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zhuan) 訪台灣萬(wan) 卷樓總編輯張晏瑞:用中華文化搭起兩(liang) 岸出版交流之橋
來源:國際出版周報
時間:西元2023年2月27日
台灣萬(wan) 卷樓圖書(shu) 公司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就突破簡體(ti) 字圖書(shu) 進口禁忌,進口九千多包簡體(ti) 字圖書(shu) ,成為(wei) 較早大規模引進簡體(ti) 字圖書(shu) 的公司,並領導出版同業(ye) ,推動台灣簡體(ti) 字圖書(shu) 進口法製化的過程。除了進口簡體(ti) 字書(shu) 、出口繁體(ti) 字書(shu) 、以及兩(liang) 岸文史哲相關(guan) 學術著作之外,在促進兩(liang) 岸出版交流與(yu) 文化交流的道路上,萬(wan) 卷樓擔任著重要角色。
就目前兩(liang) 岸關(guan) 係而言,要想維護兩(liang) 岸關(guan) 係和平穩定、實現兩(liang) 岸同胞心靈契合,以出版為(wei) 媒、根植兩(liang) 岸的文化共性,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yi) 。筆者透過本次采訪台灣萬(wan) 卷樓圖書(shu) 股份有限公司總編輯張晏瑞,暢談中華文化元素在兩(liang) 岸出版交流工作中發揮的重要橋梁作用,並對目前兩(liang) 岸出版交流存在的實際問題與(yu) 未來出版交流路徑的建構,進行了深入的思考。
訪者:萬(wan) 卷樓圖書(shu) 公司是兩(liang) 岸出版交流的重點企業(ye) ,請介紹一下萬(wan) 卷樓的基本情況以及在兩(liang) 岸出版交流工作中的重點布局。
張晏瑞:如果從(cong) 《國文天地》創刊開始算的話,萬(wan) 卷樓基本上已經有將近40年的曆史了,在台灣可以稱得上是極少數、曆史較為(wei) 悠久的圖書(shu) 公司。公司主要由台灣一百多位大學教授組成,從(cong) 創辦初期迄今,以“發揚中華文化”“普及文史知識”“輔助國文教學”為(wei) 創刊宗旨。推動國學發展,作為(wei) 兩(liang) 岸中文人的共同資產(chan) ,一直是萬(wan) 卷樓的職責和使命。從(cong) 曆史沿革來看,萬(wan) 卷樓的主營業(ye) 務也經曆了從(cong) 語文教學到文史哲學術研究的轉型,不僅(jin) 範圍逐漸擴大,專(zhuan) 業(ye) 水平也在日益提升。
對於(yu) 兩(liang) 岸出版交流而言,一方麵主要通過版權貿易和圖書(shu) 進出口的方式,大量從(cong) 大陸引進學術書(shu) 籍,同時也將台灣的學術專(zhuan) 業(ye) 書(shu) 籍推向大陸,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兩(liang) 岸學術界對彼此學術資源的需求,為(wei) 兩(liang) 岸社會(hui) 創造新的知識增長點;另一方麵,我們(men) 將大量的大陸簡體(ti) 字圖書(shu) 直接引進台灣圖書(shu) 市場銷售,在滿足台灣讀者需求的同時,增進了台灣同胞對大陸的了解、對兩(liang) 岸共有文化的認同,這種模式有助於(yu) 拉近兩(liang) 岸同胞的心理距離。
我個(ge) 人認為(wei) ,由於(yu) 大陸與(yu) 台灣最大的共通點在於(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因此,中華文化應該成為(wei) 兩(liang) 岸出版交流中最重要的主題。無論是在版權貿易上、還是圖書(shu) 進出口上,都應該將中華文化題材的圖書(shu) 放在優(you) 先考慮位置。萬(wan) 卷樓在實際出版交流工作上,也是一直秉持“傳(chuan) 承中華文化、增大兩(liang) 岸共性”的理念。我堅信,也隻有從(cong) 兩(liang) 岸共同的文化出發,才可能拉近兩(liang) 岸同胞之間的距離,使兩(liang) 岸出版交流發揮切實效果,為(wei) 兩(liang) 岸的融合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訪者:除了版權貿易和圖書(shu) 流通,現階段還有哪些較為(wei) 成熟的兩(liang) 岸出版交流模式?
張晏瑞:現在兩(liang) 岸出版交流中,比較具有創新創意的是兩(liang) 岸合作編寫(xie) 的模式,也就是在“共同策劃、共同投資、共擔風險、共享權益”的“四共模式”下,兩(liang) 岸出版社合力實現出版價(jia) 值最大化。
我曾經參與(yu) 過比較有代表性的有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規劃的兩(liang) 岸合編語文教材的工作,兩(liang) 岸專(zhuan) 家學者集結共同的思想和智慧、共同策劃、共同選文、共同組稿、共同編寫(xie) ,最後達成知識的共鳴共享,凝聚兩(liang) 岸的文化共識,對於(yu) 中華文化的傳(chuan) 承,帶來既深且廣的影響。
這種教科書(shu) 的編寫(xie) ,是一種更為(wei) 高級、更具有挑戰的形式。兩(liang) 岸學者、出版人一起做事,彼此磨合,找到彼此的共同點。未來應該積極推動的,是兩(liang) 岸合編曆史教材的工作,這是兩(liang) 岸融合發展,必定要走的一條道路。
訪者:據我了解,目前仍有很大一部分台灣民眾(zhong) 對大陸的發展情況並不了解,那麽(me) 輸出科技圖書(shu) 是否是一個(ge) 較好的方式?
