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孫海燕作者簡介:孫海燕,筆名孫齊魯,男,西元一九七八年出生,山東(dong) 鄄城人,中山大學中國哲學專(zhuan) 業(ye) 博士。現為(wei) 廣東(dong) 省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與(yu) 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wei) 儒家哲學、中國思想史、人性論等,發表學術論文20餘(yu) 篇,出版學術專(zhuan) 著《陸門禪影下的慈湖心學——一種以人物為(wei) 軸心的儒家心學發展史研究》。 |
發明實推內(nei) 聖功
——思想史上的《近思錄》係列之四
作者:孫海燕
來源:作者授權伟德线上平台發表,原載《走進孔子》2022年第4期
人的思想,大抵是對自身生存狀況的覺解,以及對生命理想的表達。一種學說,無論產(chan) 生的機緣如何特殊,既能在思想史上占據一席之地,必有其自身的價(jia) 值,適應了人類的某些渴望。此學說若能可大可久,教導大眾(zhong) 走一條自利利他的道路,無疑是一種“好學說”。
從(cong) 周敦頤等人算起,宋明理學的誕生已近乎千年,乃至成為(wei) 東(dong) 亞(ya) 地區的主流文化,對中國人心理更是產(chan) 生了深刻影響,當然有其存在的價(jia) 值,甚至稱得上難得一見的“好學說”了。那麽(me) ,作為(wei) 宋明理學的經典,標誌著儒學重大轉型的《近思錄》,又究竟“好”在哪裏?它在思想史上的特色與(yu) 貢獻何在?
一、“學以成聖”的生命追求與(yu) 主靜工夫
在內(nei) 容編排上,《近思錄》雖借鑒了《大學》“三綱八目”的儒家矩矱,但比照傳(chuan) 統儒典,其思想發明不在“親(qin) 民”而在“明明德”,不在禮樂(le) 刑政的“外王”,而在格致誠正的“內(nei) 聖”,字裏行間滲透著道學家“學以成聖”的生命渴盼,反映了儒家性格的一大嬗變。
“內(nei) 聖外王”之說,首見《莊子·天下》篇:“是故內(nei) 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wei) 其所欲焉,以自為(wei) 方。”這裏的“內(nei) 聖外王之道”,是指古代帝王修養(yang) 自身與(yu) 治國安邦的根本道理。“聖人”的觀念,本脫胎於(yu) 傳(chuan) 說中理想化的部落首領,具備通神明、高權位、偉(wei) 勳業(ye) 、聰明睿智、德行完備等人格特征。孔子之前,聖與(yu) 王本不分家,後來走向分離。孔子有德無位,當時就有人稱其為(wei) 聖人。下傳(chuan) 到孟子和荀子,凸顯聖人“仁且智”的麵向,乃有“人皆可以為(wei) 堯舜”,聖人可“積而致”等觀念。秦漢一統之後,“聖人”並未沿此“德智化”思路前行,轉又被塑造成天生異表、人神雜糅的帝王,直迄宋代道學之崛起,曆代儒者大抵以“君子”為(wei) 修養(yang) 目標,罕見以聖人自期者。無論如何,聖人作為(wei) 儒家之至尊,終究有常人不可企及的位格。
《莊子》書(shu) 影
隨著文化的流變,尤其受到禪宗“即心即佛”“見性成佛”等思想的熏染,到了宋儒這裏,傳(chuan) 統聖人的神異、權位、功勳等維度脫落殆盡,心性修為(wei) 上的“精一”“無意”的麵向被聚焦並放大,聖人也成為(wei) 現實的人格追求。此時的“內(nei) 聖外王”也可理解為(wei) “內(nei) 修外用”或“明體(ti) 達用”。唐君毅先生說:
