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謝茂鬆:自強不息何以成為中華文明的主體精神?

欄目:演講訪談
發布時間:2023-02-20 16:25:25
標簽:謝茂鬆
謝茂鬆

作者簡介:謝茂鬆,男,香港中文大學曆史係博士。現任中國國家創新與(yu) 發展戰略研究會(hui) 資深研究員,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資深研究員,中央黨(dang) 校文史部兼任教授,主要研經學,中國政治思想史,中國文明與(yu) 國家戰略。著有《大臣之道:心性之學與(yu) 理勢合一》等專(zhuan) 著。

謝茂鬆:自強不息何以成為(wei) 中華文明的主體(ti) 精神?

受訪者:謝茂鬆

來源:中國新聞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三年歲次癸卯正月廿三日壬寅

          耶穌2023年2月13日

 

中共二十大報告指出,“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特別提到“自強不息”這一精神品格。這四個(ge) 字被不少中國高校寫(xie) 入校訓,也被很多人視為(wei) 人生座右銘。中國人為(wei) 何如此看重自強不息精神?它與(yu) 從(cong) 未斷絕的中華文明有哪些內(nei) 在聯係?如今有哪些新的時代內(nei) 涵?中國國家創新與(yu) 發展戰略研究會(hui) 中國文明和中國道路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資深研究員謝茂鬆日前接受中新社“東(dong) 西問”專(zhuan) 訪指出,中華民族雖經曆一次次憂患,總是能剝極則複,更加發展壯大而持久,這一切都來自於(yu) 自強不息的中華文明主體(ti) 精神,一以貫之於(yu) 中國發展進程之中。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中國人為(wei) 何早在數千年前就開始強調自強不息?自強不息如何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品格?

 

謝茂鬆:作為(wei) 中華文明核心原典《五經》之首的《周易》,被認為(wei) 是“憂患之書(shu) ”。此處的憂患,不是指怨天尤人,而是強調中國文明傳(chuan) 統“返求諸己”,在憂患中不斷錘煉和增進自身的德性。

 

《周易》首卦乾卦的大象辭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自強不息是中華文明的主體(ti) 精神,也是中華民族的德性精神。此種德性精神為(wei) 中華民族首要之德性,也就是乾卦所說的“乾元”之德。正因為(wei) 始終葆有“乾元”之德,中華文明才能夠成為(wei) 始終連續、從(cong) 未斷裂的文明,“可大可久之道”一以貫之。

 

要更深刻理解“自強不息”精神,就要深刻理解“乾元”之德。其中,“元”表示元初,表示仁,即今天人們(men) 所說的“初心”。“元”之德性就是自強不息,是中華文明內(nei) 部極為(wei) 深厚、豐(feng) 盈的主體(ti) 性,“憂患”則正是主體(ti) 性的表現。“中國”的概念,既是曆史的又是文明的,文明的原理也就是人之為(wei) 人之所在,即在於(yu) 仁:天人合一,“天道”之“元”下貫為(wei) “人道”則為(wei) “仁”,或由一字之“仁”擴展為(wei) 兩(liang) 字之“仁義(yi) ”。

 

 

 

乾隆禦製文《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硃稿及墨稿硃批。侯宇攝

 

縱觀曆史,中國曆史發展中的曲折性,也正是曆史憂患意識之所在。就中國所具有的通史的通貫性合而觀之,中國人作為(wei) 文明意義(yi) 上的“人”與(yu) 作為(wei) 具體(ti) 曆史中的“人”是合一的。在數千年來的發展曆程中,中華民族葆有初心之純粹,雖然國家力量強弱有時,但民族精神始終自強不息。

 

中新社記者:自強不息的精神特質與(yu) 中華文明的延續性之間有什麽(me) 內(nei) 在關(guan) 聯?

 

謝茂鬆:“乾元”之德與(yu) 自強不息精神,正是中華文明始終保持連續未斷裂的根本原因與(yu) 動力所在。“元”之“初心”是要在憂患中、在曆史的曲折中不斷經受檢驗而始終保持“乾元”的自強不息精神。

 

自強不息精神既是中華文明主體(ti) 精神,也是中國曆史精神之所在。一部中國曆史,就是麵對各種內(nei) 部、外部危機考驗,而能一次次衰而複興(xing) 的曆史。朝代雖有更替,但文明一直連續未斷裂。雖經曆了一次次憂患,總是能剝極則複,更加發展壯大而持久,這一切都來自於(yu) 自強不息的文明主體(ti) 精神,其一以貫之於(yu) 中國全部曆史和發展進程之中。

 

以中國近現代史為(wei) 例,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中國人民進行反帝反封建、反對內(nei) 外敵人的中國革命,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zheng) ,最終取得人民解放戰爭(zheng) 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

 

這些勝利的取得,靠的就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組織和動員最大多數的中國民眾(zhong) 共同奮鬥,而組織動員最根本的就是激發民眾(zhong) 的主體(ti) 能動性,也就是每一個(ge) 中國人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

 

 

 

市民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內(nei) 參觀常設展覽《屹立東(dong) 方——館藏經典美術作品展》。侯宇攝

 

中新社記者:隻有植根本國和本民族曆史文化沃土,國家發展才能更加根深葉茂。如何看待自強不息精神在新時代的價(jia) 值?

