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的精神與(yu) 世界城市
作者:陳來
來源:“人文日新陳來”微信公眾(zhong) 號
一、禮是一套規則體(ti) 係,也是古代中國組織社會(hui) 的理想方式,它對現代社會(hui) 是否有意義(yi) ,或有何意義(yi) ?至少在多元文化成為(wei) 潮流的當今世界,值得深入探討。應該說,20世紀的曆史已經證明,在商業(ye) 衝(chong) 動籠罩世界、市場法則支配全球的21世紀,僅(jin) 僅(jin) 依靠法律和民主不能建設起有序和諧的社會(hui) 。為(wei) 了提高精神生活的品質,發揚道德價(jia) 值,指導人生方向,需要開放各種探求,而其中的一個(ge) 課題是:有必要把東(dong) 亞(ya) 傳(chuan) 統中的禮文化經過選擇而有益地應用於(yu) 人文教育的實施、社會(hui) 問題的解決(jue) 、人際關(guan) 係的調整,城市文明的建設,以期達到提升人性價(jia) 值、建立健全人格、共創和諧的秩序。
我們(men) 今天當然不可能也不應當企圖全部恢複古代關(guan) 於(yu) 禮製、禮俗儀(yi) 節的體(ti) 係,我們(men) 必須一方麵依據創造的轉化和批判的繼承發展的原則,把儒家古禮的精神、結構、氣質、原則、範式提煉出來,以適應現代社會(hui) 的需要,對治當今世界的病症。另一方麵,發揚古禮的禮讓精神,建設適宜現代城市文明的新的禮儀(yi) 體(ti) 係。的確,“禮”的涵義(yi) 本來就是十分豐(feng) 富的。那麽(me) ,在古代文化史上的“禮”究竟意有何指呢?這必須加以分析和說明。可以說,“禮”在古代文化中至少有六種不同的涵義(yi) :
1、禮義(yi) —貫徹於(yu) 禮之細節規定的核心價(jia) 值和倫(lun) 理原則
2、禮樂(le) —文化的體(ti) 係
3、禮儀(yi) —儀(yi) 式、禮節的形式規定
4、禮俗—生活中的習(xi) 慣規則
5、禮製—製度
6、禮教—以禮作為(wei) 主體(ti) 的規範體(ti) 係
我們(men) 今天討論古代的“禮”文化必須在以上的分疏的基礎上加以討論,應當說,“文明有禮”的禮主要指禮儀(yi) 意義(yi) 上的禮。
二、“文明”一詞,在中國古代始見於(yu) 周易易傳(chuan) ,如彖辭“文明以止,人文也”。但易傳(chuan) 所謂文明與(yu) 近代以來漢語“文明”一詞的意義(yi) ,距離頗大。與(yu) 近代漢語“文明”意義(yi) 相當的語詞,在古代即是“禮”。換言之,古代中國文化的“禮”含有文明的意義(yi) 。
儒家思想是東(dong) 亞(ya) 軸心文明的代表,而軸心時代的儒家思想可以說與(yu) “禮”的文明有極為(wei) 密切的關(guan) 係。西周的禮樂(le) 文明是儒家思想的母體(ti) ,軸心時代的儒家以重視“禮”為(wei) 其特色。“禮”的重要性可以《禮記》中的一段話來表示:
道德仁義(yi) ,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zheng) 辨訟,非禮不決(jue)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章;班朝治軍(jun) 、蒞官行法,非禮威嚴(yan) 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禮記·曲禮》)
禮是道德的標準、教化的手段、是非的準則,是政治關(guan) 係和人倫(lun) 關(guan) 係的分位體(ti) 係,禮有威嚴(yan) 的功能,也有親(qin) 合的作用。
