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哲】秀容書院:“三晉文化”展示和傳播的高地

欄目:中央黨校機關報儒家道場係列
發布時間:2023-03-31 11:35:59
標簽:三晉文化、秀容書院

秀容書(shu) 院:“三晉文化”展示和傳(chuan) 播的高地

作者:楊哲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三年歲次癸卯閏二月初三日辛巳

          耶穌2023年3月24日

 

忻州位於(yu) 山西省中北部,始建於(yu) 東(dong) 漢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距今已有1800餘(yu) 年曆史。相傳(chuan) 漢高祖劉邦北上抗擊匈奴被困後於(yu) “忻口”擺脫追兵,高祖欣然大悅,因“欣”通“忻”,“忻州”之名由此得來。作為(wei) 一座曆史文化重鎮,忻州境內(nei) 有五台山、九塞第一關(guan) 雁門關(guan) ,是古代著名文學家元好問、白樸的故鄉(xiang) ,可謂是文化氣息濃鬱。但在清代書(shu) 院盛行之時,忻州之地卻是空白,及至公元1775年,時任忻州知州魯潢有憾於(yu) 此,遂帶頭發動鄉(xiang) 紳捐款捐物創辦書(shu) 院,又因忻州境內(nei) 舊時曾設有“秀容縣”“秀容郡”,取“容儀(yi) 機鑒”“姿容秀美”之意,故將書(shu) 院命名為(wei) 秀容書(shu) 院(關(guan) 於(yu) 書(shu) 院得名,又有一說是因“秀容”乃元好問的故鄉(xiang) ,有緬懷紀念之意)。

 

(一)

 

魯潢字守原,江西新城人,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任忻州知州,於(yu) 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建成秀容書(shu) 院。魯潢在書(shu) 院建成之時曾親(qin) 自撰文勒碑以記之,對自己創辦書(shu) 院的初衷及過程進行了詳細的描述。魯潢認為(wei) ,教化百姓是地方官員的重要責任,如今各處興(xing) 辦書(shu) 院盛行,忻州作為(wei) 一個(ge) 大的州郡,幅員遼闊、人口眾(zhong) 多、百姓富足且有尊師重教的傳(chuan) 統,卻唯獨沒有一所書(shu) 院,這是自己為(wei) 官的失職。為(wei) 此,魯潢帶著深深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cong) 自己的俸祿裏捐資助學,並帶動大批鄉(xiang) 紳捐獻款項,共募得四千多兩(liang) 白銀,除興(xing) 建書(shu) 院外,又將剩餘(yu) 錢財存入典當行生息供書(shu) 院長久之用。魯潢精心為(wei) 書(shu) 院選址,最終確定在州治西南最高處九龍崗源頭、原忻州儒學舊址、文昌祠旁辦學,此地居高臨(lin) 下、俯瞰全城,堪稱學家的風水寶地,能充分利用文風匯聚的地利和鄰近學宮便於(yu) 監督的優(you) 勢。魯潢還將忻州奇村鄉(xiang) 西高村一塊17畝(mu) 的公地無償(chang) 劃撥書(shu) 院作為(wei) 學田,用於(yu) 補充辦學經費的不足。可以說,秀容書(shu) 院的創辦和最初的穩定發展,離不開魯潢一心為(wei) 民、身體(ti) 力行的細致安排和長遠規劃。

 

魯潢其後,多位忻州知州積極推動、有力保障秀容書(shu) 院的持續發展。據記載,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知州福敬帶頭鼓勵捐資重修書(shu) 院,添建房屋、牌樓;清鹹豐(feng) 二年(1852年),知州華典因書(shu) 院經費入不敷出,不但自己主動捐獻俸祿、繼續勸捐助學並交商會(hui) 生發利息,還約定章程保證善款用途;清同治八年(1869年),知州戈濟榮發現書(shu) 院學生數量不多,遂繼續捐資助學、增加學生獎勵數額,同時完善教學設計、添設詩賦考核,以示鼓勵入學;清光緒四年(1878年),方戊昌升任忻州知州,多方籌資募捐、倡導尊師重教,使書(shu) 院的教學和管理邁上新的台階,得到新的發展。

 

從(cong) 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秀容書(shu) 院創建到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改為(wei) 新興(xing) 中學堂,秀容書(shu) 院在忻州曆史上共存在了127年;此後的新興(xing) 中學堂整整存在了10年,於(yu) 1912年改稱為(wei) “忻縣中學校”,後又經曆戰時的南遷、複建,於(yu) 1948年與(yu) 忻縣農(nong) 業(ye) 職業(ye) 學校合並為(wei) 晉中區忻縣聯合中學校,後於(yu) 同年10月更名為(wei) 晉中區忻縣中學校,1949年更名為(wei) 省立忻縣中學校,1972年更名為(wei) 忻縣一中,1983年更名為(wei) 忻州一中至今。

 

(二)

 

