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曉 張雪】孔子傳道膠州

欄目:鉤沉考據
發布時間:2023-01-25 00:46:14
標簽:孔子傳道、膠州

孔子傳(chuan) 道膠州

作者:潘曉 張雪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三年歲次壬寅臘月十八日丁卯

          耶穌2023年1月9日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生於(yu) 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dong) 曲阜)。孔子開創私人講學先河,晚年修訂六經(《詩》《書(shu) 》《禮》《樂(le) 》《易》《春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wei) “世界十大文化名人”,是中國古代偉(wei) 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從(cong) 55歲到68歲,孔子帶著他的若幹弟子周遊列國。史載周遊列國期間,孔子到過膠州,並在膠州境內(nei) 設台講學。

 

(一)

 

《增修膠誌》載:“辛置村北嶺到黃埠嶺在膠西七裏,上有赴京省大道,舊以此為(wei) 回車嶺,謂孔子觀海至此。”《萊州府誌》載:“孔子適齊到海,至此回車,故名。”關(guan) 於(yu) 孔子到膠州的原因,有兩(liang) 種說法:

 

一是孔子到膠州看望子夏。孔子的學生子夏在莒父做官,派人專(zhuan) 程去迎接老師。子夏任莒父宰,關(guan) 於(yu) “莒父”在何處,有不同說法。《增修膠誌》中大事記載:周武王封少昊之裔茲(zi) 輿期為(wei) 莒子,都於(yu) 計。由此得出,周武王封少昊之裔茲(zi) 輿期為(wei) 莒子,定都於(yu) 計。計,就是計斤城,位於(yu) 今膠州市三裏河街道城子村。公元前770年莒國把都城遷到莒(今日照市莒縣一帶),“計”成為(wei) 莒國屬城,改名介根。徐誌剛在《論語通譯》中認為(wei) :“莒父:魯國城邑名,在今山東(dong) 省莒縣境內(nei) 。一說,在高密縣東(dong) 南。”《山東(dong) 通誌》雲(yun) :“莒始封在萊州府高密縣東(dong) 南,乃莒子之都,而子夏所宰之莒父也。春秋時,莒子遷於(yu) 城陽。漢始封劉章為(wei) 城陽王,置莒縣,即今青州府之莒州。莒父之邑,以莒子始封得名耳。”劉寶楠在《論語正義(yi) 》中認為(wei) “《通誌》與(yu) 《大事表》異,《通誌》較可據。”膠州已故文史專(zhuan) 家鄭文光也認為(wei) “劉寶楠引《山東(dong) 通誌》(劉按:此書(shu) 較為(wei) 正確)雲(yun) :莒父,在今高密東(dong) 南,實指膠州的城子村。父,甫也,開始也,即莒之初都”。《論語》中載:“子夏為(wei) 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子夏在膠州任職,曾問政老師孔子,由此可以看來,不排除子夏請教老師並邀請老師來膠州講學。

 

二是孔子被齊景公描述的少海美景所吸引。孔子自夾穀(今江蘇贛榆縣夾山鄉(xiang) 汪於(yu) 村西北)之盟結識齊景公後,兩(liang) 人就結為(wei) 好友,齊景公經常向孔子請教治國理民之道。據《說苑》記載,齊景公與(yu) 晏嬰曾遊曆“少海”,景公為(wei) “少海”風光之美而“大樂(le) 之”,流連忘返。齊景公在與(yu) 孔子交往的過程中,經常談及“少海之美”。孔子周遊列國,多在黃河中遊的魏、衛、陳、宋等國活動,未曾到過海邊。等到晚年聚徒講學,想起景公說的“少海之美”,就帶領部分高徒到莒父(古介根城)看海觀光,講經傳(chuan) 道。

 

(二)

 

孔子帶領眾(zhong) 弟子到東(dong) 夷各國講經傳(chuan) 道,來到現在的膠州地界。一天行走間,忽聽到有人在歌唱。孔子掀起車簾,看到一位身穿重孝的老丈邊耕地邊唱歌。身穿重孝卻如此快樂(le) ,孔子感到十分不解,便讓弟子上前詢問原因。弟子走到老丈麵前問:“請問老丈,什麽(me) 喜事讓你如此高興(xing) ,身穿重孝還要唱歌?”老丈停下犁說:“我為(wei) 什麽(me) 不高興(xing) 呢?孩子們(men) 都已成家立業(ye) ,雙親(qin) 活到古稀之年已經金頂入喪(sang) ,我上無牽下無掛,為(wei) 什麽(me) 不高興(xing) ?”弟子把老丈的話如實告訴了孔子。孔子說:“東(dong) 夷之人很有教養(yang) ,就連一個(ge) 農(nong) 夫都能懂這麽(me) 多的道理。人家老丈上能尊老下能愛小,自己還能自得其樂(le) ,安享晚年,我們(men) 還去給人家講什麽(me) 道理?”於(yu) 是命令弟子調轉車頭向南走去。後人把孔子回車的地方叫“回車嶺”。

 

孔子與(yu) 弟子來到今膠州市雲(yun) 溪河邊,看到一派美麗(li) 的田園風光。孔子對弟子說:“我們(men) 既然來到了這個(ge) 地方,就不要無功而返,趕快選個(ge) 地方為(wei) 百姓講一課。”周圍的百姓聽說孔子要來講課,很快聚集了男女老少幾百人。孔子十分高興(xing) ,親(qin) 自登台講課。孔子講完後帶領弟子驅車向東(dong) 南海邊趕去。後來,人們(men) 把孔子講課的那塊高地叫“講課台”,洗硯的泉子叫“洗硯泉”,也就是清光緒年間王葆崇(清膠州人,在京供六品職)為(wei) 之樹碑立傳(chuan) 的“西雲(yun) 泉”(位於(yu) 今三裏河街道辦事處南辛置村前的南雲(yun) 溪河源頭)。

 

(三)

 

孔子到達膠州黃埠嶺頂的時候,向東(dong) 望到無邊無際的大海,已經無路可走,於(yu) 是又回車往南,跨過膠州西雲(yun) 河(今雲(yun) 溪河),轉向東(dong) 南方向走,到了現在的九龍街道辦事處地界。當地百姓聽說孔子來了,紛紛圍攏上來,一些老者懇請孔子講學傳(chuan) 道。孔子答應了他們(men) 的要求,就講了一課。為(wei) 了紀念孔子來此講課,人們(men) 把講課時所在的村名改為(wei) “講堂溝”,也就是現在的膠州市九龍街道辦事處“講堂溝村”。

 

孔子在此發現當地百姓樸實懂禮,自己也很受尊重,想返回到海邊看看。第二天,孔於(yu) 帶領眾(zhong) 弟子離開講堂溝,繼續向東(dong) 北走去,走出2裏多路,遇到一道很陡的嶺,車無法通過。孔子叫弟子把車撇了(膠州方言,即把車扔掉),步行去海邊。後來人們(men) 把孔子撇車的地方叫“撇車溝”,也就是現在的膠州市九龍街道辦事處“撇車溝村”。

 

孔子的思想深深影響著膠州曆史文化的發展。漢朝著名學者、“膠東(dong) 大儒”庸譚,出於(yu) 對民族文化的鍾愛和執著的追求,憑記憶再現《尚書(shu) 》《論語》原貌,成為(wei) 一位起到承上啟下重要作用的古文經學大師,庸譚的弟子和再傳(chuan) 弟子有十幾位。總之,孔子的思想為(wei) 膠州後代接續傳(chuan) 承,促進了膠州的文化繁榮、經濟興(xing) 盛。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