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贇】成立孔子學堂複興傳統文化(政協委員提案)
欄目:諫議策論
發布時間:2012-01-29 08:00:00
 |
陳贇
作者簡介:陳贇,男,西元一九七三年生,安徽懷遠人,華東(dong) 師範大學哲學博士。現為(wei) 華東(dong) 師範大學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暨哲學係教授,浙江大學馬一浮書(shu) 院副院長。著有《回歸真實的存在——王船山哲學的闡釋》《困境中的中國現代性意識》《天下或天地之間:中國思想的古典視域》《儒家思想與(yu) 中國之道》《周禮與(yu) “家天下”的王製》《文明論的曆史哲學》等。
|
成立孔子學堂複興傳統文化(政協委員提案)
作者:陳贇(上海市政協委員,華東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華東師範大學思勉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助理、研究員)
時間:西曆2012年1月6日
來源:作者惠賜《儒家郵報》發表
近三十年我國的文教事業出現了一種現象:由於引入歐美的教育體係,而忽略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我國培養的各科人才,無論是在政治、經濟、金融方麵,還是在外交、教育、文化等領域,均出現了集體的“失語症”,這種失語症表現在:一方麵,由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資源與視野缺位,難以建立中國自己的價值體係,與此相應,在反思、麵對中國與國際的問題時,捉襟見肘,簡單地運用西方移植過來的既成觀念體係,生搬硬套,既不能準確地理解中國的各種問題,也不能跳出西方的價值係統、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反思西方,從而與西方進行平等的談判與競爭,導致了在國際競爭中的不利地位。這一點對中國進一步改革開放與文化複興的製約,迄今還沒有被完全意識到。另一方麵,不管主觀上願意還是不願意,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都必須以自己的方式,處理中國與世界的各種問題,在各個層麵,都迫切需要中國幾千年傳統的智慧參與到當前與以後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來,傳統文化的教育在當前變得十分迫切。此外,我國當前的經濟建設雖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在文化建設與道德精神建設(也就是“收拾人心”)方麵,還有相當長的道路要走,而舍去以儒家為主體、以道家與佛教為兩翼的傳統文化,很難找到更適合的人心治理的途徑。有鑒於此,開展傳統文化教育事關中國的未來,因而必須作為一項基本國策來處理,首先在教育上必須得到高度重視,其次在社會上形成學習與傳播的風氣。目前,社會上業已出現傳統文化的複興,而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反而跟不上社會上已經出現的傳統文化複興的新形勢。但社會上的傳統文化複興魚龍混雜,需要區別對之;為切實加強青少年的傳統文化教育,服務於我國的偉大的文化複興事業,相應市委提出的建設“文化上海”的號召,在上海率先建立傳統文化教育的體係(上海應該為教育與人心治理這樣具有全國性意義的改革的瓶頸問題破題),特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由市政協科教文衛、市教委、團市委、市精神文明辦公室等牽頭,組織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促進委員會,委員會負責組織本領域的專家組成課題組,立項研究傳統文化教育的目標、方式與進路、途徑,形成立足中國傳統、具有上海特色的傳統文化教育體係。在傳統文化教育體係確立之後,傳統文化教育促進委員會可以負責對傳統文化實施長程的指導、監督與評議。
