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dong) 大學儒學院杜澤遜教授《四庫存目標注》榮獲“宋雲(yun) 彬古籍整理獎”
來源:“儒果兒(er) ”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臘月廿二日
耶穌2023年1月13日
2022年12月31日,第三屆“宋雲(yun) 彬古籍整理獎”頒獎典禮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在北京中華書(shu) 局和騰訊會(hui) 議舉(ju) 行。儒學院杜澤遜教授編撰的《四庫存目標注》榮獲該獎項。北京大學曆史係教授榮新江先生為(wei) 杜澤遜教授頒獎並宣讀頒獎辭。杜澤遜教授線上領獎,並發表獲獎感言。
“宋雲(yun) 彬古籍整理獎”是為(wei) 紀念著名文史學家、編輯家宋雲(yun) 彬先生而創立的,用以獎勵優(you) 秀古籍整理出版成果和編輯人員。此獎項的設立極大提升了研究、整理、出版與(yu) 存藏保護等一係列與(yu) 古籍相關(guan) 事業(ye) 的社會(hui) 關(guan) 注度,入選的古籍整理圖書(shu) 和古籍編輯出版人才,均得到學界和業(ye) 界的高度認可和廣泛好評。
本次獲獎是對杜澤遜教授《四庫存目標注》為(wei) 古籍整理事業(ye) 所做貢獻的肯定。《四庫存目標注》全書(shu) 8冊(ce) ,300餘(yu) 萬(wan) 字,2007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是一部四庫學、版本學著作。該書(shu) 曆時15年完成,是對《四庫全書(shu) 總目》中“存目”書(shu) 籍知見版本的首次全麵匯錄。該書(shu) 著錄了四庫采進本資料近萬(wan) 條,可增補《四庫全書(shu) 總目》的缺漏,也可核驗提要所述底本的來源。對同一著作的不同版本做了全麵係統的調查和鑒定。此外,該書(shu) 兼錄序跋題識、校評閱刊行者與(yu) 刻工姓名、藏書(shu) 印鑒,為(wei) 讀者提供豐(feng) 富的版本麵貌和遞藏信息。此書(shu) 是文史研究者案頭必置的重要參考工具書(shu) 。
此前,儒學院蕭滌非教授主編、張忠綱教授全書(shu) 終審統稿的《杜甫全集校注》(共十二冊(ce) )曾榮獲首屆宋雲(yun) 彬古籍整理獎。該書(shu) 曆時36年,由幾代學者接力完成,是一部編錄謹嚴(yan) 、校勘審慎、注釋詳明、評論切當的,帶有集注、集評、集校性質的新校注本,堪稱當代集部整理的典範之作。
儒學院教授屢獲“宋雲(yun) 彬古籍整理獎”是儒學院長期致力於(yu) 中國古典學術研究的成績之一。儒學高等研究院(前身文史哲研究院)自建院以來一直緊緊圍繞“學術立院”的方針,多年來在中國古典學術研究領域屢創佳績,這與(yu) 建院之初《山東(dong) 大學文史哲研究院專(zhuan) 刊》的設立密不可分。2003年,為(wei) 發揮古典學術研究優(you) 勢,扶持高精尖重點科研項目,資助支持相關(guan) 成果的出版,原文史哲研究院組織策劃並啟動了《山東(dong) 大學文史哲研究院專(zhuan) 刊》出版計劃。由此,一係列高水平研究成果結集出版,走向學界、走向社會(hui) ,在海內(nei) 外引起廣泛關(guan) 注和好評。2012年1月,在原文史哲研究院的基礎上,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整合組建,專(zhuan) 刊名稱也隨之更易為(wei) 《山東(dong) 大學文史哲研究專(zhuan) 刊》(以下簡稱《專(zhuan) 刊》)。截至目前,已陸續編輯出版八輯、共計41種著作(第九輯已在印刷中)。杜澤遜教授本次獲獎的《四庫存目標注》(共八冊(ce) )便收錄在《專(zhuan) 刊》第三輯中。
《專(zhuan) 刊》中還收錄了中國古典學術研究領域諸多有價(jia) 值的著作。王紹曾教授的《目錄版本校勘學論集》、《山左戲曲集成(全三冊(ce) )》,董治安教授的《兩(liang) 漢文獻與(yu) 兩(liang) 漢文學》以及馮(feng) 浩菲教授的《鄭氏詩譜訂考》等,均是相關(guan) 研究的開山之作。收錄於(yu) 《專(zhuan) 刊》第一輯的《秦製研究》是張金光教授畢生對秦王朝研究、考證的結集,對此後學界秦漢製度研究影響深遠。張富祥教授的《東(dong) 夷文化通考》收錄於(yu) 第五輯,《日名製·昭穆製·姓氏製度研究》收錄於(yu) 第六輯,兩(liang) 部著作分別從(cong) 文化角度和古代宗法製度源流切入,綜合運用曆史學、文字學、考古人類學等考證方法,彌補了當時學界東(dong) 夷文化研究的缺罅,在學界提出耳目一新的創見。第八輯中戚良德教授的《百年“龍學”探究》作為(wei)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階段成果,對一個(ge) 世紀的“龍學”發展進行全方位展示。
此外,《專(zhuan) 刊》既收錄大家之作,也鼓勵優(you) 秀青年學者,第七輯中日本漢學學者西山尚誌的《古書(shu) 新辨:先秦出土文獻與(yu) 傳(chuan) 世文獻相對照研究》引入統計學方法,為(wei) 出土文獻研究提供社科研究視角,賦予了古籍研究現代學術屬性。第七輯中王加華教授的《被結構的時間:農(nong) 事節律與(yu) 傳(chuan) 統中國鄉(xiang) 村民眾(zhong) 年度時間生活》,將西方時間社會(hui) 學、人類學理論引入傳(chuan) 統的民俗研究中,把傳(chuan) 統文化進行社會(hui) 科學化範式處理,是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一種嚐試。
《山東(dong) 大學文史哲研究專(zhuan) 刊》經過二十年深厚積澱,現已成為(wei) 中國古典學術研究領域的知名品牌,依托山大儒學院和專(zhuan) 家學者群的高端支撐,未來必將發展為(wei) 學術界的標誌性叢(cong) 書(shu) 。
融中西,繼絕學,鑄新知。儒學高等研究院自2002年創建至今已走過二十年風雨路程,幾代學者在以古文、古史、古哲、古籍為(wei) 主體(ti) 的中國傳(chuan) 統學術領域精心耕耘,取得一批具有時代高度的標誌性成果。多年來,儒學院發揮學術優(you) 勢、鍛造學術傳(chuan) 承,培植學術根基,推動學術創新,已成為(wei) 目前國內(nei) 規模最大的國學研究實體(ti) 機構。新時代的儒學高等研究院將繼續堅持以古典學術為(wei) 重心、以儒學研究為(wei) 特色,肩負起繁榮學術的使命,為(wei) 冷門絕學存續文脈,為(wei) 共和國第三次學術轉型推波助瀾,為(wei)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兩(liang) 創”開拓新路,為(wei) 中華文化複興(xing) 貢獻力量。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