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訂朱子全書(shu) (附外編)》出版暨前言
書(shu) 名:《新訂朱子全書(shu) (附外編)》
作者:[宋]朱熹 撰;朱傑人、嚴(yan) 佐之、劉永翔 主編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11月
【推薦語】
儒學學派自孔子開創之後,曆經發展,至宋代達到了新的高峰,而朱子為(wei) 其代表,被譽為(wei) 中國文化“千年以來第一人”。誠如蔡尚思先生所說:“東(dong) 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國古文化,泰山與(yu) 武夷。”朱子之學風靡東(dong) 亞(ya) ,影響及於(yu) 歐美,正是朱子影響力曆久不衰的明證。因此,朱子著述可稱為(wei) 中國文化珍貴的思想寶庫。《朱子全書(shu) 》2002年出版第一版,2010年出版修訂版,此次推出《新訂朱子全書(shu) (附外編)》,將《朱子全書(shu) 》與(yu) 《朱子全書(shu) 外編》歸並一體(ti) ,從(cong) 版本的選擇、標點的使用、最新研究成果的吸納等方麵作了比較大的修改,或更換版本,或進行全新校勘,或修訂原誤,是朱子著述之集大成,更便於(yu) 使用。
【分冊(ce) 細目】
第一冊(ce) 周易本義(yi) 易學啟蒙 詩集傳(chuan)
第二冊(ce) 儀(yi) 禮經傳(chuan) 通解(一)
第三冊(ce) 儀(yi) 禮經傳(chuan) 通解(二)
第四冊(ce) 儀(yi) 禮經傳(chuan) 通解(三)
第五冊(ce) 儀(yi) 禮經傳(chuan) 通解(四)
第六冊(ce) 四書(shu) 章句集注 四書(shu) 或問
第七冊(ce) 論孟精義(yi) 家禮
第八冊(ce) 資治通鑒綱目(一)
第九冊(ce) 資治通鑒綱目(二)
第十冊(ce) 資治通鑒綱目(三)
第十一冊(ce) 資治通鑒綱目(四)
第十二冊(ce) 八朝名臣言行錄
第十三冊(ce) 宋名臣言行錄 伊洛淵源錄
第十四冊(ce) 紹熙州縣釋奠儀(yi) 圖、太極圖說解、通書(shu) 注、西銘解、近思錄、延平答問、童蒙須知、小學、陰符經注、周易參同契考異
第十五冊(ce) 朱子語類(一)
第十六冊(ce) 朱子語類(二)
第十七冊(ce) 朱子語類(三)
第十八冊(ce) 朱子語類(四)
第十九冊(ce) 朱子語類(五)
第二十冊(ce) 楚辭集注 昌黎先生集考異
第二十一冊(ce)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一)
第二十二冊(ce)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二)
第二十三冊(ce)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三)
第二十四冊(ce)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四)
第二十五冊(ce)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五)
第二十六冊(ce)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六)
第二十七冊(ce) 朱子佚詩佚文全考
第二十八冊(ce) 附錄
第二十九冊(ce) 書(shu) 集傳(chuan) 中庸輯略
第三十冊(ce) 程氏遺書(shu) 程氏外書(shu)
第三十一冊(ce) 上蔡語錄 韋齋集(附玉瀾集)