宋明儒自覺的教人尋孔顏樂(le) 處,以成德之樂(le) 為(wei) 歸趣,同時即自覺的要講明聖學。故教人為(wei) 學之始,即立誌作聖。古者聖與(yu) 王連,所謂內(nei) 聖外王。孔孟教人皆偏重教人為(wei) 士,由為(wei) 士自可歸於(yu) 聖,故曰:“人皆可以為(wei) 堯舜。”然孔孟教人殊少直截教人為(wei) 聖。荀子雖明言為(wei) 學“始乎為(wei) 士,終乎為(wei) 聖人”,未嚐直截教人皆以為(wei) 聖自勉。漢儒則恒謂聖由天出,非由學而至。然宋明理學之教人,則常在第一步即要人立誌為(wei) 聖。(《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
唐先生之論可謂的當。吾人不必閱讀《近思錄》,翻翻今人“宋明理學”類的書(shu) ,多能見周敦頤這段話:
或問:“聖可學乎?”濂溪先生曰:“可。”“有要乎?”曰:“有。”請問焉。曰:“一為(wei) 要。一者,無欲也。無欲則靜虛動直,靜虛則明,明則通;動直則公,公則溥。明通、公溥,庶矣乎。”(《近思錄·存養(yang) 》)
這是儒學史上標誌性的話,可謂“屍居龍見,淵默雷聲”!上溯千年,儒家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多在政治倫(lun) 理方麵。心性修養(yang) 上反倒是佛、道兩(liang) 家的天下,一曰見性成佛,一稱得道成仙,可謂各逞雄長。儒家直到周敦頤,才擲地有聲地宣告:聖人可學!這一宣告與(yu) 孟子人皆可成聖有重要不同(揭示人性的高度與(yu) 可能),意味著聖人已成為(wei) 現實的追求目標。周敦頤的聖人觀念及工夫,如“靜虛動直”“明通公溥”雲(yun) 雲(yun) ,都是他體(ti) 悟而得,非考索而致。正像六祖慧能宣揚“即心即佛”堪稱一場宗教革命一樣(錢穆將慧能比喻為(wei) 佛門的馬丁路德),“學以成聖”也不啻為(wei) 儒家的一場內(nei) 部變革。
濂溪這段話,可謂點睛之筆,不僅(jin) 宣告了聖人可學,而且是他“主靜說”的核心,甚至堪稱整個(ge) 宋明理學“成聖”工夫的要義(yi) 。當然,這段話的儒家性格並不鮮明,或者說佛、道色彩還要多一些。但要看到,無論是佛、道也好,儒家也罷,都有一種基於(yu) 靜中體(ti) 悟的共識,即人在下一番“靜定”工夫後,能達致一種清明、充實和愉悅的心境。這種心境有難以言傳(chuan) 的一麵,包含有諸多複雜的層次和麵向,通此心境的路向也差別多途,可謂毫厘千裏。籠統地說,在此澄瑩之境,人的念頭會(hui) 變得超常細微,可以借此作變化氣質的工夫,或變得專(zhuan) 注而忘我。無論如何,與(yu) 那些因物欲擾亂(luan) 而粗浮流蕩的頭腦相比,無疑有天壤之別。這種心境之證立,本身意味著一種生命智慧的開啟,提高了人對各種物欲的免疫力。此由靜定而來的心之靈明,儼(yan) 然一棵樹成長所需的肥沃土壤一樣,不僅(jin) 對人的建功立業(ye) 大有裨益,更是人開智成德的心理基礎。
周敦頤畫像
