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姚海濤作者簡介:姚海濤,男,西元一九八一年生,山東(dong) 高密人,山東(dong) 大學哲學碩士。現為(wei) 青島城市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wei) 先秦儒家哲學、荀子哲學。 |
忠孝觀念的困境及其出路
作者:姚海濤(青島城市學院)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原載《文史天地》2023年第2期
中國社會(hui) 談論一個(ge) 人,往往注重從(cong) 道德高度進行定性評價(jia) ,給人的印象似乎總是站在道德製高點上“頤指氣使”。若一個(ge) 人被評價(jia) 為(wei) 不忠、不孝、不仁、不義(yi) ,那麽(me) 此人就會(hui) 被周圍人孤立、拋棄,無法融入社會(hui) 了。忠孝觀念聯結的是國與(yu) 家,構成了儒家的核心價(jia) 值理念。由於(yu) 儒家在漢代以後成為(wei) 封建王朝的指導思想,因此,忠孝觀念順理成章地發展成為(wei) 中國人牢不可破並引以為(wei) 傲的價(jia) 值觀念。毫無疑問,忠孝觀念對於(yu) 維係早期以家國一體(ti) 為(wei) 基本構型的社會(hui) ,使之穩定運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直至今日,由於(yu) 文化慣性,忠孝觀念對於(yu) 中國人的日常生活還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雖然這一影響處在不斷弱化過程之中。當前,我們(men) 仍然需要對忠孝觀念進行厘清反思及創造性轉化,以期疏通與(yu) 現代社會(hui) 不契合之處,甚至還可以生發出更多的現代意義(yi) 。
任何一種觀念,當它被強化認同之後,往往會(hui) 走向反麵,異化為(wei) 鉗製人思想的桎梏,固化為(wei) 牽絆人行為(wei) 的鎖鏈。忠孝觀念亦概莫能外。具體(ti) 而言,忠主要調節君臣關(guan) 係,倡導大臣對國君忠心不二,關(guan) 鍵時刻能夠挺身而出,以身許國,後來發展為(wei) “君為(wei) 臣綱”的極端思想,成為(wei) 專(zhuan) 製製度的重要基石;孝則主要調節父子關(guan) 係,倡導子輩對父輩俯首帖耳、言聽計從(cong) ,後來發展為(wei) 鉗製人們(men) 思想和行為(wei) 的“父為(wei) 子綱”。
客觀地講,一方麵,忠孝觀念對於(yu) 穩定封建社會(hui) 秩序與(yu) 人倫(lun) 秩序,功莫大焉;另一方麵,由於(yu) 其極度壓抑個(ge) 性與(yu) 人權,造成了曆史上許許多多的人被愚弄,一條條鮮活的生命因此逝去,由此導致社會(hui) 喪(sang) 失生機活力與(yu) 進化創造力,罪莫大焉。韓愈《送汴州監軍(jun) 俱文珍》詩末兩(liang) 句“誰言臣子道,忠孝兩(liang) 全難”,將臣與(yu) 子兩(liang) 大角色及其對應的忠與(yu) 孝間的衝(chong) 突與(yu) 困境概括得淋漓盡致。曆史上有多少人曾慨歎忠孝難兩(liang) 全!又有多少人在這困境中輾轉騰挪,不得安生,受盡煎熬!甚至更有多少人殞命於(yu) 此!
