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天水市博物館研究館員李寧民、天水師範學院伏羲文化研究院執行院長霍誌軍:“伏羲”何以寄鄉愁?

欄目:演講訪談
發布時間:2023-04-13 18:16:55
標簽:伏羲

天水市博物館研究館員李寧民、天水師範學院伏羲文化研究院執行院長霍誌軍(jun) :“伏羲”何以寄鄉(xiang) 愁?

受訪者:李寧民 霍誌軍(jun)

采訪者:丁思(中新社記者)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一年一度清明節將至,尋根問祖、慎終追遠,以“同根同祖、中華共祭”為(wei) 主題的海峽兩(liang) 岸共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典禮,成為(wei) 鄉(xiang) 愁的寄托。台灣民眾(zhong) 跨越海峽前來伏羲誕生地甘肅天水,甘肅天水亦組織伏羲文化交流團赴台參祭,已是有來有往。

 

兩(liang) 岸共祭伏羲有何重大意義(yi) ?伏羲文化為(wei) 何被兩(liang) 岸民眾(zhong) 所崇尚?伏羲文化對中華民族、中華文明的發展和複興(xing) 有何啟示?天水市博物館研究館員李寧民、天水師範學院伏羲文化研究院執行院長霍誌軍(jun) 教授日前接受中新社“東(dong) 西問”獨家專(zhuan) 訪,予以深度解讀。

 

 

 

2022(壬寅)年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在甘肅天水伏羲廟廣場舉(ju) 行。甘肅省天水市委宣傳(chuan) 部供圖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中華民族緣何祭祀伏羲?兩(liang) 岸祭祀伏羲的禮儀(yi) 規製有何異同?

 

霍誌軍(jun) :中國古史傳(chuan) 說體(ti) 係中,伏羲氏是遠古時代一位由母係氏族社會(hui) 向父係氏族社會(hui) 、漁獵畜牧向農(nong) 耕、野蠻向文明過渡曆史階段的創世英雄,具有獨特地位和非凡貢獻。遠古先民及曆代賢哲,以伏羲及其文化創造活動為(wei) 基礎,將眾(zhong) 多生產(chan) 發明匯聚於(yu) 伏羲氏身上,複經演繹加工和增益擴展,加上民間傳(chuan) 說、信仰的推衍流傳(chuan) ,逐漸形成內(nei) 涵豐(feng) 富的伏羲文化。因此,伏羲既是一個(ge) 真實存在的人和部族首領,也是一個(ge) 時代的象征和文化符號,進而成為(wei) 中華民族共同敬仰的人文始祖,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

 

從(cong) 古至今,祖宗崇拜是中華民族得以繁衍傳(chuan) 承、葆有旺盛生命力的重要精神基因,每年清明節回家祭祖掃墓,乃是祖宗崇拜的典型體(ti) 現。相傳(chuan) 甘肅天水是伏羲的誕生地,也是伏羲文化的發源地,早在2000多年前,渭水流域就有祭祀伏羲的傳(chuan) 統。1988年,天水恢複公祭伏羲典禮。2005年起,公祭伏羲大典由甘肅省人民政府主辦,確定每年6月22日舉(ju) 行。2014年,海峽兩(liang) 岸首次實現共祭伏羲。

 


2014(甲午)年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在天水舉(ju) 行。同時台灣嘉義(yi) 市大天宮也在當地舉(ju) 行伏羲祭祀活動。丁思攝

 

李寧民:台灣究竟有多少座伏羲廟,我還沒有考證過。印象中,台灣廟宇規模雖然不是很大,但數量很多。我去過台北、宜蘭(lan) 的伏羲廟兩(liang) 次。台灣的伏羲廟供奉的神像較多,有財神、王母娘娘等神像,以滿足民眾(zhong) 不同精神需求,伏羲聖像供奉在最中心的位置。既反映了信仰的多元,也印證伏羲在台灣民眾(zhong) 心中有著重要地位。

 

兩(liang) 岸民間祭祀伏羲的禮儀(yi) 儀(yi) 程基本相似,都是中國傳(chuan) 統祭祀禮儀(yi) ,主要有迎神、迎榜文、安神、上香、敬獻供品、跪拜、祈福、送神等環節。但在表現形式上略有差異,天水公祭伏羲大典通常現場集聚逾萬(wan) 名海內(nei) 外人士,有擊鼓鳴鍾、恭讀祭文、樂(le) 舞告祭、敬獻花籃和鮮花、瞻仰聖像等流程;台灣伏羲祭典整體(ti) 儀(yi) 式隆重古樸,著傳(chuan) 統祭祀服飾參加祭祀活動,祀典在台北、嘉義(yi) 等地均有舉(ju) 辦,人數多時達數千人。

 


2018海峽兩(liang) 岸共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典禮在台北市舉(ju) 辦。路梅攝

 

中新社記者:為(wei) 實現共祭伏羲,兩(liang) 岸付出哪些努力?攜手共祭有何意義(yi) ?