第二,在上海市的傳統文化教育體係確立之前,可以在基礎教育的小學階段,開展傳統的禮儀教育。借鑒台灣與日本的經驗,推廣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禮儀教育。目前小學階段以知識教育為主,而忽視做人教育,是我市乃至我國小學教育麵臨的突出問題,它直接影響到教育是否以育人為主體這一涉及教育性質的根本問題。第二,在傳統教育體係確立之前,可在初中與高中階段,推廣《四書》教育,先由市教委製定統一大綱,而由各個學校根據自己的方式實施。大綱可以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為主體,作為為必修課程,固定下來。初高中各以一年兩學期的方式,推進對傳統文化經典的教學。目前在上海市的中小學中,雖然有古詩文的教學,但基本上沒有觸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因而現行的傳統文化教育,既缺乏係統性,也缺乏連續性,為此必須改變現有的傳統文化教育體係,從現階段的古詩文教育體係,向四書教育為主體、古詩文教育為輔助的新體係轉變。高等教育階段,四書教育仍然應該作為必修課程堅持下來,可以在深度提高要求。
第三,在初高中的體育教育上,在已有的體育教育教學方式之外,突出中國傳統體育教育,將體育教育與健康保健教育結合起來,在初高中階段推廣太極拳,並將其作為必修課程。目前的青少年的體育教育,基本上是現代西方體係的教育,健身不健體、健體不健心,身心的分離是其特點,這一特點導致了體育教育、健康教育的分離。推廣中國傳統的體育教育,實際上具有一箭三雕的效果,即通過單一的中國傳統體育教育,同時達到身與心的雙重健康,既部分地起到心理教育、精神文明教育的作用,同時也與社會上中老年人的健身運動接軌,這樣堅持下來,也可以緩解醫療衛生的諸多問題。從更遠的目標來說,可以借鑒日本劍道、圍棋分段的方式,組織專家率先在上海將太極拳分段,從而可以在初高中與大學階段,進行分段式教學,考核標準也以分段為尺度。采用以太極拳為主體的體育教育,從教育的層次上可以讓學生從身體的角度領悟感知中國文化的本質與精神,同時在促進健康上也會使得學生一兩年學習而終身受益,為我國公民的身心健康做出重要貢獻。
第四,由團市委等負責牽頭,成立孔子學堂,以在校或畢業的博士研究生、青年教師與研究人員等為主體,形成傳統文化教育的誌願者團隊,麵向中學生,在初、高中學校開設不定期的孔子學堂,進行傳統文化的講座課程。
(陳贇,上海市政協委員,華東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華東師範大學思勉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助理、研究員)
附錄:委員建議上海初高中推廣太極拳 重拾傳統文化教育
來源:東方網2012年1月9
作者:杜麗華
東方網記者杜麗華1月9日報道:“由於引入歐美教育體係,而忽略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我國培養的各科人才,無論是在政治、經濟、金融方麵,還是在外交、教育、文化等領域,均出現集體失語症”。市政協委員、華東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陳贇將其歸結為,中國傳統文化資源與視野缺位,難以建立中國自己的價值體係。
在市政協十一屆五次會議上,陳贇委員向大會提交了一份以《關於切實加強對青少年的傳統文化教育的若幹建議》為題的提案。他建議,在初高中階段推廣太極拳,並將其作為必修課程。陳贇認為,推廣中國傳統的體育教育,具有一箭三雕的效果。即通過單一的中國傳統體育教育,同時達到身與心的雙重健康,既起到心理教育、精神文明教育的作用,同時也與社會上中老年人的健身運動接軌。從更遠的目標來說,可以借鑒日本劍道、圍棋分段的方式,組織專家率先在上海將太極拳分段,從而可以在初高中與大學階段,進行分段式教學,考核標準也以分段為尺度。
陳贇還建議,在小學階段開展傳統的禮儀教育。借鑒台灣的經驗,推廣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禮儀教育。陳贇認為,目前小學階段以知識教育為主,而忽視做人教育,是上海市乃至大陸小學教育麵臨的突出問題。在初高中推廣《四書》教育,可由市教委製定統一大綱,而由各個學校根據自己的方式實施。大綱可以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為主體,作為為必修課程,固定下來。初高中各以一年兩學期的方式,推進對傳統文化經典的教學。
為係統推進上海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陳贇還建議由市政協科教文衛、市教委、團市委、市精神文明辦公室等牽頭,組織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促進委員會,立項研究傳統文化教育的目標、方式與進路、途徑,形成立足中國傳統、具有上海特色的傳統文化教育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