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右書(shu) 院文化的一個(ge) 典型範例
——金溪書(shu) 院
作者:朱虹
來源:《金溪古代書(shu) 院》序
江右書(shu) 院冠華夏。在一千多年的古代書(shu) 院曆史中,江西一直是全國書(shu) 院發展的中心地區,共有書(shu) 院兩(liang) 千多所,占了全國書(shu) 院的四分之一。但是在很多縣,對自己的家底並不清楚。金溪縣政協文史館花了大量的力氣,做了一件很有意義(yi) 的工作,組織編寫(xie) 出《金溪古代書(shu) 院》一書(shu) 。該書(shu) 共收錄金溪300多座古代書(shu) 院、學塾,讓人驚喜的是縣域內(nei) 至今還保存較好古代書(shu) 院建築達60處,這些均是稀世之寶,值得好好保護。
《金溪古代書(shu) 院》一書(shu) 充分反映金溪厚重曆史文化和古代教育狀況。金溪是一個(ge) 注重培育人才、尊重知識的地方,書(shu) 中也再現先民們(men) 一直以來艱辛創業(ye) 、勇於(yu) 奮進的風貌。金溪自建縣以來培育出了247個(ge) 進士、816位舉(ju) 人,這在江西名列前茅。書(shu) 院文化的挖掘整理工作,是尊重文化、崇敬師表、傳(chuan) 承文脈、頌揚學風之舉(ju) ,對於(yu) 做好江西書(shu) 院文化遺產(chan) 的繼承和保護,必將發揮很好的示範作用。
《金溪古代書(shu) 院》的責任編輯王華明同誌,是一位勤奮認真、目標明確的人。2022年暑期,他才開始領隊《金溪古代書(shu) 院》編纂工作,短短時間就得此收獲,殊為(wei) 不易。該書(shu) 框架紮實厚重、突出重點、傳(chuan) 承有序,能全麵反映金溪曆史燦爛輝煌的書(shu) 院文化遺存及其成果,有很強的知識性和可讀性。
書(shu) 院,始於(yu) 唐代。私人書(shu) 院初為(wei) 私人讀書(shu) 的書(shu) 房。官立書(shu) 院早期是官方修書(shu) 、校書(shu) 和藏書(shu) 的場所,後演變教書(shu) 育人的地方。書(shu) 院發展史很不順暢,經過唐末的戰亂(luan) 和五代的混戰,包括宋初的連年征戰,民無定所,民不聊生,書(shu) 院多已廢棄或關(guan) 停。到了宋代前、中期,社會(hui) 穩定,經濟繁榮,產(chan) 生了“重文輕武”的思潮,科舉(ju) 製度複興(xing) ,“學而優(you) 則仕”,書(shu) 院又複活了,許多出身貧寒的有誌之士又有了展示才華機會(hui) 。到了南宋時期,學說眾(zhong) 多,學派紛爭(zheng) ,拜名師,求名校,此時書(shu) 院不僅(jin) 是藏書(shu) 、校書(shu) 、修書(shu) 、教書(shu) 之地,並具有祭祀功能,更影響著明清時期書(shu) 院的盛興(xing) 。
私塾的發展史更早。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學派眾(zhong) 多,開設私塾,廣招弟子,以孔子、孟子為(wei) 代表的儒家最為(wei) 突出。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yi) 禮智信,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後來,其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shu) 被奉為(wei) 儒家經典,是古代的啟蒙教育必讀本。私塾是開設於(yu) 家庭、宗族或坊間啟蒙教育場所,家塾、村塾與(yu) 其相似,都是舊時民間私人所辦的學校,主要是以儒家思想為(wei) 中心,都是古代教育重要組成部分。
江西書(shu) 院發展較快。江西因位於(yu) 江南地區,遠避中原群雄爭(zheng) 霸,時局相對穩定,經濟文化相對發達,這為(wei) 文化教育事業(ye) 創造優(you) 越條件。兩(liang) 宋時期,江西書(shu) 院就有170多所,培育出許多傑出人才。唐宋文學八大家中,江西就有歐陽修、王安石以及曾鞏三位。而且,王安石與(yu) 曾鞏都是金溪柘岡(gang) 吳氏的外甥,他們(men) 兒(er) 時都在金溪、臨(lin) 川書(shu) 院學習(xi) 過。
金溪書(shu) 院創辦曆史悠久。滸灣疏山寺後麵的疏山原名“書(shu) 山”。唐大中時,何仙舟棄官讀書(shu) 於(yu) 此,建釣台書(shu) 屋,此山遂名書(shu) 山。一座以“書(shu) ”命名的山,後從(cong) 學者甚眾(zhong) ,為(wei) 金溪縣有文字記載最早的書(shu) 院。這裏相繼建有“疏山書(shu) 院”等六所書(shu) 院,南宋“心學大師”金溪青田陸九淵就是在此攻讀。
金溪曆史上書(shu) 院數量多。這次調查共發現有310所古代書(shu) 院,這是一個(ge) 不小的數字。雖多為(wei) 塾院,但都起到了延師教子功能作用,而且這些都是族譜或縣誌上有明確記載的。還有許多沒有取名或沒有記載的私塾沒有列入,加上族譜遺失,沒有確切記錄,也就無法登記,否則,數量更多。
