明又隨機指點,與(yu) 禪宗分化出“五家七宗”類似,陽明後學也分化為(wei) 多個(ge) 派別,以王龍溪為(wei) 代表的“四無派”,認為(wei) 若悟得“心是無善無惡之心”,其他“意知物”也是無善無惡的。無善無惡者,非不知善惡,當下不住於(yu) 善惡也。此派強調“良知見在”,即用見體(ti) ,即體(ti) 顯用,最大程度地吸收了禪家“即心即佛”的頓教工夫。
比較而言,陽明學彌補了朱子學在覺性邁越上的一間之隔,更強調本心的圓滿自足,擺脫了外在的條條框框,使人心充滿活潑潑的創發精神。在覺性統攝下,儒家經典也呈現為(wei) 不同於(yu) 朱子學的“六經注我”一係。無論朱子學者批評陽明學如何“陽儒陰釋”,或有怎樣的流弊,此學說對古典的解釋都充盈著第一流的勝義(yi) ,如果說是穿鑿附會(hui) ,也是意義(yi) 無窮的穿鑿附會(hui) 。今人馬一浮先生就深通其道。
心學以“不假外求”的方式解決(jue) 了理學的內(nei) 部困難,但“按下葫蘆起了瓢”,也產(chan) 生了新的弊病。一方麵,朱子主敬窮理,是“攜知識以成道德”的進路,所窮之理不僅(jin) 包括內(nei) 在性理,也包括外在物理,如此內(nei) 外結合,保證了“理”的客觀性和公共性;陽明的格物其實是“正念頭”(誠意),則容易缺乏客觀標準而陷入主觀主義(yi) 。另一方麵,較之理性,覺性對學者根器的要求更高。陽明乃不世出之天才,在母腹中十四月,五歲才會(hui) 說話,新婚當日竟忘記入洞房,此有幾人能學得?然人情總好高騖遠,聞有此“悟道”法門,總易生躐等求速之心,一旦靜坐有見,又易留戀光景,喜靜厭動。朱學重視博文約禮,有客觀的實踐次第,資質中下之人肯下功夫,也總能學到幾成,故流弊較少。若以詩人來形容,朱子如杜甫,其詩格律精嚴(yan) ,然有軌轍可循;陽明像李白,其詩天才洋溢,一片神行,智慧稍弱者便湊泊不上。王門後學羅念庵以狀元之資,於(yu) 此道辛苦求索一生,臨(lin) 終也難說達到王龍溪的中年造詣。
朱陸之辨,前人之述備矣。章學誠說:“宋儒有朱、陸,千古不可合之同異,亦千古不可無之同異也。”(《文史通義(yi) 》卷三)倘不考慮細節與(yu) 例外,可以說,理學與(yu) 心學分別彰顯了人性的理性與(yu) 覺性。理想的狀態是在踐行中使理性升華為(wei) 覺性,覺性又靈活地顯現為(wei) 理性,但任何高深學問,被率先強調之環節,總會(hui) 成為(wei) 該派的優(you) 勢所在,弊端也隨之潛伏。從(cong) 具體(ti) 偏重說,理學與(yu) 心學可謂一博一約,一外一內(nei) ,一漸一頓,一狷一狂,一智一信,一學一悟,一敬一誠,一憂一樂(le) ,一戒懼一灑落,一凝聚一開放,一規範一自由,一客觀一主觀,一沉潛一高明。凡此種種,皆根源於(yu) 學者氣質不一,機緣各異,而對聖人之道的造境有殊。若把聖人視為(wei) 一健康人,則滿街都是病人,氣質習(xi) 性就是人的體(ti) 質和病情。佛家自稱有八萬(wan) 四千法門,以對治人的八萬(wan) 四千煩惱。像醫生開出偏寒、偏熱的藥方一樣,麵對材質不一的學者,儒學也必須分化,才能更好地對症施治。佛家偏於(yu) 出世解脫,對覺性外的欲求都要勘破;儒家不講輪回,不棄恩義(yi) ,要在人間給人以合情合理的安頓,並努力達到聖人的覺性境界,無疑要複雜和艱難得多。
《文史通義(yi) 》書(shu) 影
理學和心學,作為(wei) 近世儒學的兩(liang) 大主脈,雖差異多多,但並非水火不容,而是各有所當、相互成就的。兩(liang) 派既已爭(zheng) 吵了數百年,今人也不必非要評出個(ge) 高下軒輊來,而應牢記《大學》的訓誡:“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你若對程朱理學好之樂(le) 之,說明你天性和機緣近此,就不妨沿此道路大膽前行,隻是要意識到此路易有的流弊,如使人墨守成規,繁文縟節,敬畏有餘(yu) 而和樂(le) 不足等。傾(qing) 心於(yu) 陸王心學者,也應作如是觀。
由以上的種種論說,我們(men) 期望能倡導一種“人性整全”的觀念。徐複觀說:
人性蘊蓄有無限的多樣性。因人性所憑借以自覺的外緣條件之不同,所憑借以發展的外緣條件之不同,於(yu) 是人性總不會(hui) 同時作全麵的均衡發展,而所成就的常是偏於(yu) 人性之某一麵,這便形成世界文化的各種不同性格。我相信由各種文化的不斷接觸互往,人類文化能向近於(yu) “全”的方麵去發展,但不能讚成以一種文化性格作尺度而抹煞其餘(yu) 的文化的武斷態度。(《儒家精神之基本性格及其限定與(yu) 新生》)
如何才是人性整全,這不能懸空了說,隻能從(cong) 文化比較上說。比較的視野不同,標準亦不同。如上麵認為(wei) 理學、心學,一偏外一偏內(nei) ,自然是在宋明理學內(nei) 部立論,若把視野擴大到整個(ge) 儒學,比如與(yu) 先秦儒學相比,則無論理學還是心學,都存在“內(nei) 聖強而外王弱”的問題,以致在宋代則有事功學派與(yu) 之對峙,在明清則有經世致用之學對其糾偏。宋明理學對人性潛能的開發與(yu) 論證,確實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但我們(men) 不能故步自封,要意識到,某文化優(you) 長之所在,也可能恰是其缺陷之所在,同時執中通變,將學問傳(chuan) 承與(yu) 時代困境結合起來。譬如在今天,儒家就不能隻強調德性教化,忽略製度法令對人性的塑造作用,而應適當學習(xi) 西方文明的精彩處,尤其是“盡物之性”的科學、立足於(yu) 個(ge) 體(ti) 權利和自由的民主政治等。
作為(wei) 《近思錄》的導言,本係列文章談了許多書(shu) 外的內(nei) 容。這也是筆者為(wei) 在思想史上尋找此書(shu) 價(jia) 值與(yu) 地位所做的努力。希望這些淺陋文字多少有助於(yu) 讀者逼近久違的道學氣場,即使無心“成聖”,也能對此學說有較同情的理解。即此而言,讀《近思錄》,不是審視僵枯的文化標本,而是暢通民族的文化慧命。是所望焉!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