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大剛 餘洋】儒道淵淵 德教蕩蕩

欄目: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23-01-26 20:06:59
標簽:
舒大剛

作者簡介:舒大剛,男,西元一九五九年生,重慶秀山人,吉林大學史學博士。現任四川大學教授、國際儒學研究院院長兼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出版《宋集珍本叢(cong) 刊》、《諸子集成》係列、《三蘇全書(shu) 》、《宋人年譜叢(cong) 刊》等成果。承擔編纂的“儒藏”工程、“巴蜀全書(shu) ”工程。

儒道淵淵 德教蕩蕩

作者:舒大剛 餘(yu) 洋(四川大學國際儒學研究院)

來源:中國社會(hui) 科學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三年歲次壬寅臘月二十日己巳

          耶穌2023年1月11日

 

古人認為(wei) 諸子學說各有其核心觀念,但用一二字統攝一家學說往往會(hui) 以偏概全。古人何以喜用一二字概括一家之學?首先,當然可說是行文簡潔的要求;其次,古人認為(wei) 諸子之學是“道術為(wei) 天下裂”的結果。《莊子·天下篇》就說,“天下大亂(luan) ,賢聖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於(yu) 是“後世之學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ti) ,道術將為(wei) 天下裂”。即諸子隻各得道體(ti) 一偏,各執一說,而所謂核心觀念才能成立,或如民國學者劉鹹炘所謂“(諸子)持一說以該萬(wan) 事,而自成條理”。

 

德道即真理

 

諸子百家“流蕩不返”。任國傑在新著《德本體(ti) ─德道論》(人民出版社2022年6月版)中提出,孔子晚年因研讀《周易》,使得自身學術思想發生關(guan) 鍵性轉變,建立了一種以德為(wei) 本體(ti) 的思想體(ti) 係,其完滿周備,兼包“古之道術”,而惜乎不能為(wei) 時人所理解,故而孔子臨(lin) 終有“天下莫能宗予”的傷(shang) 歎。該書(shu) 以德作為(wei) 儒家的核心觀念,充分體(ti) 現了儒家的思想特質和主體(ti) 精神。

 

《漢書(shu) ·藝文誌》曰:“儒家者流,蓋出於(yu) 司徒之官。”司徒是古代主管教化民眾(zhong) 和行政事務的官職,其重要職使就在於(yu) “敷五教”,以德教民。儒家“遊文於(yu) 六經之中”,而六經各有所教:“其為(wei) 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shu) 》教也;廣博易良,《樂(le) 》教也;潔靜精微,《易》教也;恭儉(jian) 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左傳(chuan) 》僖公二十七年又說:“《詩》《書(shu) 》,義(yi) 之府也;《禮》《樂(le) 》,德之則也。”可見六經之教,終歸於(yu) 德。《周禮·鄉(xiang) 大夫》載:“以鄉(xiang) 三物教萬(wan) 民而賓興(xing) 之。”“鄉(xiang) 三物”即“六德”“六行”“六藝”,也就是“德行道藝”,行由德發,藝本於(yu) 德,故其根基仍在德。儒家提出的解決(jue) 社會(hui) 問題的手段,也以德為(wei) 中心。如孔子雲(yun) “為(wei) 政以德”,“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孟子雲(yun) “沛然德教,溢乎四海”,不一而足。尤其是從(cong) 西漢至唐宋的“蜀學”思想家們(men) (如嚴(yan) 遵、揚雄、趙蕤、張商英等),構建起“道德仁義(yi) 禮”的價(jia) 值體(ti) 係;《山海經》也兩(liang) 次呈現出“德義(yi) 禮仁信”(或“德順仁義(yi) 和”)等首德貴義(yi) 模式。

 

用“德”審視、觀照儒家思想史,依據黑格爾關(guan) 於(yu) “原始的曆史”“反思的曆史”和“思辨的曆史”三分法,該書(shu) 似乎進入了曆史哲學的論域。從(cong) 形而下到形而中再到形而上的知識論談起,與(yu) 數理、物理、地理、生理、心理、病理、命理、法理等知識相區別,作者直陳他講述的是“道理”——道的“理”。他認為(wei) 世間道有千萬(wan) 條,而因“非道德不尊,非德道不明”,“德”是最高的道、終極歸宿、實體(ti) 和本體(ti) 。如同知識論講各自“真”的“理”一樣,“德”為(wei) “真”知識,“道理”——德道即真理。這種認知與(yu) 儒家關(guan) 於(yu) “敬德保命”“德合無疆”“立德不朽”的思想是吻合的。

 

從(cong) 易經中導入闡釋的維度

 