當然,古代曆史文化的“禮”包含多種意義(yi) ,古代禮書(shu) 《儀(yi) 禮》所載,更多地是屬於(yu) 士以上貴族社會(hui) 的生活禮儀(yi) ,規定著貴族生活與(yu) 交往關(guan) 係的形式,具有極為(wei) 發達的形式表現和形式儀(yi) 節。禮尚往來的古語正是指明古禮從(cong) 祭祀儀(yi) 式脫胎而發展為(wei) 西周的交往關(guan) 係的形式化規範體(ti) 係。《儀(yi) 禮》的體(ti) 係更多屬於(yu) 古代貴族生活的慶典、節日、人生旅程、人際交往的儀(yi) 式與(yu) 行為(wei) 的規定。《禮記》冠義(yi) 篇更強調“禮義(yi) 之始,在於(yu) 正容貌,齊顏色,順辭令”,把禮作為(wei) 行為(wei) 規範體(ti) 係,強調容貌辭氣的規範和修飾是這一規範體(ti) 係的基礎,也是禮儀(yi) 訓練的初始入手處。事實上,《禮記》所理解的禮是一個(ge) 無所不包的文明體(ti) 係,隻要是從(cong) 動物性的自然活動方式擺脫出來,開始以工具利用自然力,它所利用的方式和結果就是文化,就是禮,這意味著,禮就是文化、文明。古禮包含大量行為(wei) 細節的規定,禮儀(yi) 舉(ju) 止的規定,人在一定場景下的進退揖讓,語詞應答、程式次序、手足舉(ju) 措皆須按禮儀(yi) 舉(ju) 止的規定而行,顯示出發達的行為(wei) 形式化的特色。這些規定在一個(ge) 人孩提時起開始學習(xi) ,養(yang) 成為(wei) 一種藝術,而這種行為(wei) 的藝術在那個(ge) 時代是一種文明,一種文化上的教養(yang) 。西周到春秋的禮儀(yi) 文明代表著當時世界最發達的禮儀(yi) 文明。
所以《禮記》上說,“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曲禮)“君子有禮,則外諧而內(nei) 無怨”。(禮器)又說:“道德仁義(yi) ,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是以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曲禮)從(cong) 德性上說,儒家既講“仁義(yi) 禮智信”,又講“溫良恭儉(jian) 讓”,兩(liang) 方麵在古典儒家是互相配合的,這在《論語》中看得最為(wei) 明顯。子貢評論孔子說“夫子以溫良恭儉(jian) 讓得之”(《論語》學而篇),這裏的儉(jian) 是指自我約束,節製不放縱。溫良恭儉(jian) 讓就是“文明有禮”的德行。仁義(yi) 禮智信則是“敦厚有德”的德行,它與(yu) 文明有禮的德行二者要互相配合。《禮記》講的“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其中的恭敬退讓就是溫良恭儉(jian) 讓,“以明禮”是說明溫良恭儉(jian) 讓這一套德行是用以行禮的德行。子夏甚至說“君子敬而無失,與(yu) 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nei) ,皆兄弟也”。(《論語》顏淵篇)做到了恭敬有禮,才能四海之內(nei) 皆兄弟,達到人際關(guan) 係的和諧。
三、現在,我們(men) 把禮儀(yi) 文明的精神和要義(yi) 歸結為(wei) 以下幾點:
1、禮主敬讓
《左傳(chuan) 》早就有:“讓,禮之主也”,《禮記·經解》也說禮是“敬讓之道”。
2、禮主和諧與(yu) 秩序的統一
禮是禮樂(le) 之總名,其中禮主秩序,樂(le) 主和諧,故禮是秩序與(yu) 和諧的統一。
3、禮貴他人
《禮記·坊記》:“君子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後己,則民作讓。”“善則稱人,過則稱己,則民不爭(zheng) ”。《禮記·表記》說:“君子恭儉(jian) 以求役仁,信讓以求役禮,不自高其事,不自尊其身,儉(jian) 與(yu) 位而寡於(yu) 欲,讓於(yu) 人,卑己尊人,小心而畏義(yi) 。”
