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琦作者簡介:王琦,女,西元1976年生,湖南邵陽人,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中國哲學博士。現任長沙理工大學教授。主要從(cong) 事儒家哲學、經筵講義(yi) 等領域的研究,著有《論語探微》(中南大學出版社2018年)等。 |
君子義(yi) 以為(wei) 上
作者:王琦(湖南汨羅屈子書(shu) 院執行院長)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三年歲次癸卯二月初五日癸醜(chou)
耶穌2023年2月24日
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君子不僅(jin) 有著文質彬彬、知書(shu) 達禮、溫柔敦厚的翩翩風度,而且品德高尚、堅毅勇敢、智慧仁愛、胸懷坦蕩,同時又能夠審時度勢、淡泊名利、知天達命……似乎一切美好的詞匯與(yu) 讚美的語言均可加之於(yu) 君子身上。然而君子之所以成其為(wei) 君子,關(guan) 鍵就在於(yu) 他無論身處順境還是逆境,無論是麵對義(yi) 與(yu) 利、生與(yu) 死的衝(chong) 突,都能堅守“義(yi) 以為(wei) 上”的道義(yi) 選擇與(yu) 價(jia) 值追求,義(yi) 之與(yu) 比、見得思義(yi) 、見義(yi) 勇為(wei) ,甚至為(wei) 了理想而敢於(yu) 舍生取義(yi) 。
義(yi) 之與(yu) 比。《釋名》曰:“義(yi) ,宜也。裁製事物,使合宜也。”在個(ge) 人修身立德與(yu) 社會(hui) 交往中,君子總是以“義(yi) ”作為(wei) 裁製事物的原則與(yu) 規範,使自身言行舉(ju) 止、立身行事合宜合度。孔子說:“君子之於(yu) 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yi) 之與(yu) 比。”君子對於(yu) 天下的人與(yu) 事,不論親(qin) 疏遠近,不帶主觀成見,不拘泥於(yu) 條條框框,通權達變,一切唯“義(yi) ”是從(cong) ,“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孟子·公孫醜(chou) 上》)。因此,君子在喧囂的塵世,既能不媚於(yu) 俗,不為(wei) 物所惑,堅持操守與(yu) 底線,篤信好學,擇善而從(cong) ,保持人格獨立,又能夠審時度勢,與(yu) 時俱進,根據變化了的情況采取不同的措施與(yu) 行動,悠遊於(yu) 世間。君子所思所想所言所行,因有“義(yi) ”而合情合理合度,故君子將“義(yi) ”視為(wei) 自身生命的本質屬性,“義(yi) 以為(wei) 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論語·衛靈公》),身體(ti) 力行,篤守善道,德業(ye) 日進,成己成人。
見得思義(yi) 。自古以來,言義(yi) 則必及利。如何確保個(ge) 人利益,而又不損害他人利益、集體(ti) 利益,甚至國家利益呢?孔子提出了“見得思義(yi) ”的原則,要求君子以“義(yi) ”作為(wei) “利”的衡量標準,為(wei) 處理義(yi) 利關(guan) 係提供了一條重要原則。如果所得之“利”是符合“義(yi) ”的,則是可取之利;反之,“不義(yi) 而富且貴,於(yu) 我如浮雲(yun) ”(《論語·述而》)。可見,傳(chuan) 統儒家並非不言利,而是追求符合道義(yi) 之利,試圖以道義(yi) 原則來調節物質利益分配,協調人與(yu) 人、人與(yu) 社會(hui) 之間的關(guan) 係,既保證個(ge) 人的合法利益,又將個(ge) 人利益控製在一定的範圍內(nei) ,不讓世人因“放於(yu) 利而行”損害社會(hui) 與(yu) 國家之“公義(yi) ”。古人雲(yun) :“廢義(yi) 則利不立,厚貪則怨生”(《國語·晉語二》)。義(yi) 是利得以實現的前提,不義(yi) 而重利,則會(hui) 導致人與(yu) 人之間的怨懟與(yu) 社會(hui) 的不和諧,因此,君子“義(yi) 然後取,人不厭其取”(《論語·憲問》)。