忠孝觀念的形成有一個(ge) 長期的曆史階段,其困境的超越自然需要很長的過程。看一看先秦曆史,探一探忠孝觀念,思一思其中隱情,當不失為(wei) 一件有價(jia) 值的事。如果從(cong) 出現的時間角度來看,孝先於(yu) 忠,高於(yu) 忠。所以,先從(cong) 大孝之舜的故事開始講起。
一、舜大孝感天動地,竊負而逃成孝名
在《孟子》一書(shu) 中,“大孝”出現兩(liang) 次,所褒評者,都是大舜。中國孝道曆史上第一個(ge) 值得大書(shu) 特書(shu) 的人物,無疑是大舜。虞舜,姓姚,名重華,是帝顓頊的後人。舜的家族從(cong) 顓頊之後一直到父親(qin) 瞽叟六代人都是普通百姓。舜的父親(qin) 瞽叟是一朵人間奇葩。從(cong) 他的名字可以看出,他是一個(ge) 盲人。由於(yu) 舜的母親(qin) 去世早,父親(qin) 在舜十幾歲時續弦,並與(yu) 後妻生了個(ge) 性情頑劣、傲慢無禮的兒(er) 子,名叫象。舜並不因為(wei) 母親(qin) 是後母,弟弟是異母弟而心存芥蒂,而是一直盡心竭力地孝敬母親(qin) 、疼愛弟弟。誰承想後母、弟弟經常在父親(qin) 瞽叟麵前說舜的壞話。父親(qin) 眼睛是盲的,心竟然也是盲的。對舜平時辱罵和毆打還不算,最後竟然心理扭曲到要設計害死親(qin) 生兒(er) 子舜。
後來,舜受到堯的賞識,承擔了部落中很多額外的工作任務,因此得到了一些財物獎勵,並且娶到了堯的兩(liang) 個(ge) 漂亮賢惠的女兒(er) 。父親(qin) 瞽叟、後母與(yu) 弟弟象竟然想得到這些財物和舜的兩(liang) 個(ge) 妻子,他們(men) 聯合起來企圖設計殺害舜。他們(men) 的惡毒計劃全盤如下:
有一次,瞽叟讓舜去修補家裏的糧倉(cang) 倉(cang) 頂。這個(ge) 喪(sang) 心病狂的父親(qin) 竟然從(cong) 糧倉(cang) 下麵放火,想要燒死舜。舜很機警,手持兩(liang) 張鬥笠,像鳥兒(er) 一樣張開翅膀,從(cong) 倉(cang) 頂一躍而下,逃走了。還有一次,瞽叟讓舜去鑿井,等井挖深了之後,趁機蓋土填井,想用活埋的方法害死舜。舜在鑿井之時,多留了個(ge) 心眼。他早已在井壁一側(ce) 掘出一條暗道。有父如此,讓人不得不防啊。當父親(qin) 實施活埋計劃時,舜從(cong) 暗道成功逃脫。父親(qin) 愛兒(er) 子,這是人之天性。可舜的父親(qin) 卻做出了禽獸(shou) 不如的殺子之事,可謂人間奇葩。
即使發生這等惡劣之事,舜對待父母的孝行依然如故。人之至孝,感天動地。上天派鳥獸(shou) 各種動物來幫助舜耕種田地。後來舜的名聲不脛而走,美名傳(chuan) 遍天下。堯決(jue) 定將天下禪讓於(yu) 舜。當舜登上天子之位後,每天去向父親(qin) 請安,態度畢恭畢敬,始終遵循為(wei) 子之道。他還不計前嫌,將後母所生的弟弟象封為(wei) 諸侯。舜“孝感動天”,後來成為(wei) “二十四孝”中的第一個(ge) 故事。
孟子言必稱堯、舜,舜之孝在《孟子》中討論比較集中。其中提道:“大孝終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於(yu) 大舜見之矣。”舜得不到父母的喜愛,這是他心中的一根刺。在人生的各個(ge) 階段,人各有懷戀、喜愛的對象。幼小之時,懷戀父母。年輕之時,喜愛漂亮女子。做了官就會(hui) 效忠君主。舜得到天下,受到士人的喜愛,獲得了財富、地位,娶到了堯兩(liang) 個(ge) 美麗(li) 的女兒(er) 娥皇、女英,獨獨得不到父母的喜愛。天下歸己,視若草芥,不為(wei) 所動,卻因得不到父母的歡心而憂愁,恐怕隻有舜吧。舜終身懷戀父母,這才是大孝。