第三十二冊(ce) 南軒先生文集
【前言】
朱傑人
一
朱子,名熹,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晦翁、雲(yun) 穀老人、遯翁等。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宋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〇年)出生於(yu) 福建尤溪,宋寧宗慶元六年(一二〇〇年)病逝於(yu) 福建建陽。父名鬆,字喬(qiao) 年,號韋齋。早年遊學京師,學為(wei) 舉(ju) 子之文,刻意於(yu) 詞章之學。宣和五年(一一二三年)以後,從(cong) 學於(yu) 羅從(cong) 彥,始聞伊洛之學。從(cong) 此盡棄舊學,潛心於(yu) 《六經》、諸史與(yu) 二程理學。朱子十四歲時,朱鬆病逝,臨(lin) 終托孤於(yu) 籍溪胡憲、白水劉勉之、屏山劉子羽、劉子翬兄弟。
一一四八年,朱子十九歲,登進士第。三年後授左迪功郎,被任命為(wei) 泉州同安縣主簿。初入仕途的朱子,在躊躇滿誌於(yu) 治國平天下的同時謀求學術思想的升華與(yu) 深化。他問學於(yu) 其父朱鬆的“同門友”李侗。李侗的教誨,決(jue) 定了朱子學術思想由佛、道雜糅向純儒的轉變,也使他真正成為(wei) 二程理學道統上的嫡傳(chuan) 弟子。從(cong) 此,一個(ge) 以振興(xing) 儒學為(wei) 目標、以接嗣道統為(wei) 己任的朱子出現在中國文化思想史的大舞台上。
《宋史》稱:“熹登第五十年,仕於(yu) 外者僅(jin) 九考,立朝才四十日。”朱子誌不在為(wei) 官,一心專(zhuan) 注於(yu) 學術研究與(yu) 授徒講學,故朝廷屢次征召,他屢次辭命。但即使在短短“仕於(yu) 外”的九年中,他的政績依然卓爾不凡。
一一七八年,朱子知南康軍(jun) ,恰逢百年不遇的旱災。熹“至郡,興(xing) 利除害,值歲不雨,講求荒政,多所全活”(《宋史》本傳(chuan) ),在領導大規模賑荒救災中顯示出卓越的行政才幹,使陷於(yu) 絕境的一方難民脫離了苦海。朱子在任地方官期間,大力推行過兩(liang) 項為(wei) 民謀利的措施,一為(wei) “設社倉(cang) ”,一為(wei) “正經界”。“社倉(cang) ”用以救災賑荒,使貧苦的農(nong) 民免除高利貸的盤剝之苦;“正經界”則為(wei) 了鏟除豪民及官僚地主兼並土地之弊。朱子為(wei) 官,每到一處,總不忘建學興(xing) 教。在知南康期間,他修複了荒廢已久的白鹿洞書(shu) 院,並為(wei) 書(shu) 院製定了學規。六十四歲時,朱子被任命為(wei) 知潭州荊湖南路安撫使。到任不久,即著手修複嶽麓書(shu) 院。據記載,朱子白天處理政務,盡其辛勞,晚上則與(yu) 書(shu) 院的學生們(men) 講論學術,隨問而答,略無倦色。他的講學貼己務實、切中時弊,又親(qin) 切誠懇,使學生們(men) 很受感動。一時間,嶽麓書(shu) 院成為(wei) 三湘士子問道學經的聖地,“學者雲(yun) 集至千餘(yu) 人,各質所疑,論說不倦”(《光緒善化縣誌》卷十一)。此外,朱子還創辦了武夷精舍、考亭書(shu) 院等。每到一處,必興(xing) 辦書(shu) 院;為(wei) 官一方,必整頓縣學。大量人才由此培養(yang) 出來。
朱子的一生,主要是學術研究與(yu) 著書(shu) 立說的一生。一一六〇年正式拜李侗為(wei) 師標誌著朱子理學之路的發軔,在這以後的四十年學術生涯中,他的學術思想與(yu) 學術活動中有著如下幾個(ge) 重要的關(guan) 捩與(yu) 環節。