作者寢饋易學有年,2013年出版專(zhuan) 著《童子問易》,得到李學勤等先生的賞識。他撥開“獨陰不生、獨陽不存”傳(chuan) 統認知的帷幔,嚐試窺探“乾”之靜專(zhuan) 、動直,“坤”之翕辟成變的奧秘,發現了“德主生生”——事物生發運動的內(nei) 在機製。更有進者,他洞察到《周易》之“元”皆不具有實體(ti) 、本體(ti) 義(yi) 。他沿著老年孔子觀《易》之“德義(yi) ”的路徑,對“乾,元亨利貞”四個(ge) 概念做了新的詮釋:鑒於(yu) “嘉”有陽剛、升揚之義(yi) ,“亨”(“嘉之會(hui) 也”即動直)、“貞”(“事之幹也”即靜專(zhuan) )應是講“乾”的“自否定”。而“元”(“善之長也”)指“至善”,“利者,義(yi) 之和也”就是在陰陽平衡、三才共治語境下,講權利與(yu) 義(yi) 務的匹配和相應。他又運用傳(chuan) 統小學方法印證這一係列結論,如針對《易經》“人道”之仁與(yu) 義(yi) 範疇,說義(yi) 的本義(yi) 為(wei) “宜”(殺),義(yi) 是對仁(泛愛)的節製,可引申為(wei) 動機論義(yi) 行;仁對義(yi) 之溫醇,可引申為(wei) 非動機論的義(yi) 行。講“和”為(wei) 匣紐歌部字,“合”為(wei) 匣紐緝部字,認為(wei) “和”“合”音近,可以互訓,並從(cong) 今傳(chuan) 本《係辭》和帛書(shu) 《戰國縱橫家書(shu) ·蘇秦使盛慶獻書(shu) 於(yu) 燕王章》等文中找到例證。基於(yu) 此,“義(yi) 之和也”句本有的動機論與(yu) 非動機論義(yi) 務之和的內(nei) 涵得到了開顯。“利者,義(yi) 之和也”定義(yi) 界定的正可謂權利與(yu) 義(yi) 務間對等、匹配和相應之關(guan) 係。

 

此外,通過對“形”本身的研究,作者發現《易傳(chuan) 》對“法”下過定義(yi) :“形乃謂之器,製而用之謂之法”,即一“形”,就具體(ti) 性來說是“器”;如用它作“製器之器”,從(cong) 普遍性角度講便為(wei) “模”和“範”,就是“法”,進而深入價(jia) 值法視域。在文獻利用方麵,作者也力圖做到去偽(wei) 存真、精益求精。如通過八角廊《儒家者言》等出土新證證明傳(chuan) 本《孔子家語》不偽(wei) ;通過易經110多處“貞”字皆不作“貞問”解,“吉凶”也被轉換成“言乎失得”,證明“《易經》不是講迷信”說法成立。這種文獻批判方法的運用也是符合規範的。作者從(cong) 《易經》中導入超越的維度,依“太上以德撫民,然後親(qin) 親(qin) ,以相及也”之法權主體(ti) ,對倫(lun) 理主體(ti) 的優(you) 先性視角立論,令人歎服。

 

“德道”與(yu) 德之功用的強化

 

關(guan) 於(yu) 德與(yu) 道之間的關(guan) 係與(yu) 德之功用的強化,在傳(chuan) 統文獻中有跡可循。德為(wei) 本體(ti) ,故“德者自得”。德的訓釋,典籍正依聲訓“得”。如《老子》“莫不尊道而貴德”王弼注:“德者,物之所得也。”《論語》“誌於(yu) 道,據於(yu) 德”邢昺疏:“德者,得也,物得其所謂之德。”這種解釋均或隱或顯地將德與(yu) 道聯係起來。而《管子·心術》認為(wei) “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知得以職道之精”。講“虛無無形謂之道,化育萬(wan) 物謂之德”,此中之“德”的重要性在於(yu) ,它是在“道生一”過程中由虛入實的轉捩。《韓非子·解老》謂:“德者,道之功。”陸德明《老子釋文》:“德者,道之用也。”《老子》“德畜之”河上公注又直說“德,一也”,此則因德生成之功用,已將道與(yu) 德關(guan) 係模糊、黏合,進至歸“一”。這種道與(yu) 德的歸“一”,被重虛無之道的諸家說成了“道德”;被重化育之德的儒家定義(yi) 為(wei) “德道”,因為(wei) 大儒荀子《解蔽》和董子《春秋繁露·深察名號》分別提出了“德道”概念。盡管荀、董的“德道”講的皆為(wei) 得道了的既濟,但著實體(ti) 現了儒家尊道明德的思想實質。由此看來,儒家之貴德,在於(yu) 德有生生之功,其學說之剛健有為(wei) 也因此不同於(yu) 道家的清虛無為(wei) 。

 

作者強調,“德道”是以德本體(ti) 論為(wei) 基礎,以建構生態倫(lun) 理、建設新型文明為(wei) 旨歸的保合太和、萬(wan) 國鹹寧之道,其內(nei) 涵極為(wei) 豐(feng) 富,如雲(yun) 它是“文明會(hui) 通之道”,是“多極世界之道”,是“根係人類命運共同體(ti) 之道”,是“開源、開放、共建、共贏、共享之道”,是“分工合作之道”,是“科學、技術之道”,是“民權、民治之道”,是“殊途同歸之道”,是“崇德廣業(ye) 之道”,是“三才共治的生態文明之道”等,誠可謂“儒道淵淵,德教蕩蕩”!

 

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對既往學術史和學術前沿問題都有深入了解和關(guan) 注,但書(shu) 中仍存有疏漏,如作者提到近代四川經學家廖平有一套經學史“六變”的分期法,與(yu) 事實不符,“六變”是廖平本人治學不同階段的概括,並非他對經學史的認識。

 

學術乃天下公器,一代有一代之學術。儒學作為(wei) 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促使其率先進入“雙創”軌道,是更好地發揮中華文化的資政價(jia) 值和淑世功能首要的任務。猶如曆史上儒學在各個(ge) 轉型的關(guan) 鍵時刻所起作用一樣,儒學的現代轉型,仍是未來相當一段時間內(nei) 相關(guan) 領域學者要黽勉從(cong) 事的研究課題。如果說孔子刪訂“六經”開啟儒家學派,漢儒闡釋經典開啟經學時代,宋儒尊道崇理開啟理學時代的話,那麽(me) ,麵對全麵提升法治社會(hui) “尊德、明德、守德”水準的新時代,現在正是開啟德教新時代的時候了。於(yu) 此而言,該書(shu) 的問世,自有革新儒學、引領世教的價(jia) 值。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