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思想家張載的哲學
作者:【美】葛艾儒
來源:節選自 亞(ya) 洲問題專(zhuan) 家、美國學者葛艾儒(Ira E. Kasoff)的代表作《張載的思想》
張載是一個(ge) 有自己的思想體(ti) 係的思想家,他所構建的哲學體(ti) 係,是一種排佛的理論,這種體(ti) 係使他得以“一以貫之”,而且因此使“周公、孔子之道”得以複顯。這裏麵有幾層含意:他的哲學思想肯定現實物質世界即天地宇宙具有真實性;它解釋宇宙萬(wan) 象都是由同一個(ge) “理”來統禦的;它揭示了諸經所論都是同一個(ge) “道”;它證明道德行為(wei) 出乎“自然”——與(yu) 人的本性相符——同時還解釋了世間諸惡出現的原因;以上所有論述,是為(wei) 了使其哲學體(ti) 係內(nei) 部的各種觀點能圓融相通。
張載根據《周易》,尤其是《係辭》構建起自己的哲學體(ti) 係。用晦澀難懂的語言寫(xie) 成的《係辭》,是張載哲學體(ti) 係的起點。張載從(cong) 《係辭》中獲得的靈感是:可以通過各個(ge) 方麵的兩(liang) 儀(yi) 互感來說明世間萬(wan) 象。比如,張載從(cong) 字麵上理解《係辭》中的“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句話後來成為(wei) 道學家們(men) 爭(zheng) 論的焦點。張載將陰陽交感即為(wei) 道的思想,與(yu) 其重構的“氣”的概念結合起來,推演出自己的天地觀。
張載
正是這樣的天地觀,構成了張載哲學思想的基礎。在這一點上,他有別於(yu) 孔子、孟子和二程,後者都以人類社會(hui) 為(wei) 起點和終點,他們(men) 談論天地隻是為(wei) 了支持其關(guan) 於(yu) 人倫(lun) 的思想。張載的哲學起點是他的天地觀,這可以從(cong) 《正蒙》中看出來。這部著作的開篇便講“太和”及其極性,隨即談到“太虛”,把它作為(wei) 原初之“氣”,其凝而成器便成了可見的“炁”,繼而消散複歸成為(wei) 混沌之“氣”,往複循環不已。提出這些構成其哲學基礎的概念之後,張載才論及人的問題。但張載論人之始,便自相矛盾,如:
氣之為(wei) 物,散入無形,適得吾體(ti) ;聚為(wei) 有象,不失吾常。(第7頁)
這段話無疑會(hui) 讓他的讀者躊躇不前。它的意思是有形之“炁”散而為(wei) 混沌之“氣”,這個(ge) “氣”便是“吾之體(ti) ”,與(yu) 他物別無二致。一旦“氣”聚,便有物產(chan) 生。物自有其常態:人則為(wei) 人,樹則為(wei) 樹,所以才會(hui) “不失吾常”。從(cong) “太和”、“太虛”及“氣”等概念開始,張載闡明了這樣一種觀點:人是世間萬(wan) 物中的一種,同其他事物別無二致,其生其育,都有賴於(yu) 混沌之“氣”的凝而成形。
按照佛教的理論,物的產(chan) 生與(yu) 寂滅,意味著現世諸物與(yu) 感官所感知的世界僅(jin) 僅(jin) 是幻象。張載辯論說,物之成形與(yu) 消亡,不過是有形之“炁”與(yu) 無形之“氣”的往複屈伸,二者同樣都是真實的,隻是“氣”的狀態不同而已。所以,早在《正蒙》篇中,張載便批評佛道未能識得這一基本事實。佛教徒認為(wei) 人可以通過超度達到涅槃狀況,出離於(yu) 色相世界;道士認為(wei) 人可獲久視,肉身不壞。張載認為(wei) 二教皆誤。一“氣”之聚,則人即生;及其亡故,則“炁”散而複歸於(yu) “太虛”。另一“氣”之聚,則又生一新人,沒有誰能超越這樣的過程,也沒有誰能製止它。