一一六八年,編成《程氏遺書(shu) 》。這是朱子輯錄程顥、程頤著述及二人與(yu) 其學生“所見聞答問”之書(shu) 。二程是理學的創始人,朱子由佛、道雜糅而入於(yu) 純儒之後,首先著手整理二程的遺文、遺訓,其用心良苦。二程之世距朱子的時代已有百餘(yu) 年之久,他們(men) 的言論、著述已有不少為(wei) 後人所竄易。朱子認為(wei) ,理學開山祖們(men) 的心傳(chuan) 之要已受到歪曲,“失之毫釐,則其謬將有不可勝言者”,所以,振興(xing) 理學必從(cong) 正其根本開始。他強調,讀程子之書(shu) ,“誠能主敬以立其本,窮理以進其知,使本立而知益明、知精而本益固,則日用之間,且將有以得乎先生之心,而於(yu) 疑信之傳(chuan) 可坐判矣”(《程氏遺書(shu) 後序》)。
一一七〇年,朱子四十一歲時,他的母親(qin) 祝太夫人去世。朱子在母親(qin) 的墓地築寒泉精舍,一則以服三年守喪(sang) 之期,再則接納求學諸子,三則潛心著述。寒泉精舍的數年,是朱子學問大進、著述豐(feng) 碩的數年。
首先,他完成了自己理學體(ti) 係中哲學基本理論框架的構建。《太極圖說解》、《西銘解》與(yu) 《通書(shu) 解》的成書(shu) 與(yu) 出版,是這一構建完成的重要標誌。
其次,他開始編撰《四書(shu) 集注》,著手重建儒學經典體(ti) 係。
第三,他完成了標誌著他自己獨特的理學家史學體(ti) 係的曆史巨著——《通鑒綱目》、《名臣言行錄》,及中國學術史上第一部學派、學術源流史的專(zhuan) 著——《伊洛淵源錄》。
第四,他與(yu) 呂祖謙合作,完成了中國曆史上第一部哲學選輯——《近思錄》。這是一本理學的階梯與(yu) 入門讀物,也是朱子數年寒泉精舍埋頭著述所得的總結。在這本書(shu) 中,他借用周敦頤、二程、張載的語言,表述了自己的理學體(ti) 係,簡明精核。這本書(shu) 後來成為(wei) 道學的基本教科書(shu) 。
一一九四年,光宗內(nei) 禪,寧宗趙擴即位。為(wei) 了“取天下之人望以收人心”(《攻媿集》卷二十六),趙擴采納宰相趙汝愚的推薦,任命朱子為(wei) 煥章閣待製兼侍講。宋代的侍講是一個(ge) 很特殊的官職,其任務就是專(zhuan) 門為(wei) 皇帝進讀書(shu) 史,講論經義(yi) ,備顧問應對。顯然,這是接近皇帝,並對其施加影響的好機會(hui) 。但是,趙擴並不是一個(ge) 真心要從(cong) 理學中汲取治國之道的君主。他招致朱子的目的,僅(jin) 僅(jin) 是為(wei) 了粉飾太平、妝點門麵。所以,當朱子一旦以王者師的姿態向他宣講“帝王之術”,要求他“正心誠意”、“動心忍性”,要求他讀書(shu) 窮理時,這位新君立即產(chan) 生了一種出自本能的反感。他覺得朱子是個(ge) 好管閑事而又誇誇其談的書(shu) 生。於(yu) 是一道詔書(shu) 將這位被大臣們(men) 推“天下第一人”的大儒攆出了皇宮。這時,距朱子入宮侍講僅(jin) 四十天。
朱子在侍講期間曾數度上疏言政,主張限製君權,反對近習(xi) 幹預朝政,反對大臣專(zhuan) 任己私,反對君主專(zhuan) 斷獨裁。這不但引起皇帝的反感,更引起了以裙帶關(guan) 係入主朝政、並專(zhuan) 橫獨斷的野心家韓侂胄的不滿。由此,引發了一場精心策劃的、以朱子及其學派為(wei) 主要攻擊對象的政治迫害。
一一九七年一月,朱子被削職罷官。他的學術被斥為(wei) “偽(wei) 學”,有人甚至上書(shu) 要求殺朱子,以為(wei) 道學者戒。朱子的學生蔡元定也被罷官流放。朱子的著作遭毀禁。一時間黑雲(yun) 壓城,時論洶洶。一一九八年,又置“偽(wei) 學逆黨(dang) 籍”,其中宰執四人、大臣四十四人、武臣三人、士人八人,共五十九人被列入黑名單。
