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陳喬見作者簡介: 陳喬(qiao) 見,男,西元一九七九年生,雲(yun) 南陸良人,武漢大學哲學博士。曾任職於(yu) 華東(dong) 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現任中山大學哲學係教授,兼任上海市儒學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中華孔子學會(hui) 理事等,研究領域為(wei) 中國哲學、倫(lun) 理學與(yu) 政治哲學,著有《義(yi) 的譜係:中國古代的正義(yi) 與(yu) 公共傳(chuan) 統》《公私辨:曆史衍化與(yu) 現代詮釋》《閑先賢之道》。 |
原標題:文化自覺下的中國聖誕
來源:2011年12月19日 濟南時報
記者:印朋
■傳(chuan) 統文化將孔子的生日看作“聖誕節”,“上帝”原屬中國
■大陸慶祝的聖誕節,在港台叫做耶誕節
■文化自覺的曆程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yu) 共,天下大同”
商場內(nei) 搞起了各種聖誕促銷活動記者 劉天麟攝
□本報記者印朋
西風東(dong) 漸百餘(yu) 年,誠“三千餘(yu) 年未有之一大變局”。從(cong) 最初的器物引進與(yu) 學習(xi) ,到製度文化的參考與(yu) 效仿;從(cong) 唯我獨尊的天朝上國,到倍受欺侮的“東(dong) 亞(ya) 病夫”;從(cong) 封閉鎖國到門戶開放,從(cong) 義(yi) 和團滅洋到宗教信仰自由。近代以降,從(cong) “開眼看世界”發展到與(yu) 國際接軌,不論是發型還是服飾,不論是英語的普及還是生活方式的轉變,中國社會(hui) 正不斷變化著。
有人說,聖誕節在中國變味了,中國人從(cong) 來就沒嚐過真正聖誕節的“味道”。中國式聖誕節,是商家促銷的噱頭,還是國人文化集體(ti) 無意識的狂歡?亦或是對西方文明的誤讀?
文化自覺是著名社會(hui) 學家費孝通先生的觀點。它指生活在一定文化曆史圈子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並對其發展曆程和未來有充分的認識。
大陸慶“聖誕”港台過“耶誕”
聖誕節是基督教的一個(ge) 宗教性節日,這一天被認為(wei) 是基督耶穌的誕辰日。聖誕節的英文名稱是ChristmasDay,其中Christmas是Christ和Mass兩(liang) 個(ge) 詞的合成詞,意為(wei) “基督彌撒”。Christ一詞本意為(wei) “受膏者”,這是因為(wei) 古代以色列王即位時,必須將油倒在國王頭上,象征是神用來拯救以色列人的王,後來轉變成“救世主”的意思。而Mass來源於(yu) 拉丁語Missa,即彌撒,本意為(wei) “解散,離開”。
基督教有三大分支,即天主教、新教、東(dong) 正教。大部分教堂會(hui) 在12月24日的夜至12月25日的淩晨舉(ju) 行子夜彌撒。東(dong) 正教的聖誕節慶祝,則是在每年的1月7日。但ChristmasDay並不固定對譯為(wei) “聖誕節”,我國的港台地區和其他華語地區稱這個(ge) 節日為(wei) “耶誕節”。這是因為(wei) 他們(men) 非常看重“至聖先師”孔子及其生日,並將孔子的生日看作“聖誕日”。
山東(dong) 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博士陳後亮說,不同語言之間的翻譯講究“約定俗成”,由於(yu) 一些曆史原因,大陸地區稱“ChristmasDay”為(wei) “聖誕節”並被老百姓接受,也是這個(ge) 詞的一種翻譯方法。“其實不隻是對‘聖誕’的表述不同,‘儒家十三經’作為(wei) 至聖先師孔子及其弟子的作品,長久以來在中國被認為(wei) 是‘聖經’。”陳後亮說。
“上帝”一詞原屬中國被傳(chuan) 教士借用
為(wei) 了向中國民眾(zhong) 傳(chuan) 教,早期的西方基督教傳(chuan) 教士不僅(jin) 精通漢語,而且學習(xi) 了大量中國典籍,在此基礎之上翻譯了中文版《聖經》。
