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全】七十憶人口的道德兩難:儒家的回應
欄目:反思計劃生育政策暨放開二胎
發布時間:2012-01-11 08:00:00
七十憶人口的道德兩難:儒家的回應
作者:李瑞全(中央大學〔台灣〕哲學係教授)
來源:作者賜稿《儒家郵報》發表
時間:西曆2012年1月11日
根據聯合國專家估計。2011年10月底全球人口即超過七十億!二十世紀初全球人口才20億,人口增加的速度越來越快。據估算,從十九世紀初的十憶人口到二十億要約一百二十年;從二十憶到三十億要四十年、從三十億到四十億隻要十五年,之後每增加十億約十年,而在二十世紀末已達六十億人口。一般估計。地球的承載力(carrying power),即能支持的人口,約為六十億。超過六十億即表示地球的複原能力已趕不上人類對自然界的消耗。此即表示地球資源已走向日漸枯萎,終致崩潰。目前,在亞非較落後地區,許多重要資源如糧食與淡水,已嚴重不足,更不要說其他如醫藥、居住、娛樂的物資了。從六十憶跨到七十億隻不過十二年,而估計到二十一世紀下半頁,人口將會到達100億!地球能否支持如許人口?最樂觀的專家認為如果人類大力改善能源的有效消耗,過一種減少肉食和比較素食的生活,地球可能勉強維持得住。近年來,人口問題已成為學界的倫理與政治議題,人類已成為地球產生自然變化的生物世紀。
這種災難性的生態改變是人類製造出來的,而所做成的困難,不但人類自身受難,萬物也被連累受害。人類的災難性的困境最終仍得人類自己來解決。如果人口不增加得那麽快那麽多,如果人類的生產與消耗的方式不是那麽浪費與欲求無窮,目前的困境可能尚不致出現。這種困境的出現自是多個世紀以來人類社會和經濟發展的結果,恐怕也要相當長時間的共同努力才可望解決。減少人口不是一蹴即可至的成果。縱使一時解決得了,最終也得要長期節約人口和節約資源的浪費。傳統儒家文化自然是重視生生不息,枝葉繁衍,百子千孫。儒家更主張興滅國繼絕世,祈望各個國族家庭都能永續發展,不致斷滅。以古代人口不多,年壽不長,生育死亡率也高,人口增長不快,因此,古代社會文化都傾向鼓勵追求種族人口增生,全力開發自然資源以安居立業。而且,在傳統政治經濟生產來說,包括戰爭的需求,人力是最主要的資源。在君權之下,人民是帝王的資產,是帝王賴以增強國力,是發展、戰爭與生產的工具。因此,自殺被視為侵犯王權的行為,在西方國家中,可說直至二十世紀,在民主國家中,自殺者仍然要受到法律製裁的。加以宗教基本上都不讚同或不容許自殺,也有增加人口的效果。所以,傳統中西社會都提倡多子多孫的人口政策。
但是,現代世界的人口已超多,如果經濟生產不足,不但養活巨大的人口成為巨大的負擔,工作不足使失業率愈來愈高,也造成社會的動蕩不安。此如近一年的與中東之反政府運動,甚至在歐洲英美等先進發達地區,也不斷出現經濟不景,物價飛升,青年大量失業,引致占領華爾街、倫敦大教堂等抗議活動。社會經濟不好使得這些國家麵臨破產邊緣,引致全球經濟停滯、恐慌、衰退等。因此,現代社會不再以追求人口眾多為國家目標。但是,這也產生另一難題。因為,如果年輕人在數量上不足,引致人口老化,日後每一位年青人將要負責撫養更高比例的老年人口,社會生產力與生產所得相對更低,生活也將更吃力。這可說是當代社會不論貧富。都必須麵對的人口問題。
由於孟子針對大舜違抗老父之無理廹害,不告而娶,提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因此,儒家常被認為是主張生育自己的血緣後代是每個人應有的權利,甚致是義務。儒家固然支持每個人都有生育的權利,但儒家顯然不以血緣為家庭的最重要的價值。在儒家來說,由領養或過繼的成員,在家庭中都具有同樣的地位。家庭是以親密的倫常關係為骨幹,是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互重互愛的倫理為核心的社會單位。儒家固然認為每個人在道德實踐上必定是由「親親而仁人,仁人而愛物」。但也必要求推廣及國家天下,從來不會主張一個人的義務隻停在家庭,甚致是一族一國,不容許為個人家庭而損害天下的公益,更不說損害天下之公義以達成私利。在這一意義下,我們認為儒家可以對現今的全球人口過多,和引發的全球性的災難,如全球暖化,金融危機等,提出長短期的解決方法。
在全球暖化方麵,這是人類過去三百多年發展所漸形成的結果,是全體人類所必須共同麵對和解決的災難。先進國家在此過程中享有絕大部份的利益,因此,也必須對所引生的嚴峻後果負更大的責任。先進國家不但要厲行高度的環保生活與發展環保的能源與科技,更應全力支援落後國家與人民解決基本的生活需求和保障其合理發展所需的資源。此如捐助聯合國支持第三,第四國家的教育、醫藥與經濟發展等;短期則通過炭權的交易,以減緩地球暖化的惡化,保持熱帶雨林與物種,以免發生自然生態之崩潰;扶助落後國家的貧窮家庭與個創業生產,養活自己與家庭和增加社會整體的生產等。
在減少人口與人口老化方麵,我們支持減低出生率,適當延長或容許仍然具有生產能力(包括智力)的長者可以繼續工作,改善城都生活之環保效率,因為人口集中也有減少對大地之空間要求,即減少自然負擔和增加大地的複原能力。如果以天下一家的胸懷看天下,則不應以人為的國家界限,設立關卡以限製外國人之進入--誰有理由說我們先到此地,此地即專屬我們所有!猶如誰在南極或月球上插了旗,南極與月球就是他的,乃是無理之極。依西哲洛克的論據,我們占有一種資源之後,有義務讓其他人享有同等的資源,否則我們的產權並不具有足夠的合法性。當然,我們了解目前無法要求各國開放國境,自由遷徏,但長遠來說,全球一家,應讓每個人都可以去想去發展的地方居住就業,尋求個人的事業與幸福。在短期內,為免人口增加,產生全球人口壓力,以及社會的生產力不足造成後代子孫的沈重負擔,我們認為適當地容許落後國家之人口進入,接納更多有生產力的年青人和家庭,以承接社會的生產和發展。這不是說要賺取他們的廉價勞動力,而是待以國人的身份給予平等的待遇,讓他們可以賺取生活所需之餘,滙款回家救濟家人。我們相信開放國界與工作居住機會給全體人類,支援落後國家的發展,是解決目前許多流落異域邊界的不幸的人免受奴役、殺害,解救地球與未來人類的災難,維持國際公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