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歐洲漢學會前主席巴得勝:“西觀”中華文化三十載,我看到什麽?

欄目:演講訪談
發布時間:2023-03-12 20:45:29
標簽:中華文化、西觀

歐洲漢學會(hui) 前主席巴得勝:“西觀”中華文化三十載,我看到什麽(me) ?

受訪者:巴得勝

采訪者:德永健(中新社記者)

來源:中國新聞網

 

在歐洲漢學界,比利時根特大學是繞不開的名字。早在1900年,根特大學就開設東(dong) 方學課程,並將梵文作為(wei) 選修課,1958年後,開始係統研究東(dong) 方學,漢學研究基礎可謂深厚。

 

從(cong) 根特大學走出的漢學家中,巴得勝(Bart Dessein)是佼佼者。1994年他獲得博士學位,以研究中國佛教哲學開啟學術生涯,後涉足儒學、新儒學、跨文化學等研究,發表大量學術文章;現為(wei) 根特大學東(dong) 方語言文化係教授,根特大學“東(dong) 亞(ya) 文化透視:身份、曆史意識、現代性”研究組組長。

 

2016年,巴得勝開始擔任歐洲漢學會(hui) 主席,直至去年8月任期屆滿卸任。從(cong) 1994年獲得博士學位開啟學術生涯至今,他“西觀”中華文化近三十載,有何心得和體(ti) 會(hui) ?近日中新社“東(dong) 西問”記者赴根特大學專(zhuan) 訪巴得勝,探討相關(guan) 話題。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您的學術生涯從(cong) 研究中國佛教哲學開始,後來為(wei) 什麽(me) 涉足儒學和新儒學研究?

 

巴得勝:佛教傳(chuan) 入中國後,與(yu) 道教、儒學等本土文化長期共存,如果研究中國佛教,不可避免要接觸儒學;從(cong) 魏晉南北朝開始,佛教也對儒學產(chan) 生影響,因此中國佛教研究和儒學研究是不可分割的。

 

新儒學研究源於(yu) 我對中國現代社會(hui) 的興(xing) 趣。可以看到新儒學在中國現代社會(hui) 越發重要,與(yu) 儒學在近代一度遭受猛烈批判有很大不同;從(cong) 曆史的角度看,這種轉變讓我有些吃驚,想探究其中的原因,當然也想借此去了解中國現代社會(hui) 。

 

 

 

2022年8月,浙江省湖州市長興(xing) 縣太湖古鎮孔廟內(nei) ,學齡前兒(er) 童在舉(ju) 行開蒙禮活動。吳拯攝

 

中新社記者:新儒學在中國現代社會(hui) 重新獲得重視,背後的原因是什麽(me) ?

 

巴得勝:我認為(wei) “沒有曆史就沒有將來”。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的曆史根基,它會(hui) 影響我們(men) 怎麽(me) 看待世界,怎麽(me) 看待自己在世界的地位。儒學是中華文化的曆史根基,中國近代有些人試圖把儒學消滅掉,這是不可能的。

 

另一個(ge) 原因與(yu) 中國國際地位有關(guan)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時候,中國在經濟、軍(jun) 事等領域遠遠落後於(yu) 歐美,有人歸罪於(yu) 儒學;現在隨著中國國際地位越來越高,大家認識到中國有自己的文化優(you) 勢,歐美也不一定什麽(me) 地方都比中國厲害,這麽(me) 說不是自傲,而是重新認識中國文化優(you) 勢,其中一部分優(you) 勢就是儒家思想。

 

 

 

2022年9月,山西省太原市雙塔博物館,老師為(wei) 孩子們(men) 點朱砂“開筆破蒙”。武俊傑攝

 

中新社記者:儒家思想為(wei) 中國發展提供了哪些智慧?有沒有具體(ti) 例子?

 

巴得勝:我想到儒家修身哲學。“修身”賦予個(ge) 體(ti) 道德責任,強調每個(ge) 人都有責任完善自己,目標是成為(wei) “君子”;如果每個(ge) 人都變得更好,國家就會(hui) 變得更好,也就是幫助國家發展。

 

從(cong) 這個(ge) 角度看,儒家思想不反對發展,與(yu) 現代化並不對立,關(guan) 鍵在於(yu) 如何發揚。封建社會(hui) 利用儒家思想維護皇權,隻會(hui) 阻礙社會(hui) 發展;儒家修身哲學號召大家成為(wei) “君子”,卻可以促進社會(hui) 發展。

 

 

 

2020年6月,廣西南寧孔廟博物館內(nei) ,一名身著漢服的孩童體(ti) 驗投壺,感受端午民俗。俞靖攝

 

中新社記者:關(guan) 於(yu) 現代化概念,去年中共二十大提出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強調現代化不等於(yu) 西方化,您怎麽(me) 看?

