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尚信】生生哲學的基本框架

欄目: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23-02-07 15:37:56
標簽:生生哲學

生生哲學的基本框架

作者:李尚信(山東(dong) 大學易學與(yu) 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周易學會(hui) 會(hui) 長)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三年歲次癸卯正月初九日戊子

          耶穌2023年1月30日

 

中國哲學,可以說是參讚化育之學。參讚化育,即參讚天地之化育。參讚化育的終極根據是天地,是宇宙,因此參讚化育就是效法、輔助天地或宇宙來化育萬(wan) 物和人類。在《易傳(chuan) 》看來,天地或宇宙的功能就是生生,人效法、輔助天地或宇宙來化育萬(wan) 物和人類,本質上也是生生,是使萬(wan) 物和人類更具生命的活力和力量,是成就萬(wan) 物和人類的生生。《易傳(chuan) 》講天地人三才,本質上是從(cong) 天地人生生的功能上來講的。因此,從(cong) 根本上說,中國哲學是生生之學。中國哲學要參與(yu) 世界哲學對話,要為(wei) 當代世界哲學作出貢獻,有必要深入研究生生哲學。

 

考察《易傳(chuan) 》和整個(ge) 中國哲學,筆者認為(wei) ,大致可以把生生哲學的基本框架內(nei) 容概括為(wei) 五個(ge) 方麵,即:以天地或宇宙的生生為(wei) 基礎,以性命貫通為(wei) 生發點,以誠仁義(yi) 禮智以及格物致知為(wei) 行動法則,以參讚化育為(wei) 核心,以成己成物(尤其是成人)為(wei) 宗旨。

 

以天地或宇宙的生生為(wei) 基礎,是說天地或宇宙是一個(ge) 生命體(ti) ,是一切生命的總根源。生命是有序的和有層次的,人是萬(wan) 物之靈。中國先哲強調萬(wan) 物一體(ti) ,萬(wan) 物與(yu) 人和諧共生,我們(men) 今天強調綠色生態,古今一脈相承。雖然如此,萬(wan) 物與(yu) 人和諧共生也不是自然實現的,不僅(jin) 需要人的參讚化育,而且也需要自然朝向有利於(yu) 人類生存的方向發展。也就是說,萬(wan) 物與(yu) 人和諧共生,仍然是為(wei) 了人類自身生存的和諧共生,不存在脫離了人類需要的抽象的萬(wan) 物與(yu) 人的和諧共生。同時,我們(men) 不能滿足於(yu) 傳(chuan) 統中國哲學對生命的理解,要批判借鑒和發揚西方自然科學傳(chuan) 統,深入研究宇宙自然,一方麵繼續探究生命的奧妙,另一方麵滿足人類的物質需求與(yu) 增強人類生存的能力。還有,天地宇宙是生生與(yu) 毀滅同時共存,我們(men) 隻有全麵地認識生生與(yu) 毀滅,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天道,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本質與(yu) 意義(yi) 。傳(chuan) 統意義(yi) 上的天道唯善觀念需要加以糾正,天道需要借助人的實踐需要來把握方向,而不是相反。

 

以性命貫通為(wei) 生發點,是說萬(wan) 物與(yu) 人繼天而生,貫穿人性、物性於(yu) 其中,我們(men) 要全麵深入地了解人性和物性,因應人性和物性來進行參讚化育。中國先哲對物質與(yu) 物性的研究相對較少,而其人性論則主要是從(cong) 道德的意義(yi) 上來研究,且以性善論為(wei) 主,宋明理學甚至把“天理”“人欲”當成對立的兩(liang) 極,把物欲當成惡,這從(cong) 當今時代的立場來看,是不合適的。隻有全麵深入地研究萬(wan) 物與(yu) 人性的內(nei) 在結構,才能有針對性地做到深層次的參讚化育。僅(jin) 有傳(chuan) 統意義(yi) 上的道德哲學與(yu) 政治哲學完成不了參讚化育這一艱巨任務。今天,我們(men) 認識物性與(yu) 人性,尤其應注重吸納各門具體(ti) 科學的成果。道德是實踐的產(chan) 物,也是進化的產(chan) 物,那種把道德當成是純粹玄虛的先天“天理”的觀點,是不符合馬克思主義(yi) 的曆史唯物主義(yi) 觀點的。

