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偉】立春:生機與希望

欄目: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23-02-11 19:34:36
標簽:立春
房偉

作者簡介:房偉(wei) ,男,西元1984年生,山東(dong) 曲阜人,曆史學博士,孔子研究院副研究員。著有《孔子祭祀》《文廟釋奠禮儀(yi) 研究》《孔府文化研究》等。

立春:生機與(yu) 希望

作者:房偉(wei) (孔子研究院副研究員,孔子研究院禮樂(le) 文明中心副秘書(shu) 長)

來源:“孔子研究院”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三年歲次癸卯正月十四日癸巳

          耶穌2023年2月4日

 

一年前的今天,立春之日,北京冬奧會(hui) 拉開序幕。開幕式上,以中國傳(chuan) 統二十四節氣的流轉為(wei) 序進行倒計時,無疑驚豔了世人。歲月不居,時節如流,一年後的今天,2023年2月4日,又逢立春節氣,變化的是光陰與(yu) 容顏,而不變的,仍然是春回大地時給世間萬(wan) 物帶來的生機和希望。

 

《說文解字》將“春”解為(wei) :“推也。從(cong) 艸,從(cong) 日。艸,萅時生也。屯聲。”“艸”就是草,“日”就是太陽,“屯”是草木初生的象形。可見,“春”字由“艸”“日”“屯”三者會(hui) 意而成,在太陽的照耀下,草木發芽破土而出,這就是“春”。許慎以“推”釋“春”也尤為(wei) 形象,草木於(yu) “春”時生發,“推陳出新”正是“春”所本具的義(yi) 涵。

 

 

 

天有四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春是四季之始;立,建始也,亦有開始之意。故《史記•天官書(shu) 》言:“立春日,四時之卒始也。”司馬貞在《史記索隱》中解釋說:“立春日是去年四時之終卒,今年之始也。”四季起於(yu) 春,冬時之終卒與(yu) 春時之起始的分界正是立春,所以立春實乃四時之始也。

 

每個(ge) 節氣都有自身的物候標誌,細分為(wei) “三候”,它們(men) 或是動物的蟄眠、始鳴、遷徙,或是植物的萌芽、開花、結果,抑或是電閃雷鳴、冰霜凝結等自然現象。古人認為(wei) ,五天為(wei) 一候,三候為(wei) 一氣,立春節氣也是如此。“立春”三候包括“立春之日,東(dong) 風解凍;又五日,蟄蟲始振;又五日,魚上冰。”(《逸周書(shu) •時訓解》)說的是,立春節氣一到,東(dong) 風送暖,大地解凍,露出些許嫩綠,正所謂:“春風如貴客,一到便繁華。來掃千山雪,歸留萬(wan) 國花。”(袁枚《春日》)五日後,蟄居的蟲類開始蘇醒。再過五日,河裏的冰開始融化,魚兒(er) 在冰與(yu) 水間遊動,留下陣陣漣漪。物候顯然不單單是自然現象的總結,其中已然寄托著人們(men) 的情感。立春之際,料峭春寒雖仍不可忽視,適時添衣保暖亦是常態,不過,東(dong) 風、融冰等物象畢竟意味著寒冬將盡,昭示著春回大地,自此萬(wan) 物更新,生意盎然。

 

與(yu) 其他節氣相比,立春承載的政治寓意更為(wei) 關(guan) 鍵,漢明帝在永平三年(60)的詔書(shu) 中講得很清楚:“夫春者,歲之始也。始得其正,則三時有成。”(《後漢書(shu) •明帝紀》)因此,從(cong) 官方到民間,立春都備受重視。《禮記•月令》中就有關(guan) 於(yu) “迎春”儀(yi) 式的記載,立春前三日,經太史提醒,天子會(hui) 進行齋戒。立春當日,天子親(qin) 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於(yu) 東(dong) 郊。儀(yi) 程結束後,天子則會(hui) 頒布惠及臣民的詔令,而朝臣也會(hui) 得到布帛一類的賞賜。

 