先秦儒者對此早有覺察,孔子說“清明在躬,氣誌如神”,孟子重視存養(yang) “平旦之氣”,被排斥在“道統”外的荀子,有“虛壹而靜,謂之大清明”等見識,《大學》更有“知止而後有定……”的工夫次第。當然,綜合儒、釋、道三家而觀,佛教的“止觀之學”於(yu) 此著力最深,暢演最著,對道學家的影響最為(wei) 直接。無此影響,道學家很難有“半日靜坐,半日讀書(shu) ”的學問方式,聖人也未必成為(wei) 現實的人格追求。至於(yu) 肯定此向內(nei) 的靜定之力後,儒、釋、道又如何各求進境,則與(yu) 各家的立學宗旨有關(guan) 。儒家的特色是:以此靜定力,行我仁義(yi) 道。即便在儒家內(nei) 部,因人的根器、機緣等不同(包括對佛家禪定的吸收不同),對此靜定力量的開發也大相徑庭,道學的“主靜”、“存誠”和“主敬”等說法,就反映了這一差異。心學與(yu) 理學的分野,也與(yu) 此頗有關(guan) 係。
二、對聖道的“深造自得”和對“荊公新學”的批判
致力“明體(ti) 達用”之學,以重建社會(hui) 與(yu) 心靈秩序,是北宋新儒學各家的共同旨趣。但道學之為(wei) 道學,格外重視對聖人之道的深造自得。這首先表現在《近思錄》“四子”對“學貴自得”的反複強調上。周敦頤說:“聖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蘊之為(wei) 德行,行之為(wei) 事業(ye) 。彼以文辭而已者,陋矣。”(《近思錄·論學》)程顥說:“學隻要鞭辟近裏,著己而已。”(《近思錄·論學》)程頤說:“學也者,使人求於(yu) 內(nei) 也。不求於(yu) 內(nei) 而求於(yu) 外,非聖人之學也。”(《二程遺書(shu) 》)張載說:“義(yi) 理之學,亦須深沉方有造,非淺易輕浮之可得也。”(《近思錄·致知》)諸如此類,不勝枚舉(ju) 。
自孔子以來,儒家就講究“修己以安人”“自天子以至於(yu) 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wei) 本”,但這種修身乃以“六藝”為(wei) 本,重在“博文約禮”的“合內(nei) 外之道”。道學家對聖道的“切己體(ti) 察”,不僅(jin) 遠邁漢唐之儒(不走訓詁注疏的老路),而且超過了先秦儒家(盡管他們(men) 認為(wei) 孔孟本是如此),在心性上著意作“克念作聖”的工夫。推動這一“內(nei) 轉”的原因很多,數其大者,除了屢屢提及的佛老影響外,還與(yu) 道學家現實中的一個(ge) “頭號敵人”有關(guan) ,此即政敵王安石及其“荊公新學”。
王安石得君行道,厲行新法,這是千古罕遇的大事,其自身也處在時代的風口浪尖。作為(wei) 在政治上反對變法而受到打壓的一方,張、程等人提倡的道學,無論在主觀和客觀上,都勢必要“自異”於(yu) 荊公新學,通過學術的正統性以爭(zheng) 取政治的話語權。錢穆說:
王安石變法,明道橫渠皆被擯,其專(zhuan) 明道學,即所以爭(zheng) 政術,此一也。又此四人既不在中朝,跡近隱淪,雖二程較顯,然此四人交遊聲氣皆不廣,故其學特於(yu) 反己自得有深詣。(《朱子學提綱》)
《朱子學提綱》書(shu) 影
與(yu) 王安石的這場政治角力,客觀上助長了道學“外王必出自內(nei) 聖”的邏輯。對王安石,程顥曾批評說:
公之談“道”,正如說十三級塔上相輪,對望而談曰,相輪者如此如此,極是分明。如某則戇直,不能如此,直入塔中,上尋相輪,辛勤登攀,邐迤而上,直至十三級時,雖猶未見相輪,能如公之言,然某卻實在塔中,去相輪漸近,要之須可以至也。至相輪中坐時,依舊見公對塔談說此相輪如此如此。(《二程遺書(shu) 》)
