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姚洋作者簡介:姚洋,男,西元1964年生,江西新幹人,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發展經濟學博士。現為(wei)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主任,北京大學社會(hui) 科學學部委員,同時擔任《經濟學季刊》主編。著有《製度與(yu) 效率-和諾斯對話》《作為(wei) 製度創新的經濟改革》(中英文版),出版文集《自由、公正和製度變遷》《土地、製度和農(nong) 業(ye) 發展》《中國道路的世界意義(yi) 》和《穿行於(yu) 書(shu) 齋和現實之間》等。 |
姚洋:賢能體(ti) 製與(yu) 中國經濟增長有何關(guan) 係?
受訪者:姚洋
來源:中國新聞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三年歲次癸卯正月廿一日庚子
耶穌2023年2月11日
“任官惟賢材,左右惟其人。”《尚書(shu) 》記載的上古微言,勾勒出中國賢能政治傳(chuan) 統的框架,深深融入中國的製度血脈、社會(hui) 理念與(yu) 民族精神。
賢能體(ti) 製在中國如何流變與(yu) 傳(chuan) 承?對經濟社會(hui) 發展有何作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教授近日接受中新社“東(dong) 西問”獨家專(zhuan) 訪時指出,以政治經濟學角度視之,中國的賢能政治傳(chuan) 統,對理解中國經濟增長奇跡、理解中國政治體(ti) 製有至關(guan) 重要作用,並成為(wei) 重構中國話語的重要曆史資源。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中國古代賢能政治傳(chuan) 統有何發展脈絡?
姚洋:理論上講,中國的賢能體(ti) 製可以追溯到儒家學說。孔子、孟子都特別重視官員的德行和能力。孔子自己也是這種理念的踐行者。他當魯國大夫,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墮三都”。當時魯國叔孫氏、季孫氏、孟孫氏三族勢力強大,家臣經常犯上,衝(chong) 擊魯國政治秩序。孔子認為(wei) 應當有一種更開放的體(ti) 製,把有學識、有能力的人舉(ju) 薦到政府。所以他辦學堂的重要目的就是讓學生“學而優(you) 則仕”。
曲阜孔廟杏壇,為(wei) 紀念孔子講學而建。杜飛豹攝
“學而優(you) 則仕”在中國一度受到批判。但在封建時代,社會(hui) 崇尚“血統論”,實行“世卿世祿”製度。而孔子所處的時代,封建製度開始逐步瓦解,士人階層開始出現。有一定知識水平、具備一定視野和能力的人參與(yu) 政府管理,顯然是合理的,這種賢能政治實際上有很強的先進性。
孟子更加注重統治者的德行。“民為(wei) 重,社稷次之,君為(wei) 輕。”談到湯放桀、武王伐紂時,他說“賊仁者謂之賊,賊義(yi) 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弑君也”。他給君主設定一個(ge) 目標,就是要為(wei) 老百姓服務。
儒家之外,墨子真正提出了選賢任能。墨家主張“兼愛”,這必須由政府選用有能力的人去踐行。
從(cong) 製度來看,秦國商鞅變法建立了軍(jun) 功爵製,從(cong) 某種意義(yi) 上講就是選賢任能。立軍(jun) 功者,都可以享受爵祿,不問出身門第,完全打破了“世卿世祿”製度。
西漢,儒家一統天下,董仲舒更多保留了儒家的事功學說,在其影響下,選賢任能逐漸製度化:西漢雖無科舉(ju) ,但有舉(ju) 孝廉、辦太學——實際上太學在西周就有了,為(wei) 培養(yang) 貴族子弟,而西漢太學接受有能力的平民子弟。當然,貴族子弟可以直接留在中央等候皇帝任用,平民子弟須回到家鄉(xiang) 等待被地方官員選中。這是當時較為(wei) 開放的薦舉(ju) 製度,到了東(dong) 漢演變成門閥製度,成了巨大的社會(hui) 問題。
隋朝開始實行科舉(ju) 製度,至唐宋基本完善。這項製度在保證公平的前提下,真正把賢能之士選拔出來。到了明清,科舉(ju) 製度走向封閉,變成了束縛力量,而非開放係統。但整體(ti) 而言,這樣的曆史傳(chuan) 統,一方麵使中國逐漸培育起準現代國家的官僚體(ti) 係,另一方麵增加了社會(hui) 流動性。
遊客在南京中國科舉(ju) 博物館觀看“金榜”。王躍武攝
中新社記者:“政治錦標賽”是解釋當代中國官員晉升的重要理論嗎?中國的官員晉升是一場績效競爭(zheng) 嗎?
