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桂榛作者簡介:林桂榛,贛南興(xing) 國籍客家人,曾就學於(yu) 廣州、北京、武漢等及任教於(yu) 杭州師範大學、江蘇師範大學、曲阜師範大學等,問學中國經史與(yu) 漢前諸子,致思禮樂(le) (楽)刑(井刂)政與(yu) 東(dong) 亞(ya) 文明,並自名其論爲「自由仁敩與(yu) 民邦政治」。 |
[摘 要]荀子所推崇的子弓非孔子所讚賞的仲弓。仲弓即孔子弟子冉雍仲弓,魯人,姓冉,名雍,字仲弓;子弓即馯臂子弓,楚人,姓馯,名臂,字子厷,又作子弓,衍作子弘。子弓從(cong) 孔子弟子魯人商瞿子木受易學,有傳(chuan) 孔易之大功,《史記》雲(yun) 子弓是孔子易學的第二代傳(chuan) 人,《漢書(shu) 》以為(wei) 是第三代,當以《史記》為(wei) 是。子弓為(wei) 孔子易學的正宗嫡傳(chuan) ,他橫跨在孔子、荀子之間,架起了“孔子﹣荀子”的天道論傳(chuan) 承譜係,且這個(ge) 譜係完全不同於(yu) 由子思所架托的“孔子﹣孟子”之思想譜係。經驗主義(yi) 的“孔子﹣子弓﹣荀子”譜係有別於(yu) 理性主義(yi) 的“孔子﹣子思﹣孟子”譜係,前者的天道論、人性論是非本體(ti) 論、非形而上學的,而後者糅合倫(lun) 理信念與(yu) 天道抽象本體(ti) 的思想正為(wei) 漢魏、唐宋的倫(lun) 理憂心家所繼承與(yu) 發展,遂成道學之儒。
[關(guan) 鍵詞]子弓; 仲弓; 易學; 譜係; 天道論
一
筆者讀2010年前半年出版的中文報刊,發現文史哲學術界有數位嚴(yan) 肅學者論及先秦儒學時屢將《荀子》一書(shu) 中為(wei) 荀子所推崇的“子弓”這人與(yu) 《論語》一書(shu) 中為(wei) 孔子所讚賞的“仲弓”這人等同起來,認為(wei) 子弓即仲弓,認為(wei) 荀子高度推崇的子弓就是孔子親(qin) 炙弟子冉雍仲弓。譬如楊朝明教授說:“《荀子》將孔子與(yu) 他的弟子仲弓進行比較,說‘仲尼長,子弓短’。”[①]吳龍輝教授說:“冉雍字仲弓,《荀子》作子弓,如同《論語》中常將‘季路’稱作‘子路’。”[②]周遠斌教授說:“孔子這裏(《論語》“子謂仲弓”章)將子弓的情況作比於(yu) 犂牛之子,以犂牛之子的不自卑和積極有為(wei) ,來鼓勵子弓不要自卑出身,而應積極有為(wei) 。”[③]李桂民博士說“荀子在思想上遙追孔子、子弓,子弓即仲弓,屬於(yu) ‘德行’一科的弟子”[④],又說“荀子在思想上推崇孔子與(yu) 子弓……仲弓作為(wei) 儒家第一代弟子的重要代表,其思想為(wei) 荀子所遙契”[⑤]。
將子弓、仲弓等同的說法在2010年前的報刊上有數十見[⑥],一些重要學術專(zhuan) 著如《先秦諸子係年》[⑦]、《荀學源流》[⑧]、《荀子集解》[⑨]、《荀子校釋》[⑩]等亦持此論,且此論為(wei) 唐楊倞、宋陳師道、宋程大昌、元吳萊、清汪中、朱彝尊、俞樾、康有為(wei) 、劉師培等重要學者所持,如宋台州本《荀子》載唐楊倞注《非相》篇“仲尼長、子弓短”句雲(yun) “子弓蓋仲弓也,言子者著其為(wei) 師也”,楊倞此注最早還被明朱載堉《樂(le) 律全書(shu) 》卷二十三《審度》篇征引過。荀子推崇的子弓究竟是誰?除上述“子弓=仲弓”的見解外,史上還有其他見解,如王弼、韓愈等雲(yun) “子弓≠仲弓”。梁皇侃《論語義(yi) 疏》注“逸民”章人物朱張(朱或寫(xie) 作侏或硃)引王弼雲(yun) “朱張字子弓,荀卿以比孔子”,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引王弼語同,《論語注疏》宋邢昺曰“不論朱張之行者,王弼雲(yun) ‘朱張字子弓,荀卿以比孔子’,言其行與(yu) 孔子同,故不論也”。清徐鼒《讀書(shu) 雜釋》卷十曰:“荀子學於(yu) 子弓之門人,故尊其師之所自岀,是不以為(wei) 朱張也,楊倞《荀子》注亦不以子弓為(wei) 朱張,知弼注妄言也。”《韓集點勘》卷三曰:“按《論語·微子篇》‘朱張’陸氏音義(yi) 引王弼注‘朱張字子弓,荀卿以比孔子’,公指子弓為(wei) 孔門馯臂,雖據《弟子傳(chuan) 》,然王注似亦未可廢。”韓愈認為(wei) 該子弓即孔子再傳(chuan) 弟子馯臂,《五百家注昌黎文集》卷二十曰《送王塤秀才序》:“荀卿之書(shu) 語聖人必曰孔子、子弓,子弓之事業(ye) 不傳(chuan) ,惟太史公書(shu) 《弟子傳(chuan) 》有姓名字曰馯臂子弓,子弓受易於(yu) 商瞿。”
筆者以為(wei) 將儒學文獻中的子弓、仲弓二人等同起來是完全不正確的,考諸史料可知子弓是子弓,仲弓是仲弓,兩(liang) 名實指兩(liang) 人,非指同一人,不可混淆。“仲弓”即冉雍,姓冉,名雍,字仲弓,仲弓或寫(xie) 作中弓(如上博楚簡《中弓》篇),此是音同形近而誤書(shu) 或一般通假所致。在孔子的教學圈裏他與(yu) 冉求(字子有)、冉耕(字伯牛)是同宗,故《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說冉求是冉雍的“宗族”、冉雍是冉耕的“宗族”。字子有的冉求又稱冉有,如同字子我的宰予稱宰我、字子淵的顏回稱顏淵、字子思的原憲稱原思一樣;冉有在《論語》中還被尊稱為(wei) “冉子”,或是其直係弟子等所記且冉有在學派中地位或頗高。
考《史記》、《家語》等,冉耕(伯牛)→冉雍(仲弓)→冉求(子有)三人的年齡遞小。《史記·仲尼弟子列傳(chuan) 》、《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載冉求“少孔子二十九歲”,冉雍的年齡據廖名春的考證研究說當與(yu) 子路相近且長於(yu) 子路(史載子路小孔子9歲)[11],再據冉求→冉雍→冉耕三人前者屬後者“宗族”這種記述方式以及《論語》中冉耕患疾而孔子親(qin) 探的事跡,可推定冉雍少於(yu) 冉耕。明呂元善《聖門誌》卷一即曰孔子7歲時冉耕生,則冉耕少孔子7歲,錢穆《先秦諸子係年·孔子弟子通考》以為(wei) “伯牛之為(wei) 孔門前輩弟子則自可信也”[12]。如此,則年齡上冉耕>冉雍>冉求,《史記》冉耕→冉雍→冉求三人緊連記述或亦本於(yu) 三人長幼層次,《家語》雖不緊連記述但亦冉耕→冉雍→冉求次第。
