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登封嵩陽書院:千年尚學 文脈相繼

欄目:廟堂道場
發布時間:2023-03-12 20:24:47
標簽:嵩陽書院

河南登封嵩陽書(shu) 院:千年尚學 文脈相繼

來源:光明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三年歲次癸卯二月初三日辛亥

          耶穌2023年2月22日

 

書(shu) 院,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hui) 特有的一種教育組織,在我國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而獨特的地位,且發生過舉(ju) 足輕重的影響。

 

這裏,是一座書(shu) 院,卻不止於(yu) 一座書(shu) 院。

 

鬆柏蒼翠,峰嶺巍峨,位於(yu) 嵩山南麓的嵩陽書(shu) 院從(cong) 五代後唐到清代末年,經曆了近千年的講學曆史,在傳(chuan) 播中華民族文明和培養(yang) 造就人才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因其獨特的儒學教育建築性質,而被專(zhuan) 家稱為(wei) 研究中國古代書(shu) 院建築、教育製度以及儒家文化的“標本”。

 

 

 

嵩陽書(shu) 院始建於(yu) 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原名嵩陽寺,是一處佛教活動場所,僧徒曾經達數百人。隋煬帝大業(ye) 年間(公元605-618年),更名為(wei) 嵩陽觀,開始被道教占據,著名道士潘師正、孫太衝(chong) 等曾在此修煉。

 

五代時期,社會(hui) 動蕩,許多有識之士為(wei) 使孔孟思想不至沒落,把辦教育、傳(chuan) 授儒學作為(wei) 已任,紛紛聚集於(yu) 嵩山開課授徒。後周皇帝柴榮將嵩陽觀改為(wei) 太乙書(shu) 院,自此,嵩陽觀逐漸成為(wei) 一個(ge) 儒家思想傳(chuan) 播的場所。

 

 

 

北宋之後,文風大行,著名學者呂蒙正、滕子京以及理學的奠基人程顥、程頤、朱熹先後在這裏聚徒講學、傳(chuan) 播儒家理學思想,這裏成為(wei) “洛派理學(亦稱程朱理學)”的誕生地,宋仁宗親(qin) 賜匾額更名為(wei) 嵩陽書(shu) 院。王安石變法之後,許多的大臣與(yu) 王安石政見不和,便退居離開朝廷,因這裏和都城開封很近,他們(men) 便雲(yun) 集於(yu) 此、著書(shu) 立說、傳(chuan) 徒授藝,嵩陽書(shu) 院名噪一時,範仲淹、司馬光、楊時等均在此執教,而司馬光的偉(wei) 大巨著《資治通鑒》其中的第9至21卷就是在這裏寫(xie) 的。

 

明朝末年,嵩陽書(shu) 院不慎遭了一場大火,殿堂建築被焚燒殆盡。到了清朝,由於(yu) 嵩陽書(shu) 院的盛名遠播,登封知縣葉封、名儒耿介、河南巡撫王日藻等人先後主持重修書(shu) 院,到康熙年間累計學田1427畝(mu) ,四方求學者不遠千裏而來,重新恢複了往日書(shu) 聲朗朗的場景。清康熙辛卯年,河南省在開封選拔舉(ju) 人,按名額每縣不足一人,可單嵩陽書(shu) 院就考取了五人。

 

 

 

然而,因書(shu) 院位於(yu) 中原腹地,屢遭兵燹,“其地忽興(xing) 忽廢、忽盛忽衰,自唐、宋、元、明以迄今,茲(zi) 政不知曆幾年所。”雖然戰火頻生,嵩陽書(shu) 院始終弦歌不輟,從(cong) 公元934年至1905年改製為(wei) 小學堂,講學活動持續了970餘(yu) 年。2001年時,被國務院公布為(wei)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流傳(chuan) 千年的不僅(jin) 僅(jin) 是書(shu) 院的建築,更是其中氤氳的文脈精神。當代的嵩陽書(shu) 院,基本保留了清朝修複後的建築主體(ti) 原貌,占地近1萬(wan) 平方米、分五進院落,其中有古建築106間。書(shu) 院保存下來的文物也很多,最著名的是2株漢封將軍(jun) 柏和9米多高的大唐碑,人稱“稀世寶”。兩(liang) 株柏樹樹齡都在4500年以上,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樹木。

 

 

 

嵩山高萬(wan) 尺,洛水流千秋。千年的嵩陽書(shu) 院,在做好保護與(yu) 開放的同時,依然延續著文化功效。時至今日,立於(yu) 書(shu) 院內(nei) ,雖聽不到朗朗讀書(shu) 聲,但卻仍能感受到那份儒學大師的諄諄教誨與(yu) 程門立雪的虔誠求學,其蘊含的尊師重道、立德樹人的優(you) 良教育傳(chuan) 統至今仍在傳(chuan) 承。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