在秀容書(shu) 院建成之前,當地的最高學府是忻州儒學,屬官學性質,教師都有官方身份,所教主要是為(wei) 了培養(yang) 科舉(ju) 人才,學生稱之為(wei) 生員並有嚴(yan) 格的入學限製。據記載,清雍正二年(1724年)前每年的入學名額僅(jin) 為(wei) 15名,且貧寒子弟入學尤為(wei) 不易。與(yu) 曾經的忻州儒學不同,秀容書(shu) 院自建成之日起就廣開院門,攬諸賢以強師資、招眾(zhong) 生以育人才。書(shu) 院設有山長1人以總理院務,又聘有負責教學管理的教習(xi) 數人。書(shu) 院曆任山長今可考者有崔嶫、薛河東(dong) 、趙宗先、董宇煒、郝椿齡、米毓瑞六人,其中三人考取過進士、三人考取過舉(ju) 人,皆為(wei) 一時的博學與(yu) 厚望之士。崔嶫是魯潢在創院初始聘任的首任山長,清乾隆二年(1737年)丁巳科進士,曾官至鄭州知州、禮部員外郎,後因其父母年邁無人撫養(yang) 而辭官歸裏、進入秀容書(shu) 院任教;又有地方名儒郝椿齡,在應知州方戊昌所托重新修編《忻州直隸州誌》時展現出了嚴(yan) 謹細致的治學才能,遂被聘為(wei) 秀容書(shu) 院山長,極大推動了書(shu) 院的教學發展。

 

書(shu) 院打破了對招生名額的限製,廣納良才,為(wei) 更多學生提供了入學求教的機會(hui) 。當時書(shu) 院所教主要為(wei) 《四書(shu) 》《五經》《文章正宗》《五言八韻》等。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書(shu) 院改為(wei) “新興(xing) 中學堂”,增設了數、理、化等自然科學課程內(nei) 容,同時嚴(yan) 格學生考核,通過考核成績確定學生等次並與(yu) 補貼及獎勵掛鉤,求學之風日盛,對當地教育事業(ye) 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最明顯的標誌就是科舉(ju) 中舉(ju) 幅度陡升,出現“文躋九原,雅出秀容”的盛況。秀容書(shu) 院曆時127年,僅(jin) 從(cong) 道光初至光緒六年知州方戊昌主修《忻州直隸州誌》止,近60年間,書(shu) 院學子科場有成者,即出進士7人,舉(ju) 人64人,貢生71人。一如《新建秀容書(shu) 院碑記》所載:“人文蔚起,科甲蟬聯……多士匯征,為(wei) 屏為(wei) 翰。”現在的秀容書(shu) 院西側(ce) 通天衢牌樓,懸掛“十雋匾”,便為(wei) 彪炳10名舉(ju) 人而設。

 

(三)

 

2017年1月,秀容書(shu) 院舊址作為(wei) 忻州古城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行了修複改造,“修舊如故,以存其真”,經過能工巧匠的精雕細琢,在風景優(you) 美的九龍崗上,擁有240多年曆史的秀容書(shu) 院亭台樓閣錯落有致,綻放出新時代的秀容。

 

新複修活化的秀容書(shu) 院有房屋208間,多數為(wei) 舊製,院內(nei) 地形西高東(dong) 低,高低錯落,依自然地貌可分為(wei) 上、中、下三個(ge) 院落,其中上院為(wei) 主院,中、下院為(wei) 書(shu) 舍。上院主院為(wei) 三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上依次建有樂(le) 樓、過廳和正房,兩(liang) 側(ce) 為(wei) 廂房、耳房、生舍。書(shu) 院上、中院修繕麵積3829.86平方米,包括白鶴大殿、桂香殿、廖天閣、魁星閣、望萱閣、牌坊、龍崗第一景等建築;重建麵積5782.39平方米,包括上中院的老書(shu) 院、六藝園、藏書(shu) 樓、呂祖閣、碑廊等,下院的展稱館、國學館和服務中心等。書(shu) 院的外院包括原來的大門、學校的食堂、校辦工廠、教工宿舍都變成了錯落有致的座座古院落、古房屋,院內(nei) 景色整潔怡人。尤其是主院以東(dong) 的建築更為(wei) 壯觀,順台階西向拾級而上、步步登高,有小巧玲瓏的木牌坊、四角亭、八角亭、六角亭等。其中六角亭舊稱廖天閣,每邊長約3米、亭高約9米,為(wei) 三亭中之最,立於(yu) 亭上可俯瞰全城。

 

秀容書(shu) 院曆來是忻州城的地標。百年滄桑巨變,書(shu) 院文化已變成一種情懷,沉積在忻州人的血脈中。書(shu) 院的辦學傳(chuan) 統,深深附著於(yu) 書(shu) 院的一屋一舍、一草一木。2021年11月28日,秀容書(shu) 院博物館在新修複的秀容書(shu) 院下院揭牌試運營,由“秀容弦歌”“前賢遺珍”“百年風華”“九原文脈”“讀書(shu) 山房”“啟秀書(shu) 社”以及兩(liang) 個(ge) “主題展廳”八個(ge) 部分組成,“承載了忻州數千年曆史文化的洗禮和傳(chuan) 承,諸多裏程碑式的事件與(yu) 人物交匯,留下了真實的曆史圖影和文化遺存”,成為(wei) “三晉文化”展示和傳(chuan) 播的又一高地。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