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丹】“文化建設的正心誠意” ——學習時報“書院尋蹤”欄目編輯手記

欄目:中央黨校機關報儒家道場係列
發布時間:2023-02-05 20:54:21
標簽:文化建設的正心誠意

“文化建設的正心誠意”

——學習(xi) 時報“書(shu) 院尋蹤”欄目編輯手記

作者:張丹丹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三年歲次壬寅臘月廿二日辛未

          耶穌2023年1月13日

 

2018年8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全國宣傳(chuan) 思想工作會(hui) 議上強調,要把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jia) 值、世界意義(yi) 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在中國文化的發展曆程中,書(shu) 院是極其重要的標識,書(shu) 院促進了中國學術思想史、中國文學史、中國圖書(shu) 事業(ye) 史的發展,對促進中國教育史的發展尤其具有重要意義(yi) 。每一家書(shu) 院都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一張閃亮的名片。2019年11月15日學習(xi) 時報創立“書(shu) 院尋蹤”欄目,從(cong) 《嶽麓書(shu) 院:惟楚有材,於(yu) 斯為(wei) 盛》開篇到2023年1月6日刊發《崇正書(shu) 院:“崇正學,迪正道”的重要陣地》,一共登載了83篇文章。這83家書(shu) 院分布在祖國的大江南北。我們(men) 跟隨書(shu) 院作者的腳步,感受到了書(shu) 院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

 

書(shu) 院是中國曆史上一種特殊的教育組織形式,其別具一格的教學與(yu) 組織管理等製度,萌芽於(yu) 唐,形成於(yu) 宋,廢改於(yu) 清末,有一千年以上的發展史。書(shu) 院與(yu) 官學的根本區別是將教育活動與(yu) 學術研究結合在一起。書(shu) 院是孕育新的學術思想,產(chan) 生新學派的孵化器。縱觀中國書(shu) 院史,中國曆史上主要學派思想的形成、著作的完成、派別的產(chan) 生,大都與(yu) 書(shu) 院的教學活動緊密相聯。據《朱熹書(shu) 院與(yu) 門人考》記載,與(yu) 朱熹有關(guan) 的書(shu) 院有67所,從(cong) 白鹿洞書(shu) 院到嶽麓書(shu) 院,從(cong) 鵝湖書(shu) 院到武夷精舍,都傾(qing) 注了朱熹極大的心血,他親(qin) 手確立了中國書(shu) 院的教育製度,製定的《白鹿洞書(shu) 院學規》成為(wei) 後世書(shu) 院學規的圭臬。“書(shu) 院尋蹤”欄目登載的範玉剛、穀雨撰寫(xie) 的《白鹿洞書(shu) 院:以聖賢之心傳(chuan) 播文明》,張國驥撰寫(xie) 的《嶽麓書(shu) 院:惟楚有材,於(yu) 斯為(wei) 盛》,劉豔偉(wei) 撰寫(xie) 的《從(cong) 鵝湖之會(hui) 到鵝湖書(shu) 院》,戎章榕撰寫(xie) 的《武夷精舍:“繼往聖開來學”的傳(chuan) 承高地》等文章對朱熹在書(shu) 院授徒著述活動中,理學思想逐漸成熟的過程有著詳盡的描繪。朱熹門徒又以書(shu) 院作為(wei) 陣地,宣傳(chuan) 和普及理學。

 

陽明學派是明中後期理學革新運動中產(chan) 生的學派,其形成和發展與(yu) 書(shu) 院講學直接相關(guan) 。陽明心學體(ti) 係的三大組成部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都是在書(shu) 院講學過程中逐步發展起來的。青原山陽明書(shu) 院以傳(chuan) 播和研究陽明心學在全國書(shu) 院中獨樹一幟,邱明撰寫(xie) 的《陽明書(shu) 院:心學講會(hui) 良知相傳(chuan) 》詳述了這一過程。薛體(ti) 偉(wei) 撰寫(xie) 的《萬(wan) 鬆書(shu) 院:為(wei) 何被稱作“梁祝書(shu) 院”》記述了嘉靖四年(1525年)王陽明為(wei) 萬(wan) 鬆書(shu) 院撰寫(xie) 記文,開啟了陽明學在杭州的傳(chuan) 播曆程。王陽明在20多年的書(shu) 院講學實踐中,將書(shu) 院作為(wei) 傳(chuan) 授心學的陣地。他死後,弟子和再傳(chuan) 弟子在各地紛紛建立書(shu) 院、開講會(hui) ,使陽明之學“流傳(chuan) 愈百年”。

