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郭齊勇:“為政以德”何以成為中國治世智慧?

欄目:演講訪談
發布時間:2023-02-20 16:09:20
標簽:為政以德
郭齊勇

作者簡介:郭齊勇,男,西元一九四七年生,湖北武漢人,武漢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武漢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哲學學院院長,現任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教授。社會(hui) 兼職全國中國哲學史學會(hui) 副會(hui) 長、中華孔子學會(hui) 副會(hui) 長等。著有《中國哲學史》《中國儒學之精神》《中國哲學智慧的探索》《中華人文精神的重建》《儒學與(yu) 現代化的新探討》《熊十力哲學研究》《熊十力傳(chuan) 論》《守先待後》《文化學概論》《現當代新儒學思潮研究》等。

郭齊勇:“為(wei) 政以德”何以成為(wei) 中國治世智慧?

受訪者:郭齊勇

來源:中國新聞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三年歲次癸卯正月十九日戊戌

          耶穌2023年2月9日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蘊涵著豐(feng) 富的政治智慧。早在春秋時期,孔子便提出“為(wei) 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zhong) 星共之”。作為(wei) 孔子政治思想的基本原則和核心理念,“為(wei) 政以德”深刻影響了曆代執政者的治國理政實踐。

 

武漢大學國學院教授郭齊勇日前接受中新社“東(dong) 西問”獨家專(zhuan) 訪時表示,在治國理政方麵,儒家的基本主張是“禮、樂(le) 、刑、政”的相互補充和協調,強調“德主刑輔”。他認為(wei) ,治理的關(guan) 鍵在人,人的素養(yang) 和道德水準,對製度和法規的製定、修改、執行至關(guan) 重要,因此,作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法治建設的重要補充,“為(wei) 政以德”在今天仍具有重要價(jia) 值。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為(wei) 政以德”被認為(wei) 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內(nei) 容,其提出的背景和思想內(nei) 涵是什麽(me) ?

 

郭齊勇:“為(wei) 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zhong) 星共之”,此句出自《論語·為(wei) 政》,是該篇第一章,意即如果以道德來治理國政,治政者就會(hui) 像北極星一樣,臣民有如眾(zhong) 星,都會(hui) 環繞著他。

 

春秋末期,天子大權旁落,諸侯紛爭(zheng) ,亂(luan) 象叢(cong) 生。孔子在此背景下呼籲德政,希望治政者無為(wei) 而天下歸之,不動而化,不言而信,無為(wei) 而成,以簡禦繁,使老百姓能生存下去。

 

中新社記者: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對“德、禮、政、刑”等相關(guan) 概念各有不同側(ce) 重。儒家作何理解?

 

郭齊勇:在治國理政方麵,儒家的基本主張是“禮、樂(le) 、刑、政”四者的相互補充和協調。在這裏,禮是社會(hui) 生活的秩序與(yu) 規範,樂(le) 是與(yu) 禮相協調的音樂(le) 、藝術,刑指刑罰,政指政令。總的說來,禮樂(le) 是文化,其內(nei) 核是倫(lun) 理道德。當時的刑罰很殘酷,儒家反對唯刑罰是從(cong) ,批評主張“嚴(yan) 刑峻法”的法家。長期以來,儒家強調“德主刑輔”。

 

 

 

山東(dong) 曲阜尼山聖境雕塑。視覺中國供圖

 

中新社記者:曆經兩(liang) 千多年曆史,“為(wei) 政以德”為(wei) 何能經久不衰,成為(wei) 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

 

郭齊勇:“為(wei) 政以德”,實際是對治國理政的人提出道德要求,有益於(yu) 百姓利益。這屬於(yu) 民本主義(yi) 思想傳(chuan) 統。

 

當然,這隻是儒家的理想,現實中難以完全做到。古代統治者為(wei) 政的目的,主要是維護統治集團的利益,其權力與(yu) 財產(chan) 的分配與(yu) 再分配,有他們(men) 自己的遊戲規則。百姓權力與(yu) 財產(chan) 的求取、獲得,服從(cong) 於(yu) 統治秩序的鞏固。儒家這一主張,代表著百姓的需求,即在維護一定時空政治秩序的前提下,使其獲得基本生活保障和休養(yang) 生息。