 

以誠仁義(yi) 禮智以及格物致知為(wei) 行動法則,是說我們(men) 要運用誠仁義(yi) 禮智五德目,並通過格物致知去達成參讚化育。一是誠乃立身處事之本。從(cong) 《周易》古經以“孚”即誠為(wei) 首德開始,先秦諸子無不重視誠,其後曆代思想家也多重視誠。《中庸》說:“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誠則能行仁道,能夠關(guan) 愛生命,成就生命。二是仁就是愛自己與(yu) 愛他人,也就是成就自己與(yu) 成就他人,就是生生。成就自己與(yu) 成就他人就是生生哲學的終極目標。需要注意,這裏說的“仁”,不隻是愛他人和成就他人,還包括愛自己和成就自己,這是參讚化育的應有之義(yi) 。但由此就引出一個(ge) 成就自己與(yu) 成就他人的關(guan) 係問題,而且這是一個(ge) 核心問題,也是一個(ge) 難題,需要重點研究。三是人都是社會(hui) 的人,人與(yu) 人之間會(hui) 發生交往交流,交往交流要有規則和秩序,這就是禮。實際上,這裏是以禮來代指一切社會(hui) 政治製度與(yu) 管理製度以及各種規則等。《論語·學而》說:“禮之用,和為(wei) 貴。”構建社會(hui) 的政治製度與(yu) 管理製度等是要保障社會(hui) 的秩序與(yu) 和諧。大多數個(ge) 體(ti) 隻有在有秩序的和諧環境下才更有利於(yu) 生生,所以,製度、規則是不可或缺的。但製度與(yu) 規則也有合理與(yu) 不合理,隻有合理的製度與(yu) 規則,才能有利於(yu) 大多數人的生生。四是成就自己和他人需要通過義(yi) 即合宜的方式來實現。成就自己和他人,不能隻是有良好的願望,而是要實實在在具體(ti) 地去實行。然而,每個(ge) 人在不同時空裏的處境是不一樣的,這就決(jue) 定了要實現不同個(ge) 體(ti) 或同一個(ge) 體(ti) 在不同時段的生生,其具體(ti) 的措施與(yu) 內(nei) 容是不一樣的,是需要隨時變易和損益的。這就是《易傳(chuan) 》所謂“不可為(wei) 典要,唯變所適”,就是義(yi) 。當群體(ti) 與(yu) 個(ge) 體(ti) 的生生產(chan) 生矛盾時,更有大義(yi) 與(yu) 小義(yi) 之分。五是義(yi) 要通過智來實現。唯變所適總會(hui) 麵臨(lin) 具體(ti) 的場境和問題,隻有通過智認識了所麵臨(lin) 的具體(ti) 場境和問題,最終才能解決(jue) 問題,這就需要引入認知科學。宋明理學忽視了義(yi) 的認知科學問題,以為(wei) 修德就能增智,就能解決(jue) 一切問題,這種觀念是錯誤的,需要進行轉化創新。六是有認知科學就需要格物,通過格物才能致知。格物致知,就是實踐產(chan) 生認識、產(chan) 生理論。格物致知當然不僅(jin) 僅(jin) 是認知科學的問題,任何認知都要通過實踐。在格物致知即實踐產(chan) 生認識的問題上,中國古代有觀象思維的認知方法,值得認真總結。中國古代的觀象思維,被中醫證明對認識有機生命整體(ti) 有一定優(you) 勢,需要加以重視,當然也有必要結合現代自然科學成果來加以深化理解。

