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峰宇教授主講“陽明心學與(yu) 馬克思主義(yi) 哲學在中國的早期傳(chuan) 播”
撰稿:郭江勇
來源:“思想與(yu) 文化”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三年歲次壬寅臘月十七日丙寅
耶穌2023年1月8日
2022年12月15日晚,由華東(dong) 師範大學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主辦的“思與(yu) 文”講座第118講於(yu) 線上成功舉(ju) 辦。本次講座由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院長臧峰宇教授主講“陽明心學與(yu) 馬克思主義(yi) 哲學在中國的早期傳(chuan) 播”,華東(dong) 師範大學哲學係係主任劉梁劍教授擔任主持,華東(dong) 師範大學哲學係孫亮教授、潘斌教授、朱承教授和鬱鋒副教授與(yu) 談。
臧峰宇教授從(cong) 馬克思主義(yi) 哲學與(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談起,認為(wei) 陽明心學是馬克思主義(yi) 在中國早期傳(chuan) 播者理解馬克思主義(yi) 哲學的重要思想來源。他從(cong) 兩(liang) 方麵講述陽明心學與(yu) 馬克思主義(yi) 哲學在中國早期傳(chuan) 播的關(guan) 係問題。
第一,陽明心學的實踐心學特質。陽明心學不僅(jin) 是直指本心的“培根固本”之學,也是麵向生活本身的“真切體(ti) 認”之學。王陽明由良知出發,考察了“誌”之於(yu) 心的意義(yi) ,強調慎獨與(yu) 弘毅的價(jia) 值。他強調學思一致,以內(nei) 在的學養(yang) 棄除雜念,擺脫理學的外在強製,為(wei) 個(ge) 體(ti) 的獨立人格賦予良知的規定。王陽明將格物的功夫在心上做,提出“知行合一”的思想方法。知之純熟處皆在行中,由“明覺”而“篤行”,乃是格物致知之道。使實踐以致知和求理為(wei) 前提,進而確立原則的高度,可以將陽明心學理解為(wei) 一種實踐心學。王陽明貫通“致知”與(yu) “良知”,從(cong) 見聞之知到德性之知是一種道德實踐的拓展。格物也是正心的過程,體(ti) 現了為(wei) 善去惡的工夫,使人的道德認識和道德實踐在生活中融為(wei) 一體(ti) 。
第二,臧峰宇教授闡述了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yi) 傳(chuan) 播者對陽明心學的闡釋與(yu) 運用,著重闡述了毛澤東(dong) 和郭沫若的相關(guan) 思想。青年毛澤東(dong) 受湖湘學風的影響,推崇“心之力”,將“立心”視為(wei) 立誌的根本,認為(wei) “心之力”乃大本大源,改變社會(hui) 的關(guan) 鍵在於(yu) 改良人心,倡導在實踐中明心成誌,使主體(ti) 意識適應時勢的要求,以公心做實事,由以實現強國救民的抱負。在《體(ti) 育之研究》中,毛澤東(dong) 強調成事要有“自覺心”,要把“人之心力與(yu) 體(ti) 力合行”,建立“有誌者事竟成”的動力機製。在《<倫(lun) 理學原理>批注》中更是嚐試實現從(cong) “無我”到“唯我”的主體(ti) 性思維轉換,從(cong) 根本上展示了“動天下之心”的願景。郭沫若少時傾(qing) 慕儒家成仁成聖的追求,認為(wei) 陽明心學是體(ti) 驗式的學問,實乃孔門哲學的真義(yi) ,是儒家倫(lun) 理的極致。強調在事上磨煉、不偏枯、不獨善,在實現自我的同時促進他人的發展。郭沫若在《馬克思進文廟》一文中明確指出,馬克思的“理想不是虛構出來的,也並不是一步可以跳到的”。他翻譯了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神聖家族》和《德意誌意識形態》,對曆史唯物主義(yi) 有深刻理解。
審視馬克思主義(yi) 哲學在中國早期的傳(chuan) 播者對陽明心學的體(ti) 悟與(yu) 理解,進而探究馬克思主義(yi) 哲學在中國早期傳(chuan) 播中的心學要素,是梳理馬克思主義(yi) 哲學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的一個(ge) 曆史視角。臧峰宇教授指出,將馬克思主義(yi) 哲學的精髓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精華貫通起來,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yu) 創新性發展,應堅定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發掘陽明心學的時代精神,讓馬克思主義(yi) 哲學在中國牢牢紮根,增進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文化自覺,彰顯中華民族在走向複興(xing) 途中的哲學自我。
在與(yu) 談環節,劉梁劍教授嚐試對“中國的馬克思主義(yi) ”與(yu) “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作區分。孫亮教授認為(wei) 臧峰宇教授從(cong) 一個(ge) 新的角度解讀了陽明心學,認為(wei) 陽明心學與(yu) 其說是“心”“理”是本體(ti) 論意義(yi) 的確立,不如說是一個(ge) 對外部世界的意義(yi) 世界的賦予。進一步指出,陽明心學是從(cong) “心即理”說明個(ge) 體(ti) 意識與(yu) 外在規範的關(guan) 係問題,而馬克思主義(yi) 則高度推崇實踐的思維方式。潘斌教授對陽明心學的實踐特質感受最為(wei) 深刻,認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哲學的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zhong) 化最終要落腳於(yu) 實踐化,而陽明心學與(yu) 馬克思主義(yi) 在中國早期的傳(chuan) 播的最根本的契合點就是實踐化。朱承教授認為(wei) 如今的馬克思主義(yi) 哲學與(yu) 中國哲學相結合的研究空間巨大,而臧峰宇教授給我們(men) 帶來了一場時代性、學術性與(yu) 理論性的學術示範,我們(men) 今後要做更多的“兩(liang) 個(ge) 結合”研究,不斷推動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鬱鋒副教授從(cong) 認識論上指出,過去的陽明心學研究更多的是一種個(ge) 體(ti) 的認識論範式,而毛澤東(dong) 、郭沫若等馬克思主義(yi) 者將其拓展到了社會(hui) 認識論的角度,是一種超越了群己之辯的實踐認識論視域。此外,他也指出馬克思主義(yi) 哲學的傳(chuan) 播對於(yu) 傳(chuan) 統文化的吸收發揚是很有意義(yi) 的,如唯物史觀的引入消解了20世紀20年代的科玄論戰。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