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青衢】論年味

欄目: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23-01-26 21:38:52
標簽:年味
劉青衢

作者簡介:劉青衢,字天之,號鬆塘,男,西元1983年生,貴州甕安人,同濟大學哲學博士。研究方向:先秦儒學,宋明理學。

論年味

作者:劉青衢(同濟大學哲學博士)

來源:作者授權伟德线上平台發布

 

年味即過年的節日氛圍,包括外在的環境和內(nei) 在的體(ti) 察。年味何以重要?因為(wei) 年味的濃淡一定程度上影響過年的意義(yi) 。年味淡薄,過年的意義(yi) 便打折扣。過年的意義(yi) 打折扣,一年的生命感受在年末即缺少蘊蓄。長期感到過年沒有意義(yi) ,則長期的生命感受將缺少色彩。

 

人們(men) 感歎年味淡薄,已經有不少年了。而年味之所以淡薄,或許有這樣幾個(ge) 原因:一是隨著生產(chan) 力的高度發展,物質產(chan) 品較過去大為(wei) 豐(feng) 富,生活水平提高。平時吃得太好,對過年過節時集中享用美食的向往程度大大降低,某一個(ge) 節點的特殊性被拉平和稀釋。二是由於(yu) 傳(chuan) 統禮俗被所謂的現代文明掃蕩殆盡,就連所剩無幾的禮節也受到嚴(yan) 格限製,過年失去了很多儀(yi) 式感。特別是與(yu) 天地、神靈、宗族相關(guan) 的禮儀(yi) ,大都淡出了人們(men) 的視野。理智而孤獨的原子人或許不需要與(yu) 其他人共同慶祝節日,因為(wei) 他就是自己的全部。節日慶祝則意味著每一個(ge) 個(ge) 體(ti) 都不僅(jin) 僅(jin) 是其本身,也是他人的一部分。從(cong) 始至終,我就不是作為(wei) “我”而存在,乃是作為(wei) “我們(men) ”而存在,並且這種存在永遠不是純理智的,裏麵有大量的情感和神聖。三是因為(wei) 現代人的日常生活充滿了過度的娛樂(le) ,網絡帶來的消遣節目令人眼花繚亂(luan) ,刺激太多。刺激多則耗散多,高度亢奮之餘(yu) ,心靈容易陷入空虛、麻木和疲倦,對身邊切近的現實生活缺乏真實的感受、細膩的覺知和鮮活的興(xing) 趣。

 

這裏大致存在三個(ge) 層次:一是物,二是禮,三是心,由低到高,由外及內(nei) ,逐層上升。年味——也可延伸至一般的人生滋味——之衰減,或許可從(cong) 這三方麵作解。提振之法,亦未必不可從(cong) 此三麵入手。

 

在物的層麵。物質豐(feng) 富固然大大刺激了人的欲望,但總的來說是好事。總不能開曆史的倒車退回到貧乏時代,以饑餓感來維持對過年的渴望,以及年節本身的隆重。

 

在禮的層麵。物需要能駕馭它的東(dong) 西,這就是禮。過年不僅(jin) 僅(jin) 是為(wei) 了享受食物,還要追求意義(yi) ,尤其人與(yu) 天地、祖先、君師相感通的神聖性和超越性,舍卻禮便無從(cong) 實現。越是物質發達,越是應當製作禮樂(le) ,為(wei) 世俗的物質生活增加神聖價(jia) 值。假如隻是放縱物質消費,人將墮入欲望之海,為(wei) 物所化。唯有具足禮樂(le) ,物才能得到適當安置,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在心的層麵。禮並不隻具有形式。子曰:“禮雲(yun) 禮雲(yun) ,玉帛雲(yun) 乎哉?樂(le) 雲(yun) 樂(le) 雲(yun) ,鍾鼓雲(yun) 乎哉?”禮樂(le) 之所以不流於(yu) 表麵,變成空洞的符號,是因為(wei) 人在禮樂(le) 之中能夠盡心知性知天,有深厚的精神內(nei) 涵以充實之、激活之。而心要有力量,以運化禮樂(le) ,又取決(jue) 於(yu) 能否逆覺道體(ti) ,當身親(qin) 證即心即理。若良知昭明,外不蔽於(yu) 物,內(nei) 不惑於(yu) 欲,主宰常定,自能無知而無不知。由是,便可細致入微地體(ti) 察每一事物的情態、過程和意義(yi) ,渾然與(yu) 天地萬(wan) 物為(wei) 一體(ti) 。自然也就不會(hui) 陷入空虛、麻木、疲倦,整個(ge) 生命將充滿生機與(yu) 活力,物與(yu) 禮各得其所。

 

是故,首先做到物質豐(feng) 富,其次做到禮樂(le) 周備,最後做到心體(ti) 靈明。有此三條,也許年味不會(hui) 太淡薄,人生也不會(hui) 毫無滋味吧!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