 

儒家懸置這一理想,當然也有批判與(yu) 指導現實的意義(yi) ,但力量較弱。其經久不衰,正說明這一理想很難達成,需不斷追索。之所以成為(wei) 治世之智慧,是因為(wei) 儒家看到僅(jin) 靠法律,特別是早期的刑罰,不能成為(wei) 治世之道,還應啟發人(首先是君臣)內(nei) 在的良知良能(孟子),或通過教育與(yu) 訓導,學習(xi) 遵守社會(hui) 規範(荀子)。

 

中新社記者:孔子曰:“為(wei) 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孟子》則曰:“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德政對執政者的德行提出哪些要求?

 

郭齊勇:“為(wei) 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句,出自《中庸》第二十章,是魯哀公向孔子請教時得到的回答。意即,為(wei) 政在於(yu) 得人,即識別與(yu) 任用賢人;能修養(yang) 其身的人,上得君之信任,下得臣民擁戴,則政務無不通達。這裏強調君主表率自身修養(yang) 的重要性,才能識別與(yu) 任用賢人,道是天下之達道,仁是人內(nei) 在的道德。

 

孟子所講的“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出自《孟子·公孫醜(chou) 上》,意指用武力征服不能得人心,要用道德感召,使人心悅誠服。

 

德政對執政者提出的要求,孔子認為(wei) 是“恭、寬、信、敏、惠”,即嚴(yan) 肅認真、寬容厚道、言行一致、勤勞敏捷、施惠於(yu) 人。官員莊敬自重,才有威嚴(yan) ,不會(hui) 招致侮辱;寬厚寬容、有大氣度,可以調動大家的積極性並得到擁戴;誠信無欺,會(hui) 得到任用;勤勞敏捷,效率高,會(hui) 貢獻大;施恩惠於(yu) 人,才能用人。嚴(yan) 肅、寬厚、信用、勤敏、施惠,至今仍是為(wei) 政者之德。

 

孔子還提出順應人民利益的“利民”思想,並進一步對君子、官員提出了德、才、祿、位相統一的要求,均從(cong) 安民濟眾(zhong) 的根本出發。安定天下,主要是使百姓平安。

 

 

 

河南密縣老縣衙正堂,正麵屏風上懸掛“明鏡高懸”匾額,屏風上還彩繪有“海水朝日”圖,象征著官愛民,為(wei) 政舉(ju) 官者,清如海水,明似日月。馬健攝

 

中新社記者:蘇格拉底和柏拉圖亦重視道德對政治和社會(hui) 治理的作用,強調“賢人政治”和“公民美德”,但其德治思想並沒有避免城邦衰落。西方的德治思想與(yu) 儒家有何異同?

 

郭齊勇:東(dong) 西方大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荀子或蘇格拉底、柏拉圖,都不可能隻講德治,不講法治。蘇格拉底和柏拉圖也不是隻強調道德,他們(men) 更重知識、理性。柏拉圖對理念世界與(yu) 感覺世界進行二分的理念論,奠定了西方哲學的基礎。在政治哲學上,他們(men) 講得很全麵,沒有奢求用德治避免城邦政治的衰亡。

 

東(dong) 西方政治思想,包括德治思想的比較甚為(wei) 複雜。就中國德治思想而言,各時代,各思潮、流派、人物的主張豐(feng) 富多彩,莫衷一是。籠統地講,會(hui) 以偏概全,但抽象比較而言,西方傳(chuan) 統是法治前提下的德治,中國則是德治前提下的法治。“法治”與(yu) “法製”有別,不能狹隘地講“刀製”,而應全麵地講“水治”。尤其中國傳(chuan) 統的“禮治”,既非法治,亦非人治。“禮”“禮製”“禮治”“禮教”是富礦,“仁”與(yu) “禮”的關(guan) 係中蘊含豐(feng) 富的資源。過去人們(men) 習(xi) 慣說“吃人的”禮教、禮製,現在看來也需要重新檢討。

 

中新社記者:儒家德治思想至今影響中國政治發展。當下,“為(wei) 政以德”有何時代價(jia) 值和世界意義(yi) ?