立春之日的禮製到東(dong) 漢時期更為(wei) 完備。在其都城洛陽,立春時會(hui) 舉(ju) 行“迎氣”的祭祀儀(yi) 式,《後漢書(shu) •祭祀誌》載:“自永平中……立春之日,迎春於(yu) 東(dong) 郊,祭青帝勾芒,車騎服飾皆青,歌《青陽》,八佾舞《雲(yun) 翹》之舞。”這種儀(yi) 式帶有許多郊祀的特點,其實“迎春於(yu) 東(dong) 郊”亦見於(yu) 居攝元年(6)正月,當時的王莽“祀上帝於(yu) 南郊,迎春於(yu) 東(dong) 郊”(《漢書(shu) •王莽傳(chuan) 》),前後二者之間是一種繼承的關(guan) 係。在立春之日的縣邑,“迎春”的儀(yi) 式相對簡單,“皆青幡幘,迎春於(yu) 東(dong) 郭外。令一童男冒青巾,衣青衣,先在東(dong) 郭外野中。迎春至者,自野中出,則迎者拜之而還,弗祭。三時不迎。”(《後漢書(shu) •祭祀誌》)天子在立春之日親(qin) 自“迎氣”的祭祀儀(yi) 式一直持續到唐宋時代,史籍載唐玄宗、宋徽宗都曾親(qin) 祭青帝以迎春,不過在南宋以後,天子親(qin) 祭逐漸淡化,百官的迎春禮逐漸成為(wei) 立春日祭祀的主要形式。

 

除了祭祀活動外,“春牛”也是立春之禮的核心要素。所謂“春牛”實際上是用土製成的象征農(nong) 事的土牛,當然有的“春牛”也會(hui) 用葦或紙紮成。曆史上,鞭打春牛是主要表現形式。它在西漢時就已出現,《鹽鐵論•授時》載:“發春而後,懸青幡而策土牛,殆非明主勸耕稼之意,而春令之所謂也。”東(dong) 漢時期的方式則是:“立春之日,夜漏未盡五刻,京師百官皆衣青衣,郡國縣道官下至鬥食令史皆服青幘,立青幡,施土牛、耕人於(yu) 門外,以示兆民,至立夏。”(《後漢書(shu) •禮儀(yi) 誌上》)無論是在當時的國都洛陽,還是各郡國、縣道,在立春前就要製作土牛、耕人,所以杜佑在《通典》中就提出:“立春前,兩(liang) 京及諸州縣門外並造土牛、耕人,各隨方色。”鞭打春牛是共同的選擇,四個(ge) 城門外所造的數目和規格是相同的,隻是顏色有所區別。唐宋以後,鞭春牛等立春之禮開始呈現出一種群眾(zhong) 性節慶的特點,娛樂(le) 功能開始大大增強。此外,咬春、嚐春、戴春雞、貼春牛圖、慶賀宴飲等立春民俗活動同樣得到發展,至今仍在延續。

 

實際上,節氣這種古老的關(guan) 於(yu) 歲月的“算法”,不僅(jin) 是中國人對自然時間的感受、認知和理解,同時也被塑造成為(wei) 具有教化意義(yi) 的禮製時間。就自然時間而言,立春在先民觀象授時基礎上產(chan) 生的,即當太陽位於(yu) 黃經315°時,便是立春。這一天的到來,意味著冬季的結束與(yu) 春季的開始,為(wei) 人們(men) 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社會(hui) 生活提供了時間參照。就禮製時間而言,由於(yu) “立春”本身就具有開啟新紀元的內(nei) 涵,因而在後世發展過程中承載了越來越多的禮儀(yi) 活動和民俗活動,換言之,立春成為(wei) 國家宣示正統、建構合法性的重要時機。

 

生活於(yu) 自然時間和禮製時間的糾纏之中,理想與(yu) 現實之間往往充滿張力,這正是人類社會(hui) 的複雜性所在,尤其是在原本充滿希望的立春時節,詩人會(hui) 對此更加敏感。由於(yu) 戰亂(luan) ,杜甫寓居夔江而不得歸家。立春之日,眼前的“春盤”引發了他無限的遐思:“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liang) 京梅發時。盤出高門行白玉,菜傳(chuan) 纖手送青絲(si) 。”由立春日的“春盤”,杜甫忽然想起了往年長安、洛陽立春時節的美好情景,盛有青絲(si) 韭黃的白玉盤,經纖細女子的手互相饋送。然而,開元盛世的太平氣象,卻與(yu) 眼前的巫峽、長江形成鮮明對比,詩人的思緒被拉回現實之中:“巫峽寒江那對眼,杜陵遠客不勝悲。此身未知歸定處,呼兒(er) 覓紙一題詩。”漂泊異鄉(xiang) 、萍蹤難定的處境,讓詩人的情感都被這“悲”字中籠罩,隻好“呼兒(er) 覓紙”將滿腔悲憤寄於(yu) 筆端。縱觀全詩,不難感受到杜甫的愁苦,不過立春之日的懷念和憧憬,使得這種愁腸百結更讓人心生憐憫與(yu) 同情。

 

“一年之計在於(yu) 春,莫待秋到空餘(yu) 恨。”生機與(yu) 希望在悄無聲息中醞釀,立春裝有我們(men) 每個(ge) 人的新期待,啟程吧,精彩才剛剛開始!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