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傳釋詞(外二種)》出版

欄目:新書快遞
發布時間:2023-03-25 12:07:09
標簽:《經傳釋詞(外二種)》

《經傳(chuan) 釋詞(外二種)》出版

 

 

 

書(shu) 名:《經傳(chuan) 釋詞(外二種)》

作者:[清] 王引之,[清] 孫經世著

出版社: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4月

 

【內(nei) 容簡介】

 

本書(shu) 收錄清代訓詁學著作三種,分別為(wei) 《經傳(chuan) 釋詞》《經傳(chuan) 釋詞補》與(yu) 《經傳(chuan) 釋詞再補》,均據清刊本影印出版。

 

《經傳(chuan) 釋詞》是清朝學者王引之編撰的訓詁學著作,成書(shu) 時間為(wei) 清代嘉慶三年(1798),內(nei) 容主要是闡釋西漢以前單音虛詞的用法,且對複詞或單音詞的連用,在釋文中也偶有所及。全書(shu) 搜集了古書(shu) 中虛字一百六十個(ge) ,對各字先說用法,後引例證,追溯其原始,再明其演變,可作研究訓詁、語法的參考。其重要的學術貢獻在於(yu) 將古代漢語中的虛詞現象提升到古代漢語研究的自覺層麵,使學人在注經解經的過程中,不僅(jin) 注意古代漢語的實詞現象,還注意到古代漢語中的虛詞現象。本次影印采用黃裳原藏初印本作為(wei) 底本,版本價(jia) 值高。

 

《經傳(chuan) 釋詞》刊印後影響巨大,後世學者對其內(nei) 容進行增補與(yu) 辨正,故本書(shu) 又收入《經傳(chuan) 釋詞補》與(yu) 《經傳(chuan) 釋詞再補》二種,為(wei) 清人孫經世所著,對王引之原書(shu) 中虛字有所補充,另在引證和解說方麵補缺拾遺。本次影印采用長洲蔣氏校刻的早期刷印本作為(wei) 底本。三書(shu) 並冊(ce) ,便於(yu) 讀者研讀。

 

【作者簡介】

 

王引之(1766—1834),字伯申,號曼卿,江蘇高郵人。乾隆六十年(1790)舉(ju) 人,嘉慶四年(1799)一甲三名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曆官至工部尚書(shu) 。祖安同、父念孫皆以治名物訓詁著名於(yu) 世,引之幼承家學,精研古義(yi) ,深得樸學治學精髓,與(yu) 王念孫並稱“高郵二王”。

 

孫經世(1783—1832),字濟侯,號惕齋,福建惠安人。清代著名經學家、文字學家和音韻學家。道光十二年(1832)優(you) 貢第一名,入國子監。深研經義(yi) ,著作甚豐(feng) ,世以儒林推之。

 

【編輯推薦】

 

清代訓詁學代表性著作:《經傳(chuan) 釋詞》為(wei) 我國古代經典訓詁學著作,是清代漢學的代表著作之一,反映了古人在經典闡釋、語言研究方麵所達到的水平,《經傳(chuan) 釋詞補》與(yu) 《經傳(chuan) 釋詞再補》則是對《經傳(chuan) 釋詞》的繼承和發揚。

 

珍貴底本首次出版:此次特將三種著作影印出版,其中《經傳(chuan) 釋詞》底本采用極為(wei) 罕見的黃裳原藏初印本,書(shu) 中鈐有黃裳的藏書(shu) 印,且書(shu) 口墨釘尚存,不僅(jin) 為(wei) 原刻,還是當初試印的樣本,具有極高的版本價(jia) 值。其他兩(liang) 種著作的底本亦均為(wei) 早期刷印本,字口清晰,版式疏朗,便於(yu) 讀者研讀。

 

【目錄】

 

 

 

【出版說明】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寫(xie) 道:“所謂‘就古音以求古義(yi) ,引申觸類’,實請儒治小學之最大成功處。而這種工作,又以高郵王氏父子做得最精而最通。”“高郵王氏父子”即王念孫、王引之。王引之(一七六六—一八三四),字伯申,號曼卿,江蘇高郵人。乾隆六十年(一七九〇)舉(ju) 人,嘉慶四年(一七九九)一甲三名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曆官至工部尚書(shu) 。祖安同、父念孫皆以治名物訓詁著名於(yu) 世,引之幼承家學,精研古義(yi) ,深得樸學治學精髓,與(yu) 王念孫並稱“高郵二王”。

 