所以,我們(men) 可以說:
“禮”所體(ti) 現的道德精神是貴人敬讓,突出對於(yu) 對方的尊重;
“禮”所追求的社會(hui) 理想是有序和諧,特別是秩序;“禮”的體(ti) 現是行為(wei) 和精神的高度文明。
曆史表明,禮之“文”作為(wei) 形式節目,是可變的,隨時代環境而改變;禮之“體(ti) ”則是不變的的基本精神原則。可以說,幾千年來,中國文化培養(yang) 了一種“禮性精神”,它起源於(yu) 祭祀禮儀(yi) ,而漸漸從(cong) 宗教實踐中獨立出來成為(wei) 人世的社會(hui) 之禮;它通過包括封建時代在內(nei) 的各個(ge) 時代的各種禮俗表達,但又是超越了那些具體(ti) 儀(yi) 節的普遍精神,這是一種人文主義(yi) 的禮性精神。禮的文化包括三個(ge) 層麵,禮的精神、禮的態度、禮的規定。禮的態度就是溫良恭儉(jian) 讓,有人歸納為(wei) “恭敬而不輕怠,莊重而不輕浮,沉穩而不浮躁,自然而不做作,優(you) 雅而不粗俗,真誠而不虛偽(wei) ,適中而不過分”。所以,我們(men) 可以說,中華文明的“禮”是以“敬讓他人”為(wei) 其精神,以“溫良恭儉(jian) 讓”為(wei) 其態度,以對行為(wei) 舉(ju) 止的全麵禮儀(yi) 化修飾與(yu) 約束為(wei) 其節目的文明體(ti) 係。無論如何,“為(wei) 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曲禮),禮不僅(jin) 對個(ge) 人修身有其意義(yi) ,對社會(hui) 更有提升社會(hui) 精神文明的移風易俗的作用。
從(cong) 比較文化的角度來看,禮的社會(hui) 性十分突出。在亞(ya) 裏士多德的德性表中,甚至在整個(ge) 西方倫(lun) 理學史上,都沒有類似中國對“禮”的強調,古代西方的德性倫(lun) 理範疇中,從(cong) 未想到以“禮”為(wei) 其中一德。古代儒家的“禮”不僅(jin) 是儀(yi) 式的規則,而是擴展到日常生活的舉(ju) 止合宜的要求。在某種意義(yi) 上,古典儒家認為(wei) 一個(ge) 人不通過“禮”的訓練就不能得到“仁”等高尚的品質。
四、2004年北京城市規劃提出的北京城市定位,是國家首都,國際城市,曆史名城,宜居城市,現在,“世界城市”已成為(wei) 北京城市的總體(ti) 發展定位和目標。據北京市政府2010年1月政府工作報告,“世界城市”是指國際大都市的高端形態,在全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麵具有重要影響力,具體(ti) 特征表現在國際金融中心、國際活動聚集地等。北京市政府為(wei) 北京市發展設計的這一獨立的城市發展定位,它擺脫了北京市以往“為(wei) ……服務”的外在的“為(wei) 他”的目的,而把城市本身的“自為(wei) ”的發展指標當做目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yi) 。
一般世界城市指標,以國際性強、人口眾(zhong) 多,交通先進,金融中心、文化機構聚集等為(wei) 標誌,注重城市的綜合經濟實力,產(chan) 業(ye) 結構的優(you) 化程度,科技創新的研發能力,並沒有提及城市的文明素質,沒有提及城市行為(wei) 與(yu) 精神的文明高度。這對已有的發達國家的世界城市來說,可能是不言自明的。但對於(yu) 以世界城市為(wei) 目標而尚未達到世界城市的北京來說,這樣的定義(yi) 就顯得不全麵了。