 

李寧民:1988年天水恢複公祭伏羲典禮,當年台灣伏羲(八卦)廟主持薛清泉先生參加了此次大典。自那時起,台灣每年都有團體(ti) 或個(ge) 人來天水參加公祭伏羲大典,緬懷伏羲豐(feng) 功偉(wei) 績,拜謁伏羲,尋根問祖。中國國民黨(dang) 前主席吳伯雄,新黨(dang) 前主席鬱慕明,國民黨(dang) 前副主席蔣孝嚴(yan) 、陳鎮湘、詹春柏、林豐(feng) 正等,均到過天水參加公祭伏羲大典。

 

為(wei) 方便更多台灣民眾(zhong) 在當地參加祭祀伏羲活動,強化兩(liang) 岸文化交流,經兩(liang) 岸有關(guan) 方麵協商確定,自2014年起每年的天水公祭伏羲大典、台灣祭祀伏羲活動同日同時展開。為(wei) 此,2014年6月18日,天水伏羲廟舉(ju) 行了莊重的恭送太昊伏羲聖像赴台供奉啟程儀(yi) 式。伏羲聖像與(yu) 龍座高48厘米,和天水伏羲廟伏羲聖像樣貌一致。為(wei) 表達虔誠之心,台灣恭請代表自天水伏羲廟接奉聖像後,一路懷抱聖像飛抵台灣。抵台後,6月21日在嘉義(yi) 市大天宮舉(ju) 行了莊重的伏羲聖像接駕安座儀(yi) 式。應台灣有關(guan) 方麵請求,2019年6月18日,天水伏羲廟又向台灣三重先嗇宮贈予一尊伏羲聖像。

 


2016年海峽兩(liang) 岸共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典禮在台北和甘肅天水同步舉(ju) 行。圖為(wei) 在台北舉(ju) 行的祭祀典禮上,與(yu) 會(hui) 嘉賓向伏羲聖像行上香禮。陳小願攝

 

霍誌軍(jun) :每年來天水參加公祭伏羲大典的台灣民眾(zhong) 持續不斷(70人至300人不等),且呈增長之勢。為(wei) 促進兩(liang) 岸文化交流,兩(liang) 岸有關(guan) 方麵銜接洽談確定,實現兩(liang) 岸共祭。為(wei) 配合台灣祭祀伏羲典禮,天水組成近20人的伏羲文化交流團赴台參祭。2020年起,台灣搭建共祭伏羲“雲(yun) ”平台,台灣觀眾(zhong) 訪問次數逾5萬(wan) 人次。2021年,兩(liang) 岸共祭伏羲典禮在Facebook直播,在線直播觀看人數4.5萬(wan) 人次;2022年,兩(liang) 岸共祭伏羲典禮在YouTube直播,在線直播觀看人數超過19萬(wan) 人次。

 

攜手共祭,體(ti) 現了海峽兩(liang) 岸中華兒(er) 女對人文初祖伏羲的共同禮讚,彰顯了伏羲在兩(liang) 岸同胞心目中的神聖地位。與(yu) 此同時,兩(liang) 岸共祭展現了“兩(liang) 岸一家親(qin) ”,飽含兩(liang) 岸民眾(zhong) 期盼祖國統一、同胞相聚的深情寄托。

 


2019(己亥)年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在甘肅天水舉(ju) 行,海峽兩(liang) 岸各界人士代表在伏羲廟祭拜中華人文始祖伏羲。楊豔敏攝

 

中新社記者:今天,伏羲文化的哪些內(nei) 容仍為(wei) 兩(liang) 岸民眾(zhong) 所崇尚?以伏羲文化為(wei) 橋梁,兩(liang) 岸還開展了哪些交流合作?