有學者據孔子以“犁牛之子騂且角”喻讚仲弓以為(wei) 伯牛、仲弓或為(wei) 父子關(guan) 係,此純屬無據之臆測,如王充《論衡·自紀》“母犁犢騂,無害犧牲,祖濁裔清,不妨奇人,鯀惡禹聖,叟頑舜神,伯牛寢疾,仲弓潔全”句似說伯牛、仲弓為(wei) 父子,錢穆《先秦諸子係年》已辨王誤。至於(yu) 《史記索隱》引《孔子家語》雲(yun) 冉雍少孔子29歲,則實《索隱》由《家語》記冉求少孔子29歲所誤,明郭子章《聖門人物誌》卷三十、明陳士元《論語類考》卷六亦從(cong) 《史記索隱》之誤。少孔子29歲的孔子弟子有冉求子有、商瞿子木、梁鱣叔魚三人,而孔子的冉姓弟子除前三人外,還有冉孺(子魚)、冉季(子產(chan) ),其中冉孺少孔子50歲,但兩(liang) 人受業(ye) 事跡等已不可考。厘清孔子冉姓弟子的身份及身份關(guan) 係,則冉雍的角色就可以明晰起來。
顏淵、閔子騫、冉伯牛、冉仲弓被《論語》尊為(wei) 孔子四大德行特優(you) 之弟子,然實際生活皆窘迫,故東(dong) 漢徐幹《中論·爵祿》稱此四人為(wei) “不得者也”。德行仁厚但出身尤卑下的仲弓,《論語》記其名與(yu) 字11次,記其與(yu) 孔子對話3次,分別是問政、問仁、問子桑伯子,問政則近於(yu) 500餘(yu) 字的上博楚簡《中弓》一文[13],另《孔子家語·刑政》還記600餘(yu) 字的仲弓向孔子問刑政。《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曰:“冉雍,字仲弓,伯牛之宗族,生於(yu) 不肖之父,以德行著名。”《史記·仲尼弟子列傳(chuan) 》曰:“孔子以仲弓為(wei) 有德行,曰雍也可使南麵。仲弓父,賤人。孔子曰: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後漢書(shu) ·肅宗孝章帝紀》曰:“昔仲弓季氏之家臣,子遊武城之小宰,孔子猶誨以賢才問以得人,明政無大小以得人為(wei) 本。”這大體(ti) 是我們(men) 目前可考知的仲弓基本情況。
二
子弓這人在儒家《十三經》裏無記述,目前在先秦創作的著述裏唯一能讀到的就是《荀子》對他的記述,而且這種記述非同小可,因為(wei) 荀子把子弓拔到了與(yu) 孔子相提並論的“聖人”位置並以“孔子﹣子弓”的學術體(ti) 統來抨擊“子思﹣孟子”之學說體(ti) 統。在《荀子·非十二子》篇,荀子說:“案飾其辭而祇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軻和之,世俗之溝猶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傳(chuan) 之,以為(wei) 仲尼、子弓為(wei) 茲(zi) 厚於(yu) 後世,是則子思、孟軻之罪也。”又說:“上則法舜、禹之製,下則法仲尼、子弓之義(yi) ,以務息十二子之說。”《荀子·儒效》說:“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桀蹠之世不能汙,非大儒莫之能立,仲尼、子弓是也。”《荀子·非十二子》又說:“是聖人之不得勢者也,仲尼、子弓是也。”[14]荀子如此推崇子弓,可除《非相》篇“帝堯長,帝舜短;文王長,周公短;仲尼長,子弓短”一句提到子弓的個(ge) 子不高或矮小外,對他的詳細相貌及家庭出身、生活經曆、思想學說等一概未明述,以至兩(liang) 千多年後的今人實在難以知曉大儒子弓是何許人也。
不幸而萬(wan) 幸的是,《史記》、《漢書(shu) 》這兩(liang) 部正史記錄下了子弓傳(chuan) 播孔子易學的重大曆史信息,從(cong) 而將子弓於(yu) 中國思想史的貢獻,於(yu) 儒家學說的貢獻永錄於(yu) 漢青之上。司馬遷《仲尼弟子列傳(chuan) 》雲(yun) :“孔子傳(chuan) 易於(yu) 瞿,瞿傳(chuan) 楚人馯臂子弘,弘傳(chuan) 江東(dong) 人矯子庸疵,疵傳(chuan) 燕人周子家豎,豎傳(chuan) 淳於(yu) 人光子乘羽,羽傳(chuan) 齊人田子莊何,何傳(chuan) 東(dong) 武人王子中同,同傳(chuan) 菑川人楊何,何元朔中以治易為(wei) 漢中大夫。”司馬遷《儒林列傳(chuan) 》又雲(yun) :“自魯商瞿受易孔子,孔子卒,商瞿傳(chuan) 易六世至齊人田何字子莊,而漢興(xing) 田何傳(chuan) 東(dong) 武人王同子仲,子仲傳(chuan) 菑川人楊何,何以易元光元年征官至中大夫。齊人即墨成以易至城陽相,廣川人孟但以易為(wei) 太子門大夫,魯人周霸、莒人衡胡、臨(lin) 菑人主父偃皆以易至二千石,然要言易者本於(yu) 楊何之家。”班固《儒林傳(chuan) 》曰:“自魯商瞿子木受易孔子,以授魯橋庇子庸。子庸授江東(dong) 馯臂子弓。子弓授燕周醜(chou) 子家。子家授東(dong) 武孫虞子乘。子乘授齊田何子裝。及秦禁學,易為(wei) 筮卜之書(shu) ,獨不禁,故傳(chuan) 受者不絕也……”