張晏瑞:兩(liang) 岸同胞的隔閡、兩(liang) 岸關(guan) 係的緊張,究其根本就是認知問題。如果認知存在偏差,誤會(hui) 是無法減少的。尤其在新聞媒體(ti) 建構事實的輿論環境下,台灣同胞多半是從(cong) 新聞上聽聞大陸的消息,對於(yu) 從(cong) 未去過大陸的同胞來說,除了容易受到誤導之外,更是無法了解到真實的大陸。
你說用科技類圖書(shu) 去改變台灣同胞對大陸的認知,但事實上,這樣的操作存在兩(liang) 點問題:其一,台灣圖書(shu) 出版市場的科技類圖書(shu) ,大部分都是從(cong) 歐美、日本等地引進的,從(cong) 大陸引進的比較少,大陸科技類圖書(shu) 要在台灣市場形成一定規模,並不容易;其二,就目前兩(liang) 岸關(guan) 係而言,大陸科技類圖書(shu) 的選題,如果選擇宣傳(chuan) 意味濃重的圖書(shu) ,台灣同胞往往無法感同身受,並且多半會(hui) 被曲解為(wei) 一種“威嚇”“炫耀”,造成“對話上的不投機”。因此,可能會(hui) 招來反效果。
我認為(wei) ,如果要讓台灣同胞了解大陸的真實麵貌,應該從(cong) 以下兩(liang) 點著力:
第一,加強兩(liang) 岸交流往來。改變台灣同胞認知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還是要讓台灣同胞親(qin) 自走一趟大陸,隻有真正地把腳踩在大陸的土地上,才能感受到最真實的大陸。我曾經因出版工作一年要去大陸16次,自然能感受到大陸的社會(hui) 發展與(yu) 人際交往的情感。但是,台灣更多的同胞是從(cong) 來沒有去過大陸的,他們(men) 無法認識真正的大陸,隻能憑借新聞媒體(ti) 的報道,進行想象和詮釋。
第二,從(cong) 直接宣傳(chuan) 到間接共情。比起科技圖書(shu) 直白地灌輸,反而那些傳(chuan) 統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戲劇文化、旅遊文化等類型的圖書(shu) ,更能夠讓台灣讀者接受,也更能夠讓台灣同胞了解到大陸的發展變化。我舉(ju) 個(ge) 例子,比如這個(ge) “吃”,如果台灣同胞通過閱讀了解到新疆的羊肉串、上海的生煎包、山東(dong) 的饅頭、福州的佛跳牆等都是源自於(yu) 大陸。他們(men) 不想去大陸嚐試一下嗎?不想去探索一下大陸美食和台灣美食的不同之處嗎?比起宣傳(chuan) 式的圖書(shu) ,用文化吸引力讓台灣同胞自發自願地想去了解大陸,感受到大陸的不同,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總之,我的理念就是,科技成就的宣揚不如文化深耕來得好。
訪者:在互聯網時代,大部分的年輕人已經被碎片化的信息包裹,熱愛讀書(shu) 的年輕人已不占多數,並且在不了解台灣年輕人喜好的情況下,大陸的圖書(shu) 該如何更好地走進台灣市場,如何進一步吸引台灣年輕人的注意力呢?
張晏瑞:沒錯,現在台灣年輕人確實都不怎麽(me) 愛看書(shu) 了,看電視劇、網劇等才是大頭市場。兩(liang) 岸出版人完全可以從(cong) 這個(ge) 角度出發,深度挖掘,輸出一些和電視劇有關(guan) 的圖書(shu) ,可以是IP劇的原創小說,也可以是根據電視劇、網劇改編出版的作品,通過電視劇的影響力直接給圖書(shu) 做宣傳(chuan) ,台灣年輕人可能會(hui) 更願意購買(mai) 、收集、珍藏這些圖書(shu) 。這樣做,是一個(ge) 比較淺層的做法,但還是有一定的市場效果。
另外,就是在整個(ge) 出版產(chan) 業(ye) 的選題策劃方麵,應該要改變單一傳(chuan) 統出版發行的思維,讓出版選題策劃走向“立體(ti) 化”的發展模式,也就是所謂的文化創意產(chan) 業(ye) 。例如:兩(liang) 岸都有油紙傘(san) ,台灣有些年輕人喜歡油紙傘(san) 帶來的意境、背後的文化氛圍等。大陸的出版產(chan) 業(ye) 可以抓住這樣的商機,圍繞油紙傘(san) 的製作流程、曆史、文化等不同角度,結合油紙傘(san) 相關(guan) 的主題,開發文創商品、文化旅遊、文化鑒賞等,全麵地去開發出版物。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福建的雕版印刷、土樓等,有沒有可能圍繞文創和圖書(shu) ,兩(liang) 岸共同推廣。這樣的交流模式,可能比單純的傳(chuan) 統圖書(shu) 出版來得更加具有吸引力,也更加年輕化、時尚化。我們(men) 也更能夠以書(shu) 為(wei) 媒,帶來更多的文化跨域發展。
訪者:多年來,萬(wan) 卷樓在兩(liang) 岸出版交流過程中遇到的機遇和困難有哪些?你有哪些建議?