 

陳亮在《安定書(shu) 院:明體(ti) 達用格物修身》一文中細數了泰州學派和安定書(shu) 院互相成就的一段曆史。在明代,中國思想史上出現了一個(ge) 以泰州命名的重要學術流派——泰州學派。泰州學派的創立者是哲學家王艮。他是王陽明的弟子,深得陽明心學精要。他推陳出新,主張“百姓日用即道理”“聖愚平等”的觀點,泰州學派更加關(guan) 注人本身而不是隻關(guan) 注教育的內(nei) 容,有了平民教育。王艮創作的《樂(le) 學歌》,“不樂(le) 不是學,不學不是樂(le) 。樂(le) 便然後學,學便然後樂(le) ……”至今仍膾炙人口。

 

(二)

 

嶽麓書(shu) 院院長肖永明認為(wei) :“中國古代書(shu) 院在漫長的發展曆程中,形成了一係列思想觀念、價(jia) 值追求、文化傳(chuan) 統、教育理念、辦學風格,逐漸積澱、凝練為(wei) 一種獨特的精神價(jia) 值,這就是‘書(shu) 院精神’。其具體(ti) 表現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書(shu) 院有所不同,總體(ti) 而言,可以包括以下幾個(ge) 方麵的內(nei) 容:重視生命意義(yi) 、以人為(wei) 本、立德為(wei) 先、重視人格養(yang) 成的人文精神;擔當天下、傳(chuan) 道濟民、教化社會(hui) 的經世精神;窮本探源、極深研幾、實事求是的探索精神;不囿成說、不斷超越、與(yu) 時偕行、引領學術思潮的創新精神;有教無類、自由講學、兼容並包的開放精神;鼓勵學生自主學習(xi) 、師生之間質疑問難,‘疑誤定要力爭(zheng) ’的自主精神。”一千多年來書(shu) 院培養(yang) 了一代代士子,這些士子多數德才兼備,經邦濟世,明道致用,傳(chuan) 承人文。他們(men) 在非常時期所表現出的高尚氣節令人動容。非常典型的是曾就學於(yu) 白鷺洲書(shu) 院的文天祥。邱明在《白鷺洲書(shu) 院:文章節義(yi) 弦誦不絕》一文中寫(xie) 道:少年文天祥在白鷺洲書(shu) 院求學時,拜謁忠君愛國的廬陵先賢“四忠一節祠”,立下“歿不俎豆其間,非夫也”的誓言,表明自己要躋身先賢之列讓後人祭祀的決(jue) 心。他在《正氣歌》中,將孟子提倡的“浩然正氣”超越了日常道德觀念的層次,上升到愛國主義(yi) 和民族精神的至高層麵,為(wei) 後人留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絕唱。可見,書(shu) 院對士子進行道德教化的成效顯著。

 

張軍(jun) 在《花洲書(shu) 院與(yu) 〈嶽陽樓記〉》一文中完整還原了範仲淹在花洲書(shu) 院創作千古名篇《嶽陽樓記》的過程,花洲書(shu) 院也因此而千古流芳。汪曾祺說:《嶽陽樓記》通篇寫(xie) 得很好,而尤其為(wei) 人傳(chuan) 誦者,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le) 而樂(le) ”這兩(liang) 句名言。可以這樣說:嶽陽樓是由於(yu) 這兩(liang) 句名言而名聞天下的。這大概是滕子京始料所不及,亦為(wei) 範仲淹始料所不及。這兩(liang) 句話哺育了很多後代人,對中國知識分子的品德的形成,產(chan) 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中國傳(chuan) 統書(shu) 院強調要培養(yang) 具有健全人格的“士”,一方麵,士作為(wei) 中國古代的知識群體(ti) ,要承擔起文化知識傳(chuan) 承與(yu) 創新的曆史使命;另一方麵,士還要承擔起“為(wei) 天地立心,為(wei) 生民立命”的社會(hui) 責任。陳十在《東(dong) 林書(shu) 院:洛閩中樞經世致用》一文中描述了“士”的擔當,東(dong) 林書(shu) 院提倡學子關(guan) 心時政,尋求救世之道,提出愛國、經世致用、關(guan) 心社會(hui) 、以天下為(wei) 己任的思想。顧憲成在東(dong) 林書(shu) 院題寫(xie) 的那副著名的對聯“風聲雨聲讀書(shu) 聲,聲聲入耳;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guan) 心”則是東(dong) 林書(shu) 院教育思想和學術思想的集中體(ti) 現。這副名聯被廣為(wei) 傳(chuan) 誦,東(dong) 林書(shu) 院盛極一時,成為(wei) 全國學子探討理學傳(chuan) 統文化思想以利經邦濟世的重要輿論活動中心,享有“海內(nei) 百年以來言正學者,首東(dong) 林”的美譽。