司馬遷所知的“孔子→子木→子弘→子庸→子家→子乘→子莊→子中→楊何”之孔易譜係與(yu) 班固所知的“孔子→子木→子庸→子弓→子家→子乘→子裝→子中→楊何”之孔易譜係大體(ti) 相同,唯馯臂氏作子弘或子弓,且前書(shu) 為(wei) 第二傳(chuan) ,後書(shu) 為(wei) 第三傳(chuan) ,王先謙《荀子集解·考證下》所引清代胡元儀(yi) 《郇卿別傳(chuan) ·考異》即認為(wei) 《漢書(shu) 》傳(chuan) 易序列有誤。東(dong) 漢末荀悅所著《漢紀》(《前漢紀》)所載傳(chuan) 易譜係同《漢書(shu) 》,顯係抄自《漢書(shu) 》,茲(zi) 不重錄。《史記·太史公自序》雲(yun) 遷父“學天官於(yu) 唐都,受易於(yu) 楊何,習(xi) 道論於(yu) 黃子”,則司馬遷與(yu) 孔子易學有嫡傳(chuan) 性繼承關(guan) 係,且司馬遷早班固百餘(yu) 年,故《史記》所載譜係自然顯勝《漢書(shu) 》。至於(yu) 傅斯年1928年《中國古代文學史講義(yi) 》以孔子卒年至楊何以易學官中大夫凡距345年而傳(chuan) 八代為(wei) 不可能等否定司馬遷所載傳(chuan) 易譜係[15],則實不知此八代非血緣八代且易學多為(wei) 老者傳(chuan) 出,故傅斯年之疑未必然——孔子亦晚年方精於(yu) 《易》,傳(chuan) 孔子易學的商瞿子木就小孔子29歲。而一概否定孔子與(yu) 《易傳(chuan) 》的思想關(guan) 係,宣稱“《論語》上孔子之思想絕對和《易·係》不同”[16],宣稱“《易》和孔子沒有關(guan) 係,也和儒家沒有關(guan) 係”[17],更是由於(yu) 否認上述易學譜係的真實性以及對子弓式易傳(chuan) 思想體(ti) 係缺乏理解或了解所致,導致經驗主義(yi) 的傅斯年竟再三貶低《易傳(chuan) 》學說,誤以為(wei) 儒家所傳(chuan) 易學皆是“不足觀也”的民間方士、方術之學。
在《史記》、《漢書(shu) 》的譜係裏,子弓作子弘正如子莊作子裝、矯疵作橋庇一樣,也正如前述仲弓又寫(xie) 作中弓一樣,明顯係音同形近的傳(chuan) 抄所致。唐司馬貞《史記索隱》雲(yun) :“按《儒林傳(chuan) 》、《荀卿子》及《漢書(shu) 》皆雲(yun) 馯臂字子弓,今此獨作弘,蓋誤耳。應劭雲(yun) 子弓是子夏門人。”唐張守節《史記正義(yi) 》意又同《史記索隱》所注。據《荀子》、《漢書(shu) 》、《漢紀》等有關(guan) 子弓的記載,可知馯臂子弘之弘係由弓字所訛。顏師古注《漢書(shu) 》曰“馯,姓也,音韓”(有版本作“音寒”),則馯臂子弓當是姓馯、名臂、字子弓,此正與(yu) 荀子連稱孔、馯二人的字為(wei) 仲尼、子弓吻合,與(yu) 古人名與(yu) 字常常有某種語義(yi) 相關(guan) 吻合。郭沫若《青銅時代》說《史記》“馯臂子弘”當寫(xie) 作“馯子肱臂”,一則字在名之前而與(yu) 後述的幾位傳(chuan) 易人物“姓﹣字﹣名”體(ti) 例一致,二則“弘”係由“肱”字誤抄而“肱﹣臂”更相關(guan) 且“肱﹣弓”同音假借[18]。其實說子弓本作子肱並非郭之首創,清代黃生《義(yi) 府》卷下已雲(yun) :“予謂宏當讀為(wei) 肱,蓋宏旁有く,此古肱字,以其名臂,故知字當為(wei) 肱也。肱與(yu) 弓音相近,故或呼為(wei) 子弓。”郭沫若《十批判書(shu) 》又讚同《史記》所載傳(chuan) 易譜係的人物次第,說“我看當從(cong) 《史記》,但《史記》的‘馯臂子弘’應作‘馯(姓)子弘(字)臂(名)’才能劃一”[19]。弘、宏可相通,肱、弓可假借,但子弓未必本作子弘或子肱,胡元儀(yi) 《郇卿別傳(chuan) ·考異》就說韓愈所見《史記》即作子弓,《史記正義(yi) 》等說《史記》誤作子弘並訂正為(wei) 子弓,可見《史記》本作子弓,正與(yu) 《荀子》作子弓相證。不過清代張文虎《校刊史記集索隱正義(yi) 劄記》卷五另有辨正:“弘當為(wei) 厷,厷即肱字。名臂,故字子厷。諸書(shu) 作弓者,同音假借。”[20]若依此,則馯臂本來字子厷,後衍寫(xie) 為(wei) 子弓,又寫(xie) 作子弘等。張氏的辨正是可靠的,古厷字即今“肱”義(yi) ,史上先有厷字,再衍肱字等,故子厷=子弓[21]。
至於(yu) 馯臂子弓(子厷)的老師,則是四十歲後方得五子的孔子弟子商瞿子木,魯國人,姓商,名瞿,字子木,少孔子29歲。《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曰:“商瞿,魯人,字子木,少孔子二十九歲,特好《易》,孔子傳(chuan) 之,誌焉。……(梁鱣)年三十未有子,欲出其妻,商瞿謂曰:子未也,昔吾年三十八無子,吾母為(wei) 吾更取室,夫子使吾之齊,母欲請留吾,夫子曰無憂也,瞿過四十當有五丈夫。今果然。吾恐子自晚生耳,未必妻之過。”《史記·仲尼弟子列傳(chuan) 》曰:“商瞿,魯人,字子木,少孔子二十九歲。孔子傳(chuan) 易於(yu) 瞿,瞿傳(chuan) 楚人馯臂子弘[厷],弘[厷]傳(chuan) 江東(dong) 人矯子庸疵……商瞿年長無子,其母為(wei) 取室,孔子使之齊,瞿母請之。孔子曰:無憂,瞿年四十後當有五丈夫子。已而果然。”
若《史記》的孔易譜係及《史記正義(yi) 》所引東(dong) 漢應劭“子弓,子夏門人”的描述的確無誤,則子弓就是孔子易學的第二代傳(chuan) 人,且子弓絕不可能是仲弓,因為(wei) 仲弓的年齡與(yu) 子路相近而小孔子約10歲左右。《史記》、《家語》記載卜商子夏小孔子44歲,商瞿子木小孔子29歲,故小孔子10來歲的仲弓從(cong) 學子夏、子木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由此可見:子弓非仲弓,馯臂子弓非冉雍仲弓;馯臂子弓從(cong) 學過商瞿子木,或還從(cong) 遊過卜商子夏。一般地推測,子弓的年齡比子木小,或與(yu) 子夏相當或更小。若子弓年齡比他老師子木小30歲左右,則子弓晚孔子60來年,正與(yu) 孔子嫡孫子思的年代較相近,而子思、子弓的學說正是戰國大儒孟子、荀子各自思想的重要來源。
又若按《漢書(shu) 》中子弓為(wei) 孔易第三代傳(chuan) 人的學術譜係,則子弓為(wei) 孔子弟子仲弓的說法更為(wei) 荒誕,仲弓是荀子老師的說法亦為(wei) 離譜。胡元儀(yi) 《郇卿別傳(chuan) 》謂荀子“從(cong) 馯臂子弓受《易》並傳(chuan) 其學”,清吳汝淪《讀荀子一》雲(yun) “荀子好言仲尼、子弓,子弓特其傳(chuan) 《易》師”[22],荀子接受的易學思想是子弓易學,但子弓直接教授孔門易學於(yu) 荀子的可能性不存在(生卒時間不符),倘若解釋為(wei) 《孟子·離婁下》“予未得為(wei) 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之類或許尚說得通。