道、易、生化、天道——這些都是對自發自如的天地運化過程的稱呼。它們(men) 所指的,都是“氣”的運化與(yu) 移易,受兩(liang) 儀(yi) 互感支配,都是“氣”的最根本屬性,或者說天性。這樣的過程,是自我含容與(yu) 自我生成的,既無神力創造,也無外力襄助。“天”並不像某些早期的思想家所設想的那樣,是一種擬人化的力量,那隻是對宇宙自發之理的隱喻。這些過程到底是如何運作的,以及事物如何成為(wei) 它應該成為(wei) 的樣子,並非人的智力所能理解。張載把“道”的運化稱為(wei) “神”,我這裏姑且稱之為(wei) “神奇”或者“神力”。人能夠知道這個(ge) 神力的效用,卻無法究明這個(ge) 神力本身。事實上,張載常用“神”來描述或者命名那些難以言傳(chuan) 或不可知曉的事物。
盡管天地的運化是自發的,並且是無意識的,它卻是善的。它可以生產(chan) 、孕育、依靠,而且完全公正,所以,統禦這些運化的陰陽儀(yi) 性也是善的。無論生命體(ti) 還是無機物,都是由有形之“炁”構成的,元“氣”的至善之性一直蘊藏其中。這就是張載所謂的“天性”或“天地之性”,它是蘊藏在每個(ge) 人、每一物之中的,隻不過一旦“氣”聚而成形,便會(hui) 產(chan) 生一種與(yu) 物形相隨、不可分割的氣性,這種氣性,也就是張載所謂的“炁質之性”,由生物的基本本能和每個(ge) 事物的基本特征組成。一旦源於(yu) “炁質之性”的欲望得以滋漫而無所遏止,最終就會(hui) 既貪且烈,所以說,這種“炁質之性”便成了世間惡的源頭。
換句話說,人有兩(liang) 種本能——一種源於(yu) 天性,另一種源自“炁質之性”。正如C.S.劉易斯所說:“我們(men) 的本能在戰鬥。”人怎樣才能知道該順從(cong) 哪種本能,哪些本能來自天性呢?按照張載的說法,答案是人本身具有一種直覺能力,可以區別是非,分清善惡。張載稱這種能力為(wei) “此心”。“此心”是虛的——無形卻大公無私,一旦被運作,則“虛心”獲得“德性所知”——直接洞悉物理,而無須感官的幫助。這種深不可測又不可言傳(chuan) 的“神奇”能力,一直存在於(yu) 人類身上。但是,由於(yu) 惡習(xi) 或者人滋生發展起來的“意、必、固、我”的“成心”的滯阻,天性便被遮蔽而無法施展其效用。隻有去除“成心”,恢複“虛”那種毫無先入之見的“此心”,人才能識得潛在的天性。
可是,人怎樣才能製服“成心”呢?答案就是“此心”——製服“成心”的潛力——內(nei) 在於(yu) 人。人可以憑借自礪,即張載所謂的“學”來得之於(yu) 己。“學”又分為(wei) 兩(liang) 個(ge) 階段。第一階段包括通過禮儀(yi) 來正己之行;通過學習(xi) 經籍、不恥下問和友朋析疑來了解“道”和自己的天性。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需要巨大的決(jue) 心和堅強的毅力,目的在於(yu) “開啟……眼力……獲得洞察的能力,以便區別好惡,達於(yu) 至善”,並且“看清……撥開雲(yun) 霧之後的真實景象,和那些有別於(yu) 耳聞的具體(ti) 知識”。換句話說,目的在於(yu) 發現“此心”。張載借空間形象來描述這種追求,一種尋找“此心”開啟之“處”的追求。張載常常講顏回尋到了此“處”,即“瞻之在前,忽焉在後”之處。一旦人尋得此“處”,就應當堅自執之,不可動搖。若能自得其“中”,人便能邁向問學的更高階段。在第二階段,人的發展過程是自然而然的,大其“心”——將越來越多的範疇涵容其中——以至於(yu) 最終能得其天性(也就是天道)和萬(wan) 物之中的“一”理。