利瑪竇是第一批來華傳(chuan) 教的耶穌會(hui) 傳(chuan) 教士之一,他在明朝來到中國,為(wei) 萬(wan) 曆皇帝繪製了當時的世界地圖———《坤輿萬(wan) 國全圖》,還與(yu) 明朝官員徐光啟合作翻譯了西方數學著作《幾何原本》,將西方科學技術介紹到中國。利瑪竇的身份畢竟是基督教傳(chuan) 教士,他也在向中國人傳(chuan) 播基督教義(yi) 和西方文化觀念。一位宗教學學者告訴記者,利瑪竇在向中國人傳(chuan) 教時,一部分中國人並不理解甚至反對《聖經》中的神———“God”。於(yu) 是利瑪竇開始閱讀中國的古典文獻,終於(yu) 找到“上帝”這個(ge) 詞來翻譯“God”。據傳(chuan) ,利瑪竇當時甚至蓄起須發,穿上儒服。另一名傳(chuan) 教士郎世寧則是清朝宮廷的禦用畫師。
但利瑪竇等人的“漢化”努力,遭到當時羅馬教廷反對,引發羅馬教廷和中國的“禮儀(yi) 之爭(zheng) ”。1717年,清朝皇帝康熙下令,中國全麵禁止傳(chuan) 教。據這位宗教學學者說,“上帝”一詞是地道的“中國話”,早在甲骨文中就出現過“上”字和“帝”字,並且在其他古代文獻中出現過。據統計,“上帝”一詞多次出現在中國古代文獻“五經”中:《尚書(shu) 》中出現過32次,《詩經》中出現過24次,《禮記》中出現過20次,《春秋》中出現過8次,《易經》中出現過2次。《詩經·大雅》中寫(xie) 道,“維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懷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國。”《尚書(shu) ·周書(shu) 》中記載,“惟時上帝,集厥命於(yu) 文王。”
除了“上帝”一詞被借用之外,基督教在中國的發展以及《聖經》的漢譯過程,都給中文帶來新的語匯。“洗禮”、“天使”、“天國”、“福音”等基督教中文術語,都已成為(wei) 中國人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詞匯。
十博士聯名批判“國人集體(ti) 無意識狂歡”
2006年12月18日,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等十所重點院校和研究機構的10名博士聯合署名,發表了題為(wei) 《走出文化集體(ti) 無意識,挺立中國文化主體(ti) 性———我們(men) 對“耶誕節”問題的看法》一文。指出大部分國人在不信仰“耶教”(基督教———記者注)乃至對其一無所知的情況下,不假思索地加入節日的狂歡,這是“國人的一種文化集體(ti) 無意識”,其中廠家和商家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他們(men) 認為(wei) ,國人在文化上陷入集體(ti) 無意識,根源在於(yu) 中國文化的主位性缺失、主體(ti) 性沉淪,對中國曆史文化傳(chuan) 統批判和顛覆之後,中國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呈建製性退場和整體(ti) 性崩潰,導致中國缺少主幹性的價(jia) 值信仰和文化形態。
今年12月16日,記者對10名博士中的、現任教於(yu) 華東(dong) 師範大學的陳喬(qiao) 見進行了采訪。
濟南時報:5年過去了,你是否依然把部分國人過聖誕節看做“集體(ti) 無意識”?
陳喬(qiao) 見:我仍然堅持,雖然對當時一些觀點並不完全認同。國人尤其是年輕人對耶誕節趨之若鶩,一方麵是“無意識”,另一方麵是“有意識”。“無意識”是說他們(men) 當中的許多人對耶誕節沒有概念,沒了解其文化內(nei) 涵。任何民族國家的節日都承擔著一定文化內(nei) 涵,你不了解就去跟風,這就是“無意識”。“有意識”是說他們(men) 心裏明白那是洋人的節日,不過洋人的節日,那不太落伍了嗎。
濟南時報:除了商家把耶誕節作為(wei) 促銷噱頭,是否還有其他方麵促進了基督教在中國的傳(chuan) 播?
陳喬(qiao) 見:商家炒作加熱了耶誕節的氣氛。但相對於(yu) 儒釋道而言,基督教一直就是極富擴展性的宗教。其次是每個(ge) 人確實都有精神慰籍的需要,在儒釋道被不斷惡性解構而萎縮後,基督教乘虛而入,填補了這個(ge) 信仰真空。
濟南時報:你剛才說儒釋道萎縮?
陳喬(qiao) 見:根據我的觀察,中國傳(chuan) 統宗教比如道教、佛教一方麵衰微,另一方麵則是興(xing) 盛。說它們(men) 衰微,是它們(men) 對普通民眾(zhong) 的影響沒有傳(chuan) 統社會(hui) 那麽(me) 大;說它們(men) 興(xing) 盛,是因為(wei) 最近10年來,全國各地又興(xing) 起一股大興(xing) 寺院、廟宇、道觀的勢頭。
濟南時報:當初發表的《看法》中提到“軟主權”、“軟力量”、“軟邊界”。能詳細解釋一下嗎?