在如此殘酷的政治壓力下,朱子顯示出大儒處亂(luan) 不驚、超然物外的大無畏精神。一一九四年,他從(cong) 京城退隱福建建陽,卜居於(yu) 風景如畫的考亭,並建成竹林精舍(後名滄州精舍),照舊聚徒講學,傳(chuan) 播理學思想。當有人告訴他,朝廷正嚴(yan) 道學之禁,並有人上書(shu) 要求殺害他時,他一笑了之,說:“死生禍福,久已置之度外,不煩過慮。”(王懋竑《朱子年譜》卷之四)同時,他依然潛心著作,筆耕不輟。在罷官回鄉(xiang) 到去世的短短五年中,他完成的論著有《儀(yi) 禮經傳(chuan) 通解》、《韓文考異》、《書(shu) 集傳(chuan) 》(未全部完成,後由蔡沈補完)、《楚辭集注後語辯證》。直到去世的那一天,還在修改《大學》“誠意”章。
慶元六年(一二〇〇年)三月初九午時,一代文化巨人朱子終於(yu) 走完了他曲折而光輝的理論思維之路,帶著遺憾和屈辱,離開了人世。
韓侂胄死後不久,朱子即被昭雪平反,恢複了名譽,諡曰“文”,並從(cong) 此被尊稱“朱文公”。一二二七年,理宗下詔書(shu) 曰:“朕觀朱熹集注《大學》、《論語》、《孟子》、《中庸》,發揮聖賢蘊奧,有補治道。”追封信國公,後改徽國公。自此以後,朱子被曆代統治者不斷加封,著作被列為(wei) 科舉(ju) 考試的官方教材,牌位被列入孔廟受到祭祀。
二
朱子逝世以後,他的學生兼女婿黃榦為(wei) 作行狀,著重對朱子的一生學術成就進行了全麵的總結。他的結論是:“道之正統,待人而後傳(chuan) 。自周以來,任傳(chuan) 道之責、得統之正者,不過數人,而能使斯道章章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由孔子而後,曾子、子思繼其微,至孟子而始著。由孟子而後,周、程、張子繼其絕,至先生而始著。蓋千有餘(yu) 年之間,孔孟之徒所以推明是道者,既以煨燼殘闕、離析穿鑿,而微言幾絕矣。周、程、張子崛起於(yu) 斯文湮塞之餘(yu) 、人心蠹壞之後,扶持植立,厥功偉(wei) 然。未及百年,蹐駁尤甚。先生出,而自周以來聖賢相傳(chuan) 之道一旦豁然,如大明中天,昭晰呈露。”(《黃勉齋先生文集》卷三十六《諡文朱先生行狀》)朱子的另一位學生李方子則稱:“先生於(yu) 是考訂訛謬,探索深微,總裁大典,勒成一家之言。仰包粹古之載籍,下采近世之文獻,集其大成,以定萬(wan) 世之法。然後斯道大明,如日中天,有目者皆可睹也。夫子之經,得先生而正;夫子之道,得先生而明。起斯文於(yu) 將墜,覺來裔於(yu) 無窮,雖與(yu) 天壤俱敝可也。”(王懋竑《朱子年譜》卷之四)他們(men) 的評論曆來受到重視,“以為(wei) 知言”。朱子以其博大精深的學術思想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化史、思想史上不可動搖的地位,並成為(wei) 中國社會(hui) 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達七百餘(yu) 年之久,是中華民族人文精神與(yu) 社會(hui) 傳(chuan) 統最主導也是最強勢的精神力量。