所以說,人人都有成聖的潛質,因為(wei) 天性存於(yu) 自身,領悟和實現這種潛在直覺的能力也存於(yu) 自身。可是,“此心”又為(wei) “偏見之迷霧與(yu) ……妄知”所阻,正如張載比喻的那樣,由於(yu) 藤條的纏繞,使此心難以彰顯。人們(men) 需要得到點撥,來去除這種糾纏,使心靈獲得自由。因此,人們(men) 需要從(cong) 往聖那裏得到這樣的指導,那些往聖通過自己的親(qin) 身經曆證明成聖是可及的,現身說法如何成聖。此外,聖賢們(men) 還著書(shu) 立說,傳(chuan) 授成聖的學問。
聖人是識得了潛在天性的人。在張載的話語體(ti) 係中,這樣的人已經“盡性”了,他是“誠”的——作為(wei) 一個(ge) 誠信者,他完全依照自身天性中那個(ge) 統禦天地的陰陽極性行動。這樣的人確實得“中”了,即已經達到那個(ge) “處”的狀態,適境無礙,盡管這個(ge) 適境之處是就個(ge) 體(ti) 而言又或因境而異的。聖賢以直覺悟得此心,即“知幾”,故能料知事勢的趨向。憑著這種智慧,他們(men) 便能得“時中”或“中正”。換言之,“中”之於(yu) 人,常有移易,以事勢之進退為(wei) 本。聖人循之,進退隨之,因而能允執厥中。適其境,即適其人。其進也如此,其動也豁如。正如孔子一般,“從(cong) 心所欲,不逾矩”。他們(men) 完全順應時勢,如大禹治水,唯依“其性之趨”以疏導之,聖人“行其所無事”,便能“從(cong) 容中道”。
聖人虛懷的意思,表明首先他是“無知”的。他就好比洪鍾,寂如靜如,擊之則鳴,因此一旦被請教,他的答複既全麵又允當——因為(wei) 他的智慧大明。其次,聖人超越主觀見解,獲得無我之智,故能抓住紛繁萬(wan) 象背後的那個(ge) 統一體(ti) ,那個(ge) 統諸萬(wan) 有的“一”,因此,他扮演著至關(guan) 重要的角色——他必須“成天之功”。正是聖人示人以運化移易之序,換句話說,他揭示了變易中的恒常性。而且,為(wei) 了規範人類的秩序,他不僅(jin) 創製禮儀(yi) 規矩,還用自己的道德力量去感召人們(men) ,使大家遵順天道。
張載是一個(ge) 誌向宏大的人。他相信自己悟得了那個(ge) 在孟子之後便已失傳(chuan) 的聖人之道,並且他還想“為(wei) 生民立道”,“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他似乎在自己身上看到了一些聖人的影子。他想向人們(men) 揭示天地運化的秩序,並且引導人們(men) 去遵從(cong) 它。因此,他為(wei) 自己最後的著作,那本他去世前一年才贈予門人子弟的書(shu) ,題名為(wei) 《正蒙》,取義(yi) 即源於(yu) 《周易》的“蒙以養(yang) 正,乃聖功也”。
雖然張載自視甚高,他的哲學思想的大部分內(nei) 容卻被其他學派,其中包括二程的洛陽學派所遮蔽。這個(ge) 學派的哲學思想所使用的許多假定前提和討論的許多問題,都與(yu) 張載的相同。二程的哲學思想對朱熹產(chan) 生了支配性影響,並由朱熹集大成而為(wei) 眾(zhong) 所周知的“理學”。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