在程顥看來,王安石談論聖道完全是外行,猶如站在十三級高塔外描繪塔頂的相輪一樣,不過得其仿佛而已,正確的做法是從(cong) 塔底拾級而上,親(qin) 自摸到相輪。他正是這樣做的。這段話說出了道學的一大特色,即對聖道必須“實有諸己”,一如程頤之所說“聞之,知之,得之,有之”,這是一個(ge) 浹髓淪肌、最終與(yu) 道同體(ti) 的生命成長過程。
平情而論,王安石一生尊崇孟子,其“新學”何嚐不是大談“道德性命”?較之於(yu) 漢唐諸儒,此本身已多了一層內(nei) 轉。他的變法雖從(cong) 整頓財賦入手,背後也自有一番宏偉(wei) 擘畫和“大有為(wei) ”精神,非止於(yu) 富國強兵而已。對王安石之學,道學家也非一概批評,程頤就認為(wei) 其《易傳(chuan) 》可讀。總體(ti) 來看,王安石更重視經世致用,主張以儒為(wei) 主,調和三教,遍采諸家之長,認為(wei) 性無善惡,在道學家眼裏,這分明是博而不約,雜而不純。加上他用人不當,以及新法實施中的“與(yu) 民爭(zheng) 利”等問題,都使得誌在通過“格君心之非”形成朝野上下尊德樂(le) 道之風尚的道學家極為(wei) 不滿。程顥一度支持新法,後加入司馬光等人的反對陣營。王安石批評程顥之學“如上壁”,言其迂執難行;程顥指責王安石之學“如捉風”,言其徒勞無功。彼既君子,我亦君子,但因為(wei) 政見、性格等差異,君子未必能合作共事,反倒勢同水火,互相拆台。這也是曆史的常情與(yu) 無奈。
道學家的長遠敵手,自然是佛教的禪宗,但荊公新學直接關(guan) 乎其政治抱負和現實利害。張載之弟張戩,就與(yu) 王安石有過一場劍拔弩張的爭(zheng) 論。程頤批評荊公新學是功利之學,新法也必將“上下交征利”而禍國殃民。他認為(wei) “在今日,釋氏卻未消理會(hui) ,大患者卻是介甫之學”,這種功利之學“壞了後生學者”(《二程遺書(shu) 》)。政見的不同,固然有思想的分歧,但政治鬥爭(zheng) 又加劇了學術分野。王安石剛愎自用的性格,二程以道自高的自負,使雙方終不免於(yu) 意氣之爭(zheng) 。程頤後來談到這場黨(dang) 爭(zheng) 塗炭天下的惡果,認為(wei) 與(yu) “吾黨(dang) ”爭(zheng) 之太過有關(guan) ,自承應“兩(liang) 分其罪”。道學家對荊公新學的排擠打壓,在南宋高宗時達到高潮,二程的弟子楊時攻擊尤力,斥王安石操弄管商申韓之術,壞了“祖宗法度”,乃國家淪亡的罪魁禍首。這類議論後被朱子沿襲,影響深遠。直到《宋元學案》編者,仍將“荊公新學略”置於(yu) 全書(shu) 末尾,此誠未免於(yu) 門戶之見也。
三、“義(yi) 利之辨”的加劇與(yu) “外王之學”的困頓
道學之“深造自得”的另一表現,是儒家“義(yi) 利之辨”傳(chuan) 統的加劇。為(wei) 占據道義(yi) 製高點,道學家攻難王安石,顯然運用了這一思想武器。“重義(yi) 輕利”本是儒家的一大價(jia) 值取向,唯在不同時期和不同儒者那裏有程度的差異而已。孔子比較中庸,主張“見利思義(yi) ”,所謂“富與(yu) 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他肯定管仲“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之功,實際上並沒有完全否認“霸道”。孟子則咄咄逼人,羞言五霸,大呼“何必曰利”,此後儒者多以言利為(wei) 恥,董仲舒乃有“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之言。