 

以參讚化育為(wei) 核心,包括參讚與(yu) 化育兩(liang) 個(ge) 方麵。參讚就是參讚天地。要參讚天地,首先就要認識天地與(yu) 萬(wan) 物,隻有先認識了它,才能參照它的樣子去進行化育,這其實也包括了認知科學在內(nei) 。其次是化育,化育包括化育什麽(me) 和如何化育兩(liang) 個(ge) 方麵。化育什麽(me) ?當然是化育萬(wan) 物與(yu) 人,尤其是化育人。如何化育?這裏麵就涉及一個(ge) 義(yi) 的問題,解決(jue) 了義(yi) 的問題,化育的問題自然也就解決(jue) 了。可以說,中國哲學關(guan) 鍵的問題,就是如何處理好義(yi) 的問題。參讚化育是個(ge) 手段問題,但沒有這個(ge) 手段,就沒有成就人這個(ge) 目的。如何把手段和目的很好地結合起來,甚至使手段成為(wei) 目的的一部分,應當成為(wei) 生生哲學研究的重要課題。

 

以成己成物(尤其是成人)為(wei) 宗旨,是說生生哲學的宗旨就是成就萬(wan) 物與(yu) 人,最終是要成就人。傳(chuan) 統哲學認為(wei) 成就人就是成就人的道德,這個(ge) 觀念是狹隘的。成就人就是成就人的美好生活。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我們(men) 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wei) 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人的美好生活包括物質和精神兩(liang) 個(ge) 方麵,這兩(liang) 個(ge) 方麵的內(nei) 容都極其豐(feng) 富,而且這兩(liang) 個(ge) 方麵的關(guan) 係也非常複雜,需要深入研究。還需要注意,由於(yu) 人的認識與(yu) 心態是存在差異和不斷發展變化的,不同的人以及同一個(ge) 人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的內(nei) 容是不一樣的,要根據不同的人和同一個(ge) 人在不同曆史時期的不同合理需求來成就他或他們(men) 。人的合理需求是有曆史性的,是與(yu) 曆史發展階段相關(guan) 的,要根據曆史發展的情況來認識合理需求。人們(men) 也需要通過加強學習(xi) ,擴大視野,一方麵挖掘自身需求,另一方麵校正並形成合理需求。合理需求的問題也是生生哲學研究的一個(ge) 極其關(guan) 鍵的問題。同時,在成人的問題上,需要處理好三種關(guan) 係:首先是權利與(yu) 義(yi) 務的關(guan) 係。人有需求,就有滿足需求的願望;要滿足需求,就要有權利;要有權利,同時就要承擔相應的義(yi) 務。所以,在成人問題上,權利與(yu) 義(yi) 務是一對重要範疇,就是成就一個(ge) 人,要尊重他的權利,並在可能的範圍內(nei) 促進他的權利的實現,同時要培養(yang) 他的責任擔當意識與(yu) 能力。其次是群體(ti) 與(yu) 個(ge) 體(ti) 的關(guan) 係。在成人的問題上,群體(ti) 與(yu) 個(ge) 體(ti) 的關(guan) 係也是一對重要範疇,就是需要處理好成就群體(ti) 、成就社會(hui) 與(yu) 成就個(ge) 人之間的關(guan) 係問題,在這個(ge) 問題上,在現代社會(hui) ,就必然會(hui) 引出公平、正義(yi) 等觀念,如何理解和處理公平、正義(yi) 這樣的問題,就成為(wei) 關(guan) 鍵性的問題。最後是滿足人的需求與(yu) 保護生態環境的關(guan) 係。向自然的索取要有度,隻有維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人的生存才是可持續的,成人才是可持續的。生生哲學在成人宗旨問題上的“成就人的美好生活”,與(yu) 馬克思主義(yi) 哲學所描繪的人從(cong) 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的理想道路是一致的。成就人的美好生活的終極目標,就是使人從(cong) 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