金溪書(shu) 院的分量重,而且形式多樣。縣誌中記載的金溪官辦書(shu) 院多以紀念朱熹、陸九淵講學而創建,尤其是為(wei) 弘揚象山心學而立。民辦書(shu) 院有私塾、家塾、村塾、義(yi) 塾、館、園、樓、堂、書(shu) 屋、書(shu) 齋等形式存在,還有許多形形色色的山房、精舍,他們(men) 大多建於(yu) 清代,分布在金溪城鄉(xiang) ,又以中國傳(chuan) 統村落的名村大村裏偏多。
金溪書(shu) 院功能轉化很自然,影響大。起先這些書(shu) 院都是自己的書(shu) 齋,用於(yu) 自己讀書(shu) 、藏書(shu) ,隨著藏書(shu) 量及知名度的提高,書(shu) 齋演化為(wei) 教子授業(ye) ,成為(wei) 培養(yang) 人的講堂或書(shu) 院。
說起金溪書(shu) 院及教育,不得不重點講到宋代的二位偉(wei) 人。一位是北宋宰相、金溪外甥、女婿王安石,另一位是南宋“百世大儒”金溪青田陸九淵。
北宋時期,王安石小時候隨父親(qin) 來金溪到外婆家省親(qin) ,遇見了金溪神童方仲永,後寫(xie) 了一篇《傷(shang) 仲永》的文章,強調讀書(shu) 的重要性。這是王安石的散文代表作之一,文章對整個(ge) 社會(hui) 尤其是金溪人觸動很大,都知道一個(ge) 人要成才,必須經過後天培養(yang) ,也就是說要進書(shu) 院接受先生的教育,才能成才。此文對今天教育意義(yi) 依然重大,有很好的借鑒作用。
到了南宋時期,金溪縣又出了一位偉(wei) 大思想家陸九淵,他十一歲時與(yu) 五哥在疏山寺讀書(shu) 。這個(ge) 人悟性高,喜歡讀書(shu) ,研讀理學又挑戰理學,創立了自己的“心學”學說。於(yu) 是,這位陸九淵本有自己“存齋”,供自己讀書(shu) 。考中進士後,在家又創辦“槐堂書(shu) 屋”,招納廣東(dong) 、福建、湖北及臨(lin) 川、貴溪、南城、金溪等弟子,以授其學,把槐堂書(shu) 屋辦得有聲有色。
陸九淵是教育大家,是書(shu) 院文化的一麵旗幟。他膽子不小,竟親(qin) 赴鵝湖書(shu) 院,與(yu) 當時理學泰鬥朱熹辯論,首次把書(shu) 院推向文化論壇巔峰,開創了中國學校通過辯論追求真理的先河。後受朱熹邀請到白鹿洞書(shu) 院講學,名噪一時,傳(chuan) 為(wei) 佳話。後來,他又從(cong) 家鄉(xiang) 槐堂書(shu) 屋到貴溪創辦象山書(shu) 院,利用在槐堂書(shu) 屋積攢10年的辦學經驗,把金溪書(shu) 院做大做強,推廣他處,帶動了當時轟轟烈烈的興(xing) 辦書(shu) 院之風。此時的他目光已不局限於(yu) 金溪,正如他提出的“宇宙內(nei) 事是己分內(nei) 事﹐己分內(nei) 事是宇宙內(nei) 事”,這是何等的胸襟。這在於(yu) 他的“心學之說”能為(wei) 學者所動,也在於(yu) 他的品行得到大家公認,更在於(yu) 他的愛國思想和愛民情懷,值得推崇。
王安石與(yu) 陸九淵的許多主張和思想相通,有共同的理念,辦書(shu) 院、重教育、育人才。所以,陸九淵力排眾(zhong) 議,在那個(ge) 禁錮的年代敢於(yu) 力挺王安石,寫(xie) 下了《王文公祠堂記》。這是他對王安石變法主張、文學水平及道德人品的讚揚。可想他倆(lia) 的惺惺相惜,都是為(wei) 國家培養(yang) 人才,為(wei) 朝廷解憂排難。可以說,他們(men) 是“隔世好友”。
金溪有這樣一位改革家王安石,又出了心學家陸九淵,“王陸學風”轟轟烈烈把兩(liang) 宋學風、文風推上高潮,影響中國、金溪千年。
金溪是一個(ge) 千年文化古縣,淳化五年從(cong) 臨(lin) 川析縣。金、臨(lin) 同飲撫河之水、共攬靈穀秀峰、共承華夏文明、同屬臨(lin) 川文化圈。金溪書(shu) 以滸灣雕版印刷行業(ye) ,又以水運發達及商鋪為(wei) 突破口,帶動其他經濟,輻射全縣,傳(chuan) 至撫州、江西等地。
金溪自古就重視教育,興(xing) 辦書(shu) 院,蔚然成風。教育是每個(ge) 時代亙(gen) 古不變文化傳(chuan) 播渠道,興(xing) 辦教育,尊重知識,選拔人才,更是當代教育價(jia) 值。挖掘整理曆史文化,發揚傳(chuan) 承優(you) 秀文化,古為(wei) 今用,讓書(shu) 院文化活起來,才是編撰這本書(shu) 的目的和意義(yi) 。
打開這本書(shu) ,似乎神遊金溪,盡管那些古代書(shu) 院大多早已湮沒於(yu) 曆史長河中;翻開這本書(shu) ,從(cong) 書(shu) 院的名字中,好像看到滿腹經綸的私塾先生正在對學子們(men) 諄諄教誨的身影。在該書(shu) 字裏行間和照片裏,朦朧中一幅幅鮮活的畫麵徐徐展現,我們(men) 仿佛看到一張張稚氣的臉和一雙雙求知的眼。
《金溪古代書(shu) 院》帶著你我,用心徜徉在厚重的書(shu) 院文化之中。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