 

郭齊勇:儒家德治思想有優(you) 長也有局限。德治雖不等同於(yu) 人治,但還是接近人治。我雖不是製度萬(wan) 能主義(yi) 者,但還是相信製度比人強。因此,我們(men) 應理性批導(莊子講“批導”)傳(chuan) 統的德治思想,把它作為(wei) 現代法治的補充。

 

再好的製度、法則,也要靠人去製定、修改與(yu) 執行,人(特別是官員)的素養(yang) 、道德水準,對製度、法規的製定、修改、執行至關(guan) 重要。

 

今天,“為(wei) 政以德”作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法治建設的重要補充,仍具重要價(jia) 值,因為(wei) 這涉及“落地”,即製度如何落實。治理的關(guan) 鍵在人,即有道德的人,這其實也是人類共同的價(jia) 值。中國可以把儒家以修身為(wei) 中心的“修齊治平”之道介紹給世界,並以此為(wei) 基礎,吸收、消化各地域文明的優(you) 長。

 

 

 

儒家倡導“身修而後家齊”。視覺中國供圖

 

中新社記者:您曾指出,儒家文化是馬克思主義(yi) 傳(chuan) 入中國並不斷中國化的社會(hui) 文化土壤,也非常重視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現代轉型等問題。您如何理解“兩(liang) 個(ge) 結合”?

 

郭齊勇:“兩(liang) 個(ge) 結合”特別重要。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是曆史的真實,是實在的過程。但由於(yu) 這一結合是隱性的、“日用而不知”,人們(men) 往往將其忽略。當下特別提出,是希望全體(ti) 人民更有“文化自覺”。

 

傳(chuan) 統文化之中有眾(zhong) 多珍寶。中國的傳(chuan) 統文化,經過現代洗汰留下許多精華,更具有現代意義(yi) 與(yu) 時代價(jia) 值。從(cong) 方法論上看,需要用現代的、世界的視域來重建中華新文明,不能再重複片麵性。“兩(liang) 點論”“同情的理解”已然不夠,現在是全麵、深度的體(ti) 認、發掘與(yu) “創造性轉化”。我們(men) 不是簡單地回到過去,而是高層次地麵向未來。例如對傳(chuan) 統中的“五倫(lun) ”進行批評和改造,建構現代新“六倫(lun) ”,尤其把“君臣”一倫(lun) 改造為(wei) 平等的同事關(guan) 係,並創造性建構“群己”一倫(lun) ,即父(母)子(女)有仁親(qin) 、夫妻有愛敬、兄弟(姊妹)有情義(yi) 、朋友有誠信、同事有禮智、群己有忠恕,將社會(hui) 關(guan) 係調治得更健康。(完)

 

受訪者簡介:

 

 

 

郭齊勇,湖北武漢人,1947年生,武漢大學哲學學院與(yu) 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研究中心榮譽主任,國學院榮譽院長,湖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貴陽孔學堂學術委員會(hui) 主席。2006年被評為(wei) 國家級教學名師,2017年被評為(wei) 世界儒學研究傑出人物,2019年被評為(wei) 儒學大家。曾任武漢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哲學學院院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hui) 哲學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高等學校哲學教學指導委員會(hui) 副主任、國際中國哲學會(hui) (ISCP)會(hui) 長、中國哲學史學會(hui) 副會(hui) 長、中華孔子學會(hui) 副會(hui) 長等。著有:《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通史》(先秦卷)《中國儒學之精神》《儒學與(yu) 現代化的新探討》《中國文化精神的特質》《中國哲學的特色》《傳(chuan) 統文化的精華》《中國人的智慧》《中國思想的創造性轉化》《現當代新儒學思潮研究》《熊十力哲學研究》等。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