孟子的弟子桃應曾經問了一個(ge) 假設問題,孟子虛擬了舜“竊負而逃”的故事。桃應問孟子,舜當天子,皋陶掌管刑獄之事,如果瞽叟殺了人,如何辦理?孟子回答,抓起來就是了。舜不能幹涉辦案,因為(wei) 這是皋陶的職責所在。麵對父親(qin) 被抓,舜豈能無動於(yu) 衷?孟子認為(wei) ,舜視天下如敝屣,定會(hui) 偷偷地背著父親(qin) 逃到海邊居住下來,高高興(xing) 興(xing) 地過日子,忘記了曾經是天下之主。舜視父親(qin) 重於(yu) 天下,所以做出後人似乎難以理解的“竊負而逃”之事。
“竊負而逃”的故事雖是虛構,其中展示的道理卻明白不易。先秦時期至少在孟子之時非常重視血緣親(qin) 情,認為(wei) 孝高於(yu) 忠。隨著時間的推移,忠與(yu) 孝的位置開始變換對調,孝至高無上的地位漸漸地被忠所取代、所超越。忠與(yu) 孝的觀念開始異化,最終變成了控製人甚至愚弄人的社會(hui) 觀念。
漢代敘事中,“竊負而逃”不會(hui) 再上演了,而變為(wei) 另外的故事。《韓詩外傳(chuan) 》卷二記載了石奢的忠孝故事。楚昭王時有一叫石奢的士人,為(wei) 人公正耿直,楚王任命他為(wei) 治獄的法官。有一天他碰到路上有殺人者,出於(yu) 職責,他追了上去,發現凶手竟是父親(qin) 。回到朝廷,他如實向楚王匯報了父親(qin) 殺人事。忠孝難題擺在了石奢的麵前。殺人者是父親(qin) ,抓到父親(qin) 成就自己的職責是不孝。如果不行使職權放掉殺人的父親(qin) ,則是不忠。忠孝間的緊張已經達到了極點,若不能找到合宜的解決(jue) 之道,最終必然以一種殘忍的方式解決(jue) 。石奢的結局可想而知,刎頸而死。這一解決(jue) ,與(yu) 舜的“竊負而逃”,南轅北轍。
石奢的故事若發生在孔子、孟子時代,結局可能會(hui) 完全不同。《論語·子路》記載葉公與(yu) 孔子爭(zheng) 論過何為(wei) “直”的問題。葉公說,他們(men) 那地方有一個(ge) 正直的人,父親(qin) 偷了別人家的羊,兒(er) 子去證明父親(qin) 偷羊事。孔子說,我們(men) 那地方正直的人不一樣,若發生此事,兒(er) 子則不會(hui) 主動告發。石奢親(qin) 自告發、逮捕父親(qin) 與(yu) 孔子所倡導的“父為(wei) 子隱,子為(wei) 父隱”的觀念大相徑庭。
二、自古忠孝難兩(liang) 全,悲慘故事頻上演
從(cong) 根本上來說,忠孝地位的升降變化是對“君與(yu) 父孰重”這一難題的解答。《韓詩外傳(chuan) 》卷七中記載了戰國時的一段討論。齊宣王看到儒者為(wei) 至親(qin) 而不為(wei) 君主服喪(sang) 三年,所以向田過提出了“君與(yu) 父孰重”的問題。田過如實答道,君不如父重要。宣王很生氣地反問道,既然這樣,那為(wei) 什麽(me) 士人會(hui) 離開至親(qin) 而侍奉君主?田過說,沒有君主賞賜的土地,無法安放至親(qin) ;沒有君主頒發的俸祿,無法贍養(yang) 至親(qin) ;沒有君主賜予的爵位,無法尊顯至親(qin) 。士人所有從(cong) 君主那裏得來的,都要歸於(yu) 至親(qin) 那裏,事君的目的是為(wei) 了供養(yang) 至親(qin) 。可見,君不如父重要。宣王聽了鬱悶得說不出話來。這一戰國時關(guan) 於(yu) “君與(yu) 父孰重”的討論,從(cong) 一個(ge) 側(ce) 麵反映了當時較為(wei) 普遍的觀念是孝大於(yu) 忠。