在這場儒學複興(xing) 中,以二程為(wei) 首的洛門師弟,分明開展了一場以成聖為(wei) 目標,以“存理滅欲”為(wei) 工夫內(nei) 容的“修道運動”,使傳(chuan) 統的“義(yi) 利之辨”升格為(wei) “理欲之辨”。道學家要“滅”的,當然是不合“理”的“人欲”,而不是人的正常欲求;但也要承認,在道學家這裏,義(yi) 、利或理、欲對立變得更尖銳了。如果說“寡欲”“節欲”是儒家對欲望的基本態度,程頤的“存理去欲”就多少帶有禁欲色彩了。這一傾(qing) 向不僅(jin) 表現在“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等價(jia) 值剖判上,或者像門人謝良佐自覺斷絕“色欲”這類事上,更表現在對“義(yi) ”作為(wei) 道德信念之純粹性的強調上。程頤說:
不獨財利之利,凡有利心,便不可。如作一事,須尋自家穩便處,皆利心也。聖人以義(yi) 為(wei) 利,義(yi) 安處便為(wei) 利。如釋氏之學,皆本於(yu) 利,故便不是。(《近思錄·出處》)
這簡直是誅心之論。如果說“義(yi) 利之辨”表現在人我之間的利益取舍,“理欲之辨”則要在“心窩子裏殺賊”了。在程顥處,“欲”還有更深的含義(yi) ,指向一種“意欲”或“安排”(近於(yu) 禪家的“擬議”或“分別心”),所謂“有安排布置者,皆非自得也”(《近思錄·論學》),故“人心不可有所係”。隻有做到心無所係,才能臻於(yu) “由仁義(yi) 行,非行仁義(yi) ”的聖境。
道學家講究“深造自得”,還體(ti) 現在對“文章”“訓詁”之學的批判上。程頤說:“古之學者一,今之學者三,異端不與(yu) 焉。一曰文章之學,二曰訓詁之學,三曰儒者之學。欲趨道,舍儒者之學不可。”(《近思錄·論學》)他認為(wei) 除了佛、老等異端之學外,學者從(cong) 事文章、訓詁之學,也是自絕於(yu) 聖道的。在這方麵,程頤身先示範,自覺摒棄了一些文人習(xi) 氣,表現出莊敬嚴(yan) 毅的生活態度。他不戲謔,不作詩,不觀畫,不啜茶,不看花,不坐轎,更遑論世俗的聲色之娛了。他認為(wei) “作文害道”,看不起以文章名世的蘇軾。蘇軾則譏諷他迂執不通情理,聲言要打破洛學的“敬”字。兩(liang) 家門人也類同仇敵,相互嘲弄詆罵不已。
程頤的這種作風,未免有矯枉過正之處,但絕非“假道學”“假正經”,而是“真道學”“真正經”。有人問程頤:你幾十年這樣嚴(yan) 恪,不感到勞苦嗎?程頤說:“吾日履安地,何勞何苦?佗人日踐危地,此乃勞苦也。”(《二程遺書(shu) 》)這是他對程顥“既能體(ti) 之而樂(le) ,亦不患不能守也”(《二程遺書(shu) 》)的現身說法。程頤能“日履安地”,不僅(jin) 得益於(yu) 自小受到的家教,更與(yu) 他長期“深造自得”而有的內(nei) 心泰足,包括對聖道的強烈自信與(yu) 向往有關(guan) ,弘道意識充盈了他的身心,帶給他勇氣和力量。吾輩切莫隨順世俗,嘲笑他“固執迂腐”,須知五代乃中國曆史上十分黑暗混亂(luan) 的時期(弑君、弑父幾成慣例)。程頤這一荷道而立的形象本身,恰像河道中分開水流的巨石,對五代以降的人倫(lun) 潰敗與(yu) 價(jia) 值無序有著強烈的對治意義(yi) 。
二程雕像