五百餘(yu) 年後(一七一四年),康熙皇帝命大學士李光地編修《朱子全書(shu) 》,並親(qin) 自為(wei) 之作序,稱朱子“集大成而緒千百年絕傳(chuan) 之學,開愚蒙而立億(yi) 萬(wan) 世一定之規”,說自己:“讀書(shu) 五十載,隻認得朱子一生所做何事。”並下詔朱子配祀孔廟“十哲”之列,再一次以法律形式確定了朱子在中國社會(hui) 和政治文化生活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曆代帝王及封建時代的理論家、思想家們(men) 對朱子的一再讚賞,不是沒有道理的。宋理宗首先道破了其中的奧秘,他說朱子“極高明而道中庸,多聞見而守卓約。凡《六籍》悉為(wei) 之論述,於(yu) 《四書(shu) 》尤致於(yu) 精詳。紛然眾(zhong) 說之殊,折以聖人之正。朕自親(qin) 學問,灼見淵源,常三複於(yu) 遺編,知有補於(yu) 治道”(《朱子實紀》卷九)。可見,朱子的思想之所以受到重視,“有補於(yu) 治道”是一個(ge) 重要原因。
當時代進入了二十世紀,人類的物質文明已經得到高度發展,那些代表著人類思想智慧的哲人們(men) 又從(cong) 深入的研究中發現了朱子思想的“新的”,或者確切地說是“不滅的”價(jia) 值。他們(men) 認為(wei) 朱子的思想不僅(jin) 有補於(yu) 封建社會(hui) 之治道,也有補於(yu) 現代文明之治道。於(yu) 是,在國際範圍內(nei) 發生了一場關(guan) 於(yu) 朱子學研究的熱潮。也許,這也正是我們(men) 今天所以要克服種種困難、耗費人力物力編纂《朱子全書(shu) 》的原動力所在。
三
朱子是中國曆史上著作最宏富的學者和思想家之一。他的研究觸角涉及儒家經典的所有領域,他的博學和深思,令人歎為(wei) 觀止。清代學者全祖望在編次《宋元學案》時曾感慨地稱朱子是一位“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的大學者。
據《四庫全書(shu) 》的著錄統計,朱子現存的著作共二十五種,六百餘(yu) 卷,總字數在二千萬(wan) 字左右。這還是個(ge) 十分不完全的統計。但僅(jin) 僅(jin) 這一組數字已極為(wei) 可觀,足以樹起一座辛勤創作的思想家的穹碑。如果沒有畢生孜孜不倦的思考和寫(xie) 作,誰也不可能在身後留下如此豐(feng) 厚的精神遺產(chan) 。
除了著作的豐(feng) 碩之外,朱子的著述還呈現出形式多樣化的特點。“述而不作”是從(cong) 孔子即已開始的儒家傳(chuan) 統。所謂“述”,實質上是一種借助對儒家經典的注解和詮釋來闡發自己思想和理論的創作方式。朱子是利用這種方式構建自己理學體(ti) 係最成功和最活潑的學者。他的《四書(shu) 章句集注》、《詩集傳(chuan) 》、《周易本義(yi) 》等就是這一類著作的代表。但朱子又決(jue) 不是個(ge) “不作”者,他以大量嚴(yan) 謹的理論著作為(wei) 自己的理學大廈奠定了基石。《太極圖說解》、《西銘解》等是其哲學思想的高度結晶。《通鑒綱目》、《名臣言行錄》等是其史學理論的集中展示。而一部《晦庵文集》則是他理學思想的最後結集。朱子的另一類著作,如《楚辭集注》、《韓文考異》等是對前代學術遺產(chan) 的整理和研究。這一類著作不僅(jin) 顯示出朱子深厚和廣博的學術功力,更表明了他在不同時期的學術取向。為(wei) 前代理學家編纂遺文,是朱子著作的又一種類型。他為(wei) 程顥、程頤編了《二程遺書(shu) 》、《二程外書(shu) 》,為(wei) 謝良佐編了《上蔡語錄》,還為(wei) 他的父親(qin) 朱鬆編了《韋齋集》。朱子還有一部與(yu) 友人合作的著作——《近思錄》。這是他在寒泉精舍為(wei) 母親(qin) 守墓時與(yu) 呂祖謙共讀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的著作,共同編選而成的。這是一本被稱為(wei) “我國第一本哲學選輯之書(shu) ,亦為(wei) 北宋理學之大綱,更是朱子哲學之輪廓”(陳榮捷《近思錄詳注集評》引言)的重要著作。
