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勝寸心,安能勝蒼穹
作者:宋圭武(甘肅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共甘肅省委黨(dang) 校〔甘肅行政學院〕二級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三年歲次癸卯二月初四日壬子
耶穌2023年2月23日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第十八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hui) 上指出:“全麵從(cong) 嚴(yan) 治黨(dang) ,既要注重規範懲戒、嚴(yan) 明紀律底線,更要引導人向善向上,發揮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引領作用。‘身之主宰便是心’;‘不能勝寸心,安能勝蒼穹’。‘本’在人心,內(nei) 心淨化、誌向高遠便力量無窮。對共產(chan) 黨(dang) 人來講,動搖了信仰,背離了黨(dang) 性,丟(diu) 掉了宗旨,就可能在‘圍獵’中被人捕獲。隻有在立根固本上下功夫,才能防止歪風邪氣近身附體(ti) 。”
“不能勝寸心,安能勝蒼穹”,出自龔自珍的《自春徂秋偶有所觸拉雜書(shu) 之漫不詮次得十五首》。龔自珍是清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學家。原典是:“道力戰萬(wan) 籟,微芒課其功。不能勝寸心,安能勝蒼穹。相彼鸞與(yu) 鳳,不棲枯枝鬆。天神儻(tang) 下來,清明可與(yu) 通。返聽如有聲,消息鞭愈聾。死我信道篤,生我行神空。障海使西流,揮日還於(yu) 東(dong) 。”其中“不能勝寸心,安能勝蒼穹”一句,大意是,如果連自己的內(nei) 心都管控不好,豈能應對好外部客觀世界?
“心”是什麽(me) ?“心”是精神之源,是信仰之根。在孟子看來,“心”分為(wei) 四種: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孟子認為(wei) ,人若沒有這“四心”,與(yu) 禽獸(shou) 無異。孟子還認為(wei) ,在“四心”的基礎上,人產(chan) 生了仁、義(yi) 、禮、智四種道德,即“四端”,一個(ge) 人隻有不斷擴充和培養(yang) 自己的善端,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最終達到道德修養(yang) 的最高境界。在康德的世界裏,“心”就是善良意誌。因為(wei) 康德認為(wei) ,善良意誌是先天的、純粹的善,是無條件的善,這也就意味著善良意誌扮演的是靈魂本體(ti) 和精神源頭的角色,即“心”的角色。同時,在康德這裏,善良意誌自然也就成為(wei) 產(chan) 生道德的基石。陸九淵提出“心即理”,認為(wei) “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人心至靈,此理至明;人皆具有心,心皆具是理”,在現實世界,人難免受各種欲望的誘惑和蒙蔽,必須不斷提高修養(yang) ,其中主要是要“發明本心”。王陽明在“心即理”的基礎上,又進一步提出“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人應當努力通過認知過程,使本性之良知走向道德之自覺良知。
麵對外部客觀世界,隻有通過修“心”,克製內(nei) 心中的欲望雜念,通過正心養(yang) 性才能涵養(yang) 品德,提升精神境界。《孟子·離婁下》說:“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王陽明說:“人人自有定盤針,萬(wan) 化根源總在心。”《禮記·大學》寫(xie) 道:“古之欲明明德於(yu) 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如何修“心”,在具體(ti) 路徑上,應同時注重內(nei) 修和外修兩(liang) 個(ge) 方麵。內(nei) 修,就是要不斷反省自己的一言一行,通過不斷反省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外修,就是要知行合一,從(cong) 具體(ti) 言行做起,勿以惡小而為(wei) 之,勿以善小而不為(wei) 。要心存敬畏,實現人格自覺的內(nei) 在約束。對自然要敬畏。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不敬畏自然,後果是可怕的。對百姓要敬畏。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水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對黨(dang) 紀國法要敬畏。權力是一把鋒利的雙刃劍,當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使用。
對共產(chan) 黨(dang) 人來說,修“心”的最高境界,就是要進一步立根固本,努力使自己成為(wei) 具有高尚人格的人。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修“心”也是一件難事,需要持之以恒,需要堅韌不拔。但對於(yu) 共產(chan) 黨(dang) 人而言,為(wei) 了理想和信仰,為(wei) 了民族複興(xing) 和國家強大,再難的事也不應成為(wei) 難事。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