這種“自得”之學,還可從(cong) 道學內(nei) 部予以審視。張載與(yu) 二程互為(wei) 師友,辭世之後,很多弟子歸於(yu) 二程,關(guan) 、洛二學自是大有淵源。張載說:“二程從(cong) 十四五時,便銳然欲學聖人。”(《近思錄·觀聖賢》)與(yu) 二程不同,他少喜談兵,是一位誌在平戎萬(wan) 裏的熱血青年,後因範仲淹的點撥(“儒者自有名教可樂(le) ,何事於(yu) 兵”)而折節聖道,傾(qing) 心儒典。論及弘道之勇,研幾之深,注重學問之“自得”,張載之於(yu) 二程,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強調“學貴心悟,守舊無功”(《經學理窟·義(yi) 理》),“求為(wei) 賢人而不求為(wei) 聖人,此秦漢以來學者大蔽也”(《宋史·張載傳(chuan) 》)。他認為(wei) 孔子平時常談論“性與(yu) 天道”,因弟子未能深造自得之,才認為(wei) “不可得而聞”。這實不免言之過深。
張載雕像
從(cong) 思想特色看,張載與(yu) 二程可謂博約互見,張載學問比二程更為(wei) 開闊,二程工夫比張載更為(wei) 精純。張載治學以禮為(wei) 先,注重學以致用,在二程看來不免有“駁雜”“外鑠”之弊,他們(men) 對張載的涵養(yang) 境界也不無微詞。程頤批評張載論道“有苦心極力之象,而無寬裕溫厚之氣,非明睿所照,而考索至此”(《近思錄·致知》)。二程雖然很欣賞張載的《西銘》,但認為(wei) 這隻是“造道”而非“有德”之言。言外之意,《西銘》所揭示的“民胞物與(yu) ”之境,隻是張載推究揣摩的結果,不是工夫精熟後的自然呈露。
此極重“深造自得”的洛學,被楊時、謝良佐等人繼承,特別是經過朱子的綜合創新,後來逐漸成了思想界的主流。當然,在趙宋的內(nei) 憂外患中,這一學問也招致了激烈批評。陳亮與(yu) 朱熹就有著名的“王霸義(yi) 利”之辯。葉適批評道學家將儒家的內(nei) 聖外王之道內(nei) 縮為(wei) 玄虛的心性之學,所謂“盡廢古人入德之條目,而專(zhuan) 以心性為(wei) 宗主,虛意多,實力少。測知廣,凝聚狹,而堯舜以來內(nei) 外交相成之道廢矣”(《習(xi) 學記言》)。
這類批評之當否,後文還將會(hui) 談到。無論如何,與(yu) “內(nei) 聖”方麵的大事發明相比,道學家對“外王”的貢獻顯得乏善可陳,反不如李覯、王安石等人。蕭公權先生說:
宋代政治思想之重心,不在理學,而在與(yu) 理學相反抗之功利思想。此派之特點在斥心性之空談,究富強之實務。(《中國政治思想史》)
就《近思錄》一些選段看,道學家談“外王”,隻是襲取《大學》修齊治平的規模,更強調孟子的“格君心之非”而已。程顥《陳治法十事》,算是道學家有口皆碑的典範了,但置之於(yu) 中國政治思想史,也難說有什麽(me) 理論貢獻。至於(yu) 一些時措之議,比如對宗子法的強調,也大都源自《周禮》。其他如張載極言恢複井田、封建製等,顯然是因迷信“三代之治”而用力過猛的表現。老實說,這類想法真的付諸實踐,恐怕比王安石新法帶來的問題更大。其實連朱子也認為(wei) 井田、封建這類古製“難下手”。黃百家說:“(橫渠)好古之切,謂《周禮》必可行於(yu) 後世,此亦不能使人無疑。”(《橫渠學案》)在我們(men) 看來,正是強烈的“法先王”意識,限製住了道學家的頭腦。相對來說,王安石反而更清醒些,主張對先王之政隻能“法其意”(法先王之意以合當時之變),故其能尊《周禮》而變通之,不像張載這樣墨守成規。順便說一句,《近思錄》的不少條目,都有與(yu) 荊公新學等學派論戰的背景。