故事是由講故事的人編撰講出,而故事的結局自然會(hui) 因講述人所持的觀點而有所不同。忠孝困境的故事,也不例外。劉向《說苑·立節》中講了申鳴的忠孝故事。申鳴因孝聞名全國,於(yu) 是被楚王列為(wei) 相國的不二人選。申鳴沒有欣喜若狂,反而憂心忡忡。令他顧慮的是,實現從(cong) 孝子到忠臣的角色轉換需要一個(ge) 充分的理由。在得到父親(qin) 的慨允,即過了“孝”這一關(guan) 後,申鳴接受了相位。三年之後,楚國發生了著名的白公之亂(luan) 。
俗語有雲(yun) :亂(luan) 世顯忠臣。申鳴沒有猶豫,準備慷慨赴國難。恰在此時,父親(qin) 製止了他,對他說,父親(qin) 尚健在,你卻赴死,可以嗎?申鳴回答說,奉養(yang) 雙親(qin) 的俸祿是國君發放的,所以我的身體(ti) 是國君的。如今我是楚君之臣,為(wei) 君盡忠不是應該的嗎?於(yu) 是,他帶兵圍住了白公及其叛軍(jun) 。
白公知道申鳴是一個(ge) 勇士,不好對付,於(yu) 是利用了他是大孝子這一點,劫持了他父親(qin) 與(yu) 之談條件。條件簡單而優(you) 厚。隻要申鳴加入白公的叛軍(jun) ,事成之後,與(yu) 他平分楚國。如若不然,殺掉他父親(qin) 。是要做楚王的忠臣,還是父親(qin) 的孝子?麵對這一忠孝困境,申鳴權衡再三,流著眼淚說:“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祿者畢其能。”他決(jue) 定做忠臣,而不是孝子。申鳴親(qin) 自擂起戰鼓,命令軍(jun) 隊進攻,殺掉白公,平定叛亂(luan) 。當然他的父親(qin) 被敵軍(jun) 殺害。
因靖難有功,申鳴得到了楚王“金百斤”的豐(feng) 厚賞賜。申鳴又迷惑了。如果躲避楚君之難,則非忠臣。自己平定了叛亂(luan) ,卻失去了父親(qin) ,則絕非孝子。自己太失敗了,忠孝未能兩(liang) 全,有何麵目苟活於(yu) 世上?於(yu) 是,他自殺了。麵對忠孝困境,申鳴和石奢一樣也選擇了自殺,回避了問題。
《韓詩外傳(chuan) 》卷一載有一個(ge) 類似的忠孝故事。湊巧的是,故事同樣發生在楚國白公之難時。有個(ge) 叫莊之善的人告別老母親(qin) ,要去平定叛亂(luan) ,為(wei) 君賣命。他的母親(qin) 詰問他,“拋棄母親(qin) ,為(wei) 君而死,這樣做對嗎?”他的回答是“我聽說侍奉君主,既然拿了俸祿就要將生死置之度外。我之所以能贍養(yang) 母親(qin) ,全是因為(wei) 君主的俸祿。請允許我為(wei) 君而死。”莊之善硬著頭皮出發了,跟從(cong) 的仆人看出了他對死亡的恐懼,就勸他說,您既然害怕,為(wei) 什麽(me) 不回去?他說,害怕是私情,而為(wei) 君而死,則是公事。君子不能因私而害公。莊之善公私拎得比較清,最終棄母而死君。如果說申鳴在忠孝麵前透露出了猶豫不決(jue) 、困惑難當,而在莊之善則完全沒有這種衝(chong) 突。因為(wei) 在他的心目中,忠的地位已經遠遠超過了孝。
在那場有名的崔杼弑齊莊公事件中,邢蒯瞆為(wei) 了解救無道的莊公,又上演一出入死報君的慘劇。理由同樣是“食其祿者死其事”。邢蒯瞆的仆人看到主人竟然能為(wei) 一無道君主而死,將主人定義(yi) 為(wei) 忠心耿耿之人。想到自己的忠心主人,仆人也不能獨活,於(yu) 是結轡自刎。仆人此舉(ju) 更是無謂。劉向將此類故事寫(xie) 到《說苑·立節》中,作為(wei) 守節死義(yi) 的典型,引《孟子》“勇士不忘喪(sang) 其元”語,給予了相當高的評價(jia) ,對於(yu) 後世愚忠的塑造推波助瀾,自然負有一定責任。