《經傳(chuan) 釋詞》十卷,據書(shu) 前自序,乾隆五十五年(一七九〇)王引之赴京城隨父學習(xi) 經義(yi) ,“始取《尚書(shu) 》廿八篇紬繹之,而見其詞之發句、助旬者,昔人以實義(yi) 釋之,往往詰鞫為(wei) 病”,由此萌生釋讀經典中虛詞之意。後得其父治學經驗之啟發,遂而豁然開悟,積數年之力,撰成此書(shu) ,所謂“發明意恉,煥然冰釋,益複得所遵循,奉為(wei) 稽式,乃遂引而申之,以盡其義(yi) 類。自九經三傳(chuan) 及周、秦、西漢之書(shu) ,凡助語之文,遍為(wei) 搜討,分字編次,以為(wei) 《經傳(chuan) 釋詞》十卷”。該書(shu) 收録虛詞凡一百六十組,二百六十四字。各條按音同義(yi) 近分組,以守溫字母為(wei) 序排列。每條訓釋體(ti) 例為(wei) 先說用法,後引例證,追溯其原始,發明其演變,所作論斷多翔實切當,往往能發前人所未發。阮元大加稱賞:“今二十年,伯申侍郎始刻成《釋詞》十卷。元讀之,恨不能起毛、孔、鄭諸儒而共證此快論也。”(《經傳(chuan) 釋詞序》)而今人更從(cong) 學術史層麵對其加以定位,認為(wei) “王引之《經傳(chuan) 釋詞》一書(shu) 的學術貢獻,不僅(jin) 僅(jin) 在於(yu) 其所列舉(ju) 出的一六〇多個(ge) 古漢語虛詞,更重要的學術貢獻在於(yu) 他將古代漢語中的虛詞現象提升到古代漢語研究的自覺層麵,使學人在注經解經的過程中,不僅(jin) 要注意古代漢語的實詞現象,還要注意到古代漢語中的虛詞現象”,“他從(cong) 詞匯學的角度提出古代漢語中的虛詞現象,並對之加以研究,為(wei) 清代的語言學研究提供了新的人文學視野,有助於(yu) 古典人文知識的增長”(吳根友、孫邦金《戴震、幹嘉學術與(yu) 中國文化》)。

 

該書(shu) 初刊時間多有爭(zheng) 議,有嘉慶三年(一七九八)和嘉慶二十四年(一八一九)兩(liang) 種觀點。除了家刻本外,尚有道光九年(一八二九)《清經解》本、道光二十一年(一八四一)《守山閣叢(cong) 書(shu) 》本等。此次出版,據黃裳原藏嘉慶二十四年本予以影印。此本鈐有“來燕榭珍藏記”“黃裳藏本”“上海圖書(shu) 館藏書(shu) ”及“上海圖書(shu) 館退還圖書(shu) 章”等印,當係“珠還”後流出者。由書(shu) 後黃氏所記“丁酉正月,收於(yu) 海上”可知,此本為(wei) 一九五七年在上海所獲。黃裳為(wei) 清刻鑒藏大家,此本為(wei) 其收藏或出於(yu) 其書(shu) 口墨釘尚存的版本價(jia) 值。

 

類此書(shu) 口墨釘尚存的嘉慶二十四年本並非個(ge) 例,辛德勇《經傳(chuan) 釋詞》一文寫(xie) 道:“我得到的這部《經傳(chuan) 釋詞》,不僅(jin) 是原刻而且還是最初試印的樣本。因書(shu) 口上的墨釘尚且存留未鏟,每卷卷首的書(shu) 名下也存有墨釘。這樣的初印本當然更為(wei) 罕見。購得此書(shu) 時,正值業(ye) 師黃永年先生在北京出席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的會(hui) 議。我持書(shu) 呈請業(ye) 師過目鑒賞,先生見之不禁拍案叫絶,歎為(wei) 佳品。先生並告之如此初印之本,業(ye) 師徜徉京、滬書(shu) 肆大半生,尚未曾寓目。其珍稀程度,可想而知。”如此看來,黃裳藏本也應當“不僅(jin) 是原刻而且還是最初試印的樣本”了。不過,與(yu) 辛氏藏本不同的是,黃裳藏本書(shu) 前僅(jin) 有王引之自序而無阮元序文,這是值得充分留意的。

 

另外,《經傳(chuan) 釋詞》刊印後影響巨大,除了大量翻刻本流傳(chuan) 外,後世還有不少學者嚐試對該書(shu) 內(nei) 容進行增補和辨正,較為(wei) 著名的如孫經世《經傳(chuan) 釋詞補》《經傳(chuan) 釋詞再補》,吳昌瑩《經詞衍釋》,章炳麟《王伯申新定助詞辨》等。有鑒於(yu) 此,本次出版《經傳(chuan) 釋詞》還附録了長洲蔣氏校刻的孫經世《經傳(chuan) 釋詞補》《經傳(chuan) 釋詞再補》兩(liang) 種,以便讀者研讀。

 

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

 

二〇二二年十月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