三
易學恰是儒家天道論之所在,而義(yi) 理易學的核心即是闡釋天道。考察《荀子》、《易傳(chuan) 》尤帛書(shu) 《易傳(chuan) 》以及整個(ge) 先秦秦漢的儒家天道論,可知子弓正是孔子易學的正宗嫡傳(chuan) ,他橫跨在孔子與(yu) 荀子間,架起了“孔子﹣荀子”天道論的傳(chuan) 承譜係,且這個(ge) 譜係完全不同於(yu) 由子思所架托的“孔子﹣孟子”思想譜係。孟子不言易學,吳汝綸《讀荀子一》認為(wei) 荀子擅禮[23],康有為(wei) 弟子所錄的《康南海先生講學記》、《萬(wan) 木草堂口說》等一再說孟子疏於(yu) 禮學,致如宋儒一樣“遁入墨子”[24]或禪宗六祖一樣“直指本心即心是佛也”[25],故於(yu) 易、禮之學孟子實皆遠不如荀子。
《易傳(chuan) 》的學說是子弓學派在正確繼承孔子晚年易學思想的基礎加以的文字整理與(yu) 理論闡發,它源於(yu) 孔子,傳(chuan) 自子木,歸於(yu) 子弓,興(xing) 於(yu) 魯,大於(yu) 楚,孔易第二、三傳(chuan) 皆為(wei) 楚人[26],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shu) 《易傳(chuan) 》當是該係學說的珍貴遺存,故記載孔子談易尤多且精。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卷一曰:“《子夏易傳(chuan) 》三卷……《七略》雲(yun) 漢興(xing) 韓嬰傳(chuan) ,《中經簿録》雲(yun) 丁寬所作,張璠雲(yun) 或馯臂子弓所作、薛虞記,虞不詳何許人。”清盧文弨《經典釋文考證》雲(yun) :“《漢誌》易傳(chuan) 韓氏二篇,名嬰,據陸引《七略》知《子夏易傳(chuan) 》即韓嬰所撰,稱子夏者或嬰之字,或後人誤加。劉向父子當必不誤,宜以《七略》所言為(wei) 正。而《中經簿錄》雲(yun) 丁寬所作,不知《漢誌》本有丁氏八篇,名寬,與(yu) 韓氏兩(liang) 列,安得並合為(wei) 一?張璠雲(yun) 馯臂子弓所作,則《漢誌》何以不載?《釋文》及《隋誌》俱托之卜子夏傳(chuan) ,更不足據。今所有者乃唐張弧偽(wei) 作,與(yu) 正義(yi) 所引迥不同。”郭沫若也曾推測《易傳(chuan) 》的作者“當是馯臂子弓”[27]、“子弓當是《易》理的創造者”[28],這雖無法坐實,但今本《易傳(chuan) 》很可能跟子弓有關(guan) ,如出自子弓或出自子弓弟子甚至再傳(chuan) 弟子,屬子弓學派的作品。子弓一脈的易學思想為(wei) 壯年的荀子所獲,又為(wei) 居楚地蘭(lan) 陵撰書(shu) 的老年荀子所闡發,成為(wei) 荀子整個(ge) 學說體(ti) 係的基礎或內(nei) 核。李學勤《周易經傳(chuan) 溯源》曰“從(cong) 時代看,荀子不及見子弓,但子弓必是荀子的先師……荀子《易》學源於(yu) 子弓”[29],曰“我們(men) 所見到的帛書(shu) 《易傳(chuan) 》,包括《係辭》,當為(wei) 楚人所傳(chuan) ”[30],甚是;郭沫若亦認為(wei) 仲弓非子弓而子弓傳(chuan) 了易學並該學傳(chuan) 至荀子[31],亦是。至於(yu) 郭沫若的《青銅時代》、《十批判書(shu) 》等如傅斯年一樣認為(wei) 孔子與(yu) 《易傳(chuan) 》無任何關(guan) 係則實不正確[32],《易傳(chuan) 》必出自孔子後學,史稱商瞿子木傳(chuan) 易未必為(wei) 妄;《易傳(chuan) 》是純粹的儒家作品,陳鼓應教授等的著作認為(wei) 《易傳(chuan) 》出自道家或與(yu) 道家直接有關(guan) ,這實不是思想史的前後因果之真相[33]。
帛書(shu) 《易傳(chuan) ·要》曰:“夫子老而好易,居則在席、行則在囊。”孔子晚年成熟的天道觀在馬王堆帛書(shu) 《易傳(chuan) 》裏記述得非常清晰,觀《易傳(chuan) 》以及《論語·為(wei) 政》孔言“北辰居其所而眾(zhong) 星共[拱]之”、《論語·陽貨》孔言“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左傳(chuan) ·哀公十二年》孔言“火伏而後蟄者畢,今火猶西流,司曆過也”、《孔子家語·辯物》孔言“於(yu) 夏十月,火既沒矣,今火見,再失閏也”、上博楚簡《中弓》孔言“山有崩,川有竭,日月星辰猶差”等,就知孔子言天或天人非宗教神學的,亦非世界認知的本體(ti) 論式抽象溯原或德性感受上的宗教體(ti) 驗式形上追問,他以日地間火水之陰陽天道的大事實以及《周易》的數術敘述體(ti) 係明悟天道往複循環的天行規律以及由此知萬(wan) 物與(yu) 人生進退存亡得失吉凶的損益法則,此即1771年日本伊藤善韶《周易經翼通解序》所謂:“其為(wei) 書(shu) 也,廣大悉備,精微無遺焉,以天道陰陽消長之變,明人道進退存亡之機,以詳吉凶悔吝矣。避盈滿,居退損,審居倫(lun) 處世之宜,黽勉拮據,遂得其全焉。”[34]1731年伊藤長胤《周易經翼通解釋例》雲(yun) :“後世談理,率祖乎《易》,以為(wei) 聖學之閫奧。然今玩《易》象卦爻所言,因陰陽消之消息以示人事之吉凶,不涉乎理氣之辨。《十翼》演其義(yi) ,縱橫左右,深明天人之道……則知《易》之言天也,亦隻止於(yu) 陰陽生成上為(wei) 說,而未嚐向其上麵討所以然之故也。”[35]