 

巴得勝:中國有自己的曆史背景,中國式現代化涵蓋很多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不可能是西方化。

 

現代化也不應該是西方化。西方當然有好的東(dong) 西,但西方不是標準,沒有一個(ge) 國家有權決(jue) 定別的國家全盤接受外來文化,每個(ge) 國家都應從(cong) 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去吸收這些文化,就像佛教傳(chuan) 入中國後慢慢融入本土,後來成為(wei) 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在當今世界,肯定會(hui) 有中國人對西方文化感興(xing) 趣,東(dong) 西文化會(hui) 彼此交融,試圖“全盤西化”並不現實。

 

 

 

2023年1月,市民在燒香祈福。韓海丹攝

 

中新社記者:中華文化發展至今,能不能幫助解決(jue) 西方世界麵臨(lin) 的一些挑戰和問題?

 

巴得勝:我想到中國哲學“天人合一”思想。古希臘哲學認為(wei) “人類應該征服自然”,基本上資本主義(yi) 發展受到了它的影響,“天人合一”思想則會(hui) 讓人重新思考如何發展經濟,重新思考人類和自然的關(guan) 係,我想對於(yu) 解決(jue) 現在的氣候變化和環境問題會(hui) 有幫助。

 

 

 

2021年11月,位於(yu) 江蘇南通的中國佛教八小名山狼山風景區。宋誠林攝

 

中新社記者:關(guan) 於(yu) 文化交流,您明確反對“西方中心論”,能否具體(ti) 闡述這一觀點?

 

巴得勝:跨文化交流的基礎是“平等”,如果從(cong) “西方中心論”出發,把西方文化當成標準,你永遠不會(hui) 理解別人的文化,這是現在很大的問題。

 

另一個(ge) 問題是不夠重視文化差異,看到差異隻會(hui) 很消極地說“那不一樣”,但不一樣的原因在哪裏?應該試著去了解別人的曆史和文化,即使最後並不認同,但這種態度很重要,不能因為(wei) “不同就否定”,這樣會(hui) 忽視彼此真正的關(guan) 聯。

 

中新社記者:對於(yu) 中華文化對外傳(chuan) 播,您有何看法和建議?

 

巴得勝:我認為(wei) 中華文化是中國軟實力的一部分,現在需要讓全世界看到中華文化的多樣性。有些東(dong) 西我覺得很有意思,但很難看到,比如中國書(shu) 法,很多歐洲人即使不懂漢字,也對中國書(shu) 法感興(xing) 趣,會(hui) 把書(shu) 法當成繪畫作品去欣賞,還有流行音樂(le) ,在歐洲年輕人裏很受歡迎,不過在歐洲很難聽到中國流行音樂(le) 。

 

 

 

2021年9月,由中國佛教協會(hui) 主辦的“翰墨讚盛世·丹青頌黨(dang) 恩——中國佛教書(shu) 畫邀請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ju) 行開幕式。杜洋攝

 

當然歐洲有自己的問題,比如我給學生講中國文學概況,在歐洲能買(mai) 到的中國文學作品卻很少,覆蓋的中國作家也不廣,我想是因為(wei) 出版社想賺錢,哪些中國作家的書(shu) 好賣就出版哪些書(shu) 。

 

如果中華文化對外傳(chuan) 播不夠豐(feng) 富,西方人可能會(hui) 想“我們(men) 知道的中國都是一樣的”,實際上並非如此,未來應想辦法展示中華文化的多樣性。(完)

 

受訪者簡介:

 

 

 

巴得勝(Bart·Dessein),比利時知名漢學家,根特大學東(dong) 方語言文化係教授,根特大學“東(dong) 亞(ya) 文化透視:身份、曆史意識、現代性”研究組組長,主要從(cong) 事中國佛教哲學、儒學、新儒學、跨文化學等研究,2016年至2022年任歐洲漢學會(hui) 主席。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