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讀論語——安樂哲與羅思文論語譯注序言

欄目:書評讀感
發布時間:2023-03-12 20:29:14
標簽:哲讀論語

哲讀論語——安樂(le) 哲與(yu) 羅思文論語譯注序言

作者:【美】安樂(le) 哲【美】羅思文 譯著;彭萍 譯

來源:選自:《哲讀論語——安樂(le) 哲與(yu) 羅思文論語譯注》

 

 

 

閱讀《論語》需要回歸孔子最初的“道”。這種“道”古老而又周而複始:兩(liang) 千多年來,無數人都曾沿著這條“道”前行。在我們(men) 看來,這條“道”依然非常適合通行,完全可以指導探索者、研究者和人們(men) 改善自己目前的狀況。

 

因此,很多讀者可能會(hui) 馬上開始閱讀本書(shu) 的譯文,在孔子及其弟子的直接帶領下進入“道”。不過,對於(yu) 其他不熟悉地形的人,我們(men) 擔心路標可能不太容易辨別。與(yu) 西方的眾(zhong) 多哲學家試圖以一種與(yu) 曆史和文化無關(guan) 的方式進行哲學探討不同,孔子非常關(guan) 心當時亟待解決(jue) 的問題,因此《論語》涉及眾(zhong) 多人物、地點和事件,當代西方讀者很可能對這些內(nei) 容覺得非常陌生。

 

為(wei) 此,我們(men) 將介紹文本的曆史背景,也許這樣會(hui) 使閱讀變得更加輕鬆。如果能夠實現這一目的,我們(men) 將非常開心。我們(men) 並不是要在曆史背景介紹或尾注中把文本中涉及的所有人物、地點和時間都描述一遍,如果這樣做,我們(men) 的譯本會(hui) 變成一部多卷本的著作,可能無助於(yu) 闡釋孔子的“道”。想了解中國古代曆史更多細節的讀者可以直接閱讀書(shu) 後的參考書(shu) 目,以及更側(ce) 重於(yu) 曆史導向和闡釋語境的譯本。

 

在我們(men) 看來,從(cong) 哲學角度介紹文本非常重要,因為(wei) 孔子的“道”通往一個(ge) 在諸多重要方麵與(yu) 我們(men) 截然不同的世界。按照我們(men) 的觀點,那一定是一個(ge) 宜居的世界,與(yu) 我們(men) 的世界截然不同。我們(men) 試圖描述那個(ge) 世界及其居民和他們(men) 的語言,希望這些路標能夠顯著降低當代西方讀者的閱讀障礙。

 

我們(men) 建議,讀者在仔細閱讀文本的同時關(guan) 注哲學方麵的材料。實際上,我們(men) 從(cong) 哲學角度的介紹旨在使不同層次的讀者都能按照孔子自己的主張走上“孔子之道”,避免帶著文本自身所沒有的文化內(nei) 涵和重要性對其進行改寫(xie) 。我們(men) 在既定的文化環境中成長,成長中被賦予特定的世界觀(各種信念和價(jia) 值觀),這些世界觀照亮我們(men) 生活的道路,通過必要的文化價(jia) 值為(wei) 我們(men) 提供前行的階梯。這種作為(wei) 照明源的世界觀就像柏拉圖的太陽,使生活穩定並且可以預期。借助這些明亮的文化之光,我們(men) 試圖透過窗戶觀察一種極為(wei) 不同的文化,我們(men) 的光使這扇窗戶變成了一麵鏡子,因此我們(men) 看到的都是相似的-—是自己的映像。換言之,我們(men) 傾(qing) 向於(yu) 將自己文化體(ti) 驗中熟悉的部分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將有助於(yu) 自身發展和豐(feng) 富自已知識的比較拋在身後。

 

我們(men) 隻有始終想著沉澱於(yu) 中國人生活和思維方式的不尋常的假設,才能抵抗文化還原論的吸引。這並不意味著對《論語》做某種程度的客觀解讀是一種天真的想法。《論語》本身隱含的前提是文本必須內(nei) 化成讀者本人的東(dong) 西。盡管我們(men) 相信自己解釋性的哲學論據是合理的,但並不希望強製別人接受並因此聲稱這是對文本的“終極”解讀,因為(wei) 《論語》內(nei) 容十分豐(feng) 富。此外,盡管我們(men) 的曆史性介紹相當直接,且不會(hui) 引起過多爭(zheng) 論(編寫(xie) 過程中我們(men) 並沒有努力凸顯其學術性),但並不意味著我們(men) 的哲學素材同樣直接且不會(hui) 引起爭(zheng) 議;我們(men) 非常尊重的很多學者很可能不同意我們(men) 對中國古代社會(hui) 、人民和語言的部分闡釋,並因此不讚同我們(men) 對《論語》的至少部分解讀。

 

為(wei) 更好地說明我們(men) 的詮釋,也考慮到廣大漢學家和其他感興(xing) 趣的讀者的需要,附錄中提供了額外的證據和論據,還附上了有關(guan) 最近複原的考古手稿(該手稿是現存最古老的《論語》版本)的討論,這一手稿對我們(men) 的翻譯很有啟發。

 

這就是本書(shu) 的結構。希望讀者能夠深入本書(shu) 的核心,即《論語》本身;希望看到您沿著我們(men) 所說的“道”一路前行。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