在朱子生前即已有人開始編印他的著作。朱子逝世以後,裒集、輯錄朱子不同類型和不同內(nei) 容的著作以成書(shu) 的現象,隨著朱子地位的不斷提高而愈益頻繁。清代是編集朱子著作最盛的時期,不僅(jin) 官方對此表現出濃厚興(xing) 趣,民間的熱情也非常高漲,“大全”、“全書(shu) ”、“類編”、“類纂”、“全集”、“大全集”之類的書(shu) 層出不窮。康熙年間,大學士李光地奉敕修的《朱子全書(shu) 》,是其中影響較大的一部,但卻也是一部不全之書(shu) 。所以,準確地說,自朱子逝世至今八百年間,還沒有一部真正意義(yi) 上的《朱子全書(shu) 》問世。這不能不說是一件憾事。這一現象是與(yu) 朱子的曆史地位極不相稱的。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全球範圍內(nei) 發生了研究朱子學的熱潮。這場最先由海外發端的思想、學術之潮很快影響到國內(nei) 的學術界,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準備,九十年代初,中國大陸的朱子學全麵崛起。意想不到的是,隨之而起又帶出了一個(ge) 副產(chan) 品:國內(nei) 外廣大的朱子後裔們(men) 自覺地投入了振興(xing) 中華、弘揚中華優(you) 秀文化傳(chuan) 統而群策群力的偉(wei) 大事業(ye) 。一九九三年五月,世界朱氏聯合會(hui) 成立,作出了積極支持朱子學研究工作的決(jue) 定。受此鼓舞,本人(時任華東(dong) 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所長)倡議編修《朱子全書(shu) 》。這一動議得到國內(nei) 外學術界和海內(nei) 外朱子後裔的熱烈響應和積極支持。安徽省古籍整理規劃小組組長、前副省長魏心一先生力排眾(zhong) 議,指示省古籍整理辦公室支持以華東(dong) 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為(wei) 主主持《朱子全書(shu) 》的編修,並支持安徽教育出版社與(yu) 上海古籍出版社聯合出版。同年,國家教育委員會(hui) 全國高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員會(hui) 批準《朱子全書(shu) 》正式立項,國務院古籍整理規劃小組和新聞出版署也同時將此書(shu) 作為(wei) 重點圖書(shu) 立項。一九九四年,編修工作全麵展開。曆時八年,《朱子全書(shu) 》告竣。
四
二〇〇二年,《朱子全書(shu) 》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和安徽教育出版社聯合出版,受到學術界的關(guan) 注與(yu) 好評,不久即告售罄。《全書(shu) 》雖經十年編修,可謂嘔心瀝血,但依然無法避免錯誤和疏漏。廣大讀者也善意地指出了不少問題。二〇〇八年起,以華東(dong) 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為(wei) 主體(ti) 的編纂委員會(hui) 即著手修訂事宜。遺憾的是那次修訂我們(men) 隻能在原版上作些挖改,並不能解決(jue) 全部問題。二〇一〇年在朱子誕辰八八〇周年之際,修訂本出版。雖然修訂版並不能完全如我們(men) 所願,但是它卻及時地滿足了讀者缺書(shu) 的需求,也有效地打擊了充斥市場的盜版書(shu) 。