張晏瑞:對於(yu) 機遇而言,首先,兩(liang) 岸有著共同的文化基礎和共同的曆史根源,中華文化是兩(liang) 岸共用共享的資源,是兩(liang) 岸共通性所在,圍繞這個(ge) 共性,兩(liang) 岸出版市場可以策劃出很多共同議題,可以誕生很多吸引兩(liang) 岸讀者的出版品,為(wei) 兩(liang) 岸攜手弘揚中華優(you) 秀文化創造了前提條件。其次,大陸有著很大的閱讀市場和消費潛力,無論是對於(yu) 萬(wan) 卷樓還是其他出版社而言,這都是台灣出版社謀求發展的機會(hui) 。也就是說,台灣出版產(chan) 業(ye) 能夠借助大陸市場的力量,迎接美麗(li) 的朝陽,開啟美好的明天,台灣出版產(chan) 業(ye) 應該好好把握機會(hui) 。
如果可能的話,我希望未來大陸圖書(shu) 出版市場多引進台灣出版的有關(guan) “弘揚中華文化”“追溯兩(liang) 岸共同根源”為(wei) 選題的圖書(shu) ,以更加開放的心態,讓台灣積極擁護中華文化的知識分子、專(zhuan) 家學者去大陸傳(chuan) 播文化認同感、文化理念,加強兩(liang) 岸同胞對彼此的了解,加強兩(liang) 岸出版人的溝通。
訪者:未來,兩(liang) 岸文化融合與(yu) 認同的加強,將對兩(liang) 岸出版業(ye) 及其交流有何促進作用?
張晏瑞:文化對經濟產(chan) 業(ye) 具有一定的反哺作用,具體(ti) 可以體(ti) 現在兩(liang) 個(ge) 方麵:第一,文化融合的環境可以為(wei) 兩(liang) 岸出版業(ye) 找到更多的共同點,兩(liang) 岸出版社可以共同生產(chan) 更多的出版作品。第二,共同的文化環境,意味著共同的出版市場,台灣出版社可以去大陸投資,大陸出版社可以來台灣投資,進一步加強對當地讀者的了解,可以生產(chan) 出更多適銷對路的出版品。
從(cong) 曆史發展脈絡來看,作為(wei) 兩(liang) 岸各領域交流中開始時間較早、效果較為(wei) 顯著的兩(liang) 岸出版交流,一直以來在促進兩(liang) 岸經濟文化交流、維護兩(liang) 岸關(guan) 係和平穩定發展、拉進兩(liang) 岸同胞心理距離等目標的實現上發揮著重要作用。但不可回避的是,在兩(liang) 岸同胞思想認知差異的影響下,兩(liang) 岸出版交流與(yu) 合作的過程並非順暢,仍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jue) 的問題。對此,有著多年從(cong) 事兩(liang) 岸出版交流活動經驗的張晏瑞,從(cong) 獨到的文化視角出發,呼籲兩(liang) 岸出版人要積極從(cong) 文化根源上尋找問題的解決(jue) 辦法,在兩(liang) 岸出版交流工作上要重點關(guan) 注兩(liang) 岸共同的文化議題,以“同”的文化基礎去修複“異”的隔閡,用文化共性重塑兩(liang) 岸共同的曆史記憶、提升兩(liang) 岸同胞的共情能力,這無疑給兩(liang) 岸出版交流工作指明了未來的發展方向。
張晏瑞簡介
文學博士,台灣彰化人,一九八一年生,畢業(ye) 於(yu) 台北市立大學、東(dong) 吳大學。現為(wei) 萬(wan) 卷樓圖書(shu) 股份有限公司、國文天地雜誌社總編輯兼業(ye) 務副總經理、章法學會(hui) 祕書(shu) 長、台灣師範大學、東(dong) 吳大學、真理大學兼任助理教授,開設編輯相關(guan) 課程。曾任台灣圖書(shu) 出版事業(ye) 協會(hui) 理事、副祕書(shu) 長。著有:《張壽林生平及其詩經文獻學研究》《孫德謙及其校讎目錄學研究》《台灣曆史辭典補正》(合著)及相關(guan) 學術論文多篇,編輯出版著作多部。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