《荀子·大略》曰“善為(wei) 易者不占”,然《周易》本為(wei) 占卜之用,起源於(yu) 卜筮天象之術。而春秋時代孔子改造卜筮易學而建立的不尚“占”之自然天道論及本乎自然天道論的天人損益變易之智慧,則在子弓學派的後學荀子及荀子後學的陸賈等著作裏有生動而深刻的體(ti) 現。郭沫若認為(wei) 《荀子》天道論說的是天體(ti) 運行的“自然秩序”,說的是“曆數”[36]。這麽(me) 看荀子天道論,就類似孔穎達《周易正義(yi) 》卷一說“天行健者,謂天體(ti) 之行晝夜不息,周而複始,無時虧(kui) 退”、《春秋左傳(chuan) 正義(yi) 》卷七說“晦朔弦望交會(hui) 有期,日月五星行道有度,曆而數之,故曰曆數也”及《尚書(shu) 正義(yi) 》卷四孔安國傳(chuan) 曰“曆數謂天道”,孔穎達疏曰“曆數謂天曆運之數……故言曆數謂天道”。餘(yu) 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卷十曾詳考韓非、李斯、浮邱伯(鮑丘)等俱曾師荀子,漢初陸賈等與(yu) 浮邱伯有交往[37],李學勤《周易經傳(chuan) 溯源》亦曰:“以陸賈的年輩論,他及見荀子本人,亦屬可能……陸賈不僅(jin) 傳(chuan) 荀子一係的《穀粱》學,而且也傳(chuan) 其《易》學,這在《新語》書(shu) 中多有體(ti) 現”[38]。陸賈《新語·道基》曰:“張日月,列星辰,序四時,調陰陽,布氣治性,次置五行,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陽生雷電,陰成霜雪,養(yang) 育群生,一茂一亡,潤之以風雨,曝之以日光,溫之以節氣,降之以殞霜,位之以眾(zhong) 星,製之以鬥衡,苞之以六合,羅之以紀綱,改之以災變,告之以禎祥,動之以生殺,悟之以文章。”此類《荀子·天論》曰:“列星隨旋,日月遞照,四時代禦,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wan) 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yang) 以成。”郭沫若說《天論》該句是荀子“天論的精髓”[39],李學勤謂荀子該句是“全篇之精髓”[40],極是!
《荀子·禮論》又曰:“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時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萬(wan) 物以昌。”又曰:“性者本始材樸也,偽(wei) 者文理隆盛也……天地合而萬(wan) 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性偽(wei) 合而天下治。”[41]康有為(wei) 《萬(wan) 木草堂口義(yi) 》雲(yun) “《荀子》不甚傳(chuan) 《易》,通部不講及《易》”[42],殊不知《荀子》多次直接引《易》論《易》,殊不知《天論》等篇所講恰是易道精義(yi) 或儒家易學精髓,殊不知不繁提《周易》不等於(yu) 不深講易道,倒是郭沫若雲(yun) “荀子本是善言《易》的人,特別在這宇宙觀方麵更顯明地表現著由子弓而來的道統”庶幾近之[43],李學勤雲(yun) “荀子精於(yu) 《易》學”庶幾近之[44]。《揚子法言·寡見》雲(yun) “說天者莫辯乎《易》”,趙岐《孟子題辭》雲(yun) 孟子“尤長於(yu) 《詩》《書(shu) 》”,劉向《孫卿書(shu) 錄》雲(yun) “孫卿善為(wei) 《詩》《易》《春秋》”,康有為(wei) 又雲(yun) “孟子亦不言《易》,亦不言《禮》,孟子全是《詩》《書(shu) 》之學”[45]。孟子不言易學亦不擅易學,故其天道論顯得牽強與(yu) 糊塗,清吳汝淪《讀荀子一》所謂“吾意子思、孟子之儒,必有索性道之解不得,遂流為(wei) 微妙不測之論者”[46]。
天道在天行或天體(ti) 所行(軌跡、軌道),天道在天行或天體(ti) 所行,“道”《說文》釋為(wei) “所行、道也”,金文作“ ”(衟、衜),與(yu) “ ”[ ]同源,其形從(cong) “行”,其義(yi) 亦從(cong) “行”,《爾雅》曰“行,道也”,王引之《經義(yi) 述聞》卷二曰:“《爾雅》‘行、道也’,天行謂天道也。《晉語》‘歲在大梁、將集天行’韋昭注曰‘集、成也,行、道也,言公將成天道也’,是古人謂天道為(wei) 天行也。”《係辭下》“日月之道”在帛書(shu) 《易傳(chuan) 》作“日月之行”,王先謙《後漢書(shu) 集解》曰《律曆誌》“日月之術”也作“日月之行”,故衜、術、 、行一義(yi) 也,俞樾《諸子平議》卷十四即雲(yun) “天行有常即天道有常”。地球的萬(wan) 物生息賴日地星體(ti) 交角運行,賴氣溫與(yu) 水分由此呈季節性強弱往複,人體(ti) 生命亦隨外部日水而賴自身氣血運行以營衛。孔荀皆甚曉天文或近地天體(ti) 運行常規,若將《荀子》、帛書(shu) 《易傳(chuan) 》及孔子言天道天文等作對照,就可知孔子、子弓的天道思想一點都不含糊或晦澀,而且它在戰國末年的荀子易學那裏得到了真正的繼承和發揚,並且為(wei) 後學陸賈等繼承,故李學勤曰“陸賈得荀子一係《易》學”、“荀子《天論》的思想的確同《易傳(chuan) 》有密切的關(guan) 係”[47]。郭沫若雲(yun) 荀子屢以仲尼、子弓並舉(ju) “是荀子自述其師承”[48],其實與(yu) 其說是出於(yu) 師承,莫若說是出於(yu) 一種思想立場而已(一種經驗主義(yi) 的學說立場),因為(wei) 荀子既不是子弓的親(qin) 炙弟子,更非孔子的親(qin) 炙弟子,有學說淵源關(guan) 係但無現實的師承關(guan) 係,故有學者說《荀子·非十二子》一組一組羅列的思想人物是屬同一學派的,“……仲尼、子弓等,全屬於(yu) 同一學派的思想家”[49]又有學者敏銳地指出:“荀子以仲尼、子弓並稱又備加推崇,乃由其治學宗旨所決(jue) 定,並非自標其師承傳(chuan) 授之門。因為(wei) 自荀子視之,仲尼、子弓堪為(wei) 大儒,荀子不過取為(wei) 同類。”[50]此說甚的!