能否在利益麵前保持清醒的頭腦與(yu) 理性的思維,以義(yi) 製利,見得思義(yi) ,不僅(jin) 涉及君子與(yu) 小人之分,而且是人類社會(hui) 和諧發展所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見義(yi) 勇為(wei) 。君子之所以受人景仰,還體(ti) 現在麵臨(lin) 某種社會(hui) 不公,看到他人遇到危險,或遭受侵犯時,能夠挺身而出,見義(yi) 勇為(wei) ,為(wei) 維護社會(hui) 公義(yi) 、人民福祉而無所畏懼。之所以用“義(yi) ”作為(wei) 評判勇敢的原則,是因為(wei) 從(cong) 社會(hui) 層麵而言,“君子有勇而無義(yi) 為(wei) 亂(luan) ,小人有勇而無義(yi) 為(wei) 盜”(《論語·陽貨》)。在上位者如果有勇而無義(yi) ,就有可能因逞一時之勇而作出錯誤的決(jue) 策與(yu) 行動,給國家和社會(hui) 帶來動蕩與(yu) 混亂(luan) ;在下位者如果有勇而無義(yi) ,則有可能突破法律與(yu) 規範的束縛,膽大妄為(wei) ,為(wei) 非作歹,給社會(hui) 或他人帶來損害。此外,從(cong) 個(ge) 人層麵而言,見義(yi) 勇為(wei) 並不意味著要無謂地犧牲個(ge) 人的生命,而是強調多謀善斷,勇敢而不魯莽,肩擔道義(yi) 而不蠻動。真正的勇敢不是匹夫之勇,而是能夠為(wei) 踐行道義(yi) 勇敢前行,胸懷坦蕩,不憂不懼,做應做之事。在現實生活中,之所以有人見義(yi) 不為(wei) 、卻步不前,是因為(wei) 有著自己的“小算盤”,一切以是否對個(ge) 人有利為(wei) 行動標準。如果任由這種行為(wei) 蔓延下去,則會(hui) 導致社會(hui) 風氣的頹壞,正義(yi) 得不到伸張。反之,如果社會(hui) 中人人敢於(yu) 見義(yi) 勇為(wei) ,則不善之事、不善之人無所遁形,有利於(yu) 形成風清氣正、誠信友愛、平等公正、文明和諧的社會(hui) 氛圍。
舍生取義(yi)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當麵臨(lin) 個(ge) 人生死與(yu) 國家、民族大義(yi) 之抉擇的時候,君子不僅(jin)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裏之命,臨(lin) 大節而不可奪”(《論語·泰伯》),能擔當、可托付、有氣節,甚至可以“見危致命”(《論語·子張》),“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為(wei) 國家、為(wei) 民族貢獻自己的生命。因為(wei) 人生在世,有比生命更為(wei) 寶貴的東(dong) 西,值得為(wei) 之付出生命的代價(jia) ,那就是道義(yi) 的原則與(yu) 價(jia) 值追求。孟子說:“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yi)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yi) 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yu) 生者,故不為(wei) 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yu) 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生死抉擇,惟義(yi) 所在,這便是“義(yi) 以為(wei) 上”的原則在生死問題上的最高升華,也是古往今來誌士仁人所達到的最高人格與(yu) 精神境界,激勵著一代代中華兒(er) 女,為(wei) 實現國家繁榮、民族振興(xing) 而敢於(yu) 振臂高呼,前仆後繼,砥礪奮鬥,甘願拋頭顱、灑熱血。這就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與(yu) 真君子。
古之君子“義(yi) 以為(wei) 上”的道義(yi) 選擇與(yu) 價(jia) 值追求,為(wei) 世人在物欲橫流、熙熙攘攘的社會(hui) 中立大誌、明大德,堅持理想,信守道義(yi) ,明辨是非,安身立命,提升個(ge) 人精神境界,協調各種利益關(guan) 係,構建和諧社會(hui) ,依然有著重要的借鑒價(jia) 值與(yu) 現實意義(yi) 。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