陳喬(qiao) 見:據說,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曾說“中國不可能成為(wei) 一個(ge) 世界強國,因為(wei) 中國沒有足以影響世界的思想體(ti) 係。”一個(ge) 類似的說法是:一個(ge) 隻會(hui) 輸出電視機卻輸不出電視劇的國家,決(jue) 不可能成為(wei) 世界強國。相對於(yu) 以往的100年,我們(men) 國力強盛了,GDP生產(chan) 總值已居世界第二,世界人民都離不開“中國製造”。我們(men) 的“硬主權”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捍衛。但我們(men) 的“軟實力”十分可憐,我們(men) 的主流思想文化、價(jia) 值觀和意識形態都是唯西方馬首是瞻。“軟主權”的喪(sang) 失源自近代中國的衰敗,國人對吾國固有之傳(chuan) 統文化自我矮化,自我戕害,現在仍有部分學者,凡中必反,不可理喻。
因此要捍衛我們(men) 的“軟主權”,提升“軟實力”,澄清近代以來對傳(chuan) 統文化的諸多誤解,撥亂(luan) 反正。首先要對吾國固有之思想文化、包括基督教文明在內(nei) 的西方文化進行深入和全麵的理解。不要像以往許多文化模式比較那樣,大而化之,流於(yu) 表麵。我們(men) 要在澄清誤解,闡發傳(chuan) 統文化的過程中,喚醒國人的文化自覺意識,提升國人的文化自信心。
中國式聖誕節的文化背景
對於(yu) 帶有濃重商業(ye) 味道的中國式聖誕節,山東(dong) 大學宗教、科學與(yu) 社會(hui) 問題研究所博士林威認為(wei) ,這種情況有深刻的社會(hui) 背景,並且從(cong) “十博士公開信”發表後,這個(ge) 問題的語境有了很大變化。一個(ge) 最主要的變化是,傳(chuan) 統節假日得到從(cong) 官方到民間的重視和恢複。林威認為(wei) ,每年12月中下旬出現的這種商業(ye) 促銷現象,以及培養(yang) 出的一種冠以“聖誕節”的社會(hui) 習(xi) 慣,並不是作為(wei) 基督教宗教節日的聖誕節,也不是民間節日或公共假日。目前來看,這種聖誕節也不是民俗活動。
林威稱,聖誕節商業(ye) 活動現象的出現,有來自多方麵的原因:“從(cong) 工商業(ye) 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興(xing) 辦了許多玩具工廠和裝飾品工廠。他們(men) 主要承接歐美節慶商品的訂單。到今天,中國已經成為(wei) 西方聖誕玩具和裝飾品的最大生產(chan) 國,歐洲和美國市場上近80%的玩具都產(chan) 自中國。在這些企業(ye) 裏,經常會(hui) 有部分產(chan) 品需要在國內(nei) 尋找銷路。如果說,每一件商品都凝結著生產(chan) 者的文化思維方式,那麽(me) 這些原本為(wei) 歐美聖誕市場設計、製造的產(chan) 品必然帶來對聖誕節的認知。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百貨零售業(ye) 。商家也需要在年終時盡量發掘出促銷熱點。就這樣,各方的商業(ye) 熱情推動著中國慶祝聖誕節的熱情也越來越高漲。”“從(cong) 人員流動看,改革開放後世界各地跨國公司和外籍人員來到中國。他們(men) 中的基督徒對聖誕節的慶祝,無疑對其工作和居住環境裏的中國人產(chan) 生影響,尤其是涉外賓館酒店每年聖誕前後的張燈結彩,吸引著渴望了解西方文化的中國年輕人。”“從(cong) 中國節假日特點看,中國的傳(chuan) 統節日多側(ce) 重於(yu) 家庭團聚,飲食交往,講究禮儀(yi) 。由於(yu) 年長者的缺席,各種西方節日,被中國的年輕人視為(wei) 釋放壓力、朋友交往的場合。”
林威說,以上的原因,決(jue) 定了目前在中國的聖誕節是一個(ge) 以消費為(wei) 導向的商業(ye) 活動。但是,由於(yu) 聖誕節本身的基督教節日特點,這樣的商業(ye) 熱潮引出了一個(ge) 很有價(jia) 值的學術話題———文化自覺。那些對當今聖誕節商業(ye) 活動的批評,與(yu) 其說是中國文化對外來文化的警覺,毋寧說是體(ti) 認到弘揚傳(chuan) 統文化的緊迫感。
全球化時代的文化自覺
“文化自覺是著名社會(hui) 學家費孝通先生的觀點。它指生活在一定文化曆史圈子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並對其發展曆程和未來有充分的認識。換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省,自我創建。”林威說。
林威認為(wei) ,我們(men) 正身處全球化的時代裏,人員、商品、信息、信仰等文明要素都在世界各地飛速流動。原本在各自文化地域流行的語言、文字、習(xi) 俗互相影響的速度大大加快,其中一些正在迅速消亡。而一些規模較大的文化類型,內(nei) 部也在發生著快速組合和更新嬗變。每一種文化都有其無法取代的價(jia) 值,都是人類共同的文明財富,那麽(me) 就必須承認,全球化時代文化交流絕不應是單一的、排他的,而是通向“百花齊放”的多樣化。
“費孝通先生在他80歲生日時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yu) 共,天下大同’作為(wei) 文化自覺曆程的概括。這一概括表達了中國文化兼容並蓄,和而不同的氣度和胸襟。”林威說,對於(yu) 中國的聖誕節,當作如是觀。我們(men) 應當秉持這份大國的自信,並擔當起‘美美與(yu) 共,天下大同’的責任。
背景:十博士:我們(men) 對“耶誕節”問題的看法
儒教複興(xing) 論壇專(zhuan) 題:
儒家中國專(zhuan) 題:https://www.biodynamic-foods.com/classlist.asp?typeid=9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