《四庫總目提要》卷九十一雲(yun) :“平心而論,卿之學源出孔門,在諸子之中最為(wei) 近正。”傅斯年1926年認為(wei) 荀子的思想“是魯國儒家的正傳(chuan) ”[51],其名著《性命古訓辨證》曰:“荀子之論學,雖與(yu) 孟子相違,然並非超脫於(yu) 儒家之外,而實為(wei) 孔子之正傳(chuan) ,蓋孟子別走新路,荀子又返其本源也。”[52]又曰:“孟子在墨子之後,乃不能上返之於(yu) 孔子,而下遷就於(yu) 墨說,從(cong) 而侈談洪荒,不自知其與(yu) 彼‘盡信書(shu) 則不如無書(shu) ’之義(yi) 相違也。故孟子者,在性格,在言談,在邏輯,皆非孔子正傳(chuan) ,且時與(yu) 《論語》之義(yi) 相背,彼雖以去聖為(wei) 近,願樂(le) 孔子,實則純是戰國風習(xi) 中之人,墨學磅礴後激動以出之新儒學也。在性論上,孟子全與(yu) 孔子不同,此義(yi) 宋儒明知之,而非宋儒所敢明言也。孔子之人性說……其中絕無性善論之含義(yi) ,且其勸學乃如荀子……當孟子時,論人生所賦之質者不一其說,孟子之亟言性也,亦時代之所尚,特其質言性善者是其創作耳……(孟子)與(yu) 孔子迥不侔矣。”[53]又曰:“孔子以為(wei) 人之生也相近,因習(xi) 染而相遠……此其與(yu) 孟子之性善論迥不侔矣。在人論上,遵孔子之道路以演進者,是荀卿而非孟子。”[54]其實何止人論上繼承孔子思想的是荀子,天論上繼承孔子的也是荀子而非孟子:《論語》曰“夫子之言性與(yu) 天道不可得而聞也”、“性相近也,習(xi) 相遠也”、“子罕言利與(yu) 命與(yu) 仁”,孔子在修辭需要等之外不言抽象玄遠的性命及天道[55],先秦正統儒學根本不存在後世及今人所謂的天道與(yu) 性命本體(ti) 論或形而上學論,這些理論都是戰國以來儒學黃老化(道家化)及後來玄學化、佛學化中不斷援引、添加、皴染所得[56]。“子弓﹣荀子”和“子思﹣孟子”構成的是先秦儒學經驗主義(yi) 、理性主義(yi) 兩(liang) 方向的分隔與(yu) 對抗,而子弓、子思在這兩(liang) 個(ge) 路線的各自形成中起著至關(guan) 重要的作用。《易傳(chuan) 》和“子弓﹣荀子”一係的經驗主義(yi) 思想正是一個(ge) 值得挖掘的重大理論寶藏,也正是揭開或複原孔子哲學尤孔子天道論的真正法門。
今《易傳(chuan) 》“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不測之謂神”、“形而上者謂之道”是精湛的自然哲學之義(yi) 理——並非什麽(me) 本體(ti) 論或形而上學而是以陰陽天象為(wei) 核心的自然哲學或天道哲學,與(yu)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是故《易》有大極,是生兩(liang) 儀(yi) ,兩(liang) 儀(yi) 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等精到的數術觀——也非什麽(me) 本體(ti) 論或形而上哲學,在經過漫長的秦漢黃老思潮、讖緯思潮的浸潤後,於(yu) 魏晉時由王弼等又賦予道家式的本體(ti) 論闡發與(yu) 天人的心性化解釋,也即賦予了一種“哲學”數術式的思辨性形而上學推釋,至唐宋時道玄易學的繁榮則仲尼、子弓易學幾近淹沒,孔子原始易道思想可謂麵目全非,孔子﹣子弓以下的荀學亦日益遭道學家排斥甚至詆毀,以至被陳榮捷讚為(wei) “清代最偉(wei) 大的思想家”的戴震亦無法複原和理解之[57]。明末清初的顧炎武《日知錄》卷一斥唐宋間“希夷先生”陳摶及北宋五子之首“康節先生”邵雍的易圖與(yu) 易書(shu) 為(wei) “道家之易也”:“自二子之學興(xing) ,而空疎之人迂怪之士舉(ju) 竄跡於(yu) 其中以為(wei) 易。而其易為(wei) 方術之書(shu) ,於(yu) 聖人寡過反身之學去之遠矣!”[58]清毛奇齡《西河集》卷一百二十二《辨聖學非道學文》則雲(yun) :“道學者雖曰以道為(wei) 學,實道家之學也……是道學本道家學,兩(liang) 漢始之,曆代因之,至華山(陳摶)而大張之,而宋人則又死心塌地以依歸之,其為(wei) 非聖學斷斷如也!”清章學誠《章氏遺書(shu) 外編》卷三亦雲(yun) :“儒術至宋而盛,儒學亦至宋而歧,《道學》諸傳(chuan) 人物實與(yu) 《儒林》諸公迥然分別,自不得不如當日途轍分歧之實跡以載之。”[59]。此正傅斯年“異道可以同文”之謂也[60]。
“儒”是個(ge) 大名目,自稱或他稱所包羅的對象極多,絕非單一而實為(wei) 複雜。“儒”這一名目下的儒學、儒家有一個(ge) 漫長而複雜的演變、分化過程,易學的演變、分化也同樣是如此。“子弓﹣荀子”一脈是最為(wei) 繼承孔學原始天道論的儒家實學派,而“子思﹣孟子”一脈則是未得孔學原始天道論卻又自我地融合了黃老之學而另創道德心性之天道來源或天道高度的儒家玄學派(以道德思辯來獲取世俗倫(lun) 理的宗教高度)。後世宣稱得了孟子之類“道統”的新儒學則又進一步融合了秦漢以來道家的理氣性命等理論內(nei) 核,將心性倫(lun) 理的信念與(yu) 抽象玄想的所謂天道“本體(ti) ”統合起來,遂由此產(chan) 生了“道學”或“理學”等。
--------------------------------------------------------------------------------
[①] 楊朝明:《真實的孔子》,《光明日報》2010年1月28日,第11版。
[②] 吳龍輝:《〈論語〉是儒家集團的共同綱領》,《湖南大學學報》2010年第1期,第83頁。
[③] 周遠斌:《〈論語·雍也〉“雖欲勿(物)用”本字考》,《臨(lin) 沂師範學院學報》2010年第1期,第54頁。
[④] 李桂民:《荀子法思想的內(nei) 涵辨析與(yu) 理論》,《孔子研究》2010年第2期,第63頁。
[⑤] 李桂民:《“以儒相詬病”與(yu) 荀子的批儒揚儒》,《廣西社會(hui) 科學》2010年第2期,第42頁。
[⑥] 如:高亨《荀子新箋》,《山東(dong) 大學學報》1957年第1期;楊國榮《孟荀:儒學衍化的二種路向》,《學術界》1990年第2期;葛誌毅《荀子學辨》,《曆史研究》1996年第3期;楊朝明《從(cong) 孔子弟子到孟、荀異途——由上博竹書(shu) 〈中弓〉思考孔門學術分別》,《齊魯學刊》2005年第3期;楊義(yi) 《〈論語〉還原初探》,《文學遺產(chan) 》2008年第6期;顏炳罡《郭店楚簡《性自命出》與(yu) 荀子的情性哲學》,《中國哲學史》2009年第1期;林誌鵬《仲弓任季氏宰小考》,《孔子研究》2010年第4期。
