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素娟 著《象征與體物:先秦兩漢禮儀中的修身與教化觀》出版暨自序

欄目:新書快遞
發布時間:2023-02-20 19:32:58
標簽:象征與體物

林素娟 著《象征與(yu) 體(ti) 物:先秦兩(liang) 漢禮儀(yi) 中的修身與(yu) 教化觀》出版暨自序

 

 

 

書(shu) 名:《象征與(yu) 體(ti) 物:先秦兩(liang) 漢禮儀(yi) 中的修身與(yu) 教化觀》

作者:林素娟

出版單位: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出版時間:2022年5月

 

【作者簡介】

 

 

 

台灣清華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成功大學中國文學係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wei) 禮學、儀(yi) 式與(yu) 象征以及先秦兩(liang) 漢思想與(yu) 文化。長期關(guan) 注禮儀(yi) 對身心的教養(yang) 與(yu) 形塑,政教之於(yu) 身體(ti) 規訓與(yu) 認同建構、象征儀(yi) 式與(yu) 身心轉化關(guan) 係,以及性別與(yu) 文化的複雜交涉。近年來,特別著重先秦儒家思想中的修身及倫(lun) 理課題。相關(guan) 專(zhuan) 著有:《神聖的教化:先秦兩(liang) 漢婚姻禮俗中的宇宙觀、倫(lun) 理觀與(yu) 政教論述》《空間、身體(ti) 與(yu) 禮教規訓:探討秦漢之際的婦女禮儀(yi) 教育》《美好與(yu) 醜(chou) 惡的文化論述:先秦兩(liang) 漢觀人論相中的禮儀(yi) 、性別與(yu) 身體(ti) 觀》;另有數十篇禮儀(yi) 、象征、性別、秦漢思想與(yu) 文化等領域之研究論文。

 

【內(nei) 容概要】

 

本書(shu) 在自然與(yu) 身體(ti) 感受性的脈絡下,思考禮儀(yi) 中的象征在修身及教化中所扮演的關(guan) 鍵地位。本書(shu) 溯源到文化源頭的先秦、兩(liang) 漢時期,說明自然節氣如何影響身體(ti) 經驗,在對天道的體(ti) 察中,從(cong) 而形構物的象征與(yu) 身體(ti) 隱喻。本書(shu) 透過秦漢禮儀(yi) 中象征的細部分析,說明象征符號與(yu) 自我的形構、身心轉化,人我關(guan) 係定義(yi) 以及倫(lun) 理的秩序有密不可分的關(guan) 係。「象征」既反映著自然風土與(yu) 物之質性,同時也反映著不同的地方文化所形成的文化心理及身體(ti) 經驗。修身與(yu) 教化的理想在體(ti) 察自然節氣和風土、透過象征以調節人情中亦得到實踐。

 

【目錄】

 

自序

導論

一、本書(shu) 之研究視域

二、本書(shu) 所涉重要概念說明

三、章節構思和內(nei) 容說明

 

上篇自然節氣中的體(ti) 物與(yu) 象征

 

第一章自然節氣影響下的豐(feng) 產(chan) 儀(yi) 典與(yu) 土的象征演變

一、前言

二、春祈秋報:季節性的豐(feng) 產(chan) 儀(yi) 典

三、合牝牡與(yu) 豐(feng) 產(chan) :土地崇拜性質演變與(yu) 儀(yi) 典特色

四、死亡與(yu) 再生:替罪羊、獻祭與(yu) 豐(feng) 產(chan) 儀(yi) 式

五、土地象征的權力化及符碼化

六、小結

 

第二章自然風土影響下祭品象征與(yu) 體(ti) 物之道

一、前言

二、由自然風土及身心感受思考祭祀用物

三、循天之道:因應節氣的祭祀用物與(yu) 飲食

四、祭物之陰陽屬性於(yu) 儀(yi) 式上的運用及其反映的體(ti) 物之道

五、飲食禮儀(yi) 所具有的身心形塑義(yi) 涵

六、小結

 

第三章 身體(ti) 的象征與(yu) 象征的身體(ti) 化

一、前言

二、調和體(ti) 氣以循天之道

三、食物對性格的熏染及對身體(ti) 感的形塑

四、禮儀(yi) 中象征、隱喻之運用與(yu) 情感、理念的統合

五、統合天地之道與(yu) 情感的象征體(ti) 驗

六、小結

 

下篇禮儀(yi) 中的象征、修身與(yu) 教化觀

 

第四章通過禮儀(yi) 中的象征與(yu) 身心轉化(一):喪(sang) 禮中的身體(ti) 和飲食象征

一、前言

二、奠祭所反映死者存在狀態的轉變及生死觀

三、守喪(sang) 者的飲食過渡、身心轉化及政教意義(yi)

四、小結

 

第五章 通過禮儀(yi) 中的象征與(yu) 身心轉化(二):喪(sang) 禮中的空間象征與(yu) 倫(lun) 理秩序

一、前言

二、亡者的空間象征:由內(nei) 向外的過渡

三、家屬的空間象征:由外向內(nei) 的回歸

四、銘旌、神主的象征:由凶返吉的遞變

五、身體(ti) 、空間的相互喻擬與(yu) 家族關(guan) 係的崩解和重整

六、小結

 