姚洋:對這個(ge) 問題,西方學者多持懷疑態度。我記得幾年前到斯坦福大學去開會(hui) ,講到當今中國政治體(ti) 製裏的選賢任能,斯坦福大學一位教授立即打斷說“你沒有證據”。
還好我做了實證研究。我們(men) 收集了從(cong) 1994年到2017年中國所有地市級及以上官員的數據,今年計劃更新到2022年,可能還與(yu) 其他團隊交換一下,補上縣級數據,從(cong) 而建立起中國縣級及以上官員的全樣本數據。
從(cong) 數據中我們(men) 發現,選賢任能在中國是有呈現的。譬如,針對當過地級市市長或市委書(shu) 記的樣本,我們(men) 測度其就任履職期間對城市經濟增長的貢獻,並用這個(ge) 能力預測他未來的生涯成就(career achievement),發現官員在做市長或書(shu) 記時經濟發展能力強,十幾、二十年後他在政治上就走得更遠。這說明該體(ti) 係總體(ti) 而言是選賢任能的。我也和相關(guan) 組織部門聊過很多次,他們(men) 給我的信息是,提拔是選賢任能的,考察指標是綜合性的,不隻看經濟表現。但做研究總要找到能測度的變量,經濟表現是最容易測度的。我也相信,官員能把經濟搞上去,其他方麵能力也不會(hui) 太差。
福建省上杭縣蛟洋工業(ye) 區。鍾欣攝
但是提拔任用時量化官員績效,不是一個(ge) 好選擇。經濟學裏有個(ge) 著名定理——“多任務代理定理”:當政府官員麵臨(lin) 多任務時,他們(men) 會(hui) 把更多努力放到可測量的任務上,對那些不可測量的指標就不太關(guan) 注。所以我覺得,官員晉升提拔時,不應把指標量化,而是綜合考察。實踐中,上級會(hui) 委派考察組調研,形成推薦意見,作為(wei) 決(jue) 策的重要依據。
總體(ti) 而言,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選拔機製具備三個(ge) 特征:一是具有開放性,即向所有有誌於(yu) 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人敞開大門;二是具有競爭(zheng) 性,即官員之間的競爭(zheng) ;三是獎勵賢能,即能力更高的官員更有可能獲得晉升。
中新社記者:學界很多討論都把中國官員選拔體(ti) 製放在解釋中國經濟增長的框架中探討。中國賢能政治下的官員選拔機製如何在過去40多年中促進中國經濟高速增長?
姚洋:中國經濟,從(cong) 政治經濟學角度看有三個(ge) 因素:
一是中性政府,即中國的中央政府能保持中性,不為(wei) 特定群體(ti) 服務,資源配置是“不問身份的”(identity blind),這也有利於(yu) 製定較長遠的經濟政策,避免產(chan) 生資源錯配。
二是財政分權。中國是世界上財政分權最徹底的國家。中國地方政府的正常收入占全國一半,加上土地出讓金要占到70%以上;支出占全國政府支出的85%,中央政府隻占15%。中國在財政方麵是高度分權的,給地方官員極大的激勵,調動他們(men) 的積極性。
2020年,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ju) 行以“產(chan) 業(ye) 扶貧進展成效”為(wei) 主題的新聞發布會(hui) ,邀請地方官員介紹情況,並答記者問。楊可佳攝
三是官員選拔。官員選拔是在上述兩(liang) 個(ge) 特點的框架內(nei) 完成的。一方麵,有分權,才能允許地方官員的自主性,評估其表現成為(wei) 可能;有分權才有激勵,官員才有促進財政收入增長的積極性。另一方麵,中央是集中統一領導,決(jue) 策官員升遷流動,同時把握大方向,要把全國經濟搞上去而不是某一地,從(cong) 而防止地方的過度競爭(zheng) 。
中新社記者:中國的賢能體(ti) 製對世界有何借鑒意義(yi) ?