[⑦] 錢 穆:《先秦諸子係年》,商務印書(shu) 館,2001,第79頁。
[⑧] 馬積高:《荀學源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第143頁。
[⑨] 王先謙:《荀子集解》卷三,光緒辛卯年(1891)思賢講舍雕本。
[⑩] 王天海:《荀子校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第163頁。
[11] 廖名春:《楚簡〈仲弓〉與(yu) 〈論語·子路〉仲弓章讀記》,《淮陰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第2頁。
[12] 錢 穆:《先秦諸子係年》,商務印書(shu) 館,2001,第80頁。
[13] 馬承源:《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shu) 》(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第261-284頁。
[14] 此“子弓”有版本作“子遊”,宋台州本、浙北本皆作“子弓”,作“子遊”誤。王先謙《荀子集解》引郭嵩燾證此子遊必子弓之誤,高亨1957年《荀子新箋》曰:“郭說是也。但弓無由誤為(wei) 遊,疑遊本作泓,形似而誤。子泓即子弓,古人姓名雖在同書(shu) 中,往往異字,如本篇之陳仲,不苟篇作田仲、莊子範遙遊篇之朱榮子、天下篇作宋鈃,是其例。”吳汝淪《桐城吳先生文集》卷一《讀荀子一》雲(yun) :“……卿之學要為(wei) 深於(yu) 禮,其《非十二子》又並稱仲尼、子遊,子遊亦深於(yu) 禮。吾意卿者其學於(yu) 子遊之徒歟?”吳論實誤於(yu) 《荀子》的“子遊”之訛,又見黃山書(shu) 社《吳汝綸全集》第一冊(ce) 第5頁。
[15] 傅斯年:《傅斯年全集》第二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第113頁。
[16] 傅斯年:《傅斯年全集》第一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第453頁。
[17] 傅斯年:《傅斯年全集》第二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第112頁。
[18] 郭沫若:《青銅時代》,科學出版社,1957,第81頁。
[19] 郭沫若:《十批判書(shu) 》,人民出版社,1954,第131頁。
[20] 張文虎:《校刊史記集索隱正義(yi) 劄記》,中華書(shu) 局,1977年,第506頁。
[21] 龍川資言《史記會(hui) 注考證》亦似從(cong) 張文虎之見,其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chuan) 》“馯臂子弘”曰:“集解:徐廣曰音寒。索隱:馯,徐廣音韓,鄒誕生音汗。按:《儒林傳(chuan) 》、《荀卿子》及《漢書(shu) 》皆雲(yun) 馯臂字子弓,今此獨作弘,蓋誤耳。應劭雲(yun) 子弓是子夏門人。正義(yi) :馯,音汗,顏師古雲(yun) 馯姓也。《漢書(shu) 》及《荀卿子》皆雲(yun) 字子弓,此作弘,蓋誤也。應劭雲(yun) 子弓子夏門人。考證:張文虎曰:弘當作厷,厷即肱字。名臂,故字子厷。諸書(shu) 作弓者,同音假借。”——《史記會(hui) 注考證附校補》,龍川資言考證、水澤利忠校補,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第1340頁。
[22] 吳汝綸:《吳汝綸全集》第一冊(ce) ,黃山書(shu) 社,2002,第5頁。
[23] 吳汝綸:《吳汝綸全集》第一冊(ce) ,黃山書(shu) 社,2002,第4-5頁。
[24] 康有為(wei) :《康有為(wei) 全集》第二冊(ce)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第381頁。
[25] 康有為(wei) :《康有為(wei) 全集》第二冊(ce)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第373頁。
[26] 李學勤:《周易經傳(chuan) 溯源》,長春:長春出版社,1992,第233頁。
[27] 郭沫若:《青銅時代》,科學出版社,1957,第80頁。
[28] 郭沫若:《青銅時代》,科學出版社,1957,第62頁。
[29] 李學勤:《周易經傳(chuan) 溯源》,長春出版社,1992,第101頁。
[30] 李學勤:《周易經傳(chuan) 溯源》,長春出版社,1992,第233頁。
[31] 郭沫若:《青銅時代》,科學出版社,1957,第80-94頁。
[32] 郭沫若《十批判書(shu) 》,人民出版社,1954,第130-131頁;郭沫若《青銅時代》,科學出版社,1957,第80-94頁。
[33] 不是道家學派創造了《易傳(chuan) 》,反是道家學派或道家思維利用了儒家《易傳(chuan) 》,見林桂榛《正統儒家本無什麽(me) 本體(ti) 論及形而上學》、《易經的術數體(ti) 係與(yu) 思想體(ti) 係——孔子易道思想考原》等文,confucius2000.com>林桂榛文集。
[34] 漢文大係·16(影印本),新文豐(feng) 出版公司,1978。
[35] 漢文大係·16(影印本),新文豐(feng) 出版公司,1978。
[36] 郭沫若:《十批判書(shu) 》,人民出版社,1954,第196-197頁。
[37] 餘(yu) 嘉錫:《四庫提要辨證》,雲(yun) 南人民出版社,2004,第444-456頁。
[38] 李學勤:《周易經傳(chuan) 溯源》,長春出版社,1992,第104頁。
[39] 郭沫若:《青銅時代》,科學出版社,1957,第88頁。
[40] 李學勤:《周易經傳(chuan) 溯源》,長春出版社,1992,第102頁。
[41] 此句似錯簡從(cong) 論性篇羼入論禮篇,且荀子持“性樸”論,“性惡”乃“性不善”所訛,詳見林桂榛《揭開二千年之學術謎案——荀子〈性惡〉校正議》、《荀子性樸論的結構及思想價(jia) 值》等文,confucius2000.com>林桂榛文集。
[42] 康有為(wei) :《康有為(wei) 全集》第二冊(ce)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第377頁。
[43] 郭沫若:《十批判書(shu) 》,人民出版社,1954,第186頁。