置忠於(yu) 孝之上的原則不分治君與(yu) 亂(luan) 君,竟然成一通例執行,必然會(hui) 造成前赴後繼的無謂犧牲。此忠是愚忠。正與(yu) 後世拿人錢財與(yu) 人消災並無本質區別,不辨忠奸,愚莫大焉。再如莒穆公的大臣朱厲附,因不為(wei) 君主所識,不再追隨而另尋出路。當穆公以難死,朱厲附竟往死之。又是一幕追隨主子而死的愚忠慘劇。古代未對忠孝進行徹底反省與(yu) 檢討,所以此類悲劇不斷上演。
三、走出忠孝困境,亟待思考出路
先秦之時,諸侯林立,列國紛爭(zheng) ,士無常君,國無定臣。士人能夠比較自由地選擇諸侯國國君,合則聚,不合則散,來去自由,不為(wei) 所謂的“忠”牽絆。在“得士則昌,失士則亡”的時代,孔子、孟子均曾周遊列國。荀子生於(yu) 趙,在齊國稷下學宮長期工作,可惜的是在齊遭遇讒言,於(yu) 是去秦入楚尋找機會(hui) ,後為(wei) 楚春申君賞識任蘭(lan) 陵令。多元化的選擇使得先秦時雖有忠君之事而鮮有愚忠之舉(ju) 。
暴秦一統後,定立了後世的製度範式,執行愚民政策,套在士人、大眾(zhong) 頭上的枷鎖日益收緊,愚弄大眾(zhong) 的統治方式使得愚忠、愚孝之事日多。忠孝一體(ti) 、以忠為(wei) 主的模式成為(wei) 籠罩在華夏上空的不散陰雲(yun) ,造成了多少冤魂!
古人在解決(jue) 忠孝及其所附著的君父關(guan) 係難題上,付出了巨大的代價(jia) 。古代的忠孝故事基本都在傳(chuan) 達忠孝難兩(liang) 全,倡導著忠大於(yu) 孝的解決(jue) 方式。而這違背了人的基本情感與(yu) 倫(lun) 理訴求。由此帶來了國與(yu) 家的分裂與(yu) 對抗。今人要走出忠孝困境,亟待觀念更新。不要讓它成為(wei) 一個(ge) 永遠的難題與(yu) 無解的死結,不能以生命的代價(jia) 去詮釋這一困境。生命隻有一次,慷慨赴死者,有的可敬,有的則有些可悲,甚至可怕。難道不考慮如此代價(jia) 是否值得?難道不能找到更好的解決(jue) 方式嗎?
在上述忠孝故事中,自殺仿佛成為(wei) 唯一的成全方法。死亡並不解決(jue) 問題,隻是解決(jue) 了應當麵對問題的那個(ge) 人。個(ge) 體(ti) 的死亡並沒有解決(jue) 問題,僅(jin) 僅(jin) 是暫時性地回避了問題而已,後麵反而增添了新的問題。“忠”的名聲是保住了,但“孝”又由何人來盡呢?對於(yu) 遭遇此困境的人來說,死仿佛帶來的是圓滿,但對於(yu) 尚未遭遇而有可能遭遇這一困境的人來講,卻是一個(ge) 巨大的“黑洞”,隨時可能會(hui) 吞噬他們(men) 。
解決(jue) 問題以犧牲個(ge) 人生命權、健康權為(wei) 代價(jia) ,壓抑個(ge) 人的求生本能與(yu) 利益訴求,這是對於(yu) 個(ge) 人權利的漠視,必然不能成為(wei) 普遍適用的鐵律。要真正解決(jue) 這一問題,需要建立在伸張個(ge) 人權利的基礎之上。荀子曾提出“從(cong) 義(yi) 不從(cong) 父,從(cong) 道不從(cong) 君”的解決(jue) 方法。義(yi) 與(yu) 道的標準的提出,為(wei) 解決(jue) 這一難題帶來了希望。可惜的是,後來秦政出現,漢代以後的曆史中荀子地位一再被貶抑打壓,這一解決(jue) 方式被統治者有意忽略,漸漸地淡出了人們(men) 的視野。
重拾荀子以道義(yi) 製君父的方式,當是一條可行之路。無論是君臣,還是父子,二者人格的平等、地位的對等、感情的互動是解決(jue) 忠孝問題的基礎。人是感情的動物,在任何關(guan) 係中如果一味地付出,最後必然達到崩潰前的峰值而導致江河決(jue) 堤的惡劣後果。值得警醒的是,學術繁榮、政治清明、人民幸福的基石當是多元而不是一元。這可能是忠孝困境問題解決(jue) 中的延伸價(jia) 值吧。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