四、儒家經典的重塑與(yu) 性命之學的奠基
這種內(nei) 聖之學的證成,表現為(wei) 經典係統的重塑和性命之學的奠基。今人提及儒家思想,首先會(hui) 想到“孔孟之道”與(yu) “四書(shu) 五經”,此乃宋明理學之賜。宋代之前,“四書(shu) ”的地位遠不能與(yu) “五經”相提並論。“四書(shu) ”中,隻有《論語》較早受到重視,《中庸》《大學》不過《小戴禮記》中的兩(liang) 篇,《孟子》則長期與(yu) 《荀子》相頡頏,南宋時才成為(wei) “十三經”之一。
《大學》書(shu) 影
“四書(shu) ”在地位上壓倒“五經”,當然有一個(ge) 漫長過程。除佛道人士外,唐代的韓愈、李翱就特別表彰《大學》《中庸》,王安石更以推崇《孟子》著稱。朱子撰寫(xie) 《四書(shu) 集注》,堪稱“四書(shu) ”定格的臨(lin) 門一腳,這與(yu) 他對程頤思想的繼承關(guan) 係很大。《近思錄》多選程頤強調“四書(shu) ”之語,如說:“初學入德之門,無如《大學》,其他莫如《語》《孟》。”“學者當以《論語》《孟子》為(wei) 本。《論語》《孟子》既治,則‘六經’可不治而明矣。”“學者先須讀《論》《孟》,窮得《論》《孟》,自有個(ge) 要約處,以此觀他經,甚省力。《論》《孟》如丈尺權衡相似,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見得長短輕重。”朱子曾將“四書(shu) ”比作熟飯,“五經”比作稻禾,認為(wei) 前者是後者的精華,後者較為(wei) 粗糙,須打磨一番。當然,朱子對“四書(shu) ”的優(you) 越性發揮得更充分,如說:
《語》《孟》工夫少,得效多;六經工夫多,得效少。
某要人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立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朱子語類》)
我們(men) 當然也不能說道學家不重視“五經”,但這裏涉及學問的一種規律,即某學問首先被重視的內(nei) 容,通常是最重要的部分,至少實際結果多是如此。“五經”既然在義(yi) 理精純和研讀次第上都位居“四書(shu) ”之下,其在儒家經典中的地位無疑下降了。隨著“五經”向“四書(shu) ”偏移,“孔孟之道”逐漸代替了“周孔之教”。荀子等人則被排在道統之外,安貧樂(le) 道的顏回成為(wei) 學習(xi) 的榜樣。這是不同時代儒家思想性格的一種人格化呈現。
這一嬗變,無疑是儒家經典的一種內(nei) 部調適,適應了道學對抗佛老的“內(nei) 聖學轉型”之需要。“五經”屬於(yu) 王政之學,文辭古奧,內(nei) 容繁雜,需要專(zhuan) 業(ye) 的章句訓詁;“四書(shu) ”更注重人倫(lun) 生活和性命修養(yang) ,不僅(jin) 篇幅小,語義(yi) 也較通俗,稍有文化者即可通讀。其中,《大學》是對儒家之道的係統論述,《中庸》義(yi) 理深奧,滿足了學者對性命之學的熱衷。還要補充一點,因《易經》涉及天道性命的內(nei) 容較多,在“五經”中地位最高。道學“四子”學理上也多淵源自《易經》,《近思錄》有三成以上條目直接與(yu) 《易經》相關(guan) 。楊儒賓先生將“四書(shu) ”與(yu) 《周易》合稱為(wei) 宋明時期的“新五經”,此論是可以成立的。