[44] 李學勤:《周易經傳(chuan) 溯源》,長春出版社,1992,第99頁。
[45] 康有為(wei) :《康有為(wei) 全集》第二冊(ce)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第383頁。
[46] 吳汝綸:《吳汝綸全集》第一冊(ce) ,黃山書(shu) 社,2002,第5頁。
[47] 李學勤:《周易經傳(chuan) 溯源》,長春出版社,1992,(P106)
[48] 郭沫若:《十批判書(shu) 》,人民出版社,1954,第114頁。
[49] 楊向奎:《墨子的思想與(yu) 墨者集團》,《文史哲》1958年第3期,第18頁。
[50] 葛誌毅:《荀子學辨》,《曆史研究》1996年第3期,第17頁。
[51] 傅斯年:《傅斯年全集》第一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第481頁。
[52] 傅斯年:《傅斯年全集》第二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第640頁。
[53] 傅斯年:《傅斯年全集》第二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第627-628頁。
[54] 傅斯年:《傅斯年全集》第二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第617-618頁。
[55] 皇侃《論語義(yi) 疏》注“五十而知天命”雲(yun) :“天本無言而雲(yun) 有所命者,假之言也。”章學誠《文史通義(yi) ·原道上》曰:“故道者,非聖人智力之所能為(wei) ,皆其事勢自然漸形漸著不得已而出之,故曰天也。”梁啟超1920年《孔子》一文深以皇說為(wei) 然。
[56] 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陳氏《中國哲學文獻選編》第14、66、121頁說:“(孔子)‘性相近,習(xi) 相遠’……此種說法與(yu) 後來正統儒家主張的人性本善複大異其趣”;“論及孔孟間最大的不同,乃在於(yu) 他們(men) 的學說……在儒家的中心思想,也就是人性問題上麵,孟子卻向前跨了一大步”;“荀子是自然主義(yi) 的,而孟子則為(wei) 理想主義(yi) 的……他們(men) 在人性觀上有很大的差別,但其實兩(liang) 者都沒有完全遵循孔子,因為(wei) 聖人認為(wei) 所有人的本性都是相近的,隻是因為(wei) 經了習(xi) 染而有所不同”。儒學的分化、改異在人性論問題上甚明顯,其實荀子正同孔子,《荀子》“性不善”訛為(wei) “性惡”致荀子“性樸”說湮沒久矣。
[57] 林桂榛:《陰陽五行說的源起及衍化考——兼及思孟“五行”、《洪範》“五行”及戴震》,見confucius2000.com>林桂榛文集,2010年10月14日發布。
[58] 顧炎武:《原抄本顧亭林日知錄》,明倫(lun) 出版社(台北),1971,第24-25頁。
[59] 章學誠:《章氏遺書(shu) 》,漢聲出版社(台北),1973,第874-875頁。
[60] 傅斯年:《傅斯年全集》第二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第95頁。
【相關(guan) 】
子弓非孔子弟子仲弓考——兼談弓荀派與(yu) 思孟派的思想分歧(林桂榛)
https://www.chinarujiao.net/w_info.asp?PID=7420
《子弓非孔子弟子仲弓考》簡述(林桂榛)
https://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4514
陰陽五行說的源起及衍化考——兼及思孟“五行”、《洪範》“五行”及戴震等(林桂榛)
https://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4604
正統儒家本無什麽(me) 本體(ti) 論及形而上學(林桂榛)
https://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4574
荀子性樸論的結構及思想價(jia) 值(林桂榛)
https://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4515
揭開二千年之學術謎案——荀子《性惡》校正議(林桂榛)
https://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3855
孟子得運二千年、荀子失運二千年——關(guan) 於(yu) 孟荀思想路向及學說命運的述見(林桂榛)
https://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3907
孟子得運二千年、荀子失運二千年——再述孟荀的思想路向及學說命運(林桂榛)
https://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3908
易經的術數體(ti) 係與(yu) 思想體(ti) 係——孔子易道思想考原[論綱](林桂榛)
https://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3941
致思尚經史、為(wei) 學避玄談——林桂榛三十五學術自述(林桂榛)
https://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4128
又:https://linguizhen.blog.sohu.com/132086363.html
宋鄭厚筆下的孟子:軻,忍人也,辨士也,儀(yi) 秦之雄也(林桂榛/錄校)
https://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3854
又:https://www.chinarujiao.net/w_info.asp?PID=1846
“指習(xi) 性而為(wei) 性”、“指性以善不可”——宋代江望的孟子批判(林桂榛)
https://www.yuandao.com/dispbbs.asp?boardid=2&id=32314
又:https://www.chinarujiao.net/w_info.asp?PID=1844
原載:《齊魯學刊》2011第6期,有刪節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