 

霍誌軍(jun) :伏羲文化作為(wei) 中華民族的“根文化”,不僅(jin) 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也與(yu) 時俱進,充滿文化創造活力,其中許多文化內(nei) 涵至今仍為(wei) 兩(liang) 岸民眾(zhong) 所崇尚。具體(ti) 包括龍文化、八卦辯證思維等,是中華民族、海內(nei) 外同胞的向心力和民族團結的黏合劑。伏羲文化中蘊含的創造精神、奉獻精神、和合精神,兩(liang) 岸同胞都是共同的。

 

以伏羲文化為(wei) 橋梁,兩(liang) 岸還開展了深度的文化、商貿、旅遊等交流。在伏羲文化的助推下,兩(liang) 岸同胞畫出了最大“同心圓”。

 


2023年3月,“我和四季有個(ge) 約會(hui) ”——“車窗外的春天”旅遊主題推廣和旅行商考察踩線團體(ti) 走進天水市伏羲廟景區。李亞(ya) 龍攝

 

中新社記者:兩(liang) 岸共祭伏羲,對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與(yu) 中華文明發展進步,有何借鑒和啟示?

 

李寧民:有一年,我們(men) 去台灣宜蘭(lan) 伏羲廟參觀交流。當地民眾(zhong) 非常熱情,長約兩(liang) 公裏的迎接團成員敲鑼打鼓歡迎,給我們(men) 熱情擁抱,如同天水伏羲廟正月廟會(hui) 一般熱烈。他們(men) 還做了許多當地傳(chuan) 統祭祀伏羲的獻飯,擺在伏羲廟院子裏,我們(men) 一起舉(ju) 行了祭祀伏羲祀典。他們(men) 說“你們(men) 是真正的老祖先故裏的人”“娘家人來了”,大家都非常高興(xing) 。在台灣同胞心目中,伏羲就是大家共同的祖先。

 

台北市有一條街叫甘穀街,有一條路叫天水路,有關(guan) 伏羲女媧兄妹成婚繁衍人類、創製八卦等傳(chuan) 說,在台灣民間也廣泛流傳(chuan) 。伏羲文化成為(wei) 兩(liang) 岸民眾(zhong) 交流融合的精神紐帶,在當下仍有諸多時代價(jia) 值。

 


2016年7月,“中華兒(er) 女文史體(ti) 驗營暨台灣學子絲(si) 路文化之旅”參訪活動在蘭(lan) 州舉(ju) 行,台灣高校、西北師範大學師生共同參加。丁思攝

 

霍誌軍(jun) :伏羲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本源,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今天,港澳台同胞、海外華僑(qiao) 華人,皆認為(wei) 自己是“龍的傳(chuan) 人”,心向中華。中華各民族的伏羲女媧神話傳(chuan) 說、民間信仰等雖各有特色,但伏羲一畫開天、女媧摶土造人等精神內(nei) 核一直流傳(chuan) 至今,成為(wei) 凝聚“多元一體(ti) ”中華文化的重要力量。

 

兩(liang) 岸共祭伏羲,是一項重大且富有創造性的人文舉(ju) 措,飽含兩(liang) 岸一家親(qin) 、血濃於(yu) 水的民族情感,是兩(liang) 岸同胞同根同脈、同文同種的文化基因,血脈相連、水乳交融的文化記憶。它凝聚了台灣同胞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光大著中華民族的民族認同,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促進祖國統一中起到不可替代的文化紐帶作用。共祭伏羲,也是一個(ge) 傳(chuan) 承中華民族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匯聚民族力量,增強中華兒(er) 女歸屬感、認同感和榮譽感的盛典。(完)

 

受訪者簡介:

 

 

 

天水市博物館研究館員李寧民

 

李寧民,文博研究館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zhuan) 家,甘肅省領軍(jun) 人才(第一層次)。天水市博物館原館長、伏羲學院院長,中國博物館協會(hui) 理事、甘肅省博物館協會(hui) 副理事長,陝西師範大學、蘭(lan) 州大學曆史文化學院等高校特聘教授,甘肅省文物保護技術谘詢專(zhuan) 家庫專(zhuan) 家。現為(wei) 天水市工業(ye) 博物館名譽館長、天水弘文博物苑名譽館長。先後主持完成伏羲廟等文物保護工程和科研項目20餘(yu) 項,編著出版專(zhuan) 著、圖錄20餘(yu) 部,發表論文10餘(yu) 篇,連續17年負責公祭伏羲大典、民間祭祀伏羲活動的創意、策劃和具體(ti) 組織實施。

 

 

 

天水師範學院伏羲文化研究院執行院長霍誌軍(jun)

 

霍誌軍(jun) ,文學博士,天水師範學院伏羲文化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碩士點中國古典文獻學學科帶頭人,入選甘肅省“飛天學者”特聘教授。近年來主要研究唐代禦史與(yu) 文學、隴右地方文獻等。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子課題1項。出版專(zhuan) 著《唐代禦史與(yu) 文學》《甘肅曆代著作集成》《跨文化視野下的隴右地方文學》等15部。在《文藝研究》《民族文學研究》《光明日報》等刊物發表論文90餘(yu) 篇。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