《朱子全書(shu) 》編修之初,我們(men) 即有每十年修訂一次的規劃,但這一計劃要執行起來卻難度很大。一則,我們(men) 的編修者們(men) 在不斷地老去,有的已無力承擔編修之任,有的則已經作古(王貽梁先生、嚴(yan) 文儒先生、蔣立甫先生、鄭麥先生都已經離我們(men) 而去),我們(men) 已無法組織起有效的修訂隊伍。再則,出版社出於(yu) 成本的壓力,對修訂的積極性也並不高。但是,朱子學的蓬勃發展,學術的不斷進步,《全書(shu) 》在圖書(shu) 市場上的長期短缺,迫使我們(men) 不能不再次走出修訂這一步。二〇一八年,第二次修訂正式啓動,二〇二二年,告成。這次修訂,一大批新同誌參與(yu) 其中,他們(men) 是:黃靈庚、張祝平、李慧玲、程水龍、陳良忠、胡秀娟、陳才、苑學正、和溪、朱學博。他們(men) 的加入為(wei) 修訂工作注入了活力。也許,下一次修訂的重任將要由他們(men) 擔負。
本次修訂大致有以下幾個(ge) 方麵:
一、糾正錯誤,包括標點之誤、文字之誤、校勘之誤。這些錯誤,有的是排印之誤,但大多數還是整理者或囿於(yu) 學力,或由於(yu) 疏漏而造成的。這次修訂,凡我們(men) 發現的、讀者指正的,可說是應改盡改了。但我們(men) 依然不能保證已經沒有錯失。校書(shu) 如掃落葉,請讀者諸君諒解。
二、改正錯誤的文本。陳來先生指出,《太極圖說解》《附錄》所收張栻《太極圖解後序》後半截與(yu) 《延平答問》中語相同,恐有錯失。經考證,本書(shu) 錄自《周元公集》卷一的張栻《後序》乃是原刻本因缺頁而將下頁《延平答問》闌入致誤。但由於(yu) 張栻《後序》不見於(yu) 國內(nei) 的各種版本,導致此誤長期得不到糾正。最終,我們(men) 從(cong) 現藏於(yu) 日本名古屋市蓬左文庫的明弘治本《濂溪周元公全集》中覓得張栻全文(詳見朱傑人《張栻關(guan) 於(yu) 太極圖解的兩(liang) 篇序文》)。本次修訂,我們(men) 作了抽換。
三、近年來朱子學研究的發展可觀,新的成果不斷湧現,其中也包括了朱子學文獻研究的新發現和新觀點。本次修訂我們(men) 也盡可能地吸納和利用這些成果。如《朱子語類》全麵參校了朝鮮本、《儀(yi) 禮經傳(chuan) 通解》增加了幾種新校本、《八朝名臣言行錄》增加了李幼武所編《宋名臣言行錄前後集》、《楚辭集注》更換了底本等。這些變化在每本書(shu) 的修訂體(ti) 例中都有詳細說明。
四、把《朱子全書(shu) 外編》納入《全書(shu) 》之中,這樣,一方麵使朱子的著作真正成為(wei) 完帙,一方麵也便利了讀者。
《朱子全書(shu) 》原來是有兩(liang) 家出版社聯合出版,加上《外編》則有三家出版社。這是由當時特殊的出版環境造成的。雖不得已而為(wei) 之,但終究為(wei) 這部大書(shu) 的出版覓得了良機。所以在完成這次修訂之際,我們(men) 還是要對為(wei) 這部書(shu) 的麵世作出過貢獻的人們(men) 表示我們(men) 由衷的感謝。安徽省的老領導魏心一副省長、安徽教育出版社的黃書(shu) 元社長、資深編輯夏秀流編審、安徽省古籍辦的諸偉(wei) 奇主任是此書(shu) 編修出版的功臣,從(cong) 他們(men) 身上我們(men) 不僅(jin) 看到了他們(men) 的遠見卓識,更看到了他們(men) 的拳拳鄉(xiang) 梓之情。華東(dong) 師範大學出版社的王焰社長慷慨地轉移了《朱子全書(shu) 外編》的版權,又讓我們(men) 看到了一位出版家的大度和文化情懷。
但是,一部書(shu) 由三家出版社出版,畢竟不是一個(ge) 長久之計,既不利於(yu) 圖書(shu) 的出版、發行及修訂維護,也不利於(yu) 讀者的使用和閱讀。現在我們(men) 終於(yu) 完成了此書(shu) 的整合,我想,朱子九泉有靈,也會(hui) 感到欣慰。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