 

(三)

 

隨著曆史進程不斷向前,傳(chuan) 統書(shu) 院在清末開始傳(chuan) 播現代思想和文化,成為(wei) 培養(yang) 現代知識分子的搖籃。近代書(shu) 院不僅(jin) 成為(wei) 與(yu) 外界文化交流的橋梁,還為(wei) 探求愛國救亡之路的學子打開了一扇窗。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傳(chuan) 統書(shu) 院紛紛化身“紅色書(shu) 院”,幫助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培養(yang) 革命人才,傳(chuan) 播紅色思想,甚至成為(wei) 革命戰場。目前“書(shu) 院尋蹤”登載的83家書(shu) 院,有26家都帶有紅色基因。

 

書(shu) 院作為(wei) 毛澤東(dong) 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重要見證者,可謂實至名歸。83家書(shu) 院,其中有13家留下了一代偉(wei) 人的足跡,以洣泉書(shu) 院為(wei) 例,除了毛澤東(dong) ,朱德、陳毅、彭德懷、張雲(yun) 逸、蕭克、王震、滕代遠、李天佑、張平化等老一輩無產(chan) 階級革命家到酃縣(今炎陵縣)開展革命活動時,都曾在這裏住宿和辦公。可以說,近代革命鑄就了“紅色書(shu) 院”,而傳(chuan) 統書(shu) 院向“紅色書(shu) 院”的轉變,則是書(shu) 院以文化促進社會(hui) 進步的具體(ti) 表現。

 

船山書(shu) 院是一所為(wei) 祭祀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哲學家王夫之而設立的書(shu) 院。蔣嘯青曾在船山書(shu) 院求學5年,1921年,蔣嘯青經毛澤東(dong) 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為(wei) 湘南地區的革命先驅,蔣嘯青在一次作戰中不幸受傷(shang) 被捕,最終被敵人殘忍殺害。除了蔣嘯青之外,還有諸多船山學子身先士卒奮鬥在救國救民的道路上,湖南也成為(wei) 國內(nei) 早期紅色革命策源地和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搖籃。王萍在《船山書(shu) 院:弘揚船山遺韻譜寫(xie) 愛國華章》一文中記載了這段可歌可泣的曆史。

 

學習(xi) 時報2011年10月24日發表的《文化建設的正心誠意》一文提出:“文化貴在建設。建設文化要有建設性的態度。文化建設是艱巨而長遠的事業(ye) ,需要紮紮實實地努力、一點一滴地積累,不是空喊口號所能奏效的。文化建設要樹立正心誠意。文化與(yu) 誠意相因果,有誠意則文化存,無誠意則文化亡。”在中國古代,書(shu) 院是中國讀書(shu) 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時至今日,書(shu) 院仍是中國文化人心中抹不去的記憶。中國書(shu) 院文化遺產(chan) 保護利用應該成為(wei) 當代中國重大文化戰略、文化建設的組成部分。文化自信是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一個(ge) 多世紀以來,中國在磨難與(yu) 變革中走向世界,對待自身文化的態度也在不斷發生變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深入了解、係統學習(xi) 傳(chuan) 統文化,這是文化自信的表現。書(shu) 院是我們(men) 的寶貴遺產(chan) ,我們(men) 要珍惜它、保護它,讓它能夠真正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助推、助力。這也正是我們(men) 主流媒體(ti) 不容推卸的責任所在。“書(shu) 院尋蹤”欄目已發表的這些文章先後被人民網、學習(xi) 強國等眾(zhong) 多媒體(ti) 轉載,產(chan) 生了較好的社會(hui) 反響,尤其是得到了書(shu) 院研究者的支持和肯定,在這之前還沒有一家主流媒體(ti) 用3年的時間去挖掘傳(chuan) 統書(shu) 院、宣傳(chuan) 書(shu) 院文化。本欄目也將持之以恒為(wei) 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