 

謝茂鬆:自強不息精神與(yu)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所強調的團結奮鬥精神高度契合,事實上團結奮鬥也出現在中共二十大報告的主題之中。這四個(ge) 字看似平常,但恰恰是在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淺白中,就中國人對政治共同體(ti) 、國家共同體(ti) 、文明共同體(ti) 的共同性作出了最直觀、最本質的概括。自強不息的團結奮鬥精神既是現代的,同時也深深植根於(yu) 中華文明底層結構。

 

《周易》的同人卦、大有卦從(cong) 不同角度詮釋了自強不息、團結奮鬥的深刻哲學。同人卦卦辭說“同人於(yu) 野,亨,利涉大川”,有所有人萬(wan) 眾(zhong) 一心的團結奮鬥,就能涉過前進道路上的所有大川險阻。同人卦緊接著的是大有卦,《序卦傳(chuan) 》解釋同人、大有的內(nei) 在邏輯演進關(guan) 係——“與(yu) 人同者,物必歸焉,故受之以大有”,上下同心同德就能成就偉(wei) 業(ye) 。

 

自強不息的團結奮鬥精神同時體(ti) 現在國家治理和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人們(men) 很熟悉的一句話“辦好自己的事”,其底層結構與(yu) 文明原理同樣是自強不息精神。“辦好自己的事”小而言之,是一人、一家之事,大而言之,則是國家之大事。

 


自2013年起,安徽省嶽西縣實施“大學生回鄉(xiang) 工程”。目前已有500餘(yu) 名青年“歸巢”,帶著新理念、新技術“挺進”大別山,構建新一代的“未來鄉(xiang) 村”。圖為(wei) 嶽西縣山村景色。儲(chu) 瑋瑋攝

 

中新社記者:中國前進道路上一直在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自強不息精神在與(yu) 時俱進中展現了哪些新的內(nei) 涵?

 

謝茂鬆:今天,對自強不息內(nei) 涵的最新要求,就是總書(shu) 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所提“三個(ge) 務必”中的“務必敢於(yu) 鬥爭(zheng) 、善於(yu) 鬥爭(zheng) ”,就是報告所指出的“必須堅持自信自立”“必須堅持守正創新”,就是“增強國內(nei) 大循環內(nei) 生動力和可靠性”,就是“黨(dang) 的自我革命永遠在路上”。鬥爭(zheng) 精神、自我革命精神,都與(yu) 中國文明傳(chuan) 統“自強不息”精神有深層聯係。

 

 

 

北京清華大學辦公樓裏的題詞“自強不息”。視覺中國供圖

 

至於(yu) 自強不息的外部意義(yi) ,不妨把“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與(yu)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結合起來看,在《周易》中,兩(liang) 者前後相連,體(ti) 現出中華文明所具有的“君子成人之美”之大心量。這包括兩(liang) 方麵:一方麵是“君子以自強不息”,隻有中國自己獨立自主發展好了,才能帶動世界其他國家共同發展,正所謂“己欲達而達人”。這裏需要強調的是,中國與(yu) 他國共同發展不會(hui) 強行改造對方,而是完全由對方獨立做主。另一方麵是“君子以厚德載物”,中華文明對其他文明抱有平等心與(yu) 謙虛態度,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這其中包含了對其他文明的真正欣賞與(yu) 借鑒。(完)

 

受訪者簡介:

 

 

 

謝茂鬆,香港中文大學曆史係博士,中國國創會(hui) 中國文明和中國道路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資深研究員、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國家社科基金、馬工程雙重特別委托項目首席專(zhuan) 家;中央黨(dang) 校文史部兼任教授,曲阜孔子書(shu) 院執行理事長;國務院國資委商業(ye) 發展中心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委員,山西省民營經濟促進會(hui) 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專(zhuan) 家;華南理工大學印度洋島國研究中心學術顧問,香港《南華早報》中國專(zhuan) 家組專(zhuan) 家。研究專(zhuan) 長:經學,中國文明與(yu) 哲學,中國政治思想史,中國治術思維及實踐;中國文明與(yu)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中國政治體(ti) 製研究,中國文明與(yu) 國家戰略研究,數字文明與(yu) 中國科技新型舉(ju) 國體(ti) 製研究,著有《大臣之道:心性之學與(yu) 理勢合一》等。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