目前,著名的世界城市,在具有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的同時,也都具有較高的文明程度,尤其體(ti) 現在居民的行為(wei) 層麵,反映了這些世界城市居民的文明意識水平。如最典型的,這些城市市民的環保意識很強,作誌願者(義(yi) 工)的意識很普遍,這些都是我們(men) 今天城市和居民較欠缺的。因此,要建設世界城市,必須建立起一整套新的禮儀(yi) 文明體(ti) 係,建設高度發達的禮儀(yi) 文明,落實在居民的“行為(wei) ——精神”層次。從(cong) 這個(ge) 角度來看,北京市目前開展的“做文明有禮的北京人”主題活動,正是建設世界城市的一項重要的基礎工程。為(wei) 了推進這一建設,有必要大力發揚古代優(you) 秀禮文化的精神和態度,繼承北京人“客氣好禮”的老傳(chuan) 統,把傳(chuan) 統和現代對接,把傳(chuan) 統的禮文化轉化為(wei) 現代的禮儀(yi) 文明。
與(yu) “禮主敬讓”的古代文明既一致又有區別,現代社會(hui) 形成了一套適合現代城市公共生活的禮儀(yi) 規則與(yu) 行為(wei) 體(ti) 係。如“文明有禮”的要求,包括居民在公共生活中的衣著得體(ti) 、舉(ju) 止得當、用語禮貌、排隊有序,以及一套城市公共生活的習(xi) 慣。現代都市的文明還以“不影響他人”為(wei) 基礎原則,形成包括在城市不同場所場合的行為(wei) 要求和習(xi) 慣。如乘坐公共交通,以先來先坐為(wei) 原則,不得無禮占座,不得以腳踩座位,不得讓兒(er) 童在車內(nei) 隨意小便,要禮讓孕婦和殘疾人士等等。現代都市文明行為(wei) 規範和習(xi) 慣,就人際關(guan) 係而言,不再是傳(chuan) 統社會(hui) 以熟人為(wei) 主的人與(yu) 人接觸關(guan) 係,而是在都市生活中隨處可及的陌生人或不熟人之間的接觸關(guan) 係。就禮儀(yi) 文明而言,表麵上看,禮儀(yi) 文明所注重的是形式的層麵,但形式也反映著素質。如何在此種現代都市人際關(guan) 係中使行為(wei) 禮貌得體(ti) ,消解混亂(luan) 與(yu) 衝(chong) 突,體(ti) 現文明素質,是現代中國文化麵臨(lin) 的新的挑戰。北京市應以首善之區要求自己,要持之以恒地大力開展“新禮儀(yi) 、新習(xi) 慣”的教育宣傳(chuan) ,使之成為(wei) 從(cong) 家庭到學校到社會(hui) 的生活習(xi) 慣,從(cong) 而使得新禮儀(yi) 有深厚的生活文化基礎。
在現代化進程中,大量農(nong) 民進城務工,逐漸加入城市居民的行列,但他們(men) 原有的生活習(xi) 慣往往與(yu) 城市生活規則相抵觸,對行為(wei) 在公共場合對於(yu) 他人的影響缺少敏感性,這就需要幫助他們(men) 進行城市文明的再教育,讓他們(men) 熟悉了解城市文明的習(xi) 慣,加快融入城市生活的步伐。
還應看到,當今世界,各個(ge) 國家的世界城市的文明禮儀(yi) 有很大的共通性,在這裏每個(ge) 民族國家的特殊性傳(chuan) 統占的比重較小,通行的城市文明條目越來越成為(wei) 普適的標準,這是與(yu) 其他的文化領域有所不同的。這就要求我們(men) 熟悉世界上其他世界城市的禮儀(yi) 文明,關(guan) 注我們(men) 在城市文明方麵與(yu) 世界城市的差距。中國目前仍處於(yu) 經濟快速增長的時期,我們(men) 應當記取孔夫子的教導“貧而樂(le) ,富而好禮”,使城市文明的水平與(yu) 經濟發展同步提高,精神文明與(yu) 物質文明同步發展,而無愧於(yu) 中華文明曆史上“禮儀(yi) 之邦”的盛譽。
按照儒家禮思想的傳(chuan) 統,在理解禮的意義(yi) 和變遷中,最重要的是區分“禮”和“儀(yi) ”。或者用另一種後來儒家常用的分疏,即強調“禮之本”和“禮之文”的分別。我們(men) 今天所說的“文明有禮”主要還是在“禮之文”的層次,在禮儀(yi) 禮俗的層次,而不是道德規範的層次,這是應當區別清楚的。
2010年9月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