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廬·慢讀”之《孟子》通講第三十三期開講

欄目:會議講座
發布時間:2023-04-05 02:10:18
標簽:《孟子》通講第三十三期

“慢廬·慢讀”之《孟子》通講第三十三期開講

來源:“洙泗社”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三年歲次癸卯閏二月初十日戊子

          耶穌2023年3月31日

 

 

 

2023年3月26日下午,由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孟子研究院、曲阜師範大學禮樂(le) 文化研究與(yu) 推廣中心、喀什大學國學院聯合主辦,洙泗書(shu) 院、孟子書(shu) 院承辦的“慢廬·慢讀”之《孟子》通講第33期舉(ju) 行。本期由中山大學哲學係教授、孟子研究院“泰山學者”特聘專(zhuan) 家楊海文先生擔任主講人,孔子研究院魏衍華研究員擔任與(yu) 談人,曲阜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劉昭博士擔任主持人。本期活動在線上舉(ju) 行,約有70餘(yu) 位學友參與(yu) 了活動。

 

 

 

主講人楊海文老師

 

講讀環節中,楊海文先生圍繞《孟子·盡心上》13.1-13.5章節內(nei) 容進行了通講。通講內(nei) 容在詳細解讀文本的基礎上,又結合古代不同思想家的注解進行了詳細闡述。整個(ge) 內(nei) 容旁證博引、深入淺出、娓娓道來,深受啟發。

 

13.1章是《孟子》一書(shu) 中的重要篇章,因為(wei) 涉及到“性與(yu) 天道”的問題,曆代受到後世學者的重視。楊老師把它歸結為(wei) “盡心知性知天與(yu) 存心養(yang) 性事天”。“存”是指保存而不放棄,所謂“操而不舍”“不存則放”;“養(yang) ”是指養(yang) 育而不戕害,所謂“順而不害”“不養(yang) 則戕”。

 

13.2章既是孟子唯一論命的專(zhuan) 章,又是儒家天命觀的重要篇章。從(cong) 《孟子》單章解釋史看,一方麵,王充、趙岐激活了“行善得善”“行善得惡”“行惡得惡”的排列組合,但不符合孟子的原意,道德激勵作用得不到應有的發揮;另一方麵,朱熹最得孟子大義(yi) ,不僅(jin) 認為(wei) “正命”就是行善得善,“非正命”就是行惡得惡,而且全麵彰顯了抑惡揚善的哲學基本精神。

 

13.3章仍然是講“命”,楊老師認為(wei) 此章“為(wei) 警告未達者言也”、“為(wei) 最下一等人立言耳”。人生有兩(liang) 種追求,“求在我者”與(yu) “求在外者”,就是要在實踐上來追求天命,仁義(yi) 禮智存在於(yu) 我之中,向內(nei) 去追求就可以獲得,富貴權勢存在於(yu) 我之外,雖然可以去追求,但能否得到還需要聽從(cong) 命運的安排。

 

13.4章“萬(wan) 物皆備於(yu) 我”一句,比較難理解,其實這是一種道德境界,也就是“仁”的境界。楊老師認為(wei) ,這一章需多加注意“理本論”與(yu) “心本論”的解讀,他分析了宋明道學當中“性即理”和“心即理”的區別。用朱熹的“當然之理無一不具於(yu) 性分之內(nei) 也”來說明“性即理”,用陸九淵的“此吾之本心也”來說明“心即理”,以此來體(ti) 現兩(liang) 者的不同。

 

13.5章是講人們(men) 終身行“道”而又不明白“道”是什麽(me) 的原因。楊老師在這一章提出這樣一個(ge) 問題:“平凡的人生要像哲學洞若神明嗎?”楊老師用自己專(zhuan) 業(ye) 的解釋,並引用《周易》《論語》裏的觀點,最後提出賢人對於(yu) 百姓“後知所以然”的一種包容。

 

 

 

與(yu) 談人魏衍華老師

 

講讀環節結束之後,魏衍華老師就通講內(nei) 容做了點評和補充。

 

 

 

主持人劉昭博士

 

互動環節,在主持人劉昭的組織下,現學友們(men) 就自己的感悟和問題積極發言討論。楊老師和魏老師就聽眾(zhong) 的感想與(yu) 疑惑,分享了自己的理解與(yu) 心得。

 

(詳細內(nei) 容請見稍後發布的《孟子》通講第9期講錄版)

 

“慢廬·慢讀”之《孟子》通講第34期將於(yu) 後期繼續舉(ju) 行,請隨時關(guan) 注公眾(zhong) 號信息,歡迎廣大學友踴躍參與(yu) !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