應強調指出,此時的“四書(shu) 五經”,已成為(wei) “宋明理學版”的“四書(shu) 五經”。《近思錄》作為(wei) “四書(shu) 五經”之階梯,實際也成為(wei) 宋明儒家的新經典。前文提到,比照於(yu) 傳(chuan) 統“四書(shu) 五經”,《近思錄》更像一部“談修行”的書(shu) ,這不是說前者不談修行,周公的“疾敬德”,孔子的“修己以敬”,孟子的“盡心知性”,豈不都是在談修行?其間最大的差別是,《近思錄》以“成聖”的主題,構建出一個(ge) 由天、道、命、性、情、心、理、氣等概念組成的性命係統。這一係統可以由五個(ge) 問題勾勒出一個(ge) 大致輪廓,即人何以要成聖?成聖的根據何在?阻力何在?如何克服阻力?聖人境界何如?人為(wei) 什麽(me) 要成聖,這與(yu) 儒家“修己安人”的主題相關(guan) ,通俗點說,就是讓自己幸福,讓他人幸福,大家共同營造一個(ge) 美好的社會(hui) 。成聖的根據,是聖人與(yu) 我同類,人人皆有純粹至善的天命之性。成聖的阻力,在於(yu) 氣質之性遮蔽了人性本來的清明。如何克服?即通過各種“複性”的工夫,恢複先天的良知本體(ti) 。至於(yu) 聖人的境界,則是一種不思不勉而無不中道的圓滿境界。
這些道理,說說似乎很簡單,深入探討起來就複雜多了。道學探討的內(nei) 容,本是傳(chuan) 統儒家極少談論的“性與(yu) 天道”,是關(guan) 於(yu) 身心性命的深奧論題。比如,理與(yu) 氣何者更根本?心與(yu) 性、情或物的關(guan) 係何如?如何格物窮理、存理滅欲?主敬與(yu) 主靜,性即理與(yu) 心即理,氣質之性與(yu) 天命之性的差別何在?仁者何以能與(yu) 天地萬(wan) 物一體(ti) ?這都牽涉宇宙與(yu) 人心、人性與(yu) 氣質等諸方麵的複雜關(guan) 係。單就上述核心概念說,有的來自“四書(shu) 五經”,有的源自佛、道二氏,有的是道學家自己“體(ti) 貼出來”(如二程之於(yu) “天理”)。再比如,道學家“語錄”都是門人記錄,難免經過記錄者主觀篩選,而道學家教學又注重因材施教的補偏救弊,對不同根器的弟子各有“開示”與(yu) “對治”。更何況,這種心性之學不是今人客觀理性的學術研究,乃生命修煉之學,一切都是以切實的修正工夫為(wei) 身心經驗的,牽涉個(ge) 人切實的修正工夫與(yu) 主觀體(ti) 驗,每個(ge) 人“受用”不同,對理論的發揮也麵目各異。這一切,都加大了道學義(yi) 理的複雜性。
按照陳立勝先生的分析,孔孟儒家處在一個(ge) “德行培育”的時代,其思想的主旨是修身成為(wei) “君子”;宋儒則開啟了一個(ge) 以“成聖”為(wei) 目標的“心靈操練”的時代,“意念的對治”成為(wei) 工夫修煉的焦點。(陳立勝:《儒家修身之道的曆程及其現代命運》)這正是道學不同於(yu) 傳(chuan) 統儒家之處。應該說,真正意義(yi) 上的心性工夫論是由宋儒奠立的。朱子說:“義(yi) 理精微,《近思錄》詳之。”與(yu) 幾百年後的陽明心學相比,《近思錄》的心性之學誠有粗略蕪雜之處,與(yu) 先秦儒家的王政人道之學相比,無疑意味著一種思想範式的轉換,標誌著一場新的生命自覺之開啟。它以更高的思辨水平,更鞭辟入裏的修行工夫,疏浚出一條充滿了真誠、仁愛和自由的人性航道,在宋代尤顯得生機勃勃。即此而言,道學無疑是思想史上的一大發明。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