第六章 通過禮儀(yi) 中的象征與(yu) 身心轉化(三):祭禮中的祭物象征與(yu) 合天人之道

一、前言

二、戒的性質與(yu) 戒飲食的特色

三、祭祖食物所具有的文化象征義(yi) 涵

四、分享神饌儀(yi) 式所具有的神祕性及社會(hui) 倫(lun) 理義(yi) 涵

五、小結

 

第七章 儀(yi) 式中氣氛、情境的感通與(yu) 修身

一、前言

二、以氤氳之氣味歆神、饗神

三、由宗族血氣的連續性至德氣的相感

四、五味實氣:統合自然之氣、血氣、誌意之氣的理想教化模式五、氣味的德行隱喻與(yu) 身體(ti) 感知

六、調和氣性、和德化育:祭禮儀(yi) 式的工夫義(yi) 涵與(yu) 強調感通的「禮」之理想

七、小結

 

結論

一、本書(shu) 的研究特色與(yu) 旨趣

二、相關(guan) 議題的深入和展望

引用書(shu) 目

索引

 

【自序】

 

林素娟

 

本書(shu) 的寫(xie) 作前後曆經了十多年的時間,其關(guan) 懷可以溯源於(yu) 年輕時期對於(yu) 禮儀(yi) 與(yu) 古文化、人類學的興(xing) 趣和思索。漫長的寫(xie) 作過程,雖經曆了學術視域及方法的調整和轉變,但其中的核心關(guan) 懷一直縈繞於(yu) 心,亦即:古文化的發展中,禮儀(yi) 是如何興(xing) 起的?禮儀(yi) 中如何表現對於(yu) 萬(wan) 物的感受和想象?對於(yu) 物的身心感受與(yu) 道德實踐的關(guan) 係為(wei) 何?禮儀(yi) 的規範和矩度等特質與(yu) 情感的關(guan) 係為(wei) 何?矩度和情感能否同時圓滿?亦即,如何達到《論語》「從(cong) 心所欲不逾矩」、《荀子》「情文俱盡」,欲望與(yu) 矩度皆得到圓滿發展的理想狀態。這些對於(yu) 禮儀(yi) 、情感以及矩度關(guan) 係的思考,牽動著近二十年的閱讀與(yu) 寫(xie) 作,也成為(wei) 這本書(shu) 在思考古禮儀(yi) 的象征和體(ti) 物之道中最重要的幾個(ge) 麵向。如何在自然天地、時序流轉的背景中,思考身心的感受性及體(ti) 物經驗,並由對物的體(ti) 驗和想象來思考修身與(yu) 美學課題,是這本書(shu) 的核心關(guan) 懷。

 

漫長的寫(xie) 作曆程,可以視為(wei) 對自身疑情的叩問、探索的過程,這當中有太多機緣需要感謝。感謝師長在知識和視野上的提攜,沒有這些學術先行者的努力,這些思考的機緣無由產(chan) 生。本書(shu) 中每一篇章皆經過學術會(hui) 議的發表,以及學術刊物的審查程序,過程中受益於(yu) 諸多與(yu) 談人和審查人的提點和指正,得以再三省思和調整學術視域,避免思考的盲點。雖然此處限於(yu) 篇幅,無法一一致上謝忱,但衷心感謝。也感謝本書(shu) 寫(xie) 作期間,科技部研究計劃和專(zhuan) 書(shu) 計劃之補助,使研究、出版流程得以順利進行。並特別感謝台大哈佛燕京學術叢(cong) 書(shu) 編委會(hui) 及審查委員的細心指正,以及召集人陳弱水教授對於(yu) 本書(shu) 的章節安排和中、英文書(shu) 名的建議與(yu) 提點。感謝本書(shu) 的校訂流程中,台大出版中心謝依均小姐及紀淑玲小姐的熱心幫助;研究助理施譯涵及莊正沅對書(shu) 稿的耐心校訂。感謝錫三在學問之道上的相伴和針砭,以及域外思考的對照⋯⋯諸多師友的幫助及指教,銘感於(yu) 心。

 

本書(shu) 出版,適逢父親(qin) 過世二十周年。二十年間,人事更迭、滄海桑田。每憶念親(qin) 人,常記起《禮記.祭義(yi) 》「致愛則存,致慤則著」,神靈因精誠而長存之說。渺小人身麵對無盡藏之宇宙,俯仰天地間,因對至親(qin) 的思念,而得以常處於(yu) 情感及意義(yi) 的時空之中。年歲越長越能體(ti) 會(hui) 禮儀(yi) 原於(yu) 人情的需要,同時也在感情的真誠中,因「情深」而「文明」。因深情而製禮,因深情相召,生命得以從(cong) 私我中成長和轉化,契接上更深遠、渾厚而綿長的曆史、文化長河。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