姚洋:賢能體(ti) 製是流淌在中國人血液裏的。中國人根本就不相信天上會(hui) 掉餡餅,也不相信絕對平等。中國人相信努力,努力就應該有回報。
曾國藩行書(shu) 七言聯:德業(ye) 舊傳(chuan) 霄漢上,政聲多在道途間。蔣啟明攝
選賢任能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政治的一個(ge) 憲法原則,是對人類政治文明的一大貢獻。大型社會(hui) 的治理,一定有層級。直接民主在小型社會(hui) 可以實行,如雅典時期,參與(yu) 公共事務的隻有幾千名男性公民。但是在大型社會(hui) ,即使在資訊發達的今天,直接民主依然非常困難。更為(wei) 重要的,經濟學家肯尼斯·阿羅已在理論上證明了直接民主的不可行性,不可能通過某種程序準確地達到合意的公共決(jue) 策。“阿羅不可能定理”揭示了政治決(jue) 策或者說自由主義(yi) 政治的一個(ge) 悖論:要想尊重每個(ge) 人在政治決(jue) 策中的權重,但最後發現這套體(ti) 係是運轉不下去的。因此,層級是必要的。
此外,越高的層級需要的能力就越強。每個(ge) 人能達到的儒家所謂“成聖成賢”的程度不同,那選賢任能就是必然,要把那些能力較強的、德性較高的人選拔到更高位置。
中國現在要重建新的話語體(ti) 係,就必須用新眼光看待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一是對於(yu) 理解當代中國政治體(ti) 製有用,二是對消化吸收西方文明帶來的衝(chong) 擊有用。如今國際上的流行話語將民主簡化為(wei) “一人一票”,把這種“民主敘事”強加給一個(ge) 國家,未必會(hui) 得到理想的效果。中國需要一個(ge) “新敘事”,以彌補傳(chuan) 統理論和現實之間的差距。將現代治理理論與(yu) 儒家政治傳(chuan) 統相結合,創建一個(ge) 能夠描述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體(ti) 製的新理論,對中國學者而言,既是挑戰,也是機會(hui) 。(完)
受訪者簡介:
姚洋,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北大國發院院長、BiMBA商學院院長、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16年)、北大南南合作與(yu) 發展學院執行院長,“金融40人”和“中國經濟50人”論壇成員。2016年當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獲2008、2014年孫冶方經濟科學獎、第一屆和第二屆浦山國際經濟學獎(2008年、2010年)、第二屆張培剛發展經濟學獎(2008年);被評為(wei) 2006年北京大學十佳教師。
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中國製度轉型、開放條件下的中國經濟增長以及農(nong) 村發展。在國內(nei) 外發表學術論文上百篇,著有《製度與(yu) 效率-和諾斯對話》《作為(wei) 製度創新的經濟改革》(中英文版),並與(yu) 他人合著《製度經濟學三人談》《我們(men) 的時代》、Ownership Transformation in China、CSR and Competitiveness in China等著作,出版文集《自由、公正和製度變遷》《土地、製度和農(nong) 業(ye) 發展》《中國道路的世界意義(yi) 》和《穿行於(yu) 書(shu) 齋和現實之間》,主編《轉軌中國-轉型時期的社會(hui) 公正和平等》、Global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與(yu) 他人合編)和China’s Economic Reform and Growth(與(yu) 他人合編)等;在《讀書(shu) 》、《南方周末》、《人民日報》等雜誌和報紙發表數十篇通俗性文章和評論,並在Foreign Affairs、Financial Times和China Daily等英文雜誌和報紙上發表文章,是Financial Times A-List成員,Project Syndicate專(zhuan) 欄作家。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