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是中國政治經濟學的源頭活水
作者:林光彬(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西曆2017年01月10日
經世濟民是中國政治經濟學的學術底色
政治經濟學是一門曆史科學。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思想、學術資源尤其是經世濟民、經國濟世等富民富國思想,是構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政治經濟學的學術底色。
以民為(wei) 本的國家觀在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居於(yu) 核心地位,影響至今不絕。古人說:“得人者興(xing) ,失人者崩。”《尚書(shu) 》中又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國家治理觀。作為(wei) 一種政治智慧和治國理念,民惟邦本的國家觀核心是要求國家依靠人民,把人民視為(wei) 國家盛衰的命脈,政府執政要取信於(yu) 民、關(guan) 心民心向背,經濟發展要依靠民心民力。
實際上,政治經濟學的富國裕民傳(chuan) 統就起源於(yu) 中國。《管子》開篇“牧民”認為(wei) ,治國的首要任務是發展生產(chan) ,充實國庫,滿足民眾(zhong) 物質、精神兩(liang) 方麵的需要,主張治國理財要厚生、富民,其中涉及分工、市場、財政、貨幣、貿易、價(jia) 格等方麵的內(nei) 容,以現代經濟學理論來看也是相當精辟的。中國古代思想家大多主張重農(nong) 富民、以民為(wei) 本,法國重農(nong) 學派創始人魁奈認為(wei) 自己的《經濟表》就是根據儒家經典寫(xie) 作而成。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chuan) 》中提出的類似於(yu) 自由市場的理論和“善因論”被認為(wei) 是亞(ya) 當·斯密“看不見的手”的淵源之一。《史記·平準書(shu) 》被馬克斯·韋伯認為(wei) 是典型的“中國王室財政學”,也是保存下來的“中國國民經濟學的最古老文獻”。
中國政治經濟學的古代成就值得深入挖掘
16世紀以前,中國的經濟總量名列世界前茅,是名副其實的經濟和科技強國。與(yu) 此對應,中國政治經濟學的發展也至少出現了兩(liang) 次高潮,成為(wei) 引領世界經濟學發展的策源地。
第一次高潮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這一時期是我國政治結構、所有製結構和社會(hui) 結構大變革的時代,是“百家爭(zheng) 鳴、百花齊放”的時代,湧現了一批偉(wei) 大的學問家,他們(men) 對社會(hui) 普遍規律和特殊規律的深入研究,對世界學術文化的發展產(chan) 生了廣泛影響。以管子、李悝、商鞅為(wei) 代表的法家學派和以孔子、孟子、荀子為(wei) 代表的儒家學派已經有了較為(wei) 係統的關(guan) 於(yu) 國富民富的思想。在經濟價(jia) 值論上,管仲和孔子都提出價(jia) 值創造來源於(yu) 人力和土地,其中人力是關(guan) 鍵。《管子·八觀》說:“民非榖不食,榖非地不生,地非民不動,民非力作,毋以致財,天之所生,生於(yu) 用力。”《管子·牧民》說:“天下不患無財,患無人以分之。”即怕的是沒有人能使人民分工從(cong) 事專(zhuan) 業(ye) 化的生產(chan) 和管理。孔子創立的儒家學派在《大學》中明確說:“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nei) 末,爭(zheng) 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在經濟分配論上,孔子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命題,《論語》中明確地說:“百姓足,君孰與(yu) 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yu) 足?”《管子》中說:“取於(yu) 民有度,用之有止,國雖小必安;取於(yu) 民無度,用之不止,國雖大必危。”這個(ge) 從(cong) 生財和用財的角度講“取之有度、用之有止”的國家治理邏輯,清晰易懂,寥寥數語,令人折服。《管子》提出的“輕重論”中發現了商品與(yu) 貨幣的供求影響價(jia) 格的規律,體(ti) 現了貨幣數量論的基本要義(yi) 。這些古代思想家的理論精華,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政治經濟學的必要養(yang) 分。
第二次高潮出現在兩(liang) 宋時期。我國漢唐形成的物質基礎、技術基礎和思想革命到宋代結出碩果。宋代工商業(ye) 首次超過農(nong) 業(ye) 成為(wei) 國家稅收的主體(ti) ,水力機械革命、海上商業(ye) 革命、印刷文化傳(chuan) 播革命、紙幣發明引致貨幣革命等導致工商業(ye) 經濟和城市大發展,進而影響了整個(ge) 世界的發展麵貌和狀態。學術方麵,以現代經濟學來審視,當時也產(chan) 生並發展了大量有關(guan) 市場經濟理論、貨幣理論、財政理論與(yu) 經濟倫(lun) 理學的思想。比如蘇洵、蘇軾、蘇轍和陳亮、葉適為(wei) 代表的事功學派偏重功利。葉適倡導言利,承認人心逐利的正當性,主張從(cong) 人們(men) 的利益關(guan) 係認識社會(hui) 。葉適還提出了“適度人口論”“四民平等論”“劣幣驅逐良幣論”等。張載、程顥、程頤和朱熹、陸九淵為(wei) 代表的理學學派偏重性理,認為(wei) 人們(men) 追求利益要建立在道德規範的基礎之上,應規製人們(men) 過分的欲望。兩(liang) 派的理論爭(zheng) 論推動了人類對欲望、功利、理性、道德和商業(ye) 倫(lun) 理的認識。此外,由《通典》《通誌》《文獻通考》及續集構成的“十通”財經文獻,既是經濟史專(zhuan) 著,也是經濟製度學專(zhuan) 著。這些原創的中國經濟學理論和文獻,是中國政